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1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节 血液循环(第2课时)第六单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苏科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淋巴循环作为血液循环补充的作用及单向循环特点,脉搏形成原理及与心率的关系,血压的定义、分类及正常范围,血压异常成因及应对策略。1.了解淋巴循环的途径及对血液循环的补充作用;掌握脉搏的形成原理及与心率的关系;理解血压的定义、分类,熟记正常范围及异常判断标准;2.熟练使用血压计准确测量血压,精准测定脉搏,锻炼动手实操与数据测量能力;分析运动前后脉搏、血压变化数据,培养数据处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淋巴循环对维持体液稳定的重要性,体会人体系统间的协调配合;通过监测脉搏和血压,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理解血压异常的危害,树立健康生活理念,重视合理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积极影响。课前须知温故知新上下腔静脉肺静脉主动脉肺动脉左心室全身的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氧气营养物质二氧化碳代谢废物右心房(动脉血→静脉血)右心室肺泡二氧化碳氧气肺部的毛细血管左心房(静脉血→动脉血)肺循环体循环课堂导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手臂被撞击后会出现肿胀?这些肿胀的液体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又会去哪里呢?这些液体的流动与 “淋巴循环” 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人体内特殊的 “回收系统”。新知讲授活动1:淋巴循环自主阅读P54的 “淋巴循环” 内容,找出关键信息并填空:血液通过各级动脉输送到各组织周围后,组织间隙的一部分血浆成分如水、少量蛋白质等,会进入___________,再进入较大的淋巴管,最后回流到锁骨下的_______,重新汇入血液。毛细淋巴管大静脉特点:“单向循环”液体只能从组织间隙流向血液,无法反向流动新知讲授淋巴循环的功能为什么说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补充’?回收组织间隙中未被毛细血管吸收的物质(如水、蛋白质),避免体液积累导致水肿。维持体液总量稳定,保证内环境平衡。新知讲授实例分析:淋巴循环受阻的影响如果淋巴循环受阻,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组织液无法正常回收,导致局部肿胀,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淋巴管堵塞导致组织水肿 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补充,回收未被毛细血管吸收的物质,最终汇入血液循环。新知讲授思维拓展淋巴循环虽 “隐蔽”,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新知讲授活动2:脉搏自主阅读P50-51的 “脉搏”的相关内容,找出关键信息:心脏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动脉血管壁______;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壁_______。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就形成了脉搏。脉搏就是_______脉的“跳动”。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________。扩张回缩动相等脉搏的次数受年龄、性别、运动状态和情绪的影响,安静状态下,不同人群的正常为:婴儿140次/分钟,1岁儿童120次/分钟,3岁儿童100次/分钟,5岁儿童100次/分钟,青少年60~90次/分钟。新知讲授活动2:脉搏①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在安静状态下,测试同学把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排放在受测同学的左臂腕部外侧,轻轻按压。找到有脉搏的部位,测量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②受测同学原地起蹲或原地高抬腿,在感觉气喘后结束,然后马上请测试同学测量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③ 汇总你和小组内同性别同学的测量数据并计算平均值,制成脉搏变化柱形图。④分析自己运动前后的脉搏变化情况以及男生与女生的脉搏差异。你认为脉搏的变化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新知讲授活动2:脉搏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新知讲授活动2:脉搏组员1 组员2 组员3 组员4 组员5 组员6 平均值安静状态运动后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后脉搏加快人体内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可能会在脉搏上表现出来。我国传统医学对脉搏研究很早,2000多年前,医学家扁鹊就已经用“切脉”诊断疾病了。直到现在,“切脉”仍然是我国传统医学诊断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动脉新知讲授活动2:脉搏阅读课本P51,思考:1.什么叫血压?2. 血管各处的血压相等吗?哪一个血管的血压最大?3.心脏收缩时的血压与舒张时的血压相比,谁高?血压如何表示?正常范围各是多少?什么叫高血压?什么叫低血压?新知讲授活动3:血压1.血压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单位面积的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作血压。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主动脉血压。