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 第八单元 第39课时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异性免疫 讲义 (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三 第八单元 第39课时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异性免疫 讲义 (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39课时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异性免疫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①种类
②抗原呈递细胞(APC)
(3)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2023·新课标卷)( × )
(2)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2022·辽宁卷)( √ )
(3)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自稳。(2022·北京卷)( × )
(4)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 )
(5)胃酸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 )
(6)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 )
(7)(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拓展)吞噬细胞在免疫活动中的作用是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参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考向1 围绕免疫系统的组成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2024·湖南卷)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解析:抗原呈递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因此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A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吞噬泡会与溶酶体结合,从而使该类受体出现在溶酶体膜上,B正确;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会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正确;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错误。
2.(2025·河南郑州联考)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的护卫队,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B.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二者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C.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
D.人体识别并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这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如泪腺细胞)产生的,A错误;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产生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产生于骨髓,在骨髓中成熟),二者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B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正确;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正确。
考向2依据免疫系统的功能考查科学思维
3.(2024·湖南卷)一名甲状腺疾病患者某抗体检测呈阳性,该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竞争TSH受体,阻断受体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该患者可能有怕冷、反应迟钝等症状
B.该抗体的靶细胞位于垂体上
C.该患者TSH分泌增多
D.该患者免疫自稳能力异常
解析:该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竞争TSH受体,阻断受体功能,从而使患者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而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提高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因此该患者可能有怕冷、反应迟钝等症状,A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该抗体可与TSH竞争TSH受体,阻断受体功能,说明该抗体的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B错误;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垂体分泌的TSH增多,C正确;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该患者产生了对抗自身TSH受体的抗体,说明该患者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D正确。
4.(2025·福建龙岩模拟)黏膜免疫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致病因子产生的免疫反应,主要通过分泌型IgA抗体的作用,以及细胞免疫反应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多种研究结果显示,可引起黏膜免疫的疫苗在防控传染病中具有发挥效果更快、免疫应答更广等特点。呼吸道黏膜免疫应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发生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呼吸道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M细胞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呼吸道病原体
C.呼吸道黏膜疫苗可以口部吸入或以鼻内给药方式接种
D.图中浆细胞分泌的IgA抗体经血液循环在内环境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有浆细胞分泌抗体,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A错误;M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B错误;黏膜免疫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致病因子产生的免疫反应,黏膜免疫疫苗在防控传染病中具有发挥效果更快、免疫应答更广的特点,呼吸道黏膜疫苗可以口部吸入或以鼻内给药方式接种,C正确;据图可知,浆细胞分泌的IgA抗体在黏液层发挥作用,而非在内环境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巧用“三个依据”判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病原体的分子标签:一般为蛋白质。
(2)识别: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病原体。
2.体液免疫
(1)过程图解
(2)B细胞活化的条件
(3)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4)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长时间存活,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细胞免疫
(1)免疫过程
①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②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的参与。
③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2)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巨噬细胞等。
(3)免疫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出病原体,抗体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
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②侵入细胞内病原体的消灭
a.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b.失去藏身之所的抗原,再被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形成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协调配合
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
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和免疫调节中的细胞因子)。
③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④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为不同受体结构各异。
(1)辅助性T细胞可直接识别外来抗原,并分泌细胞因子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 )
(2)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 )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均通过直接与受体接触发生作用。( √ )
(4)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 )
(5)(选择性必修1 P73“图4-7”拓展)细胞免疫能将抗原彻底消灭吗?
提示:不能。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到体液中的抗原最终需要由体液免疫来清除。
(6)(选择性必修1 P74“思考·讨论”)有人说,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认同。体液免疫中,受抗原刺激后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参与激活B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
【情境应用】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RNA包膜病毒。如图是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
【问题探究】 
(1)图中Ⅰ~Ⅶ分别表示什么细胞?a~g中什么物质代表细胞因子,什么物质代表抗体?
提示:Ⅰ为抗原呈递细胞,Ⅱ、Ⅲ为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d、e、f代表细胞因子,g代表抗体。
(2)体液免疫中有哪些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3)每种淋巴细胞都能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抗原吗?
提示: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定的抗原,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4)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5)抗体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能彻底清除病原体吗?细胞免疫能否彻底清除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提示:抗体不能彻底清除病原体;细胞免疫也不能彻底清除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6)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记忆B细胞如何发挥作用?
