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5课时 群落的结构 讲义 (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5课时 群落的结构 讲义 (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45课时 群落的结构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群落的物种组成
3.群落的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
答案: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e—Ⅱ ⑤—a—Ⅴ
(2)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
项目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种间 竞争 数量上可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如图a所示;若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4.群落的空间结构
5.群落的季节性
(1)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动物的迁徙、夏眠、冬眠现象。
6.生态位
(1)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2024·河北卷)( × )
(2)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2024·河北卷)( × )
(3)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2023·江苏卷)( √ )
(4)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2022·河北卷)( √ )
(5)(选择性必修2 P25图2-4)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也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6)(选择性必修2 P27正文)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常出现在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之间,其原因是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情境应用】 如图中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问题探究】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分别是光照强度、光质(波长),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高低不同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4)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
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从群落角度分析,四大家鱼混养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如果这几种鱼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它们的发展将是什么结果?
提示:四大家鱼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当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能会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可能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有的物种消失,有的物种留存下来。
考向1围绕群落的种间关系考查科学思维
1.(2021·重庆卷)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解析: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由题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2.(2021·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解析:据图M中的初始数量可知,三种藻类的剩余数量为甲藻<乙藻<丙藻,由此可得螺的捕食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螺移走后,M中藻类大量繁殖,甲藻数量最多,乙藻数量次之,丙藻数量最少,由此可得甲、乙、丙三种藻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图示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螺的捕食,C错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甲、乙、丙三种藻属于生产者,螺属于消费者,还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考向2 围绕群落的空间结构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等,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
4.(2025·安徽六安联考)下图表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氧量
B.该湖泊从边缘的浅水区到深水区的生物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群落的演替
D.夏天温度变化较大的是斜温层,导致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斜温层
解析: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氧量、光照,A错误;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的生物分布差异主要是由地形的变化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随着季节的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C错误;由夏季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夏天温度变化较大的是斜温层,但表水层的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产生氧气较多,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D错误。
对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误区
1.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如苔原、高原草甸、针叶林、阔叶林等,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但每一个自然群落中(如阔叶林)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考向3围绕生态位考查科学思维
5.(2024·安徽卷)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 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 节律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解析: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差异较大,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季节交替(旱季和雨季)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如旱季时,针阔叶混交林白马鸡的分布占比高,而血雉的分布占比较低,三种植被类型中,旱季与雨季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值大于白马鸡的分布占比差值,说明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比较两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图可知,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两物种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生态位的变化与重叠
1.生态位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适应者可能会发生生态位移动或改变,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新的适应者将取代其生态位,与其他种群共同维持群落的和谐与稳定。
2.生态位重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1)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
(2)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
(3)生态位示意图说明
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的间距。
可能的结果: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c.出现优势物种。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2.实验步骤
3.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
(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暗、趋湿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便于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4.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考向 围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2025·云南昆明联考)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不同地块中获得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种群数量的单位为只)。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 )
项目 蚯蚓 马陆 蜘蛛 鼠妇 蜈蚣 线虫 蜗牛 …… 物种数
甲地 9 5 4 17 2 28 7 …… 47(种)
乙地 3 1 6 5 0 8 2 …… 38(种)
丙地 14 8 3 16 5 37 9 …… 54(种)