其中,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主动脉时,血液对主动脉血管壁产生的最大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室舒张时,血液对主动脉血管壁产生的最小侧压力。新知讲授活动3:血压1232.表示方法和正常范围新知讲授活动3:血压表示方法: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范围:健康成年人收缩压 12~18.6kPa(90~140mmHg),舒张压 8~12kPa(60~90mmHg)异常分析: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可能引发冠心病等。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或舒张压≤60mmHg,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判断:下面两人的血压是否正常?低血压高血压甲:11/7千帕乙:20/13千帕讨论:乙平时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新知讲授活动3:血压心血管疾病又称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倦等。高血压还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预防高血压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糖类和脂肪的过量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等。新知讲授活动3:血压新知讲授联系生活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血管负担为什么老年人应避免剧烈运动?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并为每个家庭成员测量血压。提示:在一天的早、中、晚不同时段测量,同一个人的血压可能不同。建议测量一周的早、中、晚不同时段的血压。②为每个家庭成员建立血压档案。③查阅资料,判断家庭各成员的血压是否正常,并为每个人提供健康生活的建议。如果有家庭成员的血压偏高,要建议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新知讲授活动3:血压小活动:用电子血压计为家庭成员测量血压冠脉循环——血液由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入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冠脉动脉循环新知讲授课外拓展通过冠脉动脉循环,心肌细胞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冠脉动脉循环的意义新知讲授课外拓展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动脉血管,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管腔变窄,就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并受到损害,从而诱发冠心病。新知讲授联系生活新知讲授联系生活课堂小结1.中医通常用“切脉”的方式来诊断疾病,这里的“脉”指的是( )A.毛细血管 B.淋巴管 C.动脉血管 D.静脉血管2.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血压是指( )A.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B.体循环的静脉血压C.肺循环的动脉血压 D.肺循环的静脉血压3.小强在安静状态下测得心率为75次/分钟。当他进行完3分钟跳绳后,心率可能变为( )A.55次/分钟 B.65次/分钟C.75次/分钟(保持不变) D.95次/分钟C课堂练习AD4.下图为小明爸爸去体检的血压检测结果(血压参考值:收缩压90~130mmHg,舒张压60~90mmH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结果显示此人患有高血压B.所测血管内的血流方向为B→AC.脉搏的次数不受运动和情绪的影响D.血压测量一般测的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课堂练习D第6单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第14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新教材THANKS感谢观看/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第1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节 血液循环(第2课时)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第3节 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延伸与补充,涵盖淋巴循环的功能、脉搏的形成及血压的概念。教材通过文字描述与示意图结合,阐述淋巴循环对血液循环的辅助作用,以及脉搏、血压作为心血管活动指标的意义。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中医切脉、血压测量),强调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物学观点,为学生理解人体系统协调运作及健康管理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淋巴循环的途径(组织液→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锁骨下大静脉)及 “单向循环” 特点,说明其对维持体液稳定的作用。 解释脉搏的形成原理(心脏收缩与舒张引起动脉壁波动),说明其与心率的一致性(安静时 60-100 次 / 分)。 阐明血压的定义(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分类(收缩压 / 舒张压)及正常范围(收缩压 12-18.6kPa,舒张压 8-12kPa),区分高血压与低血压。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关联,理解人体系统的整体性。 科学探究:通过脉搏测量实验,提升动手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 社会责任:认识脉搏和血压对健康监测的意义,养成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淋巴循环的功能;脉搏与心率的关系;血压的正常范围及异常判断。 