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4节 性别和性别决定1.能够说出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2.能够解释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原因。3.通过观察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锻炼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资料分析的能力。4.通过模拟人的性别决定,认识人的性别是怎样决定的。5.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关注性别比例问题,积极地宣传科学知识。【重点】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2.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方式。【难点】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位怀孕妇女的图片)在我国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一直想着要个男孩来传宗接代,把不能生男孩的责任全怪在女方身上,甚至因此而发生离婚或虐待妇女的现象。不生男孩真的是女方的责任吗?生男生女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引导学生回忆:1.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2.基因、DNA、染色体三者有什么关系?3.性别作为一种特殊性状,与染色体有关系吗?学生:(深思和讨论)二、新知讲解(一)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组成决定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类染色体的情况,明确人类染色体有 46 条且成对存在,染色体的长短不一。)通过观察正常男女染色体图片,你是否看到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异同?学生:(学生观察图片,回答)教师:染色体数量不易数出来,男女染色体异同看不出来,如何做才有可能找出异同?学生:(学生讨论。)教师:人类的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22 对)和性染色体(1 对)构成的,其中女性是同配,用字母表示为 XX,男性是异配,用字母表示为 XY。(二)子代的性别取决于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类型教师:生物体普遍存在着性的差异,动物雌雄个体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性别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性状。性别决定因物种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也和其他性状一样,受基因的控制和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性染色体可以决定人的性别呢?学生:(学生讨论。)教师:科学家是如何知道性染色体上有决定性别的基因的?学生:(学生查阅资料,回答。)教师: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比例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模拟人的性别决定。)讨论:1.甲棋盒和乙棋盒中的棋子分别代表哪种生殖细胞?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将每次抓取的棋子再放回原来的棋盒中?3.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如何处理表格中的数据?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小组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学生分小组,完成探究活动,交流讨论。)教师:性染色体是决定性别基因的载体,那人的性别是如何被决定的?学生:(学生阅读课本,试着进行总结。)教师:亲代在产生生殖细胞时,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包括性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随着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通过你的推理,你认为生男生女的概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学生回答。)教师:人的性别决定于人的有性生殖过程的哪个时刻?理由是什么?学生:(学生回答)教师:过去很多人重男轻女,认为生不出男孩是女人的责任,学了今天的内容,你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在谁?学生:(回答)三、课堂小结四、课堂训练1.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男性精子:22条+X或22条+YB.男性体细胞:22对+XYC.女性卵细胞:22条+Y D.女性体细胞:22对+XX2.在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前,甲盒中放入10个白棋子代表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10个黑棋子代表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乙桶中最合理的设置是( A )A.20个白棋子 B.20个黑棋子C.任意20个棋子 D.黑白棋子10个3.人的性别决定是由和卵细胞结合的精子类型决定的,这是由于精子有( D )A.两条X染色体 B.两条Y染色体C.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D.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Y染色体4.下列有关一个男孩体内性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 男孩体细胞中有一对性染色体B. 男孩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或父亲C. 男孩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YD. 男孩体细胞中的Y染色体来自父亲5.“三孩”政策的落地,给很多想要“女孩”或“男孩”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希望。生男生女的关键决定因素是( A )A.精子的类型B.常染色体的结构C.卵细胞的类型D.染色体的数目6.一对夫妇生育的前两胎是男孩,生育第三胎是女孩的可能性为( B )A.100% B.50% C.25% D.10%五、布置作业本节课通过染色体图片对比导入,引导学生发现性染色体差异,但部分学生观察能力不足,需提前标注关键染色体辅助识别。在模拟性别决定实验中,棋子放回棋盒的操作环节耗时较长,下次可改用电子随机生成器提升效率。数据分析环节,学生能正确计算生男生女概率(1:1),但对性别决定时刻(受精时)的理解仍模糊,建议结合动画演示精卵结合过程。讨论环节中,学生能理性批判重男轻女观念,但部分表述较浅显,后续可补充社会性别平等案例深化认知。整体达成教学目标,但需加强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呈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