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4.1 无脊椎动物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4章第1节 无脊椎动物
教材分析 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是苏教版初中生物“无脊椎动物”中的重要类群,体现了无脊椎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这三类动物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既是理解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关键案例,也为后续学习动物的生理功能、生态作用等内容提供基础,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教材以进化逻辑串联,突出结构与功能的进阶,线虫动物:教材以蛔虫为代表,重点介绍其“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等特征,体现了较扁形动物更高等的结构(如完整消化道),但仍无体节分化;环节动物:以蚯蚓为核心案例,强调“身体分节、有刚毛或疣足”的特征,分节现象使运动更灵活,相比线虫动物在结构上进一步复杂;节肢动物:以蝗虫为代表,突出“身体和附肢分节、体表有外骨骼”的核心特征,是无脊椎动物中结构最复杂、适应性最强的类群,体现了进化的高级阶段。还注重与生活实际结合,强化实用性,比如联系蛔虫等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让学生认识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介绍蚯蚓在土壤改良、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教材的图文与活动结合,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既遵循生物进化逻辑,又注重实用性和探究性,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无脊椎动物的知识体系,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繁殖方式以及常见类群; 通过举例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3.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特征,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观念,如蝗虫外骨骼适应陆地生活; 2.科学思维:比较归纳不同类群无脊椎动物特征,培养逻辑思维;分析无脊椎动物进化趋势,提升辩证思维; 3.科学探究:观察无脊椎动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开展实验探究,如探究蚯蚓运动,提高观察、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认识其在生态系统重要性,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主要类群特征; 识别常见无脊椎动物,阐述其与人类生活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形成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总结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并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思考:吃完鱼和虾剩下的东西一样吗? 【图片展示】 吃完鱼剩余的鱼刺和吃完虾剩余的虾壳。 鱼刺——有脊柱 虾壳——无脊柱 回顾生活情境,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尝试说出鱼刺和虾壳的区别。
探究新知 一、线虫动物 介绍动物的分类:我们对动物既熟悉又陌生,地球上已知的动物有150多万种。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可以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今天让我们先来学习无脊椎动物。 (过渡)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柱。据统计,目前已知的150 多万种动物中,无脊椎动物约占95%。 【活动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4,思考以下问题: 1、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生活环境? 2、常见的线虫动物有哪些? 3、线虫动物对人类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师生总结】 线虫动物 展示人蛔虫结构示意图: 1. 主要特征: 线虫动物大多呈线型,它们身体不分解,消化道有口和肛门。食物经口进入消化道,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 常见种类及生活方式 展示常见的线虫动物的图片 线虫动物中部分为寄生性线虫动物,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林植物体内,如蛔虫寄生在动物体内,班氏丝虫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有些自由生活于海水、淡水和土壤中。 3、繁殖方式 雌雄异体,雌雄交配,卵生 4、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人蛔虫常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争夺营养,导致人体营养不良。 ②班氏丝虫通过蚊虫传播到人体中,会使人患淋巴丝虫病。 【注意】 ①注意饮食卫生,不生食不洁的水果、蔬菜等,饭前便后要洗手。 ②注意环境卫生,严防蚊虫叮咬,降低人体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 【实例分析】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和毁灭性的森林病害之一。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的针叶会从绿色变为黄褐色、红褐色,有些甚至整株枯萎。 【提出问题】思考:那么要怎么遏制松墨天牛的泛滥呢?怎么操作才能不污染环境呢? 生物防治-以虫治虫: ①降低松墨天牛的危害,阻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 ②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森林资源。 学生观察脊柱,了解动物的分类。 对无脊椎动物有了大概得了解,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观察蛔虫的结构示意图,直观地了解蛔虫的形态。尝试总结蛔虫的结构特点及其生活方式。 了解不同的线虫动物种类及生活的方式及生活的环境。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主动思考,了解线虫动物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构建结构和功能相一致的结构、功能观。 注重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观察松材线虫和松材线虫病图片,思考线虫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习题巩固】 1.我国于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但全世界47个国家的8.63亿人仍然受到淋巴丝虫病的威胁,淋巴丝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以下关于丝虫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D ) A.有口有肛门 B.消化结构简单 C.有消化器官 D.运动器官发达 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加深对线虫动物主要特征的理解。
