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第四单元 第17课时 细胞的增殖 讲义 (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一 第四单元 第17课时 细胞的增殖 讲义 (教师版)

资源简介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7课时 细胞的增殖
1.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2.活动: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
考点一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
1.生物体的生长
2.细胞增殖
3.细胞周期:只有能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温度、pH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的长短,因此,同一细胞的细胞周期是可变的。
(1)肝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进行DNA复制。(2024·黑吉辽卷)( √ )
(2)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2022·浙江卷改编)( × )
(3)用同位素示踪法检测小鼠杂交瘤细胞是否处于细胞周期的S期,放射性同位素最适合标记在胞嘧啶。(2022·浙江卷)( × )
(4)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2021·河北卷)( √ )
(5)酵母菌和醋酸杆菌均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2021·辽宁卷)( × )
(6)无丝分裂是原核生物主要进行的一种分裂方式。( × )
(7)(必修1 P111表6-1)不同生物的细胞、同种生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均为分裂间期时间大于分裂期。
考向 围绕细胞周期的概念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2025·湖北武汉调研)图1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2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下列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C )
A.图1中的a、图2中B→A时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图1中的b、图2中A→B时的细胞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
C.图1、图2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根据在细胞周期中阻断DNA复制的原理,可以控制癌细胞的增殖
解析: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1、图2都表示细胞周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
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用字母表示细胞周期
扇形图 A→B→C→D→E→A为一个细胞周期,其中A→E为分裂间期,DNA复制发生于图中S期,蛋白质合成主要发生在图中的G1、G2期
直线图 (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
坐标曲线图 (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
柱形图 B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正在进行DNA复制,C组细胞处于G2期和M期,A组细胞数目最多,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时间最长
2.(2025·江苏淮安模拟)细胞周期中存在一系列检验点,对其过程是否发生异常加以检测,部分检验点如图所示。只有当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D )
A.检验点1可检测是否有生长因子调控
B.检验点2可检测DNA复制是否受到损伤
C.检验点3可检测细胞中合成的物质是否足够多
D.检验点4、检验点5的检测范围不包括染色体是否已经正确分离
解析:检验点1是从G1期到S期,要进行细胞分裂需要某些生长因子的调控,A正确;检验点2是在S期过程中存在的,S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组蛋白的合成,检验点2可检测DNA复制是否受到损伤,B正确;检验点3在G2期进入M期的过程中,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G2期为M期做物质准备,因此,检验点3可检测细胞中合成的物质是否足够多,C正确;检验点4和5的检测包括纺锤体组装的检验以及染色体是否已经正确分离,D错误。
考点二 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
1.有丝分裂
(1)过程及特点(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2)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①DNA复制使DNA分子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分子数目不变。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
①赤道板是人为规定的虚拟面,不是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②细胞板是一种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③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与动物细胞相似,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相似。
3.无丝分裂
(1)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2024·新课标卷)( √ )
(2)黑藻细胞分裂时,会发生核膜的消失和重建。(2022·福建卷)( √ )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DNA已完成复制且染色体数目加倍。(2021·浙江卷)( × )
(4)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同一时期。( × )
(5)(必修 1 P112~113图6-2)分裂间期核DNA存在于染色质丝中,分裂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成棒状的染色体,这种变化的意义是分裂间期核DNA存在于染色质丝中,便于解旋后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分裂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成棒状的染色体,有利于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6)(必修1 P115“思维训练”)运用模型解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情境应用】 如图1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图2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DNA数变化的关系,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
【问题探究】 
(1)图1 D中结构1、2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图1 A、C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DNA分子、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多少?
提示:结构1、2的名称分别为细胞板、核膜;A、C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DNA分子、染色单体数目分别为8、8、0;4、8、8。
(2)图1中对应图3 BC段的细胞有哪些?
