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第五单元 微专题5 基因位置的判断及相关实验设计 讲义 (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二 第五单元 微专题5 基因位置的判断及相关实验设计 讲义 (教师版)

资源简介

微专题5基因位置的判断及相关实验设计
题型一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典题引领1】 (2023·新课标卷)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长翅,判断的依据是杂交①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子代全是长翅。
(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翅型,判断的依据是翅型的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
(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蝇∶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1∶1∶3∶3∶1∶1。
解析:(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分析题意可知,仅考虑翅型,杂交①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子代全是长翅,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2)分析题意,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正反交实验,两组实验中翅型在子代雌雄果蝇中表现不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性状属于伴性遗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翅型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是显性性状,而眼色的正反交结果无差异,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性状,杂交①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为长翅红眼雌蝇(R_XTX-)∶长翅红眼雄蝇(R_XTY)=1∶1,其中XT来自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长翅红眼(RRXTXT),而杂交②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为长翅红眼雌蝇(R_XTX-)∶截翅红眼雄蝇(R_XtY)=1∶1,其中的Xt只能来自亲代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截翅紫眼,基因型是rrXtXt,故可推知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RrXTXt)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RrXtY)杂交,两对基因逐对考虑,则Rr×Rr→R_∶rr=3∶1,即红眼∶紫眼=3∶1,XTXt×XtY→XTXt∶XtXt∶XTY∶XtY=1∶1∶1∶1,即表现为长翅∶截翅=1∶1,则子代中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蝇∶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1∶1∶3∶3∶1∶1。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方法
1.正交、反交法
(1)适用范围: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
(2)结果分析
 此方法还可以用于判断基因是位于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2.特殊杂交组合法
(1)隐雌×显雄
①适用范围: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
②结果分析
 若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则用“隐雄×显雌”,可探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Z染色体上。
(2)杂合雌×显性雄
①适用条件:确定雌性个体为杂合子。
②结果分析
题型二 探究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典题引领2】(2025·山东潍坊模拟)现从野生型果蝇(均为直翅)群体中得到一只弯翅果蝇,种群中弯翅基因频率约为1%。用该弯翅果蝇做图示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控制直翅与弯翅的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
B.野生型直翅雄性果蝇与F1直翅雌性果蝇杂交,后代雄果蝇可能全为直翅
C.在F1中出现一只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弯翅雌果蝇,该果蝇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D.若控制直翅与弯翅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且雌雄果蝇数目均等,则弯翅果蝇在雄性中约占1/100,在雌性中约占1/10 000
解析: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雌性和雄性的表型及比例不相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假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B、b,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F1基因型为XBXb和XBY,表型均为直翅,F2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雌性均为直翅,雄性中直翅∶弯翅=1∶1,满足题意;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b,F1基因型为XBXb和XBYb,表型均为直翅,F2基因型为XBXB、XBXb、XbYb、XBYb,雌性均为直翅,雄性中直翅∶弯翅=1∶1,也满足题意,A错误。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野生型直翅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BY,F1直翅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二者杂交,则子代雄果蝇既有直翅也有弯翅;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野生型直翅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BYB,F1直翅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二者杂交,则子代雄果蝇全为直翅,B正确。理论上,F1雌果蝇均为直翅,若亲本雌果蝇发生基因突变产生Xb的卵细胞,与父本产生的Xb的精子结合,则可产生基因型为XbXb的弯翅雌果蝇;若亲本雌果蝇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产生X的卵细胞,与父本产生的Xb的精子结合,则可产生XbX弯翅雌果蝇,C正确。若控制直翅与弯翅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且雌雄果蝇数目均等,种群中弯翅基因频率约为1%,即Xb=1%,XB=99%,因此雄性果蝇中XBY=99%,XbY=1%,在雌性果蝇中XbXb=1%×1%=1/10 000,D正确。
