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章 微生物与人的生活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能说出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其危害。2.在自制酸奶和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中,制订、实施和改进方案,形成初步产品,知道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提升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3.举例说明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了解抗生素的类型及治疗对象。4.举例说明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5.认同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重点】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其危害;微生物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工业化发酵技术的主要产品及应用。【难点】发酵食品制作中关键操作的原理;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及滥用危害;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原理差异。一、新课导入展示PPT中山西陈醋、糯米酒、王致和腐乳的图片,提问:“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食品,它们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你们知道每种食品分别与哪种微生物有关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记录猜想,随后总结:“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对我们有益的一面,也可能带来危害。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二、新知讲解(一)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微生物引发传染病展示HIV病毒结构图及细菌性痢疾症状图,讲解:“人体的传染病多由微生物引起。艾滋病由HIV引起,它会破坏淋巴细胞而导致人体发生免疫缺陷;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学生观察图片,倾听讲解,记录关键信息(致病微生物、患病原因)。教师提问:“这两种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有什么不同?(病毒vs细菌)传播途径有何共同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HIV是病毒,痢疾杆菌是细菌;都可能通过‘食物/接触’传播。”误食微生物或其产物致病展示发霉花生、玉米的图片,介绍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黄曲霉不寄生在人体,但误食其污染的食物会致病,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黄曲霉的危害。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误食黄曲霉污染的食物?”学生思考后回答:“不吃发霉的花生、玉米;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通风。”3.微生物导致食物腐败展示食品腐败的图片,讲解:“细菌和真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会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导致食物腐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们见过哪些食物腐败的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如剩菜变馊、水果腐烂),分析腐败原因:“温度过高、未密封储存等,让微生物大量繁殖。”(二)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生产酸奶制作及原理播放“酸奶制作”微视频(简化步骤:煮牛奶→冷却→加酸奶→密封发酵),提问:“步骤中‘煮牛奶’和‘冷却后加酸奶’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观看视频,记录关键步骤,小组讨论操作目的。教师讲解原理:“乳酸菌在无氧、适宜温度下,将牛奶中的糖类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凝固。煮牛奶是为了杀死杂菌,冷却是避免高温杀死乳酸菌。”教师展示酸奶、泡菜图片,补充:“泡菜也是乳酸菌发酵的产物,原理和酸奶相似。”米酒制作及原理展示米酒制作步骤图,重点标注“加酒曲”“30℃保温”,讲解:“酒曲中的根霉、曲霉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30℃是微生物发酵的适宜温度。”教师提问:“如果米酒发酵时间过长,味道会怎样变化?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推理:“甜度降低,酒味变浓(更多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教师拓展:“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也是面包、馒头膨松的原因。”发酵酱制作及原理展示甜面酱、黄酱、豆豉的制作流程图,呈现表格(原料、微生物)。引导学生自学并填以下表格:教师提问:“制作这些酱时,‘蒸熟原料’和‘加食盐水’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讲解:“蒸熟杀死杂菌,食盐水抑制腐生微生物。”对比:“为什么面酱需要暴晒,豆豉需要密封?”学生讨论操作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微生物种类不同,所需环境不同(米曲霉需适宜温度,豆豉发酵微生物需无氧)。”(三)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应用广泛抗生素的来源与作用展示青霉素、头孢霉素、链霉素的药品图片及对应微生物(青霉、头孢霉菌、放线菌)。教师讲解:“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真菌可产生青霉素、头孢霉素;放线菌可产生链霉素、金霉素等,这些抗生素能有效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学生观察图片,记录抗生素的来源(真菌、放线菌)和作用(治疗细菌疾病)。教师补充:“酵母菌含丰富维生素,可提取用于医药(如富硒酵母片补充营养)。”