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1.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部的内容物构成。
2. 眼球壁的分层与功能
外层(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光线进入眼球的第一道关口、透光、初步折射光线。
巩膜:坚韧、起保护作用、“眼白”。
中层(中膜):脉络膜:含血管与色素、为视网膜供应营养、遮光(使形成类似暗室的环境、暗箱)。
虹膜:含色素,其中央的圆孔为瞳孔( “黑眼珠”、光圈)、虹膜识别技术(利用虹膜的唯一性进行身份验证,如门禁系统)。
睫状体:含平滑肌、收缩与舒张调节晶状体的凸度。
内层(内膜):视网膜:有感光细胞、接收光线刺激、成像、底片。
3. 内容物的作用
晶状体:透明、双凸透镜,折射光线、镜头。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支撑眼球、折射光线。
房水:角膜与晶状体之间、透明液体,折射光线。
4. 视觉的产生路径
光线从外界物体反射→穿过角膜→经过瞳孔→由晶状体和玻璃体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神经传递信号→大脑特定区域解读信息,最终形成视觉。
视觉最终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物像则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5. 瞳孔的调节机制
调节结构:虹膜改变瞳孔大小来控制进光量。
调节方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光线进入;
调节效果:通过瞳孔调节,人和动物能适应不同光线环境,保持清晰视觉。
6. 近视的形成
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度过大且难以恢复,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矫正。
二、耳和听觉
1. 耳是负责听觉和平衡觉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耳郭:收集外界声波。
外耳道:连接耳郭与中耳的管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导至鼓膜。
中耳:鼓膜:一层薄膜、在声波冲击下产生振动。
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通、维持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平衡。
听小骨:由三块小骨组成、传递并放大振动至内耳。
内耳:耳蜗:其内部有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前庭和半规管:内含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变化的感受器、负责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 → 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 听小骨(传递并放大振动)→ 耳蜗(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神经信号)→ 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最终形成听觉)。
3. 噪声及其危害
噪声定义:指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令人不悦的声音,例如汽车鸣笛、机器轰鸣和施工噪音等。
噪声危害: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会损害听力。若突然暴露于极强的噪声下,甚至可能导致鼓膜破裂,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4. 耳和听觉的保护措施
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不用尖锐物品掏耳朵、防止脏水进入外耳道;擤鼻涕时应交替按压单侧鼻孔,避免用力过猛。
遇到巨大声响时,可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以平衡鼓膜内外压力。
鼻咽部出现炎症时应及时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5. 常见感受器位置速查:
视觉感受器:视网膜
听觉感受器:耳蜗
头部位置与平衡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
嗅觉感受器:嗅黏膜
味觉感受器:味蕾
冷、温觉感受器:皮肤中的冷/温感受器
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二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系统
1、无论是脑、脊髓还是神经受损,都会影响人的感觉、运动或内脏功能。
2.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表层为大脑皮层(感觉、运动、语言、高级神经中枢、最高指挥中心)、醉酒后胡言乱语
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醉酒后步履蹒跚、杂技演员走钢丝稳如泰山
脑干:内有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被誉为“生命中枢”、植物人保有呼吸、心跳
脊髓:能对刺激产生简单的反应,也是连接大脑与躯干、内脏的重要信息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由脑发出,主要支配头部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的活动与感觉。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广泛分布于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中。
二、神经元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内含细胞核,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
突起:分为树突(短而多,接收信息)和轴突(长而单一,传出信息)。
神经纤维:由轴突及包裹其外的髓鞘共同构成。
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形成。
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末端分支,遍布全身。
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与保护。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膝跳反射实验要点:叩击膝盖下方韧带、受试者需放松且注意力分散、叩击力度适中,但速度要快,腿部需自然搭放,肌肉完全放松。
2、反射的概念: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有规律性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没有反射)反射的机构基础是反射弧。
完整的反射弧必须包含五个连续环节:①感受器 → ②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与灰质狭窄部相连) → ⑤神经中枢 → ④传出神经 → ③效应器(上无神经节、与灰质膨大部相连)
3、反射发生的条件:反射弧必须完整、刺激必须适宜、高级中枢未加抑制(若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某些反射不会发生)
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既无感觉,也无反应。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有感觉,但无法做出反应。
四、反射的类型与区分
1、反射 ≠ 反应 ≠ 感觉
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
反应:范围更广。例如,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引起的活动。
感觉:是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意识体验,如疼痛、味道等。
2、常见反射实例分析
吃梅止渴(非条件反射) 感受器:舌上的味蕾
神经中枢:脊髓或脑干(低级中枢)
效应器:唾液腺
望梅止渴(条件反射) 感受器:视网膜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效应器:唾液腺
谈梅止渴(条件反射,与语言有关)感受器:耳蜗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尤其涉及语言中枢)
效应器:唾液腺
聋哑人用手语交流 感受器:视网膜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效应器:手部肌肉
司机见红灯停车 感受器:视网膜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效应器:下肢骨骼肌
3、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对比
区别要点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形成方式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后天通过学习和经验形成的
