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细胞教学设计及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细胞教学设计及反思

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细胞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动植物细胞结构,归纳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升逻辑归纳能力。
3.探究实践:独立完成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熟练掌握显微镜操作技巧,能准确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4.态度责任:认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爱护实验仪器,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步骤;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2.难点:制作装片时“刮”“涂”“盖”操作的规范性;理解滴加生理盐水维持细胞形态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情境导入。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制作植物临时装片的步骤可概括为哪七个字?植物细胞有哪些结构?”,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并补充纠正。
2.提出问题:在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之后,小慧很好奇:“显微镜下的动物细胞是什么样的呢?”与观察的植物细胞一样,被观察的动物材料也需要薄而透明。想一想:她可以采用哪些材料来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观察动物细胞。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衔接新旧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情境导入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二)实验探究: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明确实验目的与材料: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讲解每种材料的用途,如“无菌牙签用于刮取口腔上皮细胞,生理盐水与人体细胞液体环境浓度一致”,让学生清晰实验目标和工具。
2.分步演示与讲解:播放装片制作视频,每一步暂停并结合实物演示:
擦:用洁净纱布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强调擦净杂质避免影响观察。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提问:为什么不能滴清水?结合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形态图,解释细胞吸水失水原理,说明该步骤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刮、涂:示范漱口后轻刮口腔内侧壁,将牙签碎屑在生理盐水中轻涂,提醒“轻刮防黏膜损伤,涂匀防细胞重叠”。
盖、染、吸:演示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再放平”的操作,避免产生气泡;讲解碘液染色和吸水纸引流的方法,说明细胞核染色最深的特点。
3.学生自主实验:教师重点纠正“刮取位置不当”“盖片产生气泡”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和详细讲解,降低实验操作难度;学生自主实验能提升动手能力。
(三)动物细胞结构与功能讲解。
1.展示口腔上皮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形态的动物细胞图片,提问“这些细胞形态不同,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结合结构模式图,逐一讲解各结构功能: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是新陈代谢场所,能缓缓流动促进物质交换;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控制中心;线粒体是呼吸作用主要场所,为细胞供能。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态细胞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的特点;结合模式图讲解功能,使抽象知识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四)动植物细胞结构对比。
1.呈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动植物细胞都有哪些结构?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什么?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又是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二者异同: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不同点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一般也没有液泡。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清晰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差异。
(五)课堂总结与练习。
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点:装片制作步骤“擦→滴→刮→涂→盖→染→吸”、动物细胞结构与功能、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强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完成课本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及解题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习题练习可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五、板书设计:
动物细胞
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
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碘液)→吸
2.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及功能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新陈代谢场所
细胞核:含遗传物质,控制中心
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
3.动植物细胞结构对比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一般没有液泡
六、课后作业:
回家后利用家中常见材料(如透明塑料盒、琼脂、果脯、红豆等)制作动物细胞模型,下节课带来展示。制作时需体现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且能区分与植物细胞模型的不同。
设计意图:制作动物细胞模型要求学生结合动植物细胞结构差异,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创作,这不仅能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记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教学反思:
一、教学优点。
(一)教学环节设计。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较为流畅,从知识导入、实验演示到知识拓展(跨学科实践项目链接),逻辑链条清晰,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跟随教学节奏,逐步构建对细胞结构的认知。
(二)实验教学辅助。
实验视频对每一步骤的分解播放效果很好,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实验操作的细节,降低实验操作的难度,为学生后续自主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前置探究引导。
通过让学生提前找出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材料用具的不同,这种前置探究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培养了其观察和对比分析的技能。同时,项目链接到跨学科实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后续可深化跨学科实践的深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应用。
二、教学不足的改进。
(一)导入环节的优化。
导入所用视频未能正常播放,这影响了课堂的开篇效果。后续教学中,我会提前做好设备调试,同时准备备用的导入方式,确保导入环节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启知识探究之旅。
(二)细胞结构区分的强化。
在引导学生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时,除了材料用具的前置探究,还需在课堂中通过更直观的对比(如两者结构示意图的同步呈现、典型细胞结构的功能讲解对比),帮助学生明确两者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上的差异。同时,绘图环节要强调细胞核的表示方法,建议用密集的细点来呈现,并且可以尝试让学生上台绘图,通过展示和点评,强化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记忆和理解,提升其绘图技能和课堂参与度。
(三)实验演示的可视化提升。
演示实验时采用希沃展台,能让所有学生清晰观察实验操作细节,解决因距离或视角问题导致的观察不清问题,提升实验演示的教学效果。后续教学中需熟练运用希沃展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其在实验教学、实物展示等方面的优势。
(四)知识讲解的体验式补充。
在讲解“为什么使用生理盐水”时,可增加教师的演示实验,即课下提前完成口腔上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生理盐水中的变化实验,课堂上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理盐水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使抽象知识具象化,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理解深度。
通过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后续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不足逐一落实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以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