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0~9的加减法》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0~9的加减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9以内数的加减法展开,涵盖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从具体情境引入,如船、小朋友、花等实例,让学生理解“合起来”用加法,“求剩余”“求差”用减法 。通过摆小棒、点数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还安排了制作加减法表,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发现运算规律。(三)学生认知情况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的情境感兴趣。此前已认识0~9的数,有一定数数基础,但对于抽象的加减法运算概念理解可能困难。能简单感知数量多少,在具体情境中对数量变化有初步认识,不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较弱,需借助大量直观操作和实例理解加减法意义及运算规则。二、单元目标拟定1.学生能准确理解加减法含义,熟练口算9以内加减法,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2.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算式过程,提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3.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加减法意义,能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熟练掌握9以内加减法口算方法,准确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二)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法概念,而非单纯记忆算法。2.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稍复杂、需变通思考的实际问题,以及在运算中准确把握运算顺序。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教材编排特点:1.以丰富生活场景,如划船、小朋友玩耍等引入,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从熟悉情境感知数量变化,自然引出加减法运算需求,激发学习兴趣。2.先从简单加法、减法入手,逐步过渡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3.借助小棒、圆点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在摆一摆、数一数过程中理解算理,将抽象运算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4.通过制作加减法表,引导学生对所学加减法知识系统整理,发现算式间规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2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0~9的加减法 认识加法 1加法的计算(1) 1加法的计算(2) 1做个加法表 1认识减法 1减法的计算(1) 1减法的计算(2) 1做个减法表 1连加 1连减 1加减混合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2.1《认识加法》 目标: 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任务一:认识加法,探究算法 → 任务二:计算5以内的加法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用加法表示“合起来”的过程,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2.能用加法解决小朋友拍球问题。 3.能通过读算式并结合具体的小鸟、邮票情境讲故事。2.2《加法的计算(1)》 目标: 能理解加法的含义,明确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熟练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算式;正确书写加法算式。 任务一:5以内的加法计算 → 任务二:试一试 → 1.能用数的组成计算3+2,掌握加法算式的规范书写,知道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所学方法计算5以内的加法。2.3《加法的计算(2)》 目标: 能够深刻理解加法的含义,明晰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需用加法运算;熟练掌握9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准确、快速地计算9以内的加法算式。 任务一:9以内的加法计算 → 任务二:课堂活动 → 1.能用数的组成计算9以内的加法,并根据小棒图列出不同算式。 2.能找出和是7的所有加法算式,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2.4《做个加法表》 目标: 通过有规律地整理9以内的加法算式,发现加法表的排列规律,巩固10以内的加法计算,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任务一:制作加法表 → 任务二:加法表中的规律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将结果相同、加数相同的算式放在一起整理,并运用所学方法填完整加法表。 2.能从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寻加法表的规律。 3.能计算关于0的加法算式,知道一个数加上0 还得这个数。2.5《认识减法》 目标: 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减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减法算式。 任务一:认识减法 → 任务二:探究“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的解题方法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用减法算式表示小猴吃桃的故事,知道减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2.能用减法解决“狗比猫多多少只”和“猫比狗少多少只”。 3.能读减法算式,讲故事。2.6《减法的计算(1)》 目标: 能理解减法的意义,明确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算式;正确书写减法算式。 任务一:5以内的减法计算 → 任务二:试一试 → 1.能用数的分解与想加法算减法计算5-2。 2.能运用所学方法计算5以内的减法。2.7《减法的计算(2)》 目标: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准确列出并计算一图四式;熟练掌握根据已知总数和部分数,用减法求另一部分数的方法;明晰数的分解与组成和加减法算式的对应关系。 任务一:运用模型,一图四式 → 任务二:课堂活动 → 1.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利用摆小棒理解数量关系。 2.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从多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2.8《做个减法表》 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整理9以内的减法表,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减法表,探索规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沟通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任务一:做减法表,观察规律 → 任务二:加法表中的规律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将被减数相同的算式放在一起整理,并运用所学方法填完整减法表。 2.能从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寻减法表的规律。 