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明确可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区别,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案例等,培养归纳、推理、判断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区分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异同。 探究实践:参与“环境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实验的设计、实施、分析等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规范操作实验器材,准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认识到遗传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小麦幼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性状表现实验、水毛莨和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性状差异案例,理解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了解杂交育种实例和转基因技术的操作过程,掌握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性状改变,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通过深入分析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理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及与其他育种技术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准备实验材料器具,如小麦种子、标记笔、培养皿、纸巾、剪刀、镊子、不透光盒子、放大镜等;收集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分组,明确各组员的分工(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展示高秆水稻在营养缺乏时长得很矮的图片,提问:“营养缺乏是引起了水稻基因型的改变,还是仅仅使表现型发生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遗传与转基因技术。探究环境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20分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针对光照与小麦幼苗的性状表现关系,提出探究问题,如“光照会影响小麦幼苗的性状表现吗?”作出假设:根据已知知识“叶绿素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没有形成叶绿素时,叶绿体呈白色或淡黄色。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让学生作出假设,如“光照会影响小麦幼苗叶片的颜色(叶绿素的形成),进而影响小麦幼苗的性状表现”。制订计划:各小组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实验方案可设计为: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记为A和B,在两个培养皿中铺上纸巾并加入适量水,各放入10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将A培养皿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B培养皿用不透光盒子罩住,放在与A相同的环境中。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保持一致。实施计划: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种子萌发开始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每天观察小麦幼苗叶片的颜色、形态等,并记录相关数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分析及结论: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分析获得的数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并得出结论。如“在光照条件下,小麦幼苗叶片呈绿色,能正常生长;在无光照条件下,小麦幼苗叶片呈黄白色,生长较弱。说明光照会影响小麦幼苗的性状表现,假设成立”。表达与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结论,讨论以下问题:实验中所使用的小麦种子的基因并未发生变化,但性状表现却不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表现型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吗?需要什么条件?(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的性状改变不可遗传,只有当环境变化引起遗传物质改变时,性状改变才可能遗传)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以引起生物变异(10分钟)教师列举实例,如在有芒小麦植株中偶尔出现无芒小麦,在红花大丽菊植株上开出半边红、半边白的花朵等,引出变异的概念。讲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产生的,能在后代重复出现;不遗传的变异是外界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不能遗传给后代。结合“种在不同地块的同一个豌豆品种,植株的高度、豆粒的大小等存在差异”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20分钟)杂交育种:教师讲解杂交育种的概念:通过不同纯系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择、纯化优良品种的方法。列举实例,如高秆、黄粒玉米与矮秆、白粒玉米杂交培育优良品种,“矮仔占4号”和“广场13”杂交培育“广场矮”水稻等,让学生了解杂交育种在农业中的应用。强调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贡献,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转基因技术:结合“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过程,讲解转基因技术的概念:把一个生物体的特定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展示“超级鼠”“胖鲤鱼”等实例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转基因技术在动物中的应用。列举转基因农作物的例子,如抗虫棉、抗除草剂农作物、高蛋白含量的马铃薯等,说明转基因技术在改良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可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区别,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等,形成知识体系。【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2.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对喜马拉雅白色家兔毛色影响”的实验方案,下节课进行交流讨论。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转基因食品,分析其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写一篇短文。【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小组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记录不及时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对于转基因技术这一难点内容,虽然通过实例和讲解进行了突破,但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可以在课后安排小组讨论或个别辅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在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讲解部分,可以适当减少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交流和讨论,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对转基因技术的关注度较高,但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