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理解DNA、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知道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明确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同时认识到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影响性状表现,形成生命的物质性和遗传性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染色体、DNA、基因的组成和数量关系,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释生物体性状遗传的现象。 探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 态度责任:认识到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意义,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染色体的组成、DNA与基因的关系,理解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学习难点 通过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以及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影响性状表现,明确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制作包含染色体、DNA、基因结构的图片和动画课件。准备一些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目表,如人、狗、水稻、果蝇等。收集一些关于性状遗传的案例,如不同品种的动植物等。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提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和父母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眼睛的形状、头发的颜色等?这些相似的特征在生物学上称为性状。那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呢?”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新课讲授(30分钟)讲解染色体:展示细胞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图片,介绍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说明每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并且通常成对存在,举例说明人的体细胞有46条(23对)、狗有78条(39对)等,同时强调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讲解DNA和基因:说明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通过科学家的实验证实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图片,介绍DNA是长链状分子,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明确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讲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将基因比作盖房子的蓝图,说明基因规划了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解释生物体的性状与蛋白质有关,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同时举例说明不同部位和功能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如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讲解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共同作用:通过天生惯用左手的孩子后天可变得惯用右手的案例,说明基因虽然能控制生物性状,但很多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堂讨论(5分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的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影响性状的理解。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以及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对性状的影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巩固所学内容。布置作业(2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如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等。2.观察自己和家人的性状,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等,尝试分析这些性状可能与哪些基因有关,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报告。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科学家及其贡献,下节课进行分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讲授法、直观教学法等,帮助学生理解了DNA、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掌握重点知识。在讲解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这一难点时,虽然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但部分学生仍理解不够透彻,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如增加更多的实例或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等。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学生的发言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更好地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业布置兼顾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但在批改作业时要注意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