提示:记忆B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7)靶细胞为什么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使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被病原体感染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变化的信号;使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因素有靶细胞的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与图像判断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1)对内环境中的抗原及其释放的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对进入细胞内的抗原:细胞免疫先发挥作用,将抗原从靶细胞中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清除。
(3)若机体无胸腺或T细胞,则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
2.根据图像识别
(1)一看免疫细胞参与路线
(2)二看免疫结果
(3)三看抗原的分布或种类
考向1围绕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分析考查科学思维
1.(2024·安徽卷)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解析: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D错误。
2.(2023·新课标卷)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并且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③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④正确。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
考向2依据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考查科学思维
3.(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
解析:(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3)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4)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速、强烈,产生抗体浓度高,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阶段将它们消灭,如图:
考向3围绕特异性免疫的实验考查科学探究
4.(2024·湖南益阳一模)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解析: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错误;据题图所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表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后淋巴细胞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Y后,而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正确。
5.(2025·湖南湘潭开学联考)用无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实验中Ⅰ~Ⅳ组小鼠均感染细菌X。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Ⅰ~Ⅳ组小鼠在感染细菌X的同时注射了T细胞或血清
B.图中Ⅰ、Ⅲ、Ⅳ组小鼠脾脏中X细菌的数量呈“S”形增长
C.注射入Ⅰ、Ⅲ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对细菌X的免疫功效不同
D.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免疫生成的抗体能有效抑制细菌X的繁殖
解析:据题图可知,Ⅰ~Ⅳ组小鼠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时间是在感染细菌X后的第1天,A错误;Ⅰ组小鼠注射了免疫小鼠的T细胞,感染小鼠脾脏中细菌X的数量基本没有增加,不呈“S”形增长,B错误;注射入Ⅰ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具有对细菌X的免疫功效,注射入Ⅲ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没有对细菌X的免疫功效,C正确;细胞免疫不能生成抗体,D错误。
1.(2024·重庆卷)科学家证明胸腺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B )
分组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一 步骤二 成功率(%) 排斥率(%)
① 出生后不摘除胸腺 移植不同品系小鼠皮肤 0 100
② 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 71 29
③ 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 0 100
A.①组排斥时不用辅助性T细胞参与
B.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
C.③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避免免疫排斥
D.根据所给信息推测,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不出现排斥
解析:①组为对照组,小鼠未摘除胸腺,体内含有各种类型T细胞。异体皮肤移植时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故①组排斥时需辅助性T细胞参与,A错误。据表分析可知,②组小鼠在出生后1~16小时摘除了胸腺,异体皮肤移植后,移植成功率为71%,说明②组移植成功的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弱,而发生排斥的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强。据此可知,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B正确。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B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的增长和繁殖,从而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据表中信息可知,③组中小鼠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胞已经是完成分化的细胞,故使用免疫抑制剂不能避免免疫排斥,C错误。表中数据表明,小鼠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71%,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0,说明出生后越晚摘除胸腺,发生排斥的可能性越大。故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会出现排斥,D错误。
2.(2024·甘肃卷)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B.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
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解析: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裂解被乙脑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但不能裂解乙脑病毒,A错误。
3.(2023·广东卷)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解析:a~b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而使病毒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使病毒数量减少,B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使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D正确。
4.(2023·湖南卷)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解析: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伤口清理后,若密闭包扎会导致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使病情加重,A错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出现的过敏反应是机体排除外来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功能,属于免疫防御,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C错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保护时间较短,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能激活记忆细胞,保护时间较长,D错误。
课时作业39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24·河南郑州三模)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时,需切除病变累及的淋巴结,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水肿、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可用胸腺肽(胸腺分泌的可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多肽)辅助治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手术清除淋巴结会损伤皮肤或者黏膜,使非特异性免疫受损
B.手术清除淋巴结会阻碍局部淋巴回流,进而引发组织水肿
C.淋巴结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微生物
D.胸腺肽是免疫活性物质,T细胞被其激活后通过细胞免疫将入侵的病毒清除
解析: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手术清除淋巴结会损伤皮肤或者黏膜,使非特异性免疫受损,A正确;手术清除淋巴结会阻碍局部淋巴回流,即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成为淋巴液,进而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淋巴结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微生物,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C正确;细胞免疫不能将入侵的病毒清除,D错误。
2.(2025·陕西安康联考)疱疹病毒(EBV)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在EBV感染潜伏期,EBV会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在裂解期却会主动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并会选择包裹在凋亡小体中被邻近细胞吞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EBV侵入人体后,可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B.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已被突破
C.EBV感染者免疫自稳能力降低,可能导致各项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D.包裹在凋亡小体中的子代EBV可避免与抗体接触,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解析:EBV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正确;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已被突破,B正确;疱疹病毒(EBV)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影响的是体液免疫,而恶性肿瘤细胞的清除需要的是细胞免疫,C错误;裂解期EBV会选择包裹在凋亡小体中,目的是避免与抗体接触,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D正确。
