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猜测暗盒里物体的名称选择3名同学,分别通过耳朵听、手摸、眼睛看来猜测盒子里的东西,然后分别把感知到物体的名称记录在纸上,向同学们展示。第二节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学习目标学习眼球的结构以及视觉的形成。学习耳的结构以及视听觉的形成。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至少有83%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听觉获得信息的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彼此的眼睛,你能看到眼睛的哪些结构?睫状体虹 膜角 膜瞳 孔晶状体玻璃体巩 膜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观看视频:“视觉的形成”视觉形成的过程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物像) 视觉神经 大脑(产生视觉)。人形成视觉的部位在哪里?大脑的视觉中枢物像的信息传导在拍照时,镜头、光圈、暗室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脉络膜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暗室光圈镜头胶卷探究:光线强弱对瞳孔大小的影响?用手电筒照射眼睛,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当手电筒(强光)照射时,瞳孔( ); 当手电筒移开(弱光)时,瞳孔( );(填“变大”或“变小”)。环境光线较强环境光线较弱变小变大近视眼的成因及用眼卫生正常眼: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经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近前凹近视矫正读写姿势要正确不在光线暗的地方读书不走路看书不躺卧看书不在直射的光线下看书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用眼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腔肠动物思考:假如人失去听觉,请你描述这些场景会如何?电话铃声响了,小明赶快去接听电话。课上,同学们正在分组讨论,踊跃发言。耳的结构外耳外耳道耳廓内耳耳蜗半规管前庭鼓膜听小骨鼓室中耳咽鼓管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 脑(产生听觉)(振动)耳 蜗(形成声音信息)听觉形成的过程: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各种感受器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触觉痛觉热觉冷觉盲人主要依靠手指的触摸来“阅读”盲文。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还有那些感觉器官?鼻子: 闻(嗅觉)舌头: 尝(味觉)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眼球外角膜:无色,可透过光线。巩膜:白色,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中虹膜:有色素,中央的瞳孔可透过光线。脉络膜眼球壁—视网膜:许多感光细胞,感受光的刺激内容物晶状体:透明,能折射光线。玻璃体内耳 廓:外耳道:鼓 膜:听小骨:耳 蜗:半规管:前 庭:咽鼓管:收集声波传导声波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振动,把声音放大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有听觉感受器有位觉感受器(晕车、晕船)1.下列有关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B. 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三部分组成C. 听小骨连结鼓膜和耳蜗,是放大声波的唯一结构D. 位于鼓膜上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A2.盲人在“读”盲文时,依靠皮肤的( )A. 冷觉感受器B. 热觉感受器C. 痛觉感受器D. 触压觉感受器D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课题 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16.2 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教材通过观察活动、视频展示、探究实验和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特点和感觉形成的生理机制,为学生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知识支持。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感觉形成的生理机制,引导学生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认识到感觉器官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在分析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以及其他感觉器官功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生理功能的角度理解人体感觉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探究实践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瞳孔大小变化的探究实验和讨论感觉器官的保护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觉器官健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其他感觉器官及其功能,认识到感觉器官在获取外界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视觉和听觉形成的复杂生理机制,特别是物像在视网膜上的形成和听觉感受器的作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情境:猜测暗盒里物体的名称 选择3名同学,分别通过耳朵听、手摸、眼睛看来猜测盒子里的东西,然后分别把感知到物体的名称记录在纸上,向同学们展示。 积极思考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完成游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讲授新课 1. 视觉(25 分钟) 引导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说出能看到的眼睛结构。 (1)展示眼球结构图, 详细讲解眼球的各部分结构(角膜、巩膜、脉络膜、虹膜、视网膜、视神经、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及其功能。 播放视觉形成动画,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物像,感光细胞将物像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提问学生:“人形成视觉的部位在哪里?” 引导学生回答。 (3)展示照相机结构图 类比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的镜头、光圈、暗室和胶卷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用手电筒照射眼睛,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用手电筒照射眼睛,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当手电筒(强光)照射时,瞳孔(变小); 当手电筒移开(弱光)时,瞳孔(变大); 展示近视眼成因示意图,讲解正常眼与近视眼的区别,强调用眼卫生的重要性,介绍科学用眼的方法(如不在光线暗的地方读书、不躺卧看书、读写姿势正确、不走路看书、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用眼 1 小时后休息等)。 2. 听觉(20 分钟) (1)展示耳的结构图 耳的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及其组成结构(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耳蜗、半规管、前庭等)和功能。 播放听觉形成动画, 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听觉。 提问学生:“耳蜗在听觉形成中起什么关键作用?” 引导学生回答。 展示前庭和半规管的功能示意图,简要介绍它们在维持身体平衡中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人失去听觉,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听觉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10 分钟) 展示人体其他感觉器官的图片,如皮肤、鼻子、舌头等,介绍皮肤能感受触觉、痛觉、热觉、冷觉等,鼻子能感受嗅觉,舌头能感受味觉。 提问学生:“盲人是如何‘阅读’盲文的? 引导学生回答并展示盲人触摸盲文的图片,解释盲人主要依靠手指的触压觉感受器来“阅读”盲文。 鼓励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及其功能。 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结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说出所观察到的结构。认真观看眼球结构图和视觉形成动画,理解眼球各部分功能和视觉形成过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认真观看耳的结构图和听觉形成动画,理解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如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观察前庭和半规管的功能示意图,了解它们的作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思考并发表失去听觉对生活的影响,如无法接听电话、参与课堂讨论等,加深对听觉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图片,聆听教师讲解,了解人体其他感觉器官及其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观察活动、动画演示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用眼卫生,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通过结构图展示、动画演示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掌握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通过图片展示和提问引导,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认识到感觉器官在帮助我们感知外界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眼球和耳的结构、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的功能等,强调感觉器官在人体获取外界信息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板书设计 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 视觉 眼球结构 :角膜、巩膜、脉络膜、虹膜、视网膜、视神经、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形成 :光线 → 角膜 → 瞳孔 → 晶状体 → 玻璃体 → 视网膜 → 视觉神经 → 大脑视觉中枢 听觉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耳蜗、半规管、前庭) 听觉形成 :声波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觉神经 → 大脑听觉中枢 其他感觉器官 皮肤:触觉、痛觉、热觉、冷觉 鼻子:嗅觉 舌头:味觉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眼球或耳的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和主要功能;同时,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感觉器官健康的小短文,包括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和良好习惯等。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较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视觉部分教学中,通过同桌相互观察眼睛结构、展示眼球结构图和视觉形成动画,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探究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地理解了瞳孔大小变化对光线的调节作用。但在讲解近视眼成因时,发现部分学生对眼球前后经过长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眼球结构变化与成像位置关系的讲解。 听觉部分通过耳的结构图和听觉形成动画,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机制。但在介绍前庭和半规管功能时,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它们在维持身体平衡中的具体作用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人体其他感觉器官部分,通过图片展示和提问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列举出多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讨论盲人如何“阅读”盲文时,部分学生的回答较为片面,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感觉器官替代和补偿的角度深入思考。 总体而言,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实验指导的细化、难点知识的讲解策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健康生活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目标】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6.2《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教案(表格式).docx 【核心素养目标】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6.2《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