神经中枢 脊髓、脑干(大脑皮层以下)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永久、固定,不易改变 暂时性的,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小,适用于稳定环境 适应范围广,能应对多变环境
典型举例 眨眼、膝跳、吮吸、缩手、排尿,排便,吃梅止渴等 学习知识、惊弓之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猴子骑车等(多数与语言中枢有关)
复杂反射通常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反复强化而建立起来的。
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构成
1、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构成。成年人全身的骨骼由206块骨通过关节等结构连接而成,按其位置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
2.关节: (支点)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光滑的关节软骨(灵活性)、脱臼(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
关节囊(牢固性):为结缔组织,内含韧带、分泌滑液(灵活性)、关节炎(关节囊等结构病变)
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滑液,起润滑作用。
3. 骨骼肌:(动力、器官)
肌腹:中间较粗部分,由肌肉组织构成,受刺激后能够收缩舒张。
肌腱:两端乳白色的致密结缔组织,非常坚韧,附着于不同的骨上。
重要特性:骨骼肌受刺激会收缩,但它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需要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4. 运动的产生
骨(杠杆)本身不能运动,其位置的变化依赖骨骼肌的收缩所产生的牵拉力。并非所有动物的运动都需要骨的参与(蚯蚓)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运动并非仅由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独立完成,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提供能量和氧气支持。
5. 体育运动与健康
骨折处理:应立即固定患处,避免活动,并及时求助。
运动防护:运动前充分热身,合理安排运动量,掌握正确技术,使用必要的护具,可有效预防关节脱位、韧带拉伤等问题。
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原因:由于运动时耗氧量剧增,肌肉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堆积刺激神经从而引起酸痛感。
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激素调节
一. 内分泌腺与激素
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化学物质,能调节机体代谢与生理功能。
内分泌腺特征:属于无导管,分泌的激素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运抵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内分泌系统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和睾丸等。其中胸腺在免疫系统中亦为重要器官。
2.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内分泌腺
垂体:生长激素等激素 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幼年不足:侏儒症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甲状腺激,促进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最大内分泌腺 幼年不足:呆小症 成年不足:大脖子病 成年过多:甲亢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应激反应相关
胰岛: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转化葡萄糖,降低血糖 分泌不足:糖尿病 分泌过多:低血糖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
3. 糖尿病相关知识
糖尿形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过高;经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中出现葡萄糖。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防治方法:胰岛素注射治疗;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进行预防和控制。
4.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神经系统主导整体调节,激素调节协同参与,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稳定。
两者区别: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实现,反应迅速,作用精确且局限
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较慢,作用范围广泛
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
1. 传染病(传染性和流行性):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常见病原体与疾病:
细菌:结核杆菌(结核病)、鼠疫耶尔森菌(鼠疫)
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寄生虫:血吸虫(血吸虫病)
二、传染病流行与预防
1.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者、携带病原体的人)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路径(空气、饮食、生物媒介如蚊子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处理患病的动物 (针对患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采取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佩戴口罩,开窗通风,洗手,食物煮沸 ,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接种,打疫苗(针对健康人群采取防护措施)
3.易错点提醒
传染源包括人和动物,而病原体是致病的微生物
蚊子、苍蝇等媒介生物属于传播途径,不是传染源
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二节免疫系统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物理与化学屏障
组成:皮肤和黏膜
功能: 阻挡病原体侵入
分泌物(如汗液、胃酸)具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黏膜纤毛可清扫异物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成: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功能: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2. 免疫类型区分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特点: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包含: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特点:后天形成,只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机制: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包含:第三道防线
常见关键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胸腺、脾、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打疫苗、过敏、免疫规划
3. 核心概念解析
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病原体、疫苗、移植器官、过敏原等
注意:抗原 ≠ 病原体(抗原范围更广)
抗体: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具有专一性,只对相应抗原有效
从不同角度理解生物物质:
从传染病角度看:细菌、病毒属于病原体
从免疫角度看:细菌、病毒属于抗原
从免疫产物看: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是抗体
4. 免疫的三大功能
防御功能:抵抗病原体入侵,防止疾病发生
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5. 免疫的异常情况
免疫排斥:器官移植时对异体器官产生排斥
过敏反应:对某些抗原的过度免疫反应
免疫缺陷:如艾滋病(AIDS),患者常死于多种感染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握手、共餐等)不会感染,应关怀而非歧视患者。
二、免疫规划与疫苗