3.(2025·河南濮阳模拟)如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病原体浓度变化,其中曲线3表示正常人,曲线1和2表示第二道防线缺陷或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组成第三道防线的物质或结构不可能属于第二道防线
B.正常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
C.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浓度变化和曲线3一致
D.如果第一道防线缺陷,病原体浓度变化应和曲线2相同
解析:一些吞噬细胞既属于第二道防线也属于第三道防线,A错误;正常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先天性,即先天就有的,而第三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形成的,B正确;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在第一次感染病原体时不会产生记忆细胞,所以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也不会出现与曲线3相同的变化,C错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该防线缺陷后机体还有第二、第三道防线,病原体浓度变化与三条曲线均不一致,D错误。
4.(2024·广东湛江三模)传统研究认为,某些免疫细胞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机制如下图。据图推断合理的是( A )
A.“训练免疫”不依赖T、B细胞,属于机体“第二道防线”的免疫记忆
B.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导致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C.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传递给子代
D.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解析:“训练免疫”是在吞噬细胞受刺激后功能发生改变,使先天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因此不依赖T、B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A正确;内源性抗原诱导“训练免疫”后,使得初次即产生免疫记忆,自身抗原被异常识别,因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B错误;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可遗传变异不一定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比如体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就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C错误;细胞因子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错误。
5.(2025·湖南长沙质检)茯苓多糖能调控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其影响机体免疫的部分信号通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茯苓多糖能作用于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调节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B.图中的细胞A、B、C分别表示浆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
C.图中的巨噬细胞、细胞A、细胞C均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D.茯苓多糖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辅助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能力
解析:茯苓多糖能作用于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调节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细胞A能分泌抗体,是浆细胞,细胞B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细胞C能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是辅助性T细胞,B正确;图中的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C)、浆细胞(细胞A)均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茯苓多糖能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但裂解靶细胞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D错误。
6.(2025·安徽芜湖模拟)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号分子相互作用的示例,维系了机体内环境稳态。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
C.白细胞介素、糖皮质激素等作用时都需要直接与受体结合
D.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并形成多级反馈调节
解析: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神经调节中存在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免疫调节中细胞因子属于信号分子,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B正确;白细胞介素、糖皮质激素等作用时都需要直接与受体结合,进而实现信息的传递,C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即通过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并形成多级反馈调节,D正确。
7.(2025·辽宁大连模拟)自限性疾病一般指病原体急性感染后虽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但这些症状持续时间不长,即使未经治疗,临床症状也会消失,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的伤害,也不会导致慢性感染。如图表示某病毒感染人体后,体内出现的部分免疫应答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巨噬细胞与T淋巴细胞密切接触可激活T淋巴细胞
B.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C.图中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病原体①的过程,一定为细胞免疫过程的一部分
D.③代表溶菌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解析: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膜上的复合体后可被激活,A正确;免疫防御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还可以清除已经入侵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题图中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病原体①的过程,既可以是细胞免疫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体液免疫的一部分,C错误;③代表溶菌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不同,前者是酶解,后者是细胞免疫,D错误。
8.(2025·广东肇庆模拟)抗体按照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不同分为IgM、IgG、IgA、IgE、IgD五类。给小鼠注射抗原,一段时间后再次注射相同抗原,若只考虑IgM、IgG两类抗体,小鼠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产生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初次免疫的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
B.两类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再次抗原刺激后两类抗体开始快速增加的时间均提前
C.初次抗原刺激均会形成记忆细胞,使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增多
D.初次抗原刺激和再次抗原刺激使用的抗原不同,因此出现两类抗体
解析:初次免疫的浆细胞只能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A错误;由题图可知,IgM抗体产生的时间早于IgG抗体,且再次相同抗原刺激产生抗体所需的时间均会缩短,B正确;据题图可知,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中IgM抗体的数量不变,说明该抗原引起的免疫不会产生记忆细胞,C错误;初次抗原刺激和再次抗原刺激使用的抗原相同,该抗原可以引起人体产生IgM和IgG两类抗体,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10分)(2025·河北邢台联考)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发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严重时可造成多个脏器受到损害,下图为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示意图。研究发现,P1蛋白与人体的心脏、肠道等器官的部分细胞表面蛋白具有相似性。回答下列问题:
(1)支原体侵入人体需要突破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主要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2)支原体入侵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支原体肺炎可引发心脏、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从免疫学的角度,由题推测引起并发症的原因是人体多个器官的细胞表面具有和P1蛋白相似的抗原,支原体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可攻击这些部位,引发心脏、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
(3)某研究团队发现药物A对支原体肺炎有较好的疗效。为探究药物B的作用效果,该研究团队利用感染了支原体肺炎的肺炎模型鼠开展了以下实验(“+”越多,表明咳嗽频率越大)。表中的X是指药物B,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药物B对支原体肺炎有好的疗效,但疗效低于药物A。
组别 处理方式 实验结果(引咳后一段时间内的咳嗽次数)
A 正常鼠不做处理 不咳嗽
B 肺炎模型鼠不做处理 ++++++
C 肺炎模型鼠+灌胃药物A +++
D 肺炎模型鼠+灌胃X ++++
解析:(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支原体入侵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由于人体多个器官的细胞表面具有和P1蛋白相似的抗原,支原体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可攻击这些部位,引发心脏、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药物B的作用效果,自变量为使用药物的种类,结合表中信息可知,X是指药物B,从表中可以看出,D组小鼠,咳嗽频率低于B组,高于C组,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药物B对支原体肺炎有好的疗效,但疗效低于药物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