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肾脏结构与尿液形成过程,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如肾单位的结构决定其过滤和重吸收功能),知晓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差异,培养对比、归纳的科学思维,能解释“喝多水尿多、出汗多尿少”等生活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参与“模拟肾单位过滤”实验(用漏斗、滤纸、泥沙水模拟),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记录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推导生理过程。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肾脏疾病的成因与预防方法,树立“保护肾脏、健康生活”的责任意识,养成适量饮水、不憋尿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模型和尿液形成动态视频,理解尿液形成中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过滤液(原尿)与尿液的成分差异,突破对肾小球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物质选择性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解剖图PPT、新鲜猪肾脏标本(或仿真模型)、肾单位结构模型、“尿液形成过程”动态视频、模拟过滤实验材料(漏斗、滤纸、烧杯、泥沙水、清水)、课堂任务单。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中“肾脏结构”“尿液形成”相关内容,收集1-2个与肾脏功能相关的生活问题(如“为什么尿液是黄色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喝水、排尿,大家有没有想过——喝下去的水怎么变成尿液?排尿对身体有什么用?如果肾脏出问题,会有什么影响?”展示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的图片(温和呈现,避免恐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索“肾脏与尿液形成”的奥秘。(二)探究肾脏结构,奠定基础(10分钟)认识肾脏宏观结构:展示猪肾脏标本(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肾脏的形状(蚕豆形)、位置(腰部两侧)、颜色(红褐色),讲解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结合PPT解剖图,介绍肾脏的内部结构(皮质、髓质、肾盂),强调“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聚焦肾单位微观结构:展示肾单位模型(标注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讲解各部分组成: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囊包裹肾小球,肾小管细长弯曲。问题引导:“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可能和它的什么功能有关?”(为后续尿液形成做铺垫)(三)实验+演示,突破尿液形成过程(20分钟)模拟过滤实验,理解肾小球过滤作用(8分钟):分组实验:学生用漏斗(模拟肾小球)、滤纸(模拟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泥沙水(模拟血液,泥沙=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水=小分子物质)进行过滤,观察滤出液(模拟原尿)与剩余液体的差异。总结:过滤作用能让小分子物质(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大分子物质(血细胞、蛋白质)留在血液中。动态演示+讨论,理解肾小管重吸收作用(12分钟):播放“尿液形成过程”视频,聚焦肾小管部分,提问:“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哪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哪些会留在肾小管形成尿液?”小组讨论(5分钟):结合课本表格(原尿、尿液成分对比),总结重吸收作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尿素、少量水和无机盐形成尿液。教师点拨:强调“肾小管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解释“原尿180L/天,尿液1.5-2L/天”的原因,呼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四)联系生活,落实态度责任(5分钟)提问:“排尿除了排出废物,还有什么意义?”(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功能)分享肾脏保护方法:适量饮水(每天1500-2000ml)、不憋尿、少吃高盐高糖食物、避免滥用药物(如某些抗生素伤肾)。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生活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如“尿液发黄是缺水吗?”——正常情况是缺水,异常可能是疾病,需及时就医)。(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3分钟)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肾脏结构(肾单位是基本单位)→尿液形成(过滤+重吸收)→排尿意义→肾脏保护。快速提问检测:“原尿和血液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原尿无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和原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尿液无葡萄糖)(六)作业布置(2分钟)基础作业:绘制“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功能;用流程图写出尿液形成过程。提升作业:查阅资料,分析“蛋白尿”(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可能的病因,下节课分享。实践作业:记录自己一天的饮水量和排尿次数,思考“饮水量与排尿量的关系”,下节课交流。【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基础作业:绘制“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功能;用流程图写出尿液形成过程。提升作业:查阅资料,分析“蛋白尿”(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可能的病因,下节课分享。实践作业:记录自己一天的饮水量和排尿次数,思考“饮水量与排尿量的关系”,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通过“标本观察+模拟实验+视频演示”,将抽象的生理过程具象化,符合八年级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小组讨论和生活问题分享,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落实了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目标。模拟实验中,“滤纸模拟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类比不够精准(肾小球过滤还与压力有关),可能导致学生对过滤原理的理解不全面;部分学生在总结重吸收物质时容易混淆“大部分水”和“全部葡萄糖”,需加强对比强化。下次教学可增加“肾小球过滤压力模拟”(用注射器推动液体通过滤纸),补充过滤的物理原理;设计“原尿→尿液成分对比表格”填空练习,强化重吸收的物质选择性;课后可推送“肾脏功能”科普短视频,延伸学习。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