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1.1 无性生殖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1.1 无性生殖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1.1 无性生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开篇之章。在七年级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层次后,本章开始深入探讨生命是如何通过生殖实现延续和发展的。《无性生殖》 作为第一节,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它不仅是学习后续“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也为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起“生殖”的初步概念,理解生物繁衍的多样性。 2、教学分析 教材通常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如马铃薯发芽、椒草叶生根)入手,引出无性生殖的概念,然后通过图示和实例详细介绍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营养生殖等主要类型,最后落脚于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特点。本节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归纳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的常见类型(特别是营养生殖)。 3、无性生殖的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区分无性生殖的不同类型。 2、理解无性生殖的本质(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对植物的结构(根、茎、叶)、细胞的分裂等有初步了解。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观察直观现象,但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他们能够进行小组合作,但在归纳总结和深度思考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可能容易将“出芽生殖”与“营养生殖”混淆,对“孢子”这一概念感到陌生。对于无性生殖“后代与亲本高度相似”这一特点背后的遗传学原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可以通过不同的生殖方式实现”的观念,理解无性生殖是生物适应环境、延续种族的一种重要方式。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或视频,描述无性生殖的现象;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探究扦插枝条生根的条件),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归纳无性生殖的多种类型;通过分析无性生殖的特点,推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社会责任:关注无性生殖技术在农业生产、植物繁育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无性生殖的概念
2 无性生殖的常见类型
探究能力 无性生殖的应用
科学态度 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遵循“情境导入-概念构建-探究深化-应用拓展-总结提升”的思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无性生殖的概念体系;利用多媒体和动手实践(如模拟嫁接),突破难点;最后联系现代科技与生产实际,升华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3分钟) 2、探究新知 (25分钟) 3、深化应用 (10分钟) 4、拓展与小结 (5分钟) 5、评价反馈 (2分钟)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发芽的马铃薯和开花结果的番茄图片。提问:“马铃薯埋到土里能长成新植株,它开花结果了吗?这种繁殖方式和我们熟悉的开花结果有什么不同?” 观察、思考、回答,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制造悬念,自然引出“无性生殖”这一主题。
任务一:探究无性生殖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履虫分裂、水螅出芽、青霉孢子、马铃薯块茎发芽的动态过程。 2、提出问题链: “这些新个体是从哪里来的?” “它们的产生需要爸爸和妈妈吗?” “这些生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的关键特征?” 1、认真观看视频和图片。 2、小组内热烈讨论,尝试用语言描述共同特征。 3、代表发言,初步归纳出“由母体直接产生”、“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等关键词。 教师通过巡视和倾听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学生能说出1-2个共同特征即为达标。
设计意图:摒弃直接灌输概念,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自主发现规律,实现概念的自主建构。
任务二:辨别无性生殖的类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分发学习资料卡和四块标有“分裂”、“出芽”、“孢子”、“营养”的展板。 2、宣布游戏规则:小组合作,将图片和描述贴在对应的展板上。 3、巡回指导,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酵母菌的出芽和水螅的出芽有何异同?)。 1、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阅读资料,激烈讨论。 2、将卡片粘贴到相应的展板区域。 3、完成后,小组间相互检查、修正。 通过展板粘贴的准确率,评价学生对不同类型无性生殖的掌握情况。小组评价表在此环节使用。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识记变为动手操作的团队游戏,激发竞争意识,在协作中深化理解,有效区分易混淆类型。
任务三:无性生殖的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创设真实情境:“优质蜜桃增产”任务。 2、提供嫁接刀、胶带等实物或图片,简要演示嫁接过程。 3、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选择无性生殖?它能给农民伯伯带来什么好处?” 1、角色扮演农艺师,小组讨论方案。 2、尝试解释选择无性生殖(如嫁接)的原因(速度快、保持优良性状)。 3、回答教师追问,深入理解无性生殖的特点。 评估学生方案的科学性和解释的合理性。关注学生是否能将“特点”与“应用”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任务驱动,将知识学习转化为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任务四:无性生殖的新技术——组织培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 播放植物组织培养的科普视频。 2. 简要介绍原理: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 阐述其意义: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拯救濒危植物等。 1. 观看视频,感受现代生物技术的魅力。 2. 了解“克隆”技术与无性生殖的关系。 3. 思考组织培养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 关注学生对科技前沿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课堂小结
1、一个概念:什么是无性生殖? 2、四种方式: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包括嫁接)、组织培养。 3、一个原理:无性生殖的后代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故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 4、一类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用于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
作业设计 1、基础题(必做):完成课后练习,并列举你家中或校园里通过无性生殖方式繁殖的植物。 2、实践题(选做): 方案A:尝试在家中进行一次扦插实验(如绿萝、月季),并记录其生长过程。 方案B:利用超轻粘土、剪刀等工具,模拟一次植物的嫁接过程,并向家人解释其原理。 3、拓展题(挑战):查阅资料,了解“克隆羊多莉”的故事,思考动物克隆与植物无性生殖的异同。
板书设计 一、概念: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核心:遗传物质不变 → 保持母本性状) 二、主要方式: 出芽生殖: 酵母菌、水螅 (芽体 → 脱落 → 新个体) 营养生殖: 块根:甘薯 块茎:马铃薯 匍匐茎:草莓 嫁接(应用广):枝接、芽接 (接穗 → 果实;砧木 → 根系) 组织培养(现代技术):(植物细胞全能性 → 快速繁殖、脱毒) 三、应用: 繁殖速度快、保持优良性状。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探究活动,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无性生殖概念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在区分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时,部分学生仍存在混淆,需在后续课程中通过更多对比练习加以巩固。 3、“实践题”作业的设计,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长期观察的习惯,应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