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3知识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3知识点2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4知识点3 内环境的作用 5重难点透析 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考向1 内环境组成及其成分 7考向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8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调节及意义 10知识点1 内环境的稳态 10知识点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0知识点3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1考向1 内环境稳态 12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4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9一、教材知识链接 19二、教材深挖拓展 20三、新情境(组织水肿) 20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卷T17,3分 浙江6月卷T12,3分 河北卷T8,3分内环境的稳态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卷T10,3分 黑吉辽卷T10,3分 河北卷T9,3分 湖北卷T5,2分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大部分出现在单项选择题中,也会在不定项选择和非选择题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物质交换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结合糖尿病、尿毒症、组织水肿等疾病,运动、航天等分析内环境变化及稳态调节。复习目标: 1.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 3.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社会责任)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夯基知识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 血浆 、组织液和 淋巴液 。(提醒:脑脊液、房水、关节滑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2)内环境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成分来源 ①消化道吸收; ②从组织液回渗; ③淋巴液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化学成分 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几种常见细胞的生活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血细胞 血浆组织细胞 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液、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液、组织液口腔上皮细胞 组织液知识点2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提醒: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高)(3)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提醒:溶液物质的量浓度)(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物质有关。(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知识点3 内环境的作用1.内环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提醒:内环境=细胞外液)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重难点透析 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1)图1识别方法第一步:准确记忆体液的组成、存在的部位以及其中生活的细胞种类。第二步:根据有无盲端分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2)图2识别方法第一步:明确体液各成分间的转化关系。第二步:根据单、双箭头作出准确判断。①分析单箭头双箭头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易错提醒】(1)血浆≠血液。血浆蛋白≠血红蛋白。(2)内环境的概念是对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和植物没有内环境。 【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5拓展)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请据此判断1 mol/L的NaCl溶液和1 mol/L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不相同。因为NaCl在水中会电离为Na+和Cl-,而蔗糖不会电离,1 mol/L的NaCl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多于1 mol/L的蔗糖溶液,所以1 mol/L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大于1 mol/L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易错辨析】(1)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2024·黑吉辽卷,10A)(√)(2)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2024·河北卷,7C)(√)(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2021·重庆卷,13B)(×) 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是淋巴液,分布在组织间隙,故该细胞所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4)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2018·浙江4月选考,11A)(×)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5)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2019·全国卷Ⅲ,5D)(×) 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6)淋巴管内的液体、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2018·海南卷,9改编)(×) 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7)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2023·海南卷,9D)(×) 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考向研析考向1 内环境组成及其成分例1.血液生化指标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报告单中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检测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30 U·L-1 9~60总蛋白 35 g·L-1 65~85醛固酮 476.2 pmol·L-1 138.0~415.0甘油三酯 1.20 mmol·L-1 0.56~1.70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A.检测者的肝细胞受到损伤 B.检测者部分组织可能浮肿C.检测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 D.检测者的血钠浓度可能异常【答案】C【解析】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值(130 U·L )高于参考范围(9~60 U·L ),该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其升高提示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肝细胞破裂,说明检测者的肝细胞可能受损,A正确;B.总蛋白测定值(35 g·L )低于参考范围(65~85 g·L )。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少,可能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甘油三酯测定值(1.20 mmol·L )在正常范围内(0.56~1.70 mmol·L ),因此检测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并未显著升高,C错误;D.醛固酮测定值(476.2 pmol·L )高于参考范围(138.0~415.0 pmol·L )。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对Na 的重吸收,其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钠浓度异常升高,D正确。【变式训练1·变考法】如下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体液。