提示:B、C。
(3)图2的EF段和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图2 EF段因细胞分裂DNA数目减半;图3 CD段因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减半。
(4)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图1 B时期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动物细胞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
“模型法”分析细胞分裂过程
1.物理模型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
2.数学模型分析细胞周期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含量变化
(1)表格模型
项目 分裂 间期 分裂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核DNA 2n→4n 4n 4n 4n 4n→2n
染色体 2n 2n 2n 4n 4n→2n
染色单体 0→4n 4n 4n 0 0
(2)曲线模型
(3)柱状图模型
①根据有无染色单体判断各时期
②根据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比例关系判断各时期
3.染色体与核DNA数量关系模型
(1)图中ef(BC)段表示S期DNA的复制,染色单体形成。
(2)图中fg(CD)段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即G2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3)图中gh(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考向1围绕有丝分裂过程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1.(2023·河北卷)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精原细胞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
B.DNA在分裂间期边解旋边复制
C.细胞DNA总量在分裂后期减半
D.核仁在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时重新形成
解析:精原细胞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A正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DNA复制的特点表现为边解旋边复制,B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DNA总量不会减半,C错误;在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即核仁在分裂末期随着染色体解螺旋时重新形成,D正确。
2.(2024·江西卷)某植物中,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B )
A.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
B.T基因突变导致染色体着丝粒无法在赤道板上排列
C.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常加倍
D.T基因突变影响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解析:纺锤体的形成是在前期,T基因的突变影响的是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因此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A正确;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中期的特点,T基因的突变影响的是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因此T基因突变染色体着丝粒可以在赤道板上排列,B错误;着丝粒是自动分裂的,不需要依靠纺锤丝的牵拉,因此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常加倍,C正确;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进而影响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D正确。
考向2围绕有丝分裂模型考查科学思维
3.(2023·辽宁卷)如图为眼虫在适宜条件下增殖的示意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②时期,细胞核的变化与高等动物细胞相同
B.③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C.④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⑤时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相同
解析:②时期已经完成了DNA的复制,相当于高等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前期,但图中还能观察到核膜,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仁、核膜消失,A错误;由题图可知,③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相当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B正确;④时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未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⑤时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与高等动物细胞相同,都是直接从细胞中央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D错误。
4.(2025·安徽合肥模拟)图1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核DNA数的变化,AD表示分裂间期;图2、图3分别表示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有丝分裂某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1中BC段和EF段形成的原因分别是染色体数加倍和核DNA数加倍
B.图2细胞的下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2∶1∶1
C.图3中结构H为细胞板,与结构H形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D.高等动物甲与高等植物乙有丝分裂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图2和3所示时期
解析:图1中BC段为分裂间期的S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EF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A错误。图2中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的下一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图3中结构H为细胞板,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构H最终形成子细胞的细胞壁,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C正确。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有丝分裂过程存在的显著差异:①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细胞的纺锤体由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而植物细胞的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将细胞一分为二,最终形成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一分为二,D错误。
考点三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1)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所有细胞均为长方形且处于未分裂状态是由取材不当引起的。(2024·北京卷)( √ )
(2)制作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漂洗、按压盖玻片都能更好地将细胞分散开。(2023·江苏卷)( × )
(3)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后,再用甲紫溶液染色。(2022·北京卷)( √ )
(4)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甲紫溶液使其着色。(2021·全国乙卷)( √ )
(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可观察到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的运动。(2021·辽宁卷)( × )
(6)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 )
(7)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甲紫溶液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 )