3.知道游戏规则,能利用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玩游戏。2.9《连加》 目标: 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任务一:连加 → 任务二:试一试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并结合情境解释计算步骤。 2.能利用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连加。 3.知道游戏规则,能和同伴玩“我们比,你来算”的游戏。2.10《连减》 目标: 理解连减的意义,掌握9以内连减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连减算式。 任务一:连减 → 任务二:试一试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列出连减算式解决问题,并结合情境解释计算步骤。 2.能利用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连减。 3.知道游戏规则,能和同伴玩“取卡片”的游戏。2.11《加减混合》 目标: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含义,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9以内加减混合算式。 任务一:加减混合运算 → 任务二:试一试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列出加减混合算式解决问题,并结合情境解释计算步骤。 2.能利用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 3.知道游戏规则,能和同伴玩游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0 连减》教学设计课题 连减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 “还剩多少个南瓜” 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连减运算。图中呈现了原来有一定数量南瓜,哥哥和弟弟先后抱走不同数量南瓜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剩余南瓜数量,从而引出连减算式9 3 2,并给出分步计算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连减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试一试” 部分则是通过9 5 3和8 3 5两道算式,让学生巩固连减运算方法。教材通过“取卡片”这一课堂活动,呈现了从总数中连续减去部分数的情境。已知卡片总数为9张,有同学先后取走1张和2张,对应连减算式9 1 2,并得出剩余6张的结果。借助此具体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连减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连减的含义是从一个总数里依次去掉几个部分量。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理解连减的意义,掌握9以内连减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连减算式。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加减法、掌握9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连减运算丰富了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从单一的一次减法操作拓展到连续减法操作,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教材借助生动的插图和对话形式,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场景,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同时给出分步计算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连减运算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相减,再用所得结果减去第三个数。本节课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连续减少数量的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情境探究、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运算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审题和计算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重点 理解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减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难点 能正确运用连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连减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农场里的小兔子在帮忙收胡萝卜啦!课件出示:师: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数学信息?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应该怎么列式?师:这是一道连加算式,想想怎样计算?师:那么计算2+3+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经过计算,我们发现一共有9根胡萝卜。收完胡萝卜,小兔子要把它们运回家,我们一起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算式是2+3+4。学生:连加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学生:先算2+3=5,再算5+4=9。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帮助学生唤醒连加运算的知识记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讲授新课 任务一:连减课件出示:师:今年家里的南瓜得到了大丰收,哥哥和弟弟准备把南瓜搬回家里。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师:你能把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用文字表达出来吗?课件出示:原来有( )个,哥哥抱走了3个,弟弟抱走了2个,还剩多少个?师:打开课本46页,先填一填,再与同伴相互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完善。师:你能结合这幅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先独自思考,然后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师:你能用算式把你刚才的想法表示出来吗?师:这个算式与上节课学习的连加相同吗?师揭示:像这样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叫做“连减”。根据我们刚才连加的学习,你准备怎么计算连减呢?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根据我们学的连加,你认为哪一步的结果很重要?师:是的,这一步不仅要计算准确,还要记住这个结果。我们有一个小窍门,可以在第一步下面画一条横线,并把结果写在这里。课件出示:师:接着再算6-2=4,把结果4写在等号后面。课件出示:师:这个算式读作:9减3减2等于4。师小结:连减就是有两步或两步以上的减法,我们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连续计算。想想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师:这个连加算式怎么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要求还剩多少个,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先算哥哥和弟弟一共抱走了多少个?3+2=5(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9-5=4(个)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还剩4个南瓜,学习了连减。