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核心素养目标:1.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传染病各两例。3.区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四个概念并举例。4.针对具体情境提出切断任一环节的预防方案,认同科学防控、反对乙肝歧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对应的三项预防措施。难点:病原体与传染源的区分;传播途径中媒介生物的角色定位。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min)。讲述“小王因乙肝阳性被拒”与“小明脂肪肝顺利入职”的对比故事,提问:同是肝炎,为何待遇不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出“传染病”概念。设计意图:借“小王应聘”故事制造认知冲突:同是“肝炎”,结局却截然不同。冲突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使其对“传染病到底特殊在哪里”产生强烈疑问,为后续概念建构提供情感与思维双重内驱力。(二)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8min)。1.板书定义: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2.学生齐读关键词“病原体”“传播”。3.教师讲述四个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各举教材提及的例子(新冠、登革热、疟疾、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季节分布)。设计意图:学生在冲突中仅获得感性疑问,需第一时间给出理性答案。教师直接抛出规范定义,并锁定“病原体”“传播”两大关键词,使散乱思维迅速聚焦;随即用新冠、登革热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诠释四大特点,让抽象概念落地生根,同时为后续“分类”与“环节”奠定共同话语体系。(三)病原体的类型与疾病举例(6min)。教师依次出示结核杆菌、HIV、血吸虫图片,学生说出对应疾病,教师板书三类:细菌性——结核、鼠疫、伤寒;病毒性——乙肝、新冠、艾滋病;寄生虫性——血吸虫病、蛔虫病。设计意图:此环节承担“知识支架”功能:先以图片直观呈现三种病原体形态,降低记忆负荷;再让学生跟读三类疾病名称,形成“细菌—病毒—寄生虫”一一对应的快速检索网络,为后续分析传播途径时精准调用“病原体”概念提供“工具箱”。(四)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12min)。1.学生阅读课本“流感、甲肝”两则资料,小组讨论共同点,教师引导得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板书三环节定义并举例:传染源——流感患者、患鼠疫的鼠;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饮食、血液、接触、媒介生物;易感人群——未患过且未接种疫苗者。3.即时判断小练习:哥哥→弟弟→同学链式传播,学生口答传染源、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角色变化,教师即时纠错。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理论核心。课本“流感、甲肝”两段资料是学生可自主解读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己找“共同点”,教师再升华为“三环节”,既训练科学归纳思维,又在学生头脑中完成“知识→模型”的跃迁;即时判断练习把模型立刻投射回生活情境,实现“刚建完即用”,防止“环节”停留在口头定义。(五)预防传染病的三项措施(10min)。教师对应三环节板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学生观察课本图4-22六幅漫画,轮流说每幅归属类别及理由;教师补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接种疫苗”“锻炼身体”等关键词。设计意图:“模型一旦建成,必须转化为行动力”。对应三环节直接生成三措施,逻辑一目了然。六幅漫画的“归类抢答”把抽象措施具象化,学生只需“指认”即可体验成功,强化“切断任一环节即可阻断流行”的信念,同时为结尾“反歧视”预留证据链。(六)综合应用(6min)。回到导入故事,提问:假如你是HR,会拒绝小王吗?学生用“乙肝传播途径只有血液、母婴、性”这一结论进行辩论,教师总结反对歧视的法律与科学依据。设计意图:回到导入故事,形成“问题—知识—问题解决”的闭合回路。学生用刚获得的“乙肝传播途径有限”这一科学论据为小王“维权”,在价值层面完成“知识—态度—责任”的升华,同时呼应课标“态度责任”维度。(七)课堂小结(2min)。学生集体复述:传染病定义→三环节→三措施,教师用“切断任一环节即可阻断流行”收束。设计意图:由学生集体复述代替教师独白,既检验是否“真懂”,又用“切断任一环节”这一金句把整节课凝成一句“行动口号”,方便学生带走、记忆、传播。(八)检测与作业(1min)。口头快问快答5题,课后完成教材“自我评价”第1、3、4题。设计意图:口头快问快答即时暴露漏洞,便于教师课后精准辅导;教材课后题作为纸笔巩固,保证“双基”落地,同时不额外增加负担,体现“双减”精神。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小王应聘被拒”的故事穿针引线,语言保持了一致的优美与温情,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自然引出“传染病”这一核心概念;教学流程依“情境—概念—分类—环节—措施—回归情境”层层递进,线条清晰,过渡干净利落,没有出现知识跳跃或逻辑断档。对“病原体≠传染源”“媒介生物≠传染源”等易混点,采用对比式板书配合即时口答,用词准确、纠偏及时,能有效避免学生形成错误前概念。内容取舍上,严格遵循2024新教材的广度与深度,未额外拓展冷门疾病,保证了课堂容量合理、重点突出。遗憾在于学生活动仍显单薄:整节课以教师讲述、师生问答为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高阶任务不足;小组讨论仅出现一次,且时间短暂,未能充分展开争辩与生成。后续可增设“设计校园防控方案”“角色扮演HR辩论”等小型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与表达中深化理解,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