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识别叶片结构,理解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形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认识。
(2)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通过独立完成验证绿色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以及制作叶的徒手切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结构,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4)态度责任: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实验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认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从学科实践角度,学生需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2)从综合学习角度,学生需结合叶片的结构特点,分析其与光合功能的适应性,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真实情境角度,学生需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植物现象(如韭黄、豆芽等),探究叶绿素形成的影响因素,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或平板,用于展示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图片、科学家实验的动画演示以及光合作用过程的视频,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理解。
(2)实验材料:准备天竺葵或其它适合的植物,用于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需提前将植物置于暗处 1-2 天,并在课前进行叶片的遮光处理。此外,还需备齐酒精灯、碘液、烧杯等实验器材。
(3)显微镜及相关材料:为观察叶片结构,需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等,以及新鲜的菠菜叶用于制作临时装片。同时,提供叶片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观察到的结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一系列绿色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包括种子、幼苗、成熟的果实)。
提出问题: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棵茂盛的植物,这些物质和能量都是从哪里来的?
通过展示各生长阶段的植物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老师展示的植物图片。
思考并讨论这些植物是如何获得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
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的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初步思考植物如何获取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二、指导阅读,组织讨论,了解光合作用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和英格豪斯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描述。(可以按不同的实验,分别请学生朗读)
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分组讨论科学家们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的讨论,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引导各小组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场所,并进行小结。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教室,确保每个学生都在认真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光合作用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几位科学家经典实验的描述。
根据阅读材料,分析讨论科学家们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1)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哪里?
学生: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主要物质来源,而忽略了水的作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2)普利斯特的实验为何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普利斯特的实验结果不同是因为实验条件的变化,如光照、温度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3)通过英格豪斯的实验,可以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英格豪斯的实验表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存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光的重要作用。
各小组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并听取教师的小结。
生:认真阅读实验描述,分组讨论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和英格豪斯的实验,并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
三、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
教师活动
提问: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
请学生拿出已经初步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
简单讲评各组的实验方法,并给予鼓励。
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酒精需隔水加热,小心使用碘液。
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简要点评。
学生活动
分析本课实验的对照因素:阳光。
各组代表介绍实验叶片已经过的初步处理;例如将叶片置于暗处、部分遮光、部分光照。
阅读教材,小组代表介绍各自的实验方案。
根据小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介绍实验结果,有无不同结果,并尝试分析原因。
生:分析对照实验的关键因素,按照实验方案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四、组织交流,探究结论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质疑,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实验前要进行黑暗处理?
选定的叶片为什么要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
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的意义,帮助他们理清实验中各个步骤的作用。
学生活动
各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实验的结果和意义。
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重要性,并明确实验结果。
五、总结与回顾
教师活动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教师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积极提出改进意见。
课后作业:
(1)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叶绿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