据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A、B、C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A中含有较多蛋白质B.人体剧烈运动后,B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C.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D.如果图示Ⅰ端为肺部动脉分支,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答案】D【解析】A、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A、B、C的成分相近,但含量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B中含有较多蛋白质,A错误;B、人体剧烈运动后,B血浆中的pH将也不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因为血浆中有缓冲物质,B错误;C、饱饭后,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下降,所以II端比I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C错误;D、如果图示Ⅰ端为肺部动脉分支,经过肺部气体交换后,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扩散出来,同时会消耗葡萄糖,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生酮减肥法通过极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通常<50g/天)迫使身体进入酮症状态(以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研究发现,长期生酮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内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等,均具有酸性)过量堆积,血浆pH值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酮体可通过细胞代谢进入血浆,其浓度异常可破坏内环境稳态B.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液pH显著下降,说明内环境缺乏缓冲物质C.生酮饮食初期血糖较低,此时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协同升高血糖D.利用生酮减肥法并且配合每天高强度运动属于健康减肥的方法【答案】A【解析】A、酮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过多的酮体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A正确;B、过多的酮体会引起酮症酸中毒,说明超过了内环境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内环境缺乏缓冲物质,B错误;C、题干“生酮减肥的原理是通过降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迫使身体进入酮症状态,转而以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可知,生酮减肥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此时机体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协同升高血糖,C错误;D、适当控制饮食并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才是较科学的减肥方法,D错误。考向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例2.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下列关于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血液流经肝脏后,其中葡萄糖、CO 的含量均会升高B.乳酸直接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强C.内环境中不会出现血红蛋白运输O 加快、加强的现象D.体温略有升高、大量出汗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答案】B【解析】A、马拉松比赛时,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血液流经肝脏后葡萄糖含量升高;同时肝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 ,导致血液中CO 含量升高,A正确;B、乳酸积累会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间接引起呼吸中枢调节呼吸,不能直接刺激脑干呼吸中枢,B错误;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成分,不会进入内环境,C正确;D、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减少水分排出,D正确。【变式训练1·变考法】某男性患者昏迷送急诊,经检查发现,其不能被唤醒,呼吸深而有声,呼出气体可闻到酒精味,体温35.5℃,血液标本送检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血浆或血清 测定值 参考值酒精 500mg/dL 0葡萄糖 2.7mmol/L 3.6~6.1mmol/L乳酸 8.0mmol/L 0.5~2.2mmol/LpH 7.21 7.35~7.45A.患者昏迷是酒精刺激脑干受损所致B.酒精来自该患者的无氧呼吸C.患者体内酶的调节作用受影响D.患者的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答案】D【解析】A、昏迷主要由大脑皮层功能受抑制,而脑干控制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患者呼吸深快,说明脑干未严重受损,昏迷更可能与酒精抑制大脑皮层有关,A错误;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酒精是某些植物细胞或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患者体内酒精来自饮酒而非自身无氧呼吸,B错误;C、患者体温和pH异常可能影响酶活性,但酶是起催化作用,而非调节作用,C错误;D、患者血糖、乳酸、pH、体温均偏离正常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严重失衡,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口服头孢克肟治疗,医生嘱咐:使用头孢克肟期间不能饮酒,因为饮酒会导致乙醛中毒,进而引起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患者表现出呼吸性酸中毒症状B.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时,药物进入的内环境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乙醛中毒后,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物质主要有NaHCO3D.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可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8层磷脂分子【答案】B【解析】A、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使血浆中H2CO3浓度升高,pH下降,引发呼吸性酸中毒,A正确;B、口服药物需经消化道吸收,先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周围的组织液,再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靶细胞所在组织液,最后进入细胞内液,即药物进入的内环境依次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错误;C、血浆pH的调节依赖缓冲系统(如NaHCO3/H2CO3),乙醛中毒导致酸性物质增加时,NaHCO3可中和酸性物质,C正确;D、酒精从血浆经肺泡排出需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4层磷脂)、肺泡细胞(进出各1层膜,共4层磷脂),总计8层磷脂分子,D正确。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调节及意义知识夯基知识点1 内环境的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提醒:不是保持不变)3.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调节能力: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知识点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1)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正常范围:保证集体正常的能量供应(2)温度、pH的相对稳定:酶的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3)渗透压相对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因素(4)代谢废物的及时排除:防止机体中毒2.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总结提升】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的模型,请分析B端有关物质的含量变化。1.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O2、营养物质含量降低;CO2、尿素含量升高。