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三上2.4《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三上2.4《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数与运算”与“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基础上的拓展。从“乡村书屋屋”情境切入,涵盖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如40×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如28×4估算 )与精确计算(含竖式,如14×3、173×3) 。通过生活实例(安装路灯、购买灯泡、种植蔬果等),让学生经历算理理解、算法掌握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为后续多位数乘法及四则运算奠基,是数与代数领域乘法运算体系的关键延伸。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熟练表内乘法,对乘法意义有基本理解,但面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尤其是进位、多位数拆分计算时,易出现算理不清、算法混淆问题。因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竖式计算步骤(如数位对齐、进位处理)理解困难,估算时难把握“近似值选取”合理性。需借助生活情境、操作演示(如小方块模型),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构建乘法运算认知。
二、单元目标拟定
1.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熟练运用竖式计算,正确处理进位。
2.学会乘法估算,合理选取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3.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求总量”等实际问题,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运算习惯
4.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探究乘法口算、笔算方法,培养运算、推理能力。
5.借助情境分析、问题解决,提升数学应用与建模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复杂乘法转表内乘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经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增强数学自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
2.理解乘法算理,实现口算、笔算、估算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笔算中连续进位的处理,确保计算准确。
2.估算时根据实际问题合理选择“往大估”或“往小估”,并解释估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生活情境贯穿,激活经验
以“乡村书屋”“安装路灯”“购买灯泡”“种植蔬果”等生活场景为依托,将乘法运算融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从熟悉情境引入,降低学习门槛,激活已有乘法经验,助力理解算理算法。
2.算理算法并重,循序渐进
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再过渡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精确计算。通过小方块模型、分步拆解,直观呈现算理,再规范竖式书写,让学生掌握算法,体现“理——法”融合、由浅入深的编排逻辑。
3.实践应用突出,强化能力
设置大量“想想做做”“试一试”活动,涵盖口算、笔算、估算练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钱够不够、计算种植数量)。通过操作(圈一圈、填一填)、纠错、实际问题解决,强化运算技能,提升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2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1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2.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目标: 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初步感受估算对于解决问题的意义,初步掌握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探究1:探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 探究2:利用乘法估算解决购物问题 → 1.能计算出40×3、200×3和8×200的结果,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利用乘法估算解决购物够不够的问题。
2.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目标: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准确进行计算;学会用验算方法检验计算结果。 探究1: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 探究2: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 1.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4×3,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用竖式计算计算173×3,并说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需要注意的事项。
2.3《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借助直观,拆分计算 → 探究2:竖式计算,掌握连续进位 → 1.能利用方块图拆分234,并借助“圈一圈”“填一填”计算234×3。 2.能用竖式计算计算234×3,并说出计算需要注意的事项。
2.4《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目标: 熟练掌握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估算、精确计算方法,能准确、灵活运算,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合理性。 探究1: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 探究2: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 1.能估算、用竖式计算102×4,掌握计算乘数中间有0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用竖式计算120×6,掌握计算乘数末尾有0乘法的计算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果,掌握其精确计算方法(含整十数乘一位数),能正确运算。经历估算与精确计算的过程,培养数感、运算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推理能力。感受乘法在农业生产等实际场景的应用,养成估算习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简单估算基础上的拓展,涵盖估算、精确计算(含整十数),是“数与代数”领域整数乘法的关键内容,为后续复杂乘法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筑牢基础。