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遗传学知识的基石,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上承《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生殖”的概念,下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生物的变异》等复杂遗传现象的学习。学生只有在清晰理解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基本规律后,才能深入理解后续的遗传定律和变异现象。本节内容将抽象的遗传物质具体化,是学生构建现代遗传学知识体系的核心环节。 2、教学分析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基因、DNA和染色体”是基础概念,通过“观察·思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三者的层级关系模型。第二部分“基因的传递”是核心规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模拟有性生殖过程,将抽象的分裂和受精过程直观化,阐明基因保持稳定性的机制。概念抽象,微观性强,需要借助模型和模拟实验将不可见的过程可视化。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阐明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基因在生殖过程中随染色体传递的动态过程。 2、建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这一核心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细胞分裂以及生物的生殖方式(尤其是有性生殖),知道性状和遗传的概念,对“子女为什么像父母”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于遗传物质的载体、结构和传递过程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微观世界充满想象但理解力有限。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参与活动,但持久探究的能力有待引导。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构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模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通过模拟基因传递过程,认同生命通过遗传保持稳定性的规律,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科学探究:能够按照指导完成“模拟基因传递”的探究实验,学习利用模型解释生命现象的科学方法,提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比较与分析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异同;能够基于模型进行推理,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遗传知识,初步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生活的观念。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清晰说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2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基因是如何从父母传给我的
探究能力 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了小组的模拟实验,并清楚自己的任务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解决遗传之谜”为主线,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认知规律。 通过“家庭照片对比”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基因传递的兴趣。学生通过拼图模型活动自主构建“染色体-DNA-基因”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模拟实验,亲身体验基因的传递过程。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精讲点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概念,突破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新的遗传现象(如性别决定),并联系生活实际(如禁止近亲结婚),实现知识迁移。通过嵌入式评价(提问、观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习题检测,全面评估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导入(3分钟)→ 任务一:探秘遗传物质(15分钟)→ 任务二:模拟基因传递(20分钟)→ 总结与升华(5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一组学生熟悉的亲子图片(如明星父子、动物幼崽与父母)。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遗传)那么,父母到底把什么传递给了子女,才使得子女像父母呢?” 观察图片,回忆旧知,思考并回答:遗传;控制性状的基因。 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估其对遗传概念的掌握情况,自然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素材和启发性问题,快速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本节核心问题,即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传递机制。
任务一:探秘遗传的载体——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提问:“建造一座大楼需要蓝图,那么塑造一个生命体需要什么?”(遗传信息)。展示“蓝图→书的一章→整本书”的类比: 基因:就像蓝图中的一个具体指令(如“窗户是方的”),控制一个性状。 DNA:就像书的一章,由许多指令(基因)组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就像一本完整的书,由许多章(DNA)压缩缠绕而成。 2、展示模型/动画:利用染色体模型或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组织“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关问题。 1、聆听类比,尝试理解三者关系。 2、观察模型或动画,在教师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者的关系。 3、阅读教材,完成“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小组内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句话吗?”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类比,将极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和模型,增强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任务二:模拟基因的传递过程——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是如何从父母传递给子女的呢?” 2、介绍模拟实验: 材料:两种颜色的卡纸(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记号笔(代表基因)。 步骤: (1)模拟父母体细胞:每组两名同学,各持一对染色体(如,红卡纸一对代表母亲控制眼皮的染色体,标记A/a;蓝卡纸一对代表父亲控制眼皮的染色体,标记A/a)。 (2)模拟产生生殖细胞:强调“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每人随机从自己的一对染色体中抽取一条。 (3)模拟受精作用:两位同学的生殖细胞(染色体)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 3、指导与巡视:讲解操作要点,巡视各组,指导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记录每次组合的结果。 1、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进行模拟实验。 2、重复实验3-4次,将每次“子代”的基因组合记录在表格中。 3、分析记录:子代的基因来自哪里?子代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相比有何变化?基因的传递有何规律? 通过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评价其操作规范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提问:“通过模拟实验,你认为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引导学生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随染色体的分离与组合而传递)。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模拟,将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基因的行为直观呈现,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规律,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记录和分析数据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两个核心问题?” 遗传的载体: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内)。 传递的规律: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与组合而传递,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
作业设计 1、基础题:绘制一个概念图,表示出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拓展题:查阅资料,思考并简要说明:如果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如没有分开),可能会对后代产生什么影响? 3、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思考:如果父母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不同,子代会表现出谁的性状?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 (控制性状) → DNA (遗传信息) → 染色体 (主要载体) → 细胞核 (微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宏观) 二、基因的传递(过程) 亲代(体细胞) → 生殖细胞 → 受精卵(子代) (染色体成对)→(染色体减半)→(染色体恢复成对) 规律: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与组合而传递。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预设亮点: 类比法的运用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兴趣。 模拟实验设计巧妙,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建构知识。 整个教学设计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学生对模拟实验的目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过于关注游戏本身。 对策:在实验前、中、后不断强调“我们在模拟什么?”(染色体的行为),并通过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问题:学生对“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等术语可能感到陌生。 对策:本节课避免引入过多专业术语,用“成对的染色体”、“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基因”等描述性语言代替,重在理解过程,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介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