(8)(必修1 P117“探究·实践”讨论)根据观察结果,比较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的方法是统计某时期的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比例越大,该时期的时间越长。
考向 围绕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考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2022·广东卷)用洋葱根尖制作临时装片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如图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A.根尖解离后立即用甲紫溶液染色,以防解离过度
B.根尖染色后置于载玻片上捣碎,加上盖玻片后镜检
C.找到分生区细胞后换高倍镜并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D.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将分裂中期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解析:根尖解离后需要先漂洗,洗去解离液后再进行染色,A错误;将已经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后,用镊子尖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再进行观察,B错误;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此时为使视野清晰,需要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C正确;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图示分裂中期细胞位于左上方,故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将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D错误。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2.(2023·湖北卷)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某同学制作的装片效果非常好,他将其中的某个视野放大拍照,发给5位同学观察细胞并计数,结果如下表(单位:个)。关于表中记录结果的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学生 分裂 间期 分裂期 总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甲 5 6 3 2 6 22
乙 5 6 3 3 5 22
丙 5 6 3 2 6 22
丁 7 6 3 2 5 23
戊 7 7 3 2 6 25
A.丙、丁计数的差异是由于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过程,某些细胞所处时期易混淆
B.五位同学记录的中期细胞数一致,原因是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易区分
C.五位同学记录的间期细胞数不多,原因是取用的材料处于旺盛的分裂阶段
D.戊统计的细胞数量较多,可能是该同学的细胞计数规则与其他同学不同
解析:丙和丁计数的差别在于分裂间期和末期的细胞数量不同,在区分两个时期时丙和丁同学判断结果不同,分裂时期发生混淆,A正确;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易区分,故五位同学记录的中期细胞数量一致,B正确;取用的材料处于旺盛的分裂阶段时,观察结果仍应是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只有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五位同学记录的间期细胞数量不多,可能的原因是五位同学是将其中的某个视野放大拍照进行记录的,在该区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比例相对较低,故五位同学记录的间期细胞数量不多,C错误;戊统计的细胞数量较多,可能与该同学的细胞计数规则有关,戊的细胞计数规则可能与其他同学不同,D正确。
1.(2023·浙江卷)为筛选观察有丝分裂的合适材料,某研究小组选用不同植物的根尖,制作并观察根尖细胞的临时装片。下列关于选材依据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D )
A.选用易获取且易大量生根的材料
B.选用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的材料
C.选用解离时间短分散性好的材料
D.选用分裂间期细胞占比高的材料
解析: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能力较强,故观察有丝分裂时选用易获取且易大量生根的材料,A正确;选用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观察有丝分裂每一个时期的特点,B正确;选用解离时间短分散性好的材料,更利于观察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变化,C正确;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占比要大,应该选用分裂间期细胞占比低的材料观察有丝分裂,D错误。
2.(2022·湖南卷)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8对,细胞周期约12小时。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拍摄照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a为分裂后期细胞,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
B.b为分裂中期细胞,含染色体16条,核DNA分子32个
C.根据图中中期细胞数的比例,可计算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中期时长
D.根尖培养过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分裂间期细胞所占比例降低
解析:图示细胞为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图,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A错误;b细胞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故b细胞含染色体16条,核DNA分子32个,B正确;图中只有一个视野,无法准确推算细胞分裂中期时长,C错误;间期时的S期进行DNA分子复制,若根尖培养过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停滞在间期,故分裂间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D错误。
3.(2022·辽宁卷)二甲基亚砜(DMSO)易与水分子结合,常用作细胞冻存的渗透性保护剂。干细胞冻存复苏后指标检测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冻存剂指标 合成培养基+ DMSO 合成培养基+ DMSO+血清
G1期细胞数 百分比/% 65.78 79.85
活细胞数 百分比/% 15.29 41.33
 细胞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DNA复制期)和G2期。
A.冻存复苏后的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人类某些疾病
B.G1期细胞数百分比上升,导致更多干细胞直接进入分裂期
C.血清中的天然成分影响G1期,增加干细胞复苏后的活细胞数百分比
D.DMSO的作用是使干细胞中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
解析:冻存复苏后的干细胞可以经诱导分裂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用于治疗人类某些疾病,A正确;G1期细胞数百分比上升,说明细胞进入分裂间期,但不会导致干细胞直接进入分裂期,还需经过S期和G2期,B错误;分析表格可知,血清中的天然成分影响G1期(该时期细胞数百分比增大),能增加干细胞复苏后的活细胞数百分比,C正确;二甲基亚砜(DMSO)易与水分子结合,可以使干细胞中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D正确。
4.(2024·浙江卷)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某同学在显微镜下找到①~④不同时期的细胞,如图。关于这些细胞所处时期及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细胞①处于间期,细胞核内主要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细胞②处于中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
C.细胞③处于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向细胞两极移动
D.细胞④处于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一分为二
解析:细胞①处于间期,细胞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并且细胞有适度的生长,但蛋白质的合成不在细胞核中,而在核糖体上,A错误;②是分裂中期的细胞,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核DNA分子,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B正确;③是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情况,C错误;④是分裂末期的细胞,洋葱属于植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的特点是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一分为二,D错误。
课时作业17