用特殊杂交组合法探究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1.隐性雌×纯合显性雄
2.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
题型三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典题引领3】(2025·陕西西安模拟)某野生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和Y染色体既有同源部分,又有非同源部分)的有角和无角、弯角和直角分别由基因B/b和A/a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让一只弯角雌性个体与一只直角雄性个体交配(子代数量足够多),所得F1雌性个体中弯角∶无角=1∶1,雄性个体全为弯角(不考虑从性遗传)。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b位于性(填“常”或“性”)染色体上,有角对无角为显性(填“显性”或“隐性”)。
(2)亲本交配之后所得F1中,无角雌性和弯角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B或AaXBYB。
(3)该动物种群中弯角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研究人员欲探究某弯角雌性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设计了一个杂交实验,请补充实验:
实验思路:让该弯角雌性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b的纯合雄性个体交配,观察子代的表型情况(不发生突变和互换,只观察表型情况,不统计数量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若子代全表现为弯角,则该弯角雌性个体为纯合子;若子代有无角或直角个体出现,则该弯角雌性个体为杂合子。
解析:(1)由题干信息“让一只弯角雌性个体与一只直角雄性个体交配(子代数量足够多),所得F1雌性个体中弯角∶无角=1∶1,雄性个体全为弯角”可知,有角个体杂交后代中有角与无角这一表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同,即有角与无角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B/b这对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有角个体后代出现了无角,说明有角为显性性状,无角为隐性性状。(2)有角和无角、弯角和直角分别由基因B/b和A/a控制,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可知,弯角和直角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双亲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B,由此可推知F1中无角雌性和弯角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和AaXbYB、AaXBYB。(3)弯角雌性个体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4种。欲探究某弯角雌性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可以利用测交实验,使其与基因型为aaXbYb的个体杂交,若后代全为弯角,则该弯角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即该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aa(直角)或者XbXb、XbYb(无角),则该弯角雌性个体为杂合子(Aa或者XBXb)。
 用特殊杂交组合法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1.隐性雌×显性雄(杂合)
(1)亲本基因型:aa(♀)×Aa(♂)或XaXa×XAYa或XaXa×XaYA
(2)结果分析
2.隐性雌×显性雄(纯合)
微专题练5
(总分: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2024·河南安阳一模)果蝇的体色和眼型分别受等位基因A/a、B/b控制,研究人员选择一对灰身圆眼雌、雄果蝇杂交,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C )
F1 灰身圆眼 灰身棒眼 黑身圆眼 黑身棒眼
雄果蝇/只 301 102 102 98
雌果蝇/只 599 0 198 0
A.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B.灰身和圆眼均为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
C.F1中雌、雄果蝇数量不等,可能是特定实验条件下AaXBY个体不能存活
D.同样实验条件下,F1灰身棒眼雄果蝇与黑身圆眼雌果蝇自由交配,F2雄果蝇只有1种表型
解析:亲本均为灰身圆眼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出现黑身,说明黑身为隐性性状,且黑身在雌、雄果蝇中都有,说明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均为Aa,子代出现棒眼,说明棒眼为隐性性状,且棒眼仅出现在雄果蝇中,说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综上所述,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A、B正确;理论上子代中雄果蝇中灰身圆眼∶灰身棒眼=1∶1,实际为3∶1,说明AaXbY基因型致死,C错误;F1灰身棒眼雄果蝇(AAXbY)与黑身圆眼雌果蝇(aaXBX-)自由交配,F2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但 AaXbY基因型致死,因此F2雄果蝇的表型只有1种,D正确。
2.(2025·河北衡水模拟)某一年生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Y染色体上具有同源区段,该区段可存在等位基因。现有同源区段上某对基因(D、d)均杂合的雌雄个体构成的种群(假设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均相同,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均存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种群个体的基因型有XDXd、XDYd、XdYD共三种类型
B.当F1的雌性有两种表型时,D基因位于雄性的X染色体上
C.当F1的雄性有两种表型时,D基因位于雄性的Y染色体上