2.若该器官为肺,则O2含量升高;CO2含量降低。3.若该器官为肾脏,则尿素含量降低。4.若该器官为胰腺,则进食后胰岛素含量升高;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5.若该器官为肝脏,则进食后血糖含量降低;饥饿时血糖含量升高。知识点3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原理:(1)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H2PO)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2)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2.实验结果:实验材料 图示 结果自来水 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后,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肝匀浆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肝匀浆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3.实验结论: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体能够维持pH的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有关。【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 “旁栏思考”:尿毒症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体内代谢废物积累。治疗尿毒症的方法有血液透析法、腹膜透析法和肾移植法等。2.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或无机盐)。3.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 与社会的联系:严重中暑又称“热射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过高的体温会使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进而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考向研析考向1 内环境稳态例1.热射病是一种在持续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严重中暑现象,患者体液大量丢失后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和汗液分泌,心、肺、脑等器官的温度迅速升高,导致器官或系统损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以辐射、传导、蒸发等方式散热B.热射病患者高热但无汗,会出现意识障碍,体内醛固酮的含量增加C.热射病患者高热的主要原因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产热过多D.持续高温环境中的作业人员大量补充水分即可避免热射病的发生【答案】B【解析】A、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无法通过辐射、传导散热,此时蒸发(如汗液蒸发)成为唯一散热方式,A错误;B、热射病患者因体液丢失导致细胞外液减少,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从而维持水盐平衡,故其含量会增加,B正确;C、热射病患者高热的主要原因是散热机制受阻(如汗液分泌停止),而非下丘脑受损直接导致产热过多,C错误;D、持续高温环境中,作业人员除水分丢失外,还会因排汗丢失大量电解质,仅补充水分无法维持内环境稳态,仍需补充盐分,D错误。【变式训练1·变载体】过度换气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呼吸过快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量,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生理反应,这种情况常见于焦虑症患者,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容易发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发过度换气综合征时可用纸袋罩住口鼻限制通气来缓解症状B.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血浆pH维持在7.35~7.45C.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刺激相关感受器后,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D.过度换气综合征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B【解析】A 、突发过度换气综合征时,用硬纸袋罩住口鼻限制通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从而缓解 “呼吸性碱中毒” 症状,A正确;B 、过度换气综合征会使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量,引起 “呼吸性碱中毒”,此时血浆 pH 会高于正常范围 7.35 - 7.45,而不是维持在 7.35 - 7.45,B错误;C、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刺激相关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来改变呼吸运动,C正确;D、过度换气综合征的发生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呼吸过快等超出调节范围时,就会出现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情况,D正确。【变式训练2·变考法】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与其中含有的H2CO3和HCO等物质有关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葡萄糖和尿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A、H2CO3和HCO3-等物质具有调节血浆PH作用,正常人的血浆是7.35~7.45,近中性与其中含有的H2CO3和HCO3-等物质有关,A正确;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神经递质、葡萄糖和尿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1.(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剧烈运动会使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和淋巴液中都不存在乳酸B.人体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CO2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浆pH显著高于正常值D.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缓冲物质的作用【答案】D【解析】A、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可能存在乳酸。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进入组织液,并通过组织液与血浆、淋巴液的交换进行运输,因此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可能存在乳酸,A错误;B、人体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仅为乳酸,CO 是有氧呼吸的产物,B错误;C、剧烈运动后,虽然乳酸积累会导致血浆pH略有下降,但缓冲系统会迅速调节,使pH维持相对稳定,不会显著高于正常值,C错误;D、血浆pH的稳定主要依赖缓冲物质(如HCO /H CO )中和多余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同时肺和肾脏的调节也辅助维持酸碱平衡,但题干强调“主要依赖”,D正确。2.(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A、血钾升高时,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钾离子,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钾离子在血浆等内环境中,该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A正确;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温度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B正确;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氧,维持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中氧含量相对稳定,血液中的氧含量在内环境中体现,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C正确;D、胃中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这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D错误。3.(2025·重庆·高考真题)在中国文化中,“肝胆相照”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真心相待。研究表明,当某实验动物的肝脏或者胆管受到严重损伤时,机体可通过图所示的相互转化机制进行修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肝、胆严重损伤时,内环境稳态的破坏是细胞凋亡所致B.