教材以“大棚种植番茄、茄子”的农业情境为依托,分两问展开。第(1)问通过“102×4”,先引导估算(把102看成100),再用拆分法(100×4 + 2×4)、竖式计算精确求解,理解算理;第(2)问 “120×6”,呈现拆分法(12×6 推导120×6)、竖式计算(含简便写法 ),突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特点,体现 “估算——精确计算——算法优化”的学习路径。教材注重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习惯;强调算法多样化,通过拆分法、竖式计算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关注知识迁移,由一般三位数(102)到整十数(120),体现运算规律的应用,降低学习难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简单估算,对乘法意义、数的组成有一定理解,但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策略、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如120×6与12×6的关联 ),还需深入探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运算能力,能尝试迁移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到三位数,但在估算结果的合理分析、整十数乘一位数竖式简便写法的理解上,仍需引导和练习,以提升推理和运算的准确性。对农业生产等生活情境感兴趣,喜欢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探索算法,教学中需提供直观素材、操作空间,满足其探究需求,同时关注估算习惯和运算规范的培养。
核心素养目标 1.从“大棚种植”情境中,抽象出“102×4”“120×6”的乘法模型,理解估算(凑整)、精确计算(拆分、竖式)的数学本质。2.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类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与精确计算;在分析“120×6”简便竖式时,推导算理,培养推理能力。3.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估算、精确计算方法,能准确、灵活运算,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合理性。4.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含整十数)的估算、精确计算方法,能准确、灵活运算,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合理性。5.感受乘法在农业生产等场景的应用,能用估算、精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如大棚种植数量统计),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含整十数 )的估算方法,能合理估算并分析结果。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放鞭炮。 揭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2.用竖式计算。 49×5= 245×3=师: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记忆儿歌笔算乘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是关键。个位起,依次乘,积满几十就进几。后面进位前面加,前面未进就落下。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学生自由说说。学生齐读儿歌。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出示: 师:以前种菜靠经验,现在靠科技!这些大棚可不是普通的菜地,是充满科技感的“植物工厂”!在新型农业中,农民伯伯要规划种植、统计产量,就得算清楚多个大棚的作物总数。课件出示:师:新型大棚里,每个番茄棚种120棵,茄子棚种102棵,数量清晰。这就需要咱们用数学知识,精确算出多个大棚的种植数。对比传统和新型农业,数学在新型农业里的作用更大啦!今天就学习新的知识,看看怎么用数学助力新型农业! 学生了解。 通过“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技” 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科技农业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对数学价值的认知,增强学习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师:我们先解决茄子的问题。课件出示:4个大棚一共可以种植多少棵茄子? 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要求4个大棚一共可以种植多少棵茄子,也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师:这个算式里的三位数102很特别,中间有0。 接下来,咱们就研究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乘数中间 有0的乘法师:先估一估,102×4大约是多少?小组讨论估算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对啦!估算时,把中间有0的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能快速算出大概结果,帮我们先有个初步判断。那精确计算102×4怎么算呢?和小组同学用数的组成拆分试试。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怎样计算102×4?谁来说说?展示: 102×4 =100×4 + 2×4=400+8=408师:太棒啦!利用拆分相加,把102拆成100和2,分别乘4再相加,结果是408。如果用竖式,又该怎么计算呢?师巡视指导,等学生完成后,提问:用竖式计算102×4,怎样对位?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怎样计算?谁能说说乘的顺序?师: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师:这里为什么十位是0×4?师:百位上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整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师:大家想想,积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强调:十位上的0乘4得0,加上个位没有进位,所以十位写0,这就是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特点。计算中,不管乘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课件出示:师:估算能快速知道大概结果,精算能得到准确答案。以后遇到中间有0的乘法,可以先估算,再精算验证。 学生1:已知每个大棚种植102个茄子,有4个大棚。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4个大棚一共可以种植多少棵茄子?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也就是求4个10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算式是102×4。学生分组交流,并尝试估算。学生:把102看成100,102≈100,100×4= 400,所以大约有400棵。学生分组交流,尝试用数的组成拆分计算。学生:102=100+2,我是这样算的。学生独自计算。