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2024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教案

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教案
一、课题
"可爱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知与生活化教学实践
二、教材解读
作为小学数学启蒙阶段的首个单元,本课以校园场景为载体,将数字认知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教材编排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通过具象化的场景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符号的思维过渡。课本内容设计颇具匠心:第二页的校园全景图呈现了丰富可数的元素,从庄严的国旗到灵动的飞鸟,从静态的设施到动态的嬉戏场景,这些元素不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更蕴含着层次递进的教学逻辑。第三页设置的启发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为后续数学概念的系统学习铺设桥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插图的教育价值。比如国旗元素的设置,既是对学生爱国情感的熏陶,也暗含了"1"这个最基本数字单位的教学契机;而数量渐增的动植物排列,则自然引出了数序概念。这种寓教于图的设计方式,正是低年级数学教材编写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点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建立实物数量与数字符号的对应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实则是学生形成数感的基石,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手口一致的点数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定位在数量关系的准确感知与数字符号的正确书写。对于刚入学的儿童而言,实现从具体数量到抽象符号的思维飞跃需要充分的感知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充分的实践机会。
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观察的系统性问题。一年级学生注意范围有限,容易受鲜艳色彩或动态元素干扰,需要教师指导有序观察的方法。其二是数字抽象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特别是当同一数字对应不同物体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数字的概括性特征。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组合: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游戏教学法契合儿童认知特点,在寓教于乐中巩固知识;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操作实践法强化手脑协同。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既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教学组织要注重动静结合。在观察讨论环节后应及时安排操作活动,在独立探究之后需要小组交流,通过教学节奏的变换保持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阶段(约5分钟)
教师以温暖的笑容开启第一堂数学课:"亲爱的孩子们,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从今天起,老师将带领大家开启一段奇妙的数学探索之旅。说到我们的校园,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谁能说说你最喜欢校园的哪个地方?"
待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顺势引导:"大家的发现真精彩!其实啊,我们的校园里还藏着许多数学小秘密呢。比如教室里有几扇窗户?操场上有几个篮球架?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课本里的'可爱校园'中寻找数字宝藏吧!"
在出示主题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请轻轻打开课本第2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动的校园画卷。先不急着数数,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场景?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物?"这种全景式的观察指导,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表象。
(二)新知探究阶段(约20分钟)
在数数方法指导环节,教师需要示范规范的数数动作:"孩子们,数数可是个技术活哦。老师有个小窍门要告诉大家:我们可以像这样(示范用手指缓慢点触图画中的物体),从左到右,一行一行仔细地数。对于排列不整齐的物体,还可以在心里给它们编上号码,这样就不会重复或者漏掉啦。"
接下来以国旗为例进行示范教学:"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数数国旗的数量。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手指,认真地数——1(停顿),正好1面国旗。这个'1'我们还可以请它到黑板上做客(板书工整的数字1)。"
分层数数活动要体现教学梯度:
首先安排独立探究:"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了。请你在图画中继续寻找,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数出数量?找到后先把数字记在心里,比一比谁发现得最多。"这一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虽然短暂,但对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至关重要。
随后开展同伴交流:"现在请和同桌小伙伴分享你的发现。你可以这样介绍:'我数出了...有...个',记得要说得清楚明白,让小伙伴一听就懂。"教师巡视时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在全班分享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指着图画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字按顺序板书,形成完整的数序表格。对于学生可能忽略的细节,如云朵、蚂蚁等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提问:"天空中的白云是不是也在和我们玩数数游戏呢?"来拓展学生的观察视角。
在抽象理解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括性认识:"黑板上的这些数字真神奇,它们就像会变魔术一样。数字'1'不仅可以表示1面国旗,还可以表示(拿起一支粉笔)1支粉笔,(指一位学生)1位小朋友。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还能想到什么?"通过这样的举例引导,学生就能逐渐理解数字的抽象意义。
(三)巩固应用阶段(约10分钟)
"找朋友"游戏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现在我们来玩个快速反应游戏。当老师举起数字卡片时,你们要用动作表示出这个数量。比如看到数字3,可以举起3根手指,或者拍3下手。准备好了吗?数字4!"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课本习题的完成要注重方法指导:"课本第3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数出图中哪些事物的数量?'。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发现,让我们一起来个成果大展示!从数字1开始,按顺序说出我们的发现吧!"这种有序的回顾方式,既巩固了知识,也强化了数序概念。
(四)课堂总结阶段(约5分钟)
总结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天的数学之旅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想和大家分享?也许你学会了有序观察的方法,也许你发现了数字的奥秘,也许你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教师最后要提升认识:"孩子们,数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只要我们保持好奇之心,就一定能发现更多数学的乐趣!"
七、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要突出实践性:"回家后请当个小小调查员,找找家里有哪些物品可以用1-10这些数字来表示。记得明天和伙伴们分享你的调查结果,看看谁发现得最多、最有趣。"
拓展性作业要体现创造性:"请用你喜欢的彩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丽校园,并在图画中标出各种事物的数量。要求至少表现5种不同数量的事物,看看谁的图画既美观又富有数学味。"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保证了基本技能的巩固,又给了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八、教学反思
作为数学启蒙的第一课,其价值远不止于知识传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点燃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特别关注三个维度:情感上要营造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认知上要提供充足的感知材料,方法上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对于数数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需要给予更多耐心。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点数的技巧;可以设计更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安排能力强的同伴,开展互助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要学会静待花开。
在后续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沿着"生活-数学-生活"的路径,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的理解,逐步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