过程①、②为细胞增殖,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会加倍C.过程③产生的细胞,其分化程度比胆管细胞高D.过程④、⑤中均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D【解析】A、肝、胆严重损伤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细胞坏死,而不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内环境稳态的破坏不是细胞凋亡所致,A错误;B、过程①、②为细胞增殖,在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不是中期,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B错误;C、过程③产生的细胞是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其分化程度比胆管细胞低,干细胞具有更高的全能性,C错误;D、过程④、⑤是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过程④、⑤中均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4.(2025·云南·高考真题)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答案】C【解析】A、大量流汗排出无机盐主要影响的是体内的水盐平衡,从而影响渗透压,对血浆pH稳定的维持没有直接作用,A错误;B、喝碱性饮料会被胃酸中和,不能中和血浆中的乳酸,对血浆pH稳定的作用不是主要的,B错误;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当机体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时,HCO3-会与之反应,维持血浆pH的稳定,当碱性物质增多时,H2CO3会与之反应,从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这是血浆pH稳定的重要原因,C正确;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增加,CO2排出也增加,这样可以调节血浆中CO2的浓度,维持酸碱平衡,D错误。5.(2025·湖南·高考真题)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与无机盐离子无关B.血浆的酸碱平衡与等物质有关C.胃蛋白酶进入肠道后失活与内环境酸碱度有关D.肌细胞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的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答案】B【解析】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依赖缓冲系统(如磷酸盐缓冲对),而缓冲物质属于无机盐离子,A错误;B、血浆中的是主要的缓冲对,能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pH稳定,B正确;C、肠道属于外界环境,而非内环境(内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淋巴),C错误;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生,由有氧呼吸产生,D错误。6.(2025·广东·高考真题)为研究运动强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某研究团队招募一批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3min低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运动开始后血浆乳酸水平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强度运动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升高血糖B.高强度运动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最高C.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均不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D.两种强度运动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答案】B【解析】A、高强度运动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来协同作用升高血糖,A正确;B、根据“高强度运动血乳酸峰值出现在运动后3~10min”,说明高强度运动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时,人体还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浆,并非此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最高,B错误;C、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的下降并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均不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D、两种强度运动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主导作用,运动后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主导作用,故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D正确。7.(2025·河南·高考真题)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细胞产生的CO2进入红细胞,在酶的催化下迅速与水反应生成H2CO3,进一步解离为H+和。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CO2参与血浆中/ H2CO3缓冲对的形成B.血液流经肌肉组织后,红细胞会轻度吸水“肿胀”C.红细胞内pH下降时,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强D.脑干中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存在对体液CO2浓度的依赖【答案】C【解析】A、由题干信息“细胞产生的CO2进入红细胞,在酶的催化下迅速与水反应生成H2CO3,进一步解离为H+和”,可知CO2参与血浆中/ H2CO3缓冲对的形成,A正确;B、血液流经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细胞需要O2用于有氧呼吸,故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此时红细胞渗透压略有升高,会轻度吸水“肿胀”,B正确;C、红细胞内pH下降时,H+增多,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即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下降,C错误;D、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故脑干中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存在对体液CO2浓度的依赖,D正确。8.(2025·江苏·高考真题)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抑制肾小管对的重吸收B.血浆浓度升高时,与结合,分解成和,排出体外C.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答案】A【解析】A、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当血浆Na+浓度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减少,而非增加;且醛固酮会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而非抑制,A错误;B、HCO3-是缓冲系统的组成部分,血浆浓度升高时,能与H+结合生成H2CO3,分解为CO2和H2O,CO2通过呼吸排出,维持酸碱平衡,B正确;C、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通过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C正确;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体内失水过多时,其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流失,D正确。故选A。9.(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临床上常用能量合剂给患者提供能量,改善细胞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某能量合剂的配方如下表,其中辅酶A参与糖和脂肪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 ATP 辅酶A 10%KCl 5%NaHCO3用量 60mg 100U 10mL 50mL用法 溶于500mL5%葡萄糖溶液后,静脉滴注A.K+经协助扩散内流以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B.补充辅酶A可增强细胞呼吸促进ATP生成C./H2CO3在维持血浆pH稳定中起重要作用D.