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走近细胞 讲义 (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一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走近细胞 讲义 (教师版)

资源简介

 细胞概述及其分子组成
第1课时 走近细胞
1.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2.描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活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考点一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1)建立过程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①最小和最大的生命系统分别是细胞、生物圈。
②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③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④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
 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1)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2024·广东卷)( × )
(2)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2023·广东卷)( √ )
(3)科学家根据对部分植物细胞观察的结果,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运用了归纳法。(2023·辽宁卷)( √ )
(4)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体均由细胞组成。( × )
(5)多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 )
(6)培养基被污染后,大肠杆菌和滋生的其他细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 )
(7)(必修1 P4“思考·讨论”)施莱登和施旺只是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的组织,却归纳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他们得出这一结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人们认为这一结论是可信的,原因是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有可信度。
考向 1围绕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内容辨析考查生命观念
1.(2025·广东肇庆模拟)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了其主要内容
B.细胞学说内容包括生物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较好地阐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认知过程
D.魏尔肖总结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
解析: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了其主要内容,A正确;细胞学说内容包括动植物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B错误;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水平的认知过程,未到达分子水平,C错误;魏尔肖总结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未提到有丝分裂,D错误。
细胞学说中的3个“未涉及”和2个“统一了”
“未涉及” 未涉及原核细胞;未涉及病毒;未涉及生物或细胞间的“差异性”
“统一了” 统一了“动植物”(均由细胞发育而来);统一了“细胞”(细胞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2.(2024·陕西渭南一模)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内容要点,叙述正确的有( D )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③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④细胞学说中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⑤魏尔肖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⑥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⑦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A.6项 B.5项
C.4项 D.3项
解析: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阐明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①正确;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②错误;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③正确;细胞学说没有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④错误;罗伯特·胡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⑤错误;魏尔肖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⑥正确;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从个体水平进入了细胞水平,⑦错误。综上所述,叙述正确的有3项,D符合题意。
考向2围绕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相互关系考查科学思维
3.(2024·浙江卷)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但不交换能量
B.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
C.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也可交换能量
D.细胞不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也不交换物质
解析: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正确。
4.(2025·辽宁沈阳模拟)大熊猫和冷箭竹形态迥异,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下列事实或证据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
A.冷箭竹叶肉细胞的离体叶绿体在一定条件下能释放氧气
B.冷箭竹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
C.大熊猫依靠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氧气
D.大熊猫心脏的搏动依靠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解析:叶绿体是细胞器,冷箭竹的叶绿体在离体且适宜条件下仍能释放氧气,这不能体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的观点,A符合题意。
考向3围绕病毒的结构、代谢及生活方式考查社会责任
5.(2025·陕西安康模拟)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单链正RNA病毒,可以侵染百合、猕猴桃、油菜等多种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合成遗传物质时需要经过两次RNA复制
B.通过高倍镜可在染病的百合中观察到病毒的结构
C.百合、猕猴桃、油菜细胞上可能有与病毒结合的受体
D.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解析: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合成遗传物质需要复制得到负RNA,再复制得到正RNA,A正确;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的结构,B错误;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能侵染百合、猕猴桃、油菜细胞,可推测它们具有与病毒结合的受体,C正确;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正确。
病毒相关知识整合
考点二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常见原核生物
(1)图中甲、乙、丙所示生物分别为蓝细菌、大肠杆菌、支原体。
(2)图中相关结构名称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拟核、⑤核糖体、⑥鞭毛、⑦细胞膜、⑧核糖体。
(3)生活方式:甲生物细胞中因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乙生物多数种类营寄生生活,为异养生物。
(4)结构特点:三类细胞均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均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都以DNA为遗传物质,都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3.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的多样性的体现及原因
(2)细胞的统一性的表现
(1)硝化细菌没有中心体,因而不能进行细胞分裂。(2024·湖北卷)( × )
(2)酵母菌和醋酸菌均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2021·辽宁卷)( × )
(3)乳酸菌、衣藻、蘑菇和蓝细菌都具有RNA、染色体和核膜。( × )
(4)(必修1 P11“旁栏思考”)从命名推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进化上的联系是真核生物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
考向 通过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考查科学,思维
1.(2024·北京卷)关于大肠杆菌和水绵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D )
A.都是真核生物
B.能量代谢都发生在细胞器中