【教学难点】 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协同作用;血压异常的成因及健康影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温故知新 出示上节课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知铺垫。 回答问题。新课导入 1. 展示情境图片: 图 1:运动员剧烈运动后下肢轻微肿胀; 图 2:医生用血压计测血压、中医 “切脉” 场景。 2. 提问: “运动后肿胀的液体来自哪里?如何被人体‘回收’?” “‘切脉’和‘测血压’能反映人体哪些生理状态?” 3. 引入课题:“今天学习人体内的‘液体回收系统’和‘心血管健康指标’—— 淋巴循环、脉搏与血压。” 1.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2. 自由发言(如:“肿胀可能是液体没被吸收”“脉搏与心跳有关”)。新知探究 活动1:淋巴循环 1. 自主阅读与梳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54 页 “淋巴循环” 内容,提问:“淋巴循环的起点、流动路径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展示 “淋巴循环示意图”,标注关键环节:组织液→毛细淋巴管→较大淋巴管→锁骨下大静脉。 2. 功能分析: 强调:“淋巴循环是单向的,只能从组织间隙流向血液,无法反向流动。” 引导学生总结功能:“组织液中未被毛细血管吸收的水、少量蛋白质等,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液,维持体液平衡。” 3. 案例讨论: 展示 “淋巴管堵塞导致组织水肿” 案例,提问:“若淋巴循环受阻,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 1. 阅读教材后,同桌互述淋巴循环路径,完成填空: “淋巴循环的起点是______,最终汇入______,属于______(单向 / 双向)循环。” (答案:组织液;锁骨下大静脉;单向) 2.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补充’?” (结论:回收毛细血管未吸收的物质,避免体液淤积) 3. 结合案例分析,记录淋巴循环的重要性。活动2:脉搏 1. 概念解析: 播放 “心脏收缩与动脉搏动” 动画,讲解:“心脏收缩时,血液涌入动脉使管壁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回缩,这种周期性波动就是脉搏。” 强调:“正常成人安静时脉搏次数 = 心率(60-100 次 / 分),运动后会加快。” 2. 实验:测量脉搏: 演示测量方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腕部桡动脉,计时 1 分钟,记录次数。” 分组任务: ① 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记录数据; ② 原地高抬腿 30 秒后,立即测量脉搏,对比前后变化; ③ 汇总小组数据,绘制 “安静 - 运动后脉搏变化柱状图”。 3. 数据分析: 展示学生数据,提问:“运动后脉搏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回答: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脏泵血加快) 1. 观看动画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脉搏形成过程。 2. 分组完成实验,填写记录表:活动3:血压 1. 概念讲解: 展示 “血压形成示意图”,定义:“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主动脉血压。” 区分:“收缩压(心室收缩时的最大压力)和舒张压(心室舒张时的最小压力),记录方式为‘收缩压 / 舒张压’。” 2. 正常范围与异常判断: 板书正常范围: 收缩压:12-18.6kPa(90-140mmHg) 舒张压:8-12kPa(60-90mmHg) 强调:“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 为高血压;反之则为低血压,均需关注。” 3. 模拟血压测量: 展示电子血压计,演示测量过程,让学生观察数值显示(如 “16/10kPa”)。 提问:“该数值是否正常?若为 20/13kPa,可能提示什么?” 1. 记录血压定义及分类,标注正常范围。 2. 小组讨论:“高血压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 (结论:危害血管和心脏;预防需低盐饮食、适度运动) 3. 解读血压数值:“120/80mmHg(16/10.7kPa)属于正常范围。”【习题巩固】 1.中医通常用“切脉”的方式来诊断疾病,这里的“脉”指的是( ) A.毛细血管 B.淋巴管 C.动脉血管 D.静脉血管 【答案】C 【分析】脉搏即动脉搏动,动脉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收缩的搏动,在体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即心脏收缩时,由于心室输出血液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医生可据此诊断疾病,脉搏是动脉所特有的现象。 【详解】A.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管径极细,血流速度非常缓慢,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无搏动,无法用于切脉,故A错误。 B.淋巴管主要负责淋巴液的回流,淋巴液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的,无血液流动产生的搏动,故B错误。 C.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大,心脏收缩时血液冲击形成明显搏动,切脉即感知此搏动,故C正确。 D.静脉血管主要输送回心血液,压力低、搏动微弱,无法作为切脉依据,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是人体内三种血管的模式图。中医常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所“切”血管是( ) A.①动脉 B.②静脉 C.③毛细血管 D.