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理解乳酸菌的代谢特点,认识其在泡菜制作中的无氧发酵原理,构建微生物与食品生产之间的联系观念。 2.明确亚硝酸盐在泡菜发酵过程中的产生和变化机制,知晓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形成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1.通过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如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泡菜口味的改变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基于证据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释。 2.运用数学学科概念,将自变量(发酵时间)和因变量(亚硝酸盐含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绘制变化曲线,学会用数学模型来直观呈现和分析生物学现象,提升科学思维的定量化和模型化能力。 探究实践: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身参与泡菜制作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或制作发酵装置、挑选蔬菜和调料、控制发酵条件等,在实践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并实施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案,学会正确使用检测试纸或试剂盒,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连续取样检测,并准确记录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态度责任:1.通过对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对食品安全标准的了解,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树立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积极承担自己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同时,尊重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观点,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和反思。学习重点 1.通过对乳酸菌代谢特点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泡菜制作的发酵原理。 2.指导学生成功制作泡菜,掌握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材料选择、发酵装置的使用、调料的配比等。 3.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检测试纸或试剂盒检测泡菜发酵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能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学习难点 1.通过分析发酵过程中各类细菌数量、氧气含量、亚硝酸盐和乳酸含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理解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复杂变化机制。 2.根据检测数据,结合泡菜的口味和食品安全标准,确定泡菜的安全食用时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决策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带龙头的食品级密封泡菜坛(可购买或自制)、甘蓝、胡萝卜、黄瓜等多种蔬菜、白砂糖、食盐、干辣椒等调料、清水、亚硝酸盐检测试纸或试剂盒、亚硝酸盐含量记录表。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子秤、刀、案板、洗菜盆、玻璃棒等。教学资料:收集泡菜制作、亚硝酸盐含量检测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准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关于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标准的资料。【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味泡菜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大家都吃过泡菜,那你们知道泡菜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为什么泡菜会有独特的风味?”引导学生思考泡菜制作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展示一些因食用亚硝酸盐含量超标食品而导致健康问题的新闻报道,引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知识讲解(10分钟)乳酸菌的代谢特点及泡菜制作原理通过动画或示意图,讲解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这就是泡菜制作的发酵原理。强调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创造无氧环境,以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举例说明乳酸菌在食品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如酸奶、酸菜等的制作也利用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亚硝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亚硝酸盐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讲解在泡菜发酵初期,由于好氧菌的作用,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随着发酵的进行,乳酸菌逐渐增多,亚硝酸盐会逐渐降解。展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关于蔬菜及其制品(酱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20mg/kg的标准,让学生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判断泡菜是否安全的依据。方案设计与讨论(15分钟)展示可供选择的材料器具,包括带龙头的食品级密封泡菜坛、各种蔬菜、调料、清水、亚硝酸盐检测试纸或试剂盒、亚硝酸盐含量记录表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泡菜制作方案及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方案。讨论内容包括:根据个人口味选择蔬菜和调料的种类及用量;确定发酵装置(如选择带龙头的泡菜坛的原因及使用方法);考虑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亚硝酸盐含量检测的时间节点(如每天一测或每两天一测);分析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如何保证无氧环境、避免杂菌污染等,并商讨解决办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方案。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和优化,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实践操作(课下进行)小组成员按照确定的方案,在课下进行泡菜制作。制作过程包括:将蔬菜洗净、切块;配制泡菜盐水,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食盐、白砂糖等调料;将蔬菜装入泡菜坛,加入调料和盐水,确保蔬菜完全浸没在盐水中;密封泡菜坛,将其放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小组成员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使用亚硝酸盐检测试纸或试剂盒对发酵液进行取样检测。检测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将每次检测得到的亚硝酸盐含量数据记录在亚硝酸盐含量记录表中。成果展示与评价(20分钟,建议2周后进行)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展示材料,包括泡菜制作过程的照片、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数据的图表(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绘制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泡菜口味和安全情况的分析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向全班介绍小组的泡菜制作过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泡菜安全食用时间的确定依据。其他小组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发酵装置的密闭性和取样方便程度、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时间节点的设置合理性、统计图的清晰直观性、泡菜的色泽和口感以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待改进三个等级。每个小组在评价时要说明评价的理由和依据。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和评价进行总结,肯定各小组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反思与改进(10分钟)组织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泡菜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数据与预期结果的差异、团队合作中存在的不足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性。让学生比较各个小组制作泡菜的优点和缺点,分析不同小组记录数据变化情况的异同。鼓励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小组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写一篇关于制作泡菜的心得体会,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认识。【板书设计】1.材料器具:-泡菜坛-蔬菜:甘蓝、胡萝卜、黄瓜等-调料:白砂糖、食盐、干辣椒等-检测2.泡菜制作步骤:-蔬菜处理-配制盐水-装坛密封3.亚硝酸盐检测方法:-试纸使用步骤-试剂盒使用步骤4.时间节点: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如每天一测或每两天一测5.注意事项:-保证无氧环境-避免杂菌污染-发酵装置放阴凉处【作业布置】1.完成一篇关于制作泡菜的心得体会,要求详细描述泡菜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阐述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从本次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2.查阅资料,了解除了泡菜,还有哪些常见的发酵食品,以及它们的制作原理和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下节课进行简单分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积极参与了泡菜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检测的实践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方案设计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整体规划和细节考虑不够周全,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虽然学生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但评价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教师加强评价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