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具有核糖体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A错误;大肠杆菌只具有核糖体,无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能量代谢不发生在细胞器中,B错误;大肠杆菌无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核糖体,D正确。
有关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辨析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真核生物
如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真核生物
如原核生物中的硝化细菌、根瘤菌等,其细胞质和细胞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虽然没有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3.原核生物≠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多为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4.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原核细胞
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其属于真核细胞。
5.名称中带“菌”字的并不一定都是原核生物
“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弧”字的都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等属于真核生物。
2.(2025·湖南邵阳模拟)科研人员在分离培养寄生性支原体时,需要先培养动物细胞后再接种,而培养独立生存的支原体时则不需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支原体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染色体数目少,可作为模式生物
B.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C.支原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8种
D.寄生性支原体和动物细胞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寄生
解析:支原体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A错误;支原体无细胞壁,B错误;支原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为磷酸,脱氧核糖,A、G、C、T四种碱基,共六种,C错误;寄生性支原体和动物细胞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寄生,D正确。
考点三 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认识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2)显微镜放大倍数及计算
①镜头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项目 物镜 目镜
区分 有螺纹,如图中甲和乙 没有螺纹,如图中丙和丁
放大倍数与 长短的关系 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②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③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放大的倍数,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镜与低倍镜的相关比较
项目 高倍镜 低倍镜
物像大小 大 小
看到的细胞数 少 多
视野亮度 暗 亮
视野范围 小 大
物镜与装片距离 近 远
(4)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如实物的形状为“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b”。
(5)放大倍数、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推算
①若视野中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
②若细胞“充满视野”,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两种状况下细胞数量与放大倍数的变化规律如下:
项目 低倍镜下放 大倍数为a 高倍镜下放大 倍数为na
视野中一行 细胞数量 c×1/n个
布满视野内 细胞数量 d×1/n2个
2.显微镜的使用
(1)在高倍物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2022·海南卷)( × )
(2)为尽快观察,可直接使用高倍物镜。( × )
(3)低倍镜换高倍镜时,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碰坏装片。( × )
(4)转换成高倍物镜之后,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 √ )
(5)高倍镜视野与低倍镜视野比较,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比较亮。( × )
(6)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直接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 × )
考向 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
1.(2024·河南南阳模拟)下列对图示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向左移动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
D.当图④视野中的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视野明显变暗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图①中的a、b带有螺纹,是物镜,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是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c细胞位于视野的左方,则向左移动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B正确;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虚像,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C正确;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当图④视野中的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放大倍数变大,视野明显变暗,D正确。
2.(2025·安徽合肥模拟)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D )
A.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实质是放大细胞面积的倍数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换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为了避免压碎载玻片应先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解析: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实质是放大细胞的长度或宽度的倍数,A错误;从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转动转换器,不应提升镜筒,B错误;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过程应该是找、移、转、调,C错误;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距离载玻片越近,所以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
1.(2024·全国甲卷)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病毒通常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单细胞生物
B.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线粒体所以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哺乳动物同一个体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不同
D.小麦根细胞吸收离子消耗的ATP主要由叶绿体产生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某些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其细胞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B错误;哺乳动物同一个体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不同,如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C正确;小麦根细胞不含叶绿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小麦根细胞吸收离子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产生,D错误。
2.(2022·北京卷)鱼腥蓝细菌分布广泛,它不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还具有固氮能力。关于该蓝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属于自养生物
B.可以进行细胞呼吸
C.DNA位于细胞核中
D.在物质循环中发挥作用
解析: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A正确;蓝细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B正确;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DNA主要位于拟核中,C错误;蓝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D正确。
3.(2021·湖南卷)关于下列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蓝细菌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B.酵母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