学生: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4和2对齐。学生:先算个位:2×4=8,个位写8。学生:接着算十位:0×4=0,十位写0。学生:102的十位是0,所以用0乘4。学生:然后算百位:1×4=4,百位写4。所以结果是 408。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 以 “4个茄子大棚种植总数” 为问题载体,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明确问题(求4个102是多少),自然引出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启新知探究,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先通过估算,让学生初步感知结果范围,建立“估算——精算” 的验证意识;再借助数的组成拆分,让学生理解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拆分后分别相乘再相加),为竖式计算奠基。在竖式教学中,通过追问“怎样对位”“乘的顺序”“十位为什么写0”,聚焦 “0参与乘法运算” 的核心逻辑,帮助学生掌握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特殊规则,突破认知难点。
探究2: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师:小朋友们,咱们刚解决了茄子大棚的问题,现在来看看番茄大棚!课件出示:6个大棚一共可以种植多少棵番茄 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要求6个大棚一共可以种植多少棵番茄,也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师:对,120×6。这是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接下来,咱们就研究这种乘法的计算方法。完善课题: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师:120×6怎么算?先自己想想,也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方法,看看谁的办法多。师巡视,然后提问:谁来分享?展示:120=100+20100×6=60020×6=120600+120=720师:太棒啦!利用拆分相加把120拆成100和20,分别乘6再相加,结果是720。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师:厉害,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还有吗?展示:师:对啦,竖式计算也是一种方法,咱们详细看看。看教材里的竖式。课件出示: 师:第一种是把6和0对齐,第二种是把6和2对齐,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太棒啦!12×6得到的是72个一,120×6得到的是72个十,所以竖式里把6和2对齐,先算12×6,再添0,这样更简便。运用第二种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在书写上要注意,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这样才能保证书写上更简便。今后,我们在计算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三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学生1:已知每个大棚种120棵番茄,有6个大棚。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6个大棚一共可以种植多少棵番茄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也就是求6个1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算式是120×6。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生:我这样计算。学生1:120=12×10,我这样计算,所以 120×6 =12×10×6=12×6×10= 72×10=720。学生2:我先算12×6 =72,再算72×10=720。学生:我用竖式计算,按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120×6,个位0×6=0,十位2×6=12,进1写2,百位1×6+进位的1=7,结果720。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第二种写法是把120看成12个十, 12个十乘6是72 个十,72个十就是720。所以可以先算12×6=72,再在末尾添1个0。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说说。 延续农场大棚情境,以“6个番茄大棚种植总数” 为新问题,引导学生迁移“拆分计算”经验,自主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体现知识的递进性与关联性。鼓励学生用 “拆分相加”“先算非零数再添0”“竖式计算(两种写法对比)” 等方法,从不同角度理解 “末尾有0的乘法” 本质(120是12个十,乘6得72个十),强化对简便算法的理解。通过对比两种竖式写法,引导学生发现 “一位数与0前数字对齐”的简便性,总结“先算非零部分,再添对应个数的0” 的通用方法,提升计算技能的系统性与迁移性。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2.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3. 603×3 309×5 9×420 250×44.奶奶买了一根9米长的红丝绳编中国结。(1)编1个中国结要用红丝绳310厘米,编2个要用多少厘米 (2)编好2个中国结后,这根红丝绳还剩多少厘米 剩下的还够编1个中国结吗 5.(1)王叔叔为敬老院购买2台扫地机器人,付出1000元,应找回多少元 (2)2000元够买5台扫地机器人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记住了:中间有0别忘算,末尾有0巧简便,数学帮我们精准解决农业里的种植问题,超有用! 学生1:计算中间有0的乘法,从个位乘起,十位上的0也要乘一位数,结果写0,注意加上个位的进位。学生2: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02×4=408 120×6=720 十位上的0也要乘一位数 把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用竖式算一算。2.估一估,连一连。能力提升:1.徒步行走是户外运动中最为典型和最为普遍的一种,一般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小明今天的目标是徒步行走 900 米,他每分钟走 103米,走9分钟能完成目标路程吗 2.把3、4、7 、0四个数字分别填入方框里,按要求写成两道乘法算式。拓展迁移:择家中一种成组的物品,用竖式计算总数,记录计算过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情境与知识融合紧密:以“农场大棚种植”为贯穿情境,将“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自然融入实际问题,学生能清晰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动力足。算理探究多元深入:通过“拆分法”“竖式对比”等活动,让学生从数的组成、位值原理等角度理解两种乘法的本质,算理掌握扎实,算法多样且能优化。难点突破有层次:中间有0聚焦“0参与运算的规则”,末尾有0聚焦“简便算法的逻辑”,通过追问、对比、总结,学生能清晰区分两种乘法的特点,错误率低。不足与改进:部分学生在“ “” ”中,对“添几个0”易混淆,后续可增加“末尾0个数对比练习”,强化“看乘数末尾0的个数”的意识;同时设计“错题辨析”环节,让学生找错、说理,加深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