所有血管都可以 【答案】A 【分析】血管分为①动脉、②静脉和③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 【详解】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①动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切脉时触摸到搏动的结构是桡动脉,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切脉”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桡动脉跳动力度大,易于诊断 B.桡动脉每分钟搏动次数与心率不同 C.桡动脉可为手部细胞输送营养物质和氧 D.桡动脉内血流方向为A→B 【答案】B 【分析】(1)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动脉血管大多数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详解】A.桡动脉位于手腕部,且分布较浅,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跳动力度大,易于诊断,故A正确。 B.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脉搏是随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与回缩,在体表浅动脉(如腕部内侧)上可触到的搏动。脉搏是因心脏跳动而产生的,因此,桡动脉每分钟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故B错误。 C.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叫作动脉。桡动脉是由主动脉分支而来的,桡动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因此桡动脉可为手部细胞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故C正确。 D.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其中桡动脉将心脏内的血液运输到手部各处,因此,桡动脉内血流方向为A近心端→B远心端,故D正确。 故选B。 4.“切脉”是我国传统医学诊断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中医“切脉”的部位一般在( ) A.动脉 B.韧带 C.毛细血管 D.静脉 【答案】A 【分析】中医“切脉”是通过触摸动脉的搏动来判断健康状况,脉搏的产生与心脏收缩时动脉内血液压力变化有关。 【详解】A.动脉的搏动可通过体表触摸到,中医切脉的部位一般是手腕处的桡动脉,故A符合题意。 B.韧带连接骨骼,与脉搏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毛细血管管径极细,无法直接触摸到搏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静脉血流缓慢,通常无明显搏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血压是指( ) A.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B.体循环的静脉血压 C.肺循环的动脉血压 D.肺循环的静脉血压 【答案】A 【分析】血压通常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是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临床测量血压时,一般以肱动脉的血压值为标准。 【详解】A.体循环的动脉血压是临床测量血压的标准,通常所说的血压即指此处,故A符合题意。 B.体循环的静脉血压较低,且非常规测量部位,故B不符合题意。 C.肺循环的动脉血压虽存在,但远低于体循环动脉血压,并非血压的常规定义,故C不符合题意。 D.肺循环的静脉血压同样非血压的常规定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小强在安静状态下测得心率为75次/分钟。当他进行完3分钟跳绳后,心率可能变为( ) A.55次/分钟 B.65次/分钟 C.75次/分钟(保持不变) D.95次/分钟 【答案】D 【分析】人在运动时,身体耗氧量和代谢需求增加,心脏通过加快心率来提升供血能力,以满足机体需求。 【详解】A.55次/分钟低于安静心率,运动后心率不可能降低,故A不符合题意。 B.65次/分钟同样低于安静心率,不符合运动后心率升高的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 C.75次/分钟与安静时相同,但运动后心率必然上升,故C不符合题意。 D.95次/分钟高于安静心率,符合运动后心率升高的生理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在习题巩固环节,学生将完成以下活动: 独立完成7道选择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 14 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 3 节 血液循环(第 2 课时) 1.途径:组织液→毛细淋巴管→锁骨下大静脉 2.特点:单向循环 3.功能:补充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稳定 二、脉搏 1. 形成:心脏收缩→动脉扩张;心脏舒张→动脉回缩 2.与心率:次数一致(安静时60-100次/分) 三、血压 1.定义: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主动脉血压) 2.分类:收缩压(心室收缩)/ 舒张压(心室舒张) 3.正常范围:12-18.6kPa / 8-12kPa 4.异常:高血压(≥140/90mmHg)、低血压(≤90/60mmHg)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优势:通过实验(测脉搏)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学生参与度高;结合生活健康话题,提升学习兴趣。 不足:淋巴循环的 “单向性” 较抽象,可增加 “单向阀门” 模型演示;血压测量未让学生实际操作,可下次增加简易血压计使用环节。 改进:布置 “家庭任务”—— 为家人测量脉搏并记录,强化知识应用与健康意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14.3《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 6.14.3《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