合剂中的无机盐离子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答案】A【解析】A、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经协助扩散外流,A错误;B、已知辅酶A参与糖和脂肪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补充辅酶A可增强糖和脂肪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从而促进ATP的生成,B正确;C、HCO /H CO 是血浆中重要的缓冲对,能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以维持pH稳定,C正确;D、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 、Cl 等无机盐离子维持,合剂中的K 、Cl 、Na 等均参与此过程,D正确。10.(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下列物质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A.Ca2+ B.淀粉 C.葡萄糖 D.氨基酸【答案】B【解析】A、Ca2+是小肠吸收的无机盐离子,可以存在于内环境,A错误;BC、人体不能直接吸收淀粉,需水解为葡萄糖后吸收,所以淀粉不存在于内环境中,葡萄糖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C错误;D、氨基酸是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B。11.(2024·海南·高考真题)水平衡是指人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出汗可以排出部分水分,有利于散热B.正常机体排尿除了排出部分水分外,还可以排出尿素、葡萄糖等代谢废物C.人每天摄入和排出适量的水分,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D.水参与并促进物质代谢,有利于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答案】B【解析】A、机体出汗时,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从而有利于散热,A正确;B、正常机体排尿可以排出部分水分、尿素等代谢废物,但葡萄糖一般不会出现在尿液中,除非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B错误;C、当摄入和排出的水量合适时,身体里细胞周围液体的浓度就会稳定,这就是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如果摄入或排出的水过多或过少,就会打破这个平衡,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C正确;D、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促进物质代谢,对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B。12.(2024·重庆·高考真题)正常重力环境中,成骨细胞分泌的PGE2与感觉神经上的EP4结合,将信号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进而对骨骼中血管和成骨细胞进行调节,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骨量下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PGE2与EP4的合成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B.PGE2与EP4的结合使骨骼中血管收缩C.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成骨细胞分泌PGE2增加D.使用抑制该类交感神经的药物有利于宇航员的骨量恢复【答案】D【解析】A、PGE2是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EP4是神经上的受体,这两个物质的合成场所都是在细胞内完成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PGE2与EP4结合后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这通常会导致血管扩张而不是收缩,B错误;C、长时间航天飞行会导致宇航员骨量下降,而不是通过增加PGE2的分泌来尝试维持骨量,C错误;D、根据题意,交感神经活动的抑制有助于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药物可能有助于宇航员在长时间航天飞行后恢复骨量,D正确;故选D。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3.(选择性必修1 P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4.(选择性必修1 P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及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6.(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7.(选择性必修1 P10)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8.(选择性必修1 P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9.(选择性必修1 P5)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二、教材深挖拓展1.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人体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所以说,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4.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5.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乳酸钠经肾脏排出,所以不会使血浆的酸碱度发生很大的变化。6.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7.“大头娃娃”的出现是因为低劣的奶粉中氨基酸含量低,婴儿血浆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偏低,更多水分进入了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8.血浆中的尿素主要在肝脏合成,原料是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肝脏合成的尿素,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尿素通过汗液排出体外。9.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10.组织液由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11.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降低的原因:氧气供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12.“人造子宫”必须具备的条件:(1)必须装有“羊水”,为早产羊羔生长提供适宜的液体环境;该“羊水”模拟自然子宫羊水的成分和含量,包含羊羔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羊水”必须具备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羊水”需要定时更新,保持相对稳定。(2)外部配置机器胎盘,与早产羊羔的脐带相通,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内环境稳定。三、新情境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3知识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3知识点2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4知识点3 内环境的作用 5重难点透析 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考向1 内环境组成及其成分 6考向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7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调节及意义 8知识点1 内环境的稳态 9知识点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9知识点3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9考向1 内环境稳态 10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1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4一、教材知识链接 14二、教材深挖拓展 14三、新情境(组织水肿) 15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卷T17,3分 浙江6月卷T12,3分 河北卷T8,3分内环境的稳态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卷T10,3分 黑吉辽卷T10,3分 河北卷T9,3分 湖北卷T5,2分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大部分出现在单项选择题中,也会在不定项选择和非选择题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物质交换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结合糖尿病、尿毒症、组织水肿等疾病,运动、航天等分析内环境变化及稳态调节。复习目标: 1.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 3.