在列连减算式时,根据题目中数量依次减少的顺序,把总数写在前面,依次减去每次减少的数量,不能随意改变数字顺序或遗漏减数,严格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先算出第一个减法的结果,再用所得结果减去下一个数。 学生:原来有9个南瓜,弟弟抱走了2个,哥哥抱走了3个。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还剩多少个南瓜?学生阅读第46页,并在数学书中填写完整,然后集体反馈。学生独自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学生:从原有的9个里先去掉哥哥抱走的3个,再去掉弟弟抱走的2个就是剩下的。学生:求“剩多少”用减法计算,所以算式是9-3-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先算9-3=6,再算6-2=4。学生:第一步。学生齐读。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还可以从原有的9个里先去掉弟弟抱走的2个,再去掉哥哥抱走的3个,算式是9-2-3。学生:先算9-2=7,再算2+3=5。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 通过展示南瓜丰收,哥哥和弟弟搬南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取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信息收集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基础。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用文字表达,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独自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揭示“连减”概念,引导学生类比连加学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连减运算顺序,强调关键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的本质和计算规则,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列式方法,拓展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总结连减列式和计算要点,强化学生对连减运算的规范理解。任务二:试一试课件出示:师:这两道题都是连减算式。师指着9-5-3,问:按照我们学过的连加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师接着问:那接下来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师:你能按照刚才学习的方法算算8-3-5吗?师巡视,观察学生计算情况。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 全班核对答案,若有错误,及时分析纠正师强调:计算连减和连加一样,都是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计算时,可以从左开始计算第一步,再用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进行第二步的计算。 学生:先算9-5=4。学生:再算4-3=1。学生在练习本上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通过 “试一试” 中的连减算式,让学生运用新学的连减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对从左到右计算规则的掌握。教师引导提问、强调格式和运算顺序,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熟练计算技能,提高运算准确性和规范性。任务三:课堂活动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有趣的事呀?课件出示:取卡片师:原来他们在玩取卡片的游戏呢。这里一共有9张卡片,有小朋友取走了一些,最后还剩下 6 张。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取的,这里面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师:从他们说的话里,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呢?师:那我们怎么知道最后剩下多少张卡片呢?你能列出算式算算吗?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反馈:9是卡片的总数,1和2分别是两次取走的卡片数。从总数里连续减去两次取走的卡片数就是剩下的卡片数。师:大家知道这个6是怎么来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再次提问:如果先取走2张,再取走1张,结果会一样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9-1-2和9-2-1的结果都是6。在连减运算中,只要总数和每次减去的数不变,改变减数的顺序,结果不变。师:这个数学游戏你会玩了吗?师:现在我们分组来玩玩这个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要求:拿出课前准备的数字卡片,小组内成员依次取走一定数量的卡片(数量在1~5之间),然后让其他小组成员根据取卡片的情况列出连减算式并计算剩余卡片数量。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想。学生1:一共有9张卡片。学生2:有同学取走了1张,还有同学取走了2张。学生3:最后剩下6张。学生尝试列出算式,然后展示反馈,算式是9-1-2=6。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学生:先算9 1=8,再算8 2=6。学生独自列式计算,然后展示反馈:先算9-2=7,再算7-1=6。学生:会了。学生分组完成。 借助取卡片游戏情境,再次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巩固从情境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熟悉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解释列式原因,理解算式中各数字意义和连减运算原理,深化对连减概念的认识,明白连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逻辑。组织小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连减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感受数学在实际活动中的应用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练习 1.看一看,填一填。 2.算一算,连一连。3.车上现在有多少人?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一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是9。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板书 连 减 从左到右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课后提升类作业】 1.看图列式。8-□-□=□(只)2.生活小能手。(1)妈妈买了8个小面包,早上吃了2个,中午吃了3个,还剩下几个小面包?(2)小明有7颗糖果,给了小红1颗,又给了小刚2颗,小明还剩几颗糖果?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2-1 = 3 6 -( )-1 = 2 4.从 1、2、3、4、5 中选三个数,组成连减算式,你能写出几个?【综合实践类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扑克牌游戏(1~9的牌)。每人先抽三张牌,用抽到的三张牌上的数字组成连减算式,比如抽到 3、2、1,可组成3-2-1=0。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西师大版一上2.10《连减》(教案).doc 西师大版一上第二单元《0~9的加减法》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