D.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种群中雌雄个体均为杂合子,雌性的基因型均为XDXd,由题意可知,雄性的基因型有一种,即XDYd或XdYD,因此种群中的基因型有两种类型,A错误;当F1的雌性有两种表型时,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dYD,D基因位于雄性的Y染色体上,B错误;当F1的雄性有两种表型时,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DYd,D基因位于雄性的X染色体上,C错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3.(2024·江西九江模拟)果蝇的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无眼与有眼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由B/b基因控制(不考虑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现有两只雌雄果蝇杂交,子一代均为灰身有眼果蝇,将子一代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二代表型及比例为灰身有眼∶黑身有眼∶灰身无眼∶黑身无眼=9∶3∶3∶1,且无眼性状仅出现在雄性个体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控制果蝇灰身与黑身、有眼与无眼的基因遗传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组合有2种情况
D.若子二代中灰身有眼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后代灰身果蝇所占比例为1/9
解析:根据题意,有两只雌雄果蝇杂交,子一代均为灰身有眼果蝇,子一代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二代表型及比例为灰身有眼∶黑身有眼∶灰身无眼∶黑身无眼=9∶3∶3∶1,说明控制果蝇灰身与黑身、有眼与无眼的基因遗传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于子二代中,灰身有眼∶黑身有眼∶灰身无眼∶黑身无眼=9∶3∶3∶1,且无眼性状仅出现在雄性个体中,说明有眼与无眼(B/b)的遗传与性别有关,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灰身与黑身(A/a)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或aaXBXB、AAXbY,C正确;若子二代中灰身有眼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只考虑体色,基因型为1/3AA、2/3Aa,产生的配子为2/3A、1/3a,后代灰身果蝇所占比例为2/3×2/3+1/3×2/3×2=8/9,D错误。
4.(2025·浙江温州模拟)某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的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H/h决定,红花、白花由等位基因R/r决定,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在Y染色体上。一高茎红花雌株与一矮茎白花雄株杂交,F1出现高茎红花、高茎白花两种表型,F1雌、雄植株随机授粉,F2中高茎红花∶矮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白花=3∶1∶3∶1。不考虑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高茎对矮茎呈显性
B.红花对白花呈显性
C.等位基因H/h位于常染色体上
D.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
解析:由题意可知,亲本组合为高茎×矮茎,F1均为高茎,说明高茎对矮茎呈显性,A正确;F2中高茎红花∶矮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白花=3∶1∶3∶1,分别分析两对相对性状,根据性状分离情况,F2出现新组合性状,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亲本、F1、F2中均含有红花和白花,类似测交类型,又因为不考虑致死,若控制花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亲本为Rr×rr(或rr×Rr),F1为Rr×rr(或rr×Rr),F1产生配子为1/4R、3/4r,随机授粉,F2出现R_∶rr=7∶9,不符合题意,所以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组合为XrXr×XRY,F1为XRXr、XrY,随机授粉,F2为XRXr、XRY、XrXr、XrY,符合题意,即白花对红花呈显性,B错误,D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则等位基因H/h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5.(10分)(2025·江西南昌模拟)以蚕丝为原料的传统服饰深受民众喜爱,带动了蚕养殖的发展。已知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蚕成活率高,产丝量也比雌蚕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短体(A)对正常体(a)为显性,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纯合的胚胎致死。取短体蚕个体若干连续自由交配,F2中正常体蚕占1/2;随着子代的自由繁殖,正常体蚕的比例会逐渐升高(填“升高”或“降低”),种群会持续发生进化。
(2)蚕卵壳颜色受sch基因控制,单个sch基因突变使雌蚕卵壳变为巧克力色,且在高温条件下不能正常孵化而死亡,雄蚕卵壳仍为黑色且在高温条件下能正常孵化。
①推测sch基因位于Z(填“Z”或“常”)染色体上,且该突变为隐性(填“显性”或“隐性”)突变,作出上述2个判断的理由是单个sch基因突变后,雄蚕卵壳仍为黑色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雌蚕卵壳变为巧克力色,说明雌蚕只有一个sch基因,且位于Z染色体上。
②巧克力色卵壳蚕在常温下可正常孵化。现有各种卵壳颜色的蚕供选择,请设计杂交方案确保繁殖的子代均为雄蚕。简要写出思路:让巧克力色卵壳雄蚕与黑色卵壳雌蚕杂交,子代在高温条件下孵化;该方案虽然提高了雄蚕比例,但过多使用会降低养殖效率,原因是该方案会导致子代雌性个体死亡,使种群雌性比例下降,降低蚕的出生率。
解析:(1)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胚胎时期致死,亲本基因型为Aa,自由交配产生的F1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F1产生的配子中A占1/3、a占2/3,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F2中基因型占比为AA(死亡)占1/9、Aa(短体)占4/9、aa(正常体)占4/9,故F2中正常体蚕占1/2;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死亡,随着自由交配的代数增加,基因A频率下降,基因a频率上升,正常体蚕的比例会逐渐升高,种群会持续发生进化。(2)①单个sch基因突变后,雄蚕卵壳仍为黑色,说明sch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而雌蚕卵壳变为巧克力色,说明雌蚕只有一个sch基因,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②单个sch基因突变后的巧克力色卵壳雌蚕在高温条件下不能正常孵化而死亡,但雄蚕卵壳仍为黑色且在高温条件下能正常孵化,巧克力色卵壳蚕在常温下可正常孵化,要确保繁殖的子代均为雄蚕,可让巧克力色卵壳雄蚕(ZZ、隐性纯合子)与黑色卵壳雌蚕(ZW、显性个体)杂交,并让子代在高温条件下孵化,即可确保子代繁殖的均为雄蚕;该方案虽然提高了雄蚕比例,但过多使用会导致子代雌性个体死亡,使种群中雌性比例下降,降低蚕的出生率,影响养殖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