二、环节动物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5,思考以下问题: 1、环节动物的生活环境有哪些? 2、常见的环节动物有哪些?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环节动物对人类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展示常见的环节动物结构图,介绍分析: 【教师归纳】 二、环节动物 1. 常见类群及生活环境: 环节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和土壤中。 2.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节的出现促进了动物体各种系统的功能发展,增强了动物体的代谢活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展示蚯蚓的结构示意图: 与人类的关系 ①蚯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制成中药:止咳、化痰;作为动物养殖饲料。 ②水蛭:吸食人或家畜的血液,有一定的危害性(弊);水蛭可提取水蛭素,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利)。 思考:据统计,全世界的环节动物有10000多种。蚯蚓、水蛭等只是环节动物中的部分种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环节动物? 【总结】常见的环节动物有: 1. 水蛭:俗称蚂蟥,体形稍扁平,腹面平坦。 2. 沙蚕:也称海虫,是一种常用的动物性钓饵。 3. 蚯蚓:又称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物种。 4. 山蛭:体形略呈圆柱形,长约3厘米,体色黄褐,背部 有深褐色纵线。 5. 水丝蚓:又称线虫,体形细长,红褐色。 阅读课本内容,联系老师提出的问题,激发进一步思考。 观察双齿围沙蚕、金线蛭和环毛蚓的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各种环节动物的生活环境。 介绍自己熟悉的被子植物,聚焦种子与果实的特点。 观察蚯蚓结构示意图。 观察蚯蚓的体节,思考体节的出现对环节动物的意义。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观察水蛭吸血的实物图和模式图。 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说出不同种环节动物。
【习题巩固】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A ) A. 身体呈两侧对称 有口有肛门
C. 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D.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加深对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理解。
三、节肢动物 【活动三: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P76-78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节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如何?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常见的节肢动物有哪些? 4、观察图4-4,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5、节肢动物对人类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展示常见的节肢动物图片及名称: (过渡)节肢动物超过100万种,是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三、节肢动物 1. 常见类群 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和附肢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蜕皮。 生活环境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们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个体数量巨大,分布非常广泛。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两极,从降低充沛的雨林到干旱少雨的沙漠,从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到几米深的地下,都有昆虫的存在。 【活动四:观察·识别昆虫】 目标: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并识别昆虫 器材:放大镜,几种节肢动物标本等 步骤:(1)对照图 4-4,观察东方蜜蜂和小麦叶蜂的外部形态。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对翅、几对足。想一想,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2)观察节肢动物标本(图 4-5 ),根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识别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 (总结)昆虫一般有两对翅、三对足。 与人类的关系 ①农业害虫的天敌; ②蜜蜂、蝴蝶可以为绿色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③虾、蟹富含蛋白质; ④蝉、蝎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⑤家蚕的蚕丝是工业原料。 通过引入柑橘凤蝶、中华绒螯蟹、哈氏蜈蚣、棒络新妇的例子,观察节肢动物图片,了解节肢动物的特点。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种类昆虫的生活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概述不同种类的昆虫生活环境各异。 通过展示蝗虫结构示意图,尝试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对节肢动物分节的附肢和坚硬的外骨骼的功能有具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结构、功能观。 观察东方蜜蜂、小麦叶蜂的结构示意图,总结昆虫结构。通过勾画昆虫的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到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能够辨析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 通过不断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逐渐明确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下列动物与其所属类群不相符的是(  C  ) A.蛔虫、丝虫——线虫动物 B.虾、蜘蛛——节肢动物 C.蜈蚣、蚂蚁——昆虫 D.水蛭、蚯蚓——环节动物 2.如下图蝗虫和瓢虫都属于昆虫,主要依据是( B ) ①身体分头、胸、腹三部; ②体表有外骨骼; ③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④体内无脊柱; ⑤有一对触角; ⑥有两对翅、三对足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讲解三类动物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生殖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并用表格形式梳理总结。比如对比蛔虫(线虫动物)、蚯蚓(环节动物)、蝗虫(节肢动物)的体节分化情况,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动物进化中“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蛔虫病的预防、蚯蚓改良土壤的作用、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等,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他们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也渗透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核心观念。 但是由于本节课容量大,虽然设置了观察活动,但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不够积极,动手实践环节参与度不高。此外,课堂提问的覆盖面较窄,更多集中在少数活跃学生身上,未能充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这需要老师提前预设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对于复杂内容(如节肢动物),可通过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基础特征,课堂上聚焦重点和难点讲解,预留充足时间进行练习和总结,确保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