(总分:40分)
(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25·湖南永州模拟)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与前期的DNA分子数目相同而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最可能是( C )
A.间期 B.中期
C.后期 D.间期和中期
解析:间期DNA数目由2N→4N,前期DNA数目为4N,两者的DNA数目不一定相同;前期和中期的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均相同;前期和后期的DNA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且后期染色体数目是前期的2倍。C正确。
2.(2025·陕西西安模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哪种变化不会出现在高等植物细胞中( B )
A.核膜和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出现
B.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在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分裂末期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解析: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分裂末期核膜和核仁出现,A正确;高等植物细胞无中心粒,B错误;在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在分裂末期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D正确。
3.(2025·广东珠海模拟)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步骤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解离的时间过长会导致无法观察到完整的细胞
C.染色所用到的碱性染料可以是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D.直接将盖玻片盖在已放置根尖的载玻片上观察
解析: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解离的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胞过于分散,甚至细胞结构被破坏,无法观察到完整的细胞,B正确;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染色所用到的碱性染料可以是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C正确;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需进行压片处理后才可在显微镜下观察,D错误。
4.(2024·湖北黄冈新高考协作体联考)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a~b时期和c~d时期
B.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是在e~a时期
C.植物细胞中,d~e时期囊泡的活动加强
D.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解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前期(c~d时期)和末期(a~b时期),A正确;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是在间期,即b~c时期,B错误;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a~b时期囊泡的活动加强,C错误;同一个体中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一定相同,D错误。
5.(2025·广东肇庆模拟)不同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分裂期时长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植物品种 细胞周期/h 分裂期/h
甲 38 5.8
乙 23 4.0
丙 32 3.5
丁 16 3.1
A.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分裂旺盛,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
B.分裂间期只发生DNA的复制,且分裂间期时长比分裂期长
C.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需选取根毛区域的细胞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需用双缩脲试剂作为染色剂
解析: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分裂旺盛,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A正确;分裂间期发生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并且细胞适度生长,B错误;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需选取分生区的细胞,C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需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作为染色剂,D错误。
6.(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果蝇和双子叶植物拟南芥均为二倍体生物。雄果蝇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拟南芥(无性染色体)体细胞中含有10条染色体。下列关于雄果蝇细胞与拟南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错误的是( D )
A.间期均发生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B.前期核膜、核仁均逐渐消失并形成纺锤体
C.中期细胞均会出现五种形态的染色体
D.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加倍
解析: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均发生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A正确。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均逐渐消失,出现纺锤体,B正确。拟南芥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共5对同源染色体,且没有性染色体,细胞中含有5种形态的染色体;雄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所以分裂中期,两者的细胞中均会出现五种形态的染色体,C正确。着丝粒分裂并不是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发生的,纺锤丝牵引的作用是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D错误。
7.
(2025·江苏宿迁模拟)如图表示植物细胞质分裂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过程发生在分裂末期,实现了遗传物质的均等分配
B.真菌、细菌等生物有丝分裂时,也有细胞壁的形成
C.微管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对低温和秋水仙素敏感
D.高尔基体小泡中含有固醇,小泡的膜可能形成新的细胞膜
解析:图示细胞中出现细胞板,发生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实现了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均等分配,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均等分配,A错误;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菌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B错误;微管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对低温和秋水仙素敏感,秋水仙素和低温可抑制微管的形成,C正确;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不含固醇,D错误。
8.(2025·河南焦作模拟)如图1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数和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2是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图2含有8条染色单体
B.图2所示细胞对应图1中DE段
C.图1中实线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D.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均发生在AB段所示时期
解析:图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没有染色单体,A错误;图2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1的DE段,B正确;图1实线表示核DNA含量的变化,C错误;核DNA含量加倍发生在间期,即AB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即DE段,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