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1.2 有性生殖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1.2 有性生殖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1.2 有性生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六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开篇章节《生物的生殖》中的核心部分。在学习了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特别是无性生殖)之后,本节“有性生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生物繁衍后代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更是理解后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进化”等章节的知识基石。通过对比无性生殖,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性生殖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生命延续与发展的知识体系。 2、教学分析 本节课以“花的结构”为基础,依次展开“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以及“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意义”三个核心部分。其内在逻辑是:有性生殖始于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受精卵的形成是这一过程的顶点,最终发育成新个体。内容兼具宏观观察(花、果实)和微观过程(受精),部分过程(如双受精)抽象难懂,需要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2、有性生殖的概念及其本质(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教学难点: 1、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2、理解子房各部分结构与果实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花、果实、种子等器官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已经学习了细胞、组织、器官等基础知识,并对无性生殖有初步了解。对于植物体内发生的、肉眼不可见的生理过程(如受精)缺乏直观认识,难以建立动态的过程模型。对“双受精”这一专业术语和过程感到陌生。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动手和参与活动。因此,教学应充分利用实物观察、模型制作、动画演示等多种手段,将抽象过程具体化、可视化,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与能量观”的观念。能够阐释花的结构如何适应有性生殖,理解有性生殖是生命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花的模型和实物,提升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基于事实,尝试描述和解释有性生殖的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归纳总结出有性生殖的本质特征和意义,发展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社会责任:认同有性生殖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爱护花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说出花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基本过程
3 说明果实和种子是由花的哪部分发育来的
4 阐述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意义
探究能力 积极参与模型制作。
科学态度 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遵循“情境导入→探究建构→应用迁移”的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对比“桃树结果”和“马铃薯发芽”的实物或图片,回顾无性生殖,自然引出“果实种子从何而来”的核心问题。过解剖花的结构模型,复习和巩固雄蕊、雌蕊等生殖结构,为学习受精过程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利用动态动画或视频,将抽象的“双受精”过程分解、慢放、讲解,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通过“果实种子找妈妈”的连线游戏和子房发育模型制作,将子房与果实的结构一一对应,解决第二个重点。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有性生殖的概念,并通过与无性生殖的对比,深刻理解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流程 导入(3分钟)→ 探究任务一:回顾花的结构(7分钟)→ 探究任务二:揭秘受精过程(15分钟)→ 探究任务三:追踪果实形成(10分钟)→ 归纳提升:概念与意义(5分钟)→ 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桃花和马铃薯的图片。提问:“桃花凋谢后结出桃子,里面的桃仁是种子。而马铃薯发芽长成新植株,是利用块茎。这两种繁殖方式有何根本不同?” 思考并回答:一种产生种子,一种不产生种子。回顾无性生殖的知识。 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区分两种生殖方式。
设计意图: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学习主题——通过种子繁殖的“有性生殖”。
任务一:强化花的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分发花的模型或实物(如百合花)。 2、引导学生分组解剖观察,“____是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____是雌蕊,由柱头、花柱和____组成。” 3、强调花药里有花粉(内有精子),胚珠里有卵细胞。 1、小组合作,解剖观察花的结构。 2、指认并说出雄蕊和雌蕊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3、明确生殖细胞的位置。 通过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花的结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脚手架”。明确两性生殖细胞的存在位置是关键。
任务二:揭秘受精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播放“绿色开花植物双受精”动画,完整展示传粉→花粉管萌发→双受精过程。 2、分步讲解难点: - 什么是传粉?(花粉落到柱头上) - 花粉管的作用是什么?(输送精子的通道) - 什么是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受精极核) 3、强调:受精的场所是在胚珠内。 1、认真观看动画,形成初步印象。 2、 聆听讲解,在学案上画出花粉管萌发路径示意图。 3、小组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双受精”过程。 观察学生观看动画的专注度。通过提问和示意图,评估学生对“双受精”这一难点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将微观、动态的过程可视化,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手段。通过示意图将知识内化。
任务三:追踪果实形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设问:“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会发生什么变化?”展示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图。 2、活动“找妈妈”:分发卡片(写有果皮、种子、种皮、胚等),让学生贴在花的相应结构(子房壁、胚珠、珠被、受精卵)旁边。 3、模型制作:提供超轻粘土,让学生制作“子房发育成果实”的简易模型。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变化。 2、积极参与“找妈妈”游戏,建立子房与果实的结构对应关系。 3、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并派代表展示讲解。 通过游戏正确率和模型制作的科学性、讲解的清晰度进行小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化和动手操作,将枯燥的记忆变为有趣的探究,深刻理解“果实的由来”这一教学重点。
任务四:归纳提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 提问:请根据以上学习,概括什么是有性生殖? 2、 引导对比:组织学生从“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代遗传特性”、“速度”、“对物种意义”等方面对比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 总结:有性生殖的意义在于产生变异,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物种的延续和发展。 1、 观归纳总结: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小组讨论,完成对比表格。 3、理解并认同有性生殖在生物进化中的价值。。 通过学生的归纳和对比表格的完成情况,评价其是否掌握了有性生殖的核心概念和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现象上升到概念,从知识学习上升到观念形成,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1、概念: 有性生殖的本质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2、过程: 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果);动物(体内/体外受精)。 3、结构: 鸟卵的结构完美适应陆地发育。 4、意义: 产生变异,增强适应性,促进生物进化。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实践性作业:选择一种正在开花结果的植物(如番茄、辣椒),进行持续观察,用照片或图画记录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并写出简短的观察报告。 3、拓展性作业(选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植物(如豌豆)为了避免自花传粉,其花的结构有哪些精妙的适应性特征。
板书设计 一、概念:两性生殖细胞 → 受精卵 → 新个体 二、过程(以花为例):   花蕊(雄蕊、雌蕊) —(核心结构)→传粉 —(前提)→受精 —(关键)→双受精:精子 + 卵细胞 → 受精卵;精子 + 极核 → 受精极核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 —→ 果实   子房壁 —→ 果皮   胚珠 —→ 种子   珠被 —→ 种皮   受精卵 —→ 胚   受精极核 —→ 胚乳 四、意义:产生变异,增强适应性。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模型、动画、游戏和动手制作等多种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特别是“双受精”动画和“果实找妈妈”游戏,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待改进之处: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描述“双受精”过程时仍可能存在语言障碍,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支架”。小组合作制作模型时,时间把控需更精准,防止前松后紧。 3、再教设计:可以考虑引入AR(增强现实)技术,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扫描花朵图片,就能在屏幕上看到立体的、动态的受精过程,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科技感和直观性。同时,可以设计更具层次性的学案,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