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2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4.4.2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体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内容要求】
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5.2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5.2.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5.3.3 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学业要求】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生命观念)。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图片展示、动画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理解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以“想一想,议一议”中的不同出血情况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类型的血管。接着分别介绍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最后强调了三种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内血液流通的管道。教材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资料分析 ,概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与其相适应的功能 ,初步形成结构 功能观。
2.科学思维:通过血管模型构建 ,加深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结构 ,及其关系的认识。
3.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4.态度责任: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人体某些生理现象,并尝试进行急救训练。通过分析不同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2)理解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不同的血管受到创伤,就会出现不同的出血情况。
【提问】为什么身体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
——这与血管的种类、结构特点及血流情况有关。
【引入新课】揭示课题: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讲授新课
(一)血管类型
【任务一】探究血管的类型
【过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实验·探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实验目的】①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②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纱布、载玻片等。
【方法步骤】
用湿纱布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提示】
①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可以在鱼安静后,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②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③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④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注意事项】
①在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纱布上滴水以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② 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播放视频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明确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
【播放视频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思考】
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
——不一样;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怎么移动?这说明毛细血管有什么特点?
——毛细血管最小最细,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3)血流方向是怎样进行的?
①动脉:由主干流向分支,血流速度最快
②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呈单行移动
③静脉:分支流向主干
血流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教师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展开讲解各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动脉
【任务二】探究动脉结构特点及功能
【展示】动脉血管模型。
【讲述】结合图片和动画,讲解动脉的结构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和功能(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
——举例说明动脉分布的位置,如颈部和腕部能触摸到搏动的动脉。
(三)毛细血管
【任务三】探究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及功能
【过渡】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那么,动脉是如何逐渐变细,最终形成毛细血管的呢?
【展示】展示图4-32,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特点。了解释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的单行通过情况。
——与心脏相连的动脉较粗,远离心脏后动脉不断分支变细,管径也由大变小,最小的动脉再分支成毛细血管(图4-32)。
【过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重要通道,它们在物质交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动画图
【讲述】分析总结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便于物质透过;管径小,血流速度慢——便于物质充分交换。
(四)静脉
【任务四】探究静脉结构特点及功能
【展示】静脉血管图片,分析总结静脉的特点;
——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较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强调】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静脉瓣,使血液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以防止血液倒流。
——若静脉瓣膜老化,会引起血液滞留,静脉膨胀,导致静脉曲张。
【总结】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三种结构、功能各具特点的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内血液流通的管道
【学以致用】
(1)输液刺入的血管、指尖采血的血管、中医切脉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管?
——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2)不同类型血管出血,应该如何处理?
【模拟血管类型】
【播放视频】血液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整体感知不同类型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在“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中,我通过展示血管模型、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血流特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参与度较高。组织小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生亲身体验,对不同血管的区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小组讨论氛围热烈,积极分享观察结果。
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实验环节,由于对实验操作的强调不够细致,部分学生在处理小鱼时手法不当,影响了观察效果,同时也耗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续知识讲解仓促。在讲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时,理论性内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课堂互动不够活跃。
针对这些问题,下次教学前,我会更加详细地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前做好示范,确保学生规范操作。在讲解血管结构与功能关系时,结合生活实例,如静脉曲张与静脉瓣的关系,让知识更通俗易懂。同时,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如知识抢答、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