疫苗原理:用灭活或减毒病原体制成,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免疫规划:通过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传染病
实例:接种水痘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只对水痘病毒有效,不能预防流感。
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三节安全用药与急救
一、合理用药
1. 合理用药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其中安全是第一原则
安全用药:根据病情、体质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
2. 药物分类与管理
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购买,严格遵医嘱使用
非处方药(OTC):可直接购买,但需按说明书使用,适用于自我诊疗的小伤小病
3. 安全用药规范
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关键信息
用药后:密切观察反应,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人员
二、急救
1. 急救基础知识
第一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位置:胸骨下段1/3处每分钟至少100次
人工呼吸:每分钟1520次
操作比例:30次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
AED使用:与心肺复苏配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
2. 溺水自救要点
保持冷静,避免挣扎,采用仰面姿势,确保口鼻露出水面,抓住漂浮物保持浮力
腿抽筋时仰泳并拉伸抽筋部位,配合救援,不紧抱救护者
3. 出血与止血方法
内出血:及时送医诊治
外出血:
动脉出血:鲜红色,喷射状 → 近心端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暗红色,持续流出 → 远心端压迫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红色,缓慢渗出 → 清洁伤口后自然愈合或使用创可贴
4. 血管知识应用
中医"把脉":桡动脉
"青筋"显露:静脉
药物注射:通常选择静脉
抽血输液:捆扎近心端使血管鼓起
毒蛇咬伤:捆扎近心端防止毒液扩散
第四单元第七章第四节健康的生活方式
1. 健康包含三个维度
身体健康:生理机能正常
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心态积极
社会适应良好:能够正常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和谐
2. “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主要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3. 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危害
吸烟:尼古丁、镉等,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电子烟同样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饮酒:导致心血管疾病、肝病,增加癌症风险
吸食毒品:破坏神经系统,降低免疫功能,损伤心肺,具有强成瘾性,一旦沾染极难戒除
网络成瘾:导致免疫力下降,可能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素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 非生物因素
光: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影响动物繁殖和活动节律
不同水深藻类分布不同;猫头鹰昼伏夜出;春季兰花、秋季菊花开放
温度:影响植物形态和分布,影响动物习性
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山地桃花开花较晚;不同海拔植被类型差异
水:生命活动的基础,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
仙人掌叶退化为刺;沙漠中绿洲分布在近水区域
3. 生物因素的作用(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蛇捕食田鼠
竞争关系:水稻与杂草争夺阳光、养分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群体内部分工协作
寄生关系: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4. 生物适应环境
骆驼:排尿少、出汗少,适应干旱
骆驼刺:根系发达,深入吸收水分,适应缺水
海豹:皮下脂肪厚,抵御寒冷
5. 生物改变环境
蚯蚓: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大树:提供阴凉,改变局部气候
植物:防风固沙,净化空气
鼠类:破坏植被,影响生态
6. 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因环境变化而改变
例:红杏出墙(光照引起生长方向改变)
二、实验设计
1、样本数量充足,减少偶然误差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提高准确性
特定实验(如肺活量)取最大值
2、观察法与实验法的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在特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一片森林、一块草原、一片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
3、重要辨析:
"一条河内的所有鱼"不是生态系统 → 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其他生物成分
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 → 菟丝子(寄生植物)属于消费者
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 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
所有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 光合细菌是生产者,寄生菌是消费者
4.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仅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如:草 → 兔 → 狐)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营养级: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沿食物链依次为第二、三、四营养级
5.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
6. 图解分析技巧
生产者:有双向箭头且是所有箭头的起点
无机环境:有双向箭头且是所有箭头的终点
分解者:无双向箭头且是所有箭头的终点
食物链书写:排除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圈
1. 生物圈(最大生态系统)
大气圈底部:海平面向上约10千米(飞翔生物为主)
水圈的大部:海平面向下约10千米(水生生物聚集)
岩石圈表面:地球最外层(陆生生物立足点)
2.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产氧量最多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等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
城市生态系统:环境污染严重,对人依赖性最强
3. 生物圈的统一性
非生物因素联系:阳光、空气、水等影响所有生态系统
地域关联:河流连接山地、农田、湖泊、海洋
生物迁移:微生物、花粉、种子等通过大气运动传播
整体性:生物圈是所有生态系统的统一整体,是生物共同家园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
1. 生态系统服务
定义: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生存与发展所需的惠益
实现条件:依赖于生态系统自身稳定的结构与正常的功能
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基本特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作用机制:受到轻度干扰后能逐步恢复原有结构与功能
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破坏性活动
森林:乱砍滥伐
水体:湖泊污染
大气:有害烟雾排放
生物:乱捕滥杀野生动物
生活:垃圾围城
保护性措施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
建立自然保护区
4. 酸雨污染及其影响
基本概念:pH值低于5.6的雨水
形成原因: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多重危害
对土壤:使土壤养分发生化学变化,降低植物可利用性
对水体:酸化河流湖泊,危害水生生物生长,导致鱼虾死亡
对水源:引起饮用水源酸化,威胁人类健康
对植物:直接损伤芽和叶,严重时造成植物成片死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