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第一课时)1.生命观念:通过对三类动物的学习,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命观念。2.科学思维:在观察、分析、比较三类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提升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探索兴趣,增强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1.教学重点:三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动物形态结构与生活方式的适应性。2.教学难点:比较三类动物的异同点,总结其进化趋势;理解动物结构变化与进化和环境适应的关系。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海边吧!当我们在海边漫步时,常常能看到一些奇妙的生物。比如,在浅海的礁石上,附着着色彩斑斓的海葵,它们就像一朵朵盛开在礁石的花朵,触手随着水流轻轻摆动,看似柔弱,实则暗藏“玄机”,能捕食靠近的小型生物;还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它们身体扁平,像一片叶子,在水中缓缓游动,这就是涡虫,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有着独特的生存本领。另外,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肚子痛,还会在大便里发现细细长长的虫子?没错,这可能就是蛔虫在捣乱! 这些有趣又神秘的生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两个探究点,深入了解一下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和线虫动物这三类无脊椎动物。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联系自身的经历,观看图片,进入学习状态。新知探究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鱿鱼、鲍鱼和章鱼的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图中这三种动物的俗名中都有“鱼”,为什么说它们不是鱼呢? 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73内容,进行总结: 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74~76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 总结: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刺胞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探究一:色彩斑斓的海葵是哪种动物?有哪些特征? 观察与记录:展示海葵的图片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海葵属于刺胞动物。再结合课本的水螅探究其特征,展示水螅的活体标本或高清图片,给每个小组发放观察记录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水螅的形态,记录其身体形状、颜色、触手数量等特征。观察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观察结果。 学生预习课本,作答。 [思考与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续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知探究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螅的身体对称形式是怎样的?这种对称形式对它的生活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辐射对称的特点及在刺胞动物生活中的优势。 结构与功能: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动画演示,详细讲解水螅的体壁、消化腔、刺细胞等结构及其功能。播放刺细胞发射刺丝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刺细胞的攻击和防御机制。提问学生:如果水螅没有刺细胞,它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刺细胞对水螅生存的重要性。 特征总结:展示海葵、珊瑚虫等其他刺胞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对比它们与水螅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刺胞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探究二:像叶子的扁平生物是什么动物?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它身体扁平,像一片叶子,在水中缓缓游动,这就是涡虫,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有着独特的生存本领。这是什么动物? 对比观察:展示涡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涡虫的形态、运动方式,并与水螅进行对比。发放对比观察记录表格,让学生从身体对称形式、运动能力、感觉器官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录。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涡虫相较于水螅的进化之处。 结构分析:讲解涡虫的内部结构,重点介绍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特点。展示涡虫和水螅神经系统的对比示意图,强调涡虫神经系统的集中化对其生存的积极影响。提问学生:涡虫神经系统的进化如何提升了它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进化与动物适应环境的关系。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作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思考与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续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知探究 寄生生活:展示血吸虫、绦虫等寄生扁形动物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寄生生活方式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组织学生讨论寄生扁形动物适应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如生殖器官发达、消化器官退化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如何预防寄生虫病的传播。 特征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探究三:引起肚子痛细细长长的是什么动物? 标本观察:展示蛔虫的标本和图片,发放观察记录单,让学生仔细观察蛔虫的形态,描述其外形特点,如身体形状、颜色、是否分节等。观察结束后,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结构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蛔虫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讲解蛔虫的消化、生殖等系统的特点。着重强调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如体表的角质层、简单的消化器官和发达的生殖器官。提问学生:蛔虫的这些结构特点如何帮助它在寄主体内生存?引导学生思考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生活习性:展示钩虫、蛲虫等其他线虫动物的图片,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线虫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传播途径,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线虫动物引起的疾病。 特征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小组讨论记录表,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和线虫动物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不同点: ①形态结构: 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 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 线虫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 ②生活方式: 刺胞动物: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扁形动物:既有自由生活的种类,也有寄生的种类。 线虫动物:蛔虫寄生在人体内,自由生活的线虫广泛分布在淡水、海水和土壤中。 [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作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后,作答。 小组讨论、总结。(续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知探究 2.从刺胞动物到扁形动物再到线虫动物,体现了怎样的进化趋势? 从刺胞动物到扁形动物再到线虫动物,这一系列的进化过程显示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演变。 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记录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结论。 讨论回答。课堂小结 刺胞动物:刺胞动物真奇妙,辐射对称模样娇。体表布满刺细胞,有口无肛消化糟。 扁形动物:扁形动物两侧称,背腹扁平向前行。有口无肛肠简单,寄生自由都能行。 线虫动物:线虫细长圆柱身,角质体表护自身。有口有肛消化全,寄生生活也常见。 进化趋势:从简到繁有规律,辐射两侧在递进。消化结构渐完善,动物进化向前奔。 通过口诀,学生快速记忆三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进化趋势,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第一课时)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线虫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