C.破伤风杆菌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染色质和核糖体
解析: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B错误;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拟核内DNA裸露,无染色质,D错误。
4.(2022·海南卷)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科学家人工合成。该人工合成病毒能够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但其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人工合成病毒的结构和功能与天然病毒的完全相同
B.该人工合成病毒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无细胞核
C.该人工合成病毒和真核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D.该人工合成病毒、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含有遗传物质
解析: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据此可推测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A错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胞呼吸,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B、C错误;人工合成病毒、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含有遗传物质,D正确。
课时作业1
(总分:40分)
(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25·江苏南京模拟)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该生物最可能是( B )
A.衣藻 B.香樟树
C.长臂猿 D.云豹
解析:衣藻属于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不具有组织、器官这些结构层次,A错误;香樟树属于植物,不具有系统这个结构层次,因此香樟树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B正确;长臂猿、云豹属于动物,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C、D错误。
2.(2024·宁夏银川模拟)蓝细菌、酵母菌、人的神经细胞虽形态各异,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表现在( D )
A.均能进行细胞分裂
B.都有细胞膜和核膜
C.呼吸的主要场所都是线粒体
D.都在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
解析:人的神经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A错误;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B错误;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蓝细菌(原核生物)、酵母菌(真核生物)、人的神经细胞(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均在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D正确。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相似之处却又彼此不同,以下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D )
A.都有生物膜结构
B.遗传物质都是DNA
C.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相同
D.细胞增殖方式完全相同
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生物膜结构,如细胞膜,A正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都是核糖体,C正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细胞增殖方式不相同,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原核细胞主要进行二分裂,D错误。
4.(2024·贵州贵阳一模)肺炎支原体感染叠加流感等多种病毒感染可能会加重症状,如持续高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下列有关肺炎支原体和流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均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B.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相同
C.遗传物质均是脱氧核苷酸
D.增殖方式均与噬菌体相似
解析: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A错误;肺炎支原体和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场所相同,都是核糖体,B正确;肺炎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C错误;肺炎支原体的增殖方式与噬菌体不同,前者是二分裂,后者必须在宿主体内自我复制,D错误。
5.(2025·河南南阳模拟)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17世纪,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观察到红细胞和精子并命名为细胞
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细胞水平
D.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解析: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列文虎克观察到了活细胞,A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没有涉及多样性,B错误;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细胞水平,C正确;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D错误。
6.(2025·广东梅州模拟)一位细胞生物学家曾指出:“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以下叙述不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D )
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B.生物膜系统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C.细胞器既分工又合作;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解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A不符合题意;生物膜系统将细胞分成许多小区室,使各部位发生的代谢过程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即强调了细胞作为代谢基本单位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细胞器既分工又合作,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细胞核作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调控了细胞中代谢的有序进行,C不符合题意;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D符合题意。
7.(2025·吉林长春模拟)如图①表示两种物镜及其与装片的位置关系,②是低倍镜下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物镜被乙物镜替换后,视野的亮度会增强,因为乙离装片的距离更近
B.乙物镜被甲物镜替换后,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会减少
C.要想换用高倍镜观察②中的细胞a,需要将装片向左移动
D.换用乙物镜的操作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解析:甲物镜是低倍镜,乙物镜是高倍镜,甲物镜被乙物镜替换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的亮度会减弱,A错误;乙物镜被甲物镜替换后,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会增多,B错误;细胞a在视野中偏左,用高倍镜观察该细胞时需要先将所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装片移动的方向是向左,C正确;乙物镜是高倍物镜,换用乙物镜的操作顺序是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D错误。
8.(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①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②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以下支持两种观点的依据不合理的是( D )
A.支持第①种观点,病毒既具有一些大分子的特点又具有生物能繁殖的特征,是化学大分子与细胞的过渡
B.支持第①种观点,生命进化的历程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病毒结构比细胞简单,说明细胞是由病毒演化而来的
C.支持第②种观点,病毒不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必须依靠其他活细胞才能进行增殖
D.支持第②种观点,病毒和细胞中的DNA都存在于染色体上,说明病毒可能是由细胞的核酸脱离细胞演化而来的
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既具有一些大分子的特点,又具有生物能繁殖的特征,可以作为支持第①种观点的依据,A正确;生命进化的历程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病毒结构比细胞简单,说明细胞是由病毒演化而来的,可以作为支持第①种观点的依据,B正确;病毒不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必须依靠其他活细胞才能进行增殖,可以作为支持第②种观点的依据,C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体内没有染色体,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