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2.1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2.1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1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遗传与变异》章节的开篇之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承上”是建立在八年级上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基础上,将抽象的DNA和基因概念具体化;“启下”是为后续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以及“生物的变异”等内容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理解整个遗传学大厦的基石。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生物的性状从学生熟悉的生命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通过资料分析(转基因番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转基因技术),阐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因果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阐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特别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限定)。 2、通过对“转基因番茄的启示”资料的分析,概括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知道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初步关系,但对基因如何发挥作用感到神秘和好奇。他们对“种瓜得瓜”等遗传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知。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和参与,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但准确理解抽象概念(如基因)、进行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学中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生活实例和小组活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观”、“遗传与变异观”。能够认识到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理解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转基因鼠”等科学实验资料,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并尝试得出合理结论。 科学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从具体性状实例中归纳出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运用推理与判断的方法,分析基因与性状的因果关系。 社会责任:关注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初步客观地评价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什么是性状,并能举例说明
2 能准确判断一组性状是否为相对性状
3 能说出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探究能力 对转基因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了小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课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遵循“从现象到概念,从实例到原理”的认知规律。设计流程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观察比较,建构概念(性状) → 资料分析,探究原理(基因控制性状) → 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 总结提升,巩固新知。通过“性状调查所”、“基因探秘厅”等情境化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
教学流程 导入(5分钟)→ 任务一:认识生物的性状(15分钟)→ 任务二:探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5分钟)→ 课堂小结与升华(5分钟)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PPT展示几张明星或动漫人物的亲子照片,提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总能一眼就看出他们是一家人?” 观察、思考并回答(因为长得像,有共同的特征)。 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区分。
设计意图: 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切入,迅速激发学习兴趣,引出“遗传”主题,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内容。
任务一:走进“性状调查所”——认识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情境创设: 我们将成立一个“性状调查所”,我是所长,你们是调查员。 2、活动指导: 组织“同桌互查”活动。出示调查表:①有无耳垂?②单眼皮还是双眼皮?③能否卷舌?④大拇指能否向后弯曲? 3、概念建构: 提问:我们调查的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叫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性状”)。 展示图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番茄的红果与黄果、人的直发与卷发等),引导学生比较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引出“相对性状”概念,并强调其两个关键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 1、两人一组,相互观察并记录对方的上述性状。 2、汇报观察结果,发现同学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3、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比较、归纳,理解并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通过提问和学生的举例反馈,判断学生对“性状”和“相对性状”概念的掌握情况。小组评价表关注观察活动的参与度。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调查和直观图片,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突破“相对性状”这一难点。
任务二:探秘“基因探秘厅”——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设疑过渡: “为什么子女的性状会像父母?这些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2、引导探究: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转基因番茄的启示”。 问题链引导: 这个研究中,科学家是把什么基因转入了番茄的受精卵中? 转入基因后,番茄的性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个实验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 转基因番茄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变量是“抗冻基因”)。 3、总结提升: 明确结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拓展延伸: 展示转基因抗虫棉、发光水母基因转入其他生物等实例,说明基因技术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1、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链。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共同得出科学结论。 3、倾听实例,参与关于转基因技术利与弊的简短讨论。 通过学生对问题链的分析和回答,评价其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小组评价表关注讨论深度和成果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深度剖析,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习控制变量法,自己推导出核心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中心主题: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分支一:生物的性状 定义: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 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支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 证据:转基因技术(如转基因番茄实验)。 机理:基因像“设计图纸”决定性状。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必做): 完成课后练习,并列举出至少3对你自己身上的相对性状。 2、实践性作业(选做): 【动手派】 画一幅“我的家”性状遗传图,调查并画出父母和你自己在耳垂、眼皮等性状上的特征。 【思考派】 查阅资料,写一段简短的观点(100字左右):你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生物的性状 定义: 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 | 同一性状 | 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的形成: 基因(内因/基础) + 环境(外因/影响) → 性状 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 DNA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 → 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 证据: 转基因技术(例:转基因番茄)。 (图示:抗冻蛋白基因 → 转入番茄 → 抗寒转基因番茄) 结论: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预设与生成: 本设计预设了学生可能对“相对性状”的判断出现混淆(如“高矮”是相对性状,但“人的身高与猴子的身高”不是),准备了针对性辨析练习。在转基因技术讨论环节,要提前准备一些通俗易懂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讨论,避免偏激观点。 2、创新点: 通过创设“调查所”、“探秘厅”等情境,将知识点任务化、活动化,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代入感。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和选择性,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待优化处: 在实际教学中,需根据课堂时间灵活调整各环节的时长,特别是小组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动画更直观地展示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