A.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B.本实验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利用其避光和避热的特点
C.该小组用记名计算法统计了不同物种数量
D.调查结果表明丙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
解析:大多数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点,B正确;据表可知,表中分别具体统计了甲、乙、丙三地的各种物种数目,故用记名计算法统计了不同物种数量,C正确;据表可知,甲、乙、丙三地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分别为47种、38种和54种,故丙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D正确。
正确区分“标记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
1.标记重捕法一般是针对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
2.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标记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种群的数量。
3.标记重捕法计数的是活的种群个体数,抽样检测生物时可能死活都有。
2.(2025·山西长治模拟)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正确;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C错误;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可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正确。
1.(2024·海南卷)甲、乙、丙三种啮齿动物共同生活在某牧区。甲和乙偏好开阔生境,喜食植物茎叶,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不同放牧模式影响下,这三种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过度放牧加剧了甲和乙的种间竞争
B.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
C.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
D.三种动物中,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
解析:过度放牧下,植物数量减少,生境开阔,便于甲和乙生存,甲和乙种间竞争减弱,种群密度增加,A错误;由题图可知,禁止放牧时丙的种群密度较高,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因此可推测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B正确;相比于禁止放牧和过度放牧,轮替放牧条件下三种动物能共存,即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C正确;三种放牧模式下,乙和丙的种群密度变化比甲剧烈,因此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D正确。
2.(2024·河北卷)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C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解析:“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其目的是通过减弱种间竞争提高产量,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说明两物种有共同的生态位,C错误;“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该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绿豆植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进而起到肥田的作用,该过程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D正确。
3.(2024·广东卷)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解析:由题图可知,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量最多,其次是城区和农田,说明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A正确;据题图仅可了解到农田和自然保护区的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不知道农田和自然保护区可提供的资源及鸟类个体的数量等,故无法比较两生境中鸟类种间竞争的大小,B错误;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和城区,鸟类物种丰富度高,推测原因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加复杂,可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C正确;农田和城市的人类活动频繁,杂食性鸟类占比明显大于自然保护区,故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
4.(2024·贵州卷)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若随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较强(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交错区,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争夺上,还体现在对生态位和生存空间的竞争上。
解析:(1)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若随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也有不同。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由于多个生物群落的共存和相互影响,物种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争夺上,还体现在生态位和生存空间的竞争上。这种竞争对于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系统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可见,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较强,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交错区,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争夺上,还体现在对生态位和生存空间的竞争上。
课时作业45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25·贵州贵阳模拟)为了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某学习小组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类和统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个体较大的土壤小动物可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
B.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土壤中各种小动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D.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即可全面了解校园土壤群落的结构
解析:当动物个体较大且种群数量有限时,可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物种相对数量统计,若动物个体比较小且数目较多,可用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A正确;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土壤中各种小动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C正确;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只能了解校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一个方面,D错误。
2.(2025·云南普洱模拟)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实验既可以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B.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小动物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不认识的小动物无须统计
D.白天和晚上在同一地点取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会存在差异
解析: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既可以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也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小动物,B正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不认识的小动物也需要统计,C错误;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进行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存在差异,与小动物的避光性相关,D正确。
3.(2025·甘肃平凉开学考)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其中贝氏拟态指无毒害或无攻击性生物模仿一种有毒害或有攻击性生物,缪氏拟态指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拟态行为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
B.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缪氏拟态
C.生物可通过拟态拓展自身的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
D.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
解析: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A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C正确;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
