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 2024 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午餐》教案一、课题内涵与教学价值"快乐的午餐"作为小学数学比较概念的启蒙课例,在培养学生数感与逻辑思维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这个教学主题的巧妙之处在于将抽象的数学比较概念融入生动的故事情境,通过小动物分配餐具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这种教学设计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数学认知发展的视角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一一对应"比较方法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概念,更为后续学习加减法和更复杂的数量关系奠定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我们发现这种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二、教学目标的系统规划本课的教学目标应当体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的有机融合。在认知层面,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理解"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内涵,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这个过程不仅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更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初步形成。三、教学重难点的精准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一对应"比较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认知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比较概念上,通过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本质。另一个教学难点在于数量关系的准确表达。当两个数量不相等时,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描述"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的双向关系。这需要教师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通过充分的操作体验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概念。四、教学方法的多元整合本课教学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成协同增效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全情投入中理解数学概念;直观演示法要突出关键细节的呈现,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操作实践法要确保活动的层次性和思维性,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互动交流法则要营造安全、包容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五、教学过程的系统实施(一)教学准备阶段充分的教学准备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包括小动物卡片、餐具卡片、实物投影等。这些教具的设计要体现教育意图,比如卡片的大小要适宜学生操作,颜色要鲜明但不刺眼,数量要精确对应教学内容。课前组织要营造温馨愉悦的学习氛围:"请同学们整理好学具,调整好坐姿。今天有几个可爱的动物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它们遇到了一些分配餐具的难题,需要大家运用智慧来帮助解决。"(二)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出示精心准备的情境图,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松鼠们准备享用美味的午餐。妈妈拿出了各种餐具,但是不确定是否够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松鼠们检查一下,看看每种餐具是否都够用。"通过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开始帮助小动物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平时你们在家里是怎么帮助家人摆放餐具的?在摆放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新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三)新知探究过程1. "同样多"的概念建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数学探究活动:"首先,我们来帮助小松鼠分配碗。每只小松鼠都需要一个碗,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碗是否够用呢?"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适时给予指导:"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对应着摆放的,有的同学是先数总数再比较的。这些方法都值得尝试,但我们要找到最直观、最准确的方法。"通过对比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当我们把小松鼠和碗一个一个对应摆放后,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剩下的小松鼠?有没有剩下的碗?这说明了什么?"2. "多"与"少"的概念辨析这个环节的教学要特别注重层次递进和细节把握。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概念:"接下来我们要分配勺子。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把小松鼠和勺子进行一一对应摆放,仔细观察摆放后的结果。"在实际操作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的本质:"当我们把小松鼠和勺子一一对应摆放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小松鼠没有勺子?这说明了什么?"为了深化理解,可以设计渐进式的表达训练:从简单的"勺子不够"到准确的"勺子比小松鼠少",再到完整的"小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在每个环节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通过语言表达强化概念认知。3. 比较方法的总结提升这个环节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帮助小动物分配餐具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很好的比较方法。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比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两种物品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四)巩固深化活动1. 情景游戏活动"餐具找朋友"游戏的设计要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游戏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个别指导。2. 生活应用拓展这个环节要着力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环境:"在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可以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比较?请同学们找一找,比一比,并用数学语言说出比较的结果。"通过生活实例的寻找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五)课堂总结提升在教学活动接近尾声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在帮助小动物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六、教材的深度解读"快乐的午餐"这一教学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它是在学生初步建立数概念的基础上,对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教材编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小动物用餐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数学知识。深入分析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借鉴的教学智慧。首先是层次分明的活动设计,从"同样多"的认识到"多""少"的辨析,再到比较方法的总结,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其次是多元表征的运用,通过图画、操作、语言等多种形式,支持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概念。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一一对应"比较方法的教学中,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函数思想的萌芽;在数量关系的表达中,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要求。这些深层的数学思考,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七、作业的系统设计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兼顾基础知识巩固和能力发展提升。基础性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确保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要提供适当的思维挑战。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比较实例,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业要求上,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空间,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作业的设计要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延续。比如在完成比较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序地进行比较和记录,培养系统性思考的习惯。八、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比较概念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这个生动有趣的"快乐的午餐"情境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善于挖掘这些价值,使每个教学活动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从具体操作到抽象理解的过渡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设计足够的桥梁性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认知跨越。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需要注重实效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既要传承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做法,又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特别是在活动设计方面,要注重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还需要特别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从简单的数量描述到准确的关系表达,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示范。通过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发挥着关键作用,这要求我们保持反思意识,追求持续进步。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个好的数学教学方案应该像"快乐的午餐"这样,既紧扣数学本质,又贴近学生生活;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关注思维发展;既追求教学效果,又重视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