教师提问:“抗生素能治疗所有疾病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只能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对病毒(如感冒病毒)无效。”抗生素的应用与滥用危害展示抗生素在人类医疗(如青霉素注射)和畜禽养殖(如土霉素片)中的应用图片。教师说明:“抗生素可防治人类和畜禽疾病,但过量使用会有危害。”展示“超级细菌”示意图。教师讲解:“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形成超级细菌,导致疾病难以治疗;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也会危害人体健康。”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避免抗生素滥用?”学生结合生活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不自行服用抗生素、遵医嘱用药。(四)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传统发酵技术的工业化(抗生素、氨基酸)教师讲解:“早期生物技术产业从规模化生产青霉素开始,挽救了无数生命。20世纪50年代后,微生物发酵法开始生产氨基酸。”展示味精(谷氨酸制成)、谷氨酸钠肥皂图片,说明:“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如味精是谷氨酸钠盐,用于调味)。”教师提问:“为什么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而不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学生:微生物繁殖快、成本低、可规模化生产。发酵技术生产食用有机酸和酶制剂展示柠檬酸在饮料、果酱中的应用图片,讲解:“食用有机酸(柠檬酸、醋酸等)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用于食品加工和保存。”展示碱性蛋白酶(洗涤剂添加)、果胶酶(果汁澄清)图片,说明:“酶制剂以前从动植物中提取,现在主要靠微生物发酵,效率更高(如蛋白酶用于去污,果胶酶用于果汁澄清)。”教师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产品可能用到微生物发酵的酶制剂?”学生:洗衣液、果汁饮料。发酵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及环保中的应用展示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病毒疫苗制作的图片,讲解:“基因工程结合微生物发酵,可生产胰岛素、乙肝疫苗等,解决了传统提取的资源限制问题。”展示微生物采油、污水净化、沼气生产(甲烷菌利用秸秆粪便生产沼气)图片,说明:“微生物还能用于采油、净化污水(分解污染物)、生产清洁能源(沼气),在环保和能源领域作用重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微生物在环保中的应用,利用了它们的什么特性?”学生:分解有机物的代谢能力。三、课堂小结四、课堂训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产品的发酵过程与酵母菌无关的是( D )A.酿酒 B.制作面包C.制作馒头 D.制作酸奶甜酪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小吃之一,是用燕麦或莜麦通过酒曲发酵制成,在其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 A )A.酵母菌 B.青霉C.甲烷菌 D.曲霉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不依靠微生物发酵的是( C )A.酱油 B.酸奶C.豆腐 D.苹果醋酸菜是一种传统的美味食品,一般情况下,用坛子制作老坛酸菜的坛子必须加水密封。其主要目的是( B )A.防止营养流失B.营造缺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C.阻止尘埃进入D.防止空气对流,抑制细菌的繁殖某同学学习制作米酒的探究实验后。在课堂上分享了他的实验操作步骤:①浸泡→②煮熟米饭并冷却→③加酒曲→④保温发酵,并对此步骤作出解释。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 )A.蒸熟米饭需要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细菌B.步骤③的目的是进行接种C.保温是为了给酵母菌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D.制作米酒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防止杂菌污染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和禽畜粪尿中含有很多有机物。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下列微生物能利用这些有机物分解产生清洁能源的是( C )A.酵母菌 B.乳酸菌C.甲烷菌 D.醋酸菌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B.利用组织培养可以大量、快速繁殖优良品种C.利用酵母菌发酵可制作泡菜、面包和醋等食品D.利用克隆技术培育的多莉羊长相与供核母羊相似微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①~⑤中属于人类有益利用微生物的是( B )①导致疾病 ②净化污水 ③污染环境 ④制作食品 ⑤生产药品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C.①②③④ D.①⑤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D )①制作面包 ②酿醋 ③制作米酒 ④生产抗生素 ⑤制作泡菜 ⑥制作腐乳A.①②③ 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下列有关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主要是为了防止杂菌的侵入B,冷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C,制作酸奶时,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D,制作馒头时,利用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膨大松软五、布置作业本课时通过自制酸奶、酿米酒的实验视频,让学生在方案设计与操作改进中直观理解发酵原理,有效达成实践能力目标。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如青霉素生产和胰岛素发酵,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但讲解发酵操作原理时,学生对温度控制、菌种活化等关键步骤的理解不够深入;抗生素滥用危害的案例讨论较浅,未充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应用的重要性。后续教学需增加微观模拟动画辅助难点解析,并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