4.(2025·江西九江模拟)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分布有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白鹳、红隼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动植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B.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类型有差异,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栖息在泰山森林中乔木层、灌木层的不同鸟类的食性可能不同
D.泰山的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复杂,降低了光能利用率
解析:白鹳、红隼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动植物、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A错误;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类型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海拔的温度不同造成的,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B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栖息在泰山森林中乔木层、灌木层的不同鸟类的食性可能不同,C正确;泰山中的物种丰富度大,不同植物分层情况复杂,由于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植物,因此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错误。
5.(2025·云南丽江联考)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生态位,称为竞争释放。偶尔,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物种的形态性状发生变化,叫作性状替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某大岛上有3种地鸽,每种都处于不同的生境,但在只有一种地鸽的小岛上,该种地鸽使用所有3种生境,这属于竞争释放
B.两种沙鼠的生境在一定范围内重叠,在重叠处甲种只占据非沙性土,而在只有甲种的地方,它既占据沙性土也占据非沙性土,这属于性状替换
C.收获蚁的下颚大小与食种子的竞争蚂蚁的数量呈负相关,这属于性状替换
D.在自然种群中,性状替换的作用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生态位,称为竞争释放,A选项描述的情况属于竞争释放,A正确;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物种的形态性状发生变化,叫作性状替换,B选项中的情况未发生形态性状改变,不属于性状替换,但发生了生态位扩张,应属于竞争释放,B错误;当其他蚂蚁参与食物竞争时,收获蚁只能转而食用一些体积更小的种子,下颚大小这一性状发生改变,属于性状替换,C正确;性状替换使不同生物的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种间竞争,D正确。
6.(2024·广东深圳一模)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在同一地点将甲、乙两种植物种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种植。计算收获时的种子数比值,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M与N的关系所反映的两者之间的竞争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
B.为保证收获到甲的种子,播种比例不应小于a
C.M=b,乙将逐渐被甲淘汰
D.M=c时,甲、乙两种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
解析:M是甲播种的种子数与乙播种的种子数的比值,N是甲收获的种子数与乙收获的种子数的比值,由题图可知,随着M增加,N也增加,说明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A正确;由题图可知,当播种比例小于、等于a时,N=0,即收获的甲种子数为0,因此为保证收获到甲的种子,播种比例不应小于a,B正确;M=b,即M>N,随着M增大,则N也增大,说明乙没有被甲淘汰,C错误;当M=c时,N=M,即甲收获种子数/乙收获种子数=甲播种种子数/乙播种种子数,说明甲、乙两种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D正确。
7.(2024·四川成都一模)物种多样性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研究人员对某湿地公园7个区域内的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调查过程中应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
B.该公园内的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该公园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
D.该公园乔木层和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均为果园区
解析:调查过程中应在湿地公园的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A正确;该公园内7个不同区域中物种分布有差异,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据题图可知,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C正确;据题图可知,该公园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果园区,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人工湿地区,D错误。
8.(2025·山西运城联考)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雨季洪泛区成为湖的一部分,给鱼类繁殖生长提供栖息地,旱季洪泛区域为平原,可以种植水稻,人们可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系列化稻鱼种养模式。如图为某洪泛区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偶然洪泛区植物地下部分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无机盐有关
C.区别季节性洪泛区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
D.为提高经济效益,可通过加大鱼苗投放量来增大其环境容纳量
解析:据题图可知,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属于不同地形,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偶然洪泛区植物地下部分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无机盐有关,B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因此区别季节性洪泛区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C正确;增加鱼苗投放量可缩短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但不会增大其环境容纳量,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10分)(2025·广东梅州模拟)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中,某研究团队以4种在此越冬数量占优势的候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在不同觅食生境中的数量和主要的食物种类,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 觅食生境观察数量/只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1 420 0 700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 482 15 16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074 0 604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440 425 652 0 0 33.3 33.3 0 33.3 0.1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呈镶嵌分布;同一生境在垂直方向上也具有分层现象,如生境3中有挺水的芦苇、浮水的凤莲、沉水的黑藻等植物,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研究团队调查鸟类数量和分布时采用“样线法”,在各生境中选取长2 km的样线并沿样线行进,统计样线左右两侧各50 m内所观察到的鸟类。采取最大值保留法,即从数次调查的统计数值中保留最大值的一次。这里所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调查不同生境绿翅鸭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3)该湿地中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分析此表,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是否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说明你的判断理由:生态位包括多项内容,物种在群落中的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种间关系都会导致生态位不同。
解析:(1)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呈镶嵌分布;同一生境在垂直方向上也具有分层现象,如生境3中有挺水的芦苇、浮水的凤莲、沉水的黑藻等植物,这种分层可以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该实验统计各种鸟的种类和数量,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绿翅鸭活动范围大,调查不同生境绿翅鸭种群数量可以用标记重捕法。(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4)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生态位包括多项内容,物种在群落中的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种间关系都会导致生态位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