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社会责任)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夯基知识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 、组织液和 。(提醒:脑脊液、房水、关节滑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2)内环境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存在部位 血管 淋巴管成分来源 ①消化道吸收; ②从 回渗; ③淋巴液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化学成分 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 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含量很少3.几种常见细胞的生活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血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知识点2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提醒: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高)(3)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提醒:溶液物质的量浓度)(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物质有关。(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知识点3 内环境的作用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提醒:内环境=细胞外液)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 。(1)细胞可以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 的参与。重难点透析 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1)图1识别方法第一步:准确记忆体液的组成、存在的部位以及其中生活的细胞种类。第二步:根据有无盲端分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2)图2识别方法第一步:明确体液各成分间的转化关系。第二步:根据单、双箭头作出准确判断。①分析单箭头双箭头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易错提醒】(1)血浆≠血液。血浆蛋白≠血红蛋白。(2)内环境的概念是对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和植物没有内环境。 【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5拓展)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请据此判断1 mol/L的NaCl溶液和1 mol/L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易错辨析】(1)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2024·黑吉辽卷,10A)( )(2)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2024·河北卷,7C)(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2021·重庆卷,13B)( )(4)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2018·浙江4月选考,11A)( )(5)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2019·全国卷Ⅲ,5D)( )(6)淋巴管内的液体、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2018·海南卷,9改编)( )(7)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2023·海南卷,9D)( )考向研析考向1 内环境组成及其成分例1.血液生化指标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报告单中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检测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30 U·L-1 9~60总蛋白 35 g·L-1 65~85醛固酮 476.2 pmol·L-1 138.0~415.0甘油三酯 1.20 mmol·L-1 0.56~1.70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A.检测者的肝细胞受到损伤 B.检测者部分组织可能浮肿C.检测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 D.检测者的血钠浓度可能异常【变式训练1·变考法】如下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体液。据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A、B、C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A中含有较多蛋白质B.人体剧烈运动后,B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C.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D.如果图示Ⅰ端为肺部动脉分支,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变式训练2·变载体】生酮减肥法通过极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通常<50g/天)迫使身体进入酮症状态(以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研究发现,长期生酮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内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等,均具有酸性)过量堆积,血浆pH值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酮体可通过细胞代谢进入血浆,其浓度异常可破坏内环境稳态B.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液pH显著下降,说明内环境缺乏缓冲物质C.生酮饮食初期血糖较低,此时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协同升高血糖D.利用生酮减肥法并且配合每天高强度运动属于健康减肥的方法考向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例2.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下列关于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血液流经肝脏后,其中葡萄糖、CO 的含量均会升高B.乳酸直接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强C.内环境中不会出现血红蛋白运输O 加快、加强的现象D.体温略有升高、大量出汗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变式训练1·变考法】某男性患者昏迷送急诊,经检查发现,其不能被唤醒,呼吸深而有声,呼出气体可闻到酒精味,体温35.5℃,血液标本送检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血浆或血清 测定值 参考值酒精 500mg/dL 0葡萄糖 2.7mmol/L 3.6~6.1mmol/L乳酸 8.0mmol/L 0.5~2.2mmol/LpH 7.21 7.35~7.45A.患者昏迷是酒精刺激脑干受损所致B.酒精来自该患者的无氧呼吸C.患者体内酶的调节作用受影响D.患者的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变式训练2·变载体】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口服头孢克肟治疗,医生嘱咐:使用头孢克肟期间不能饮酒,因为饮酒会导致乙醛中毒,进而引起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患者表现出呼吸性酸中毒症状B.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时,药物进入的内环境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乙醛中毒后,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物质主要有NaHCO3D.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可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8层磷脂分子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调节及意义知识夯基知识点1 内环境的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2.实质:是指内环境的各种 和 处于动态平衡中。(提醒:不是保持不变)3.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依靠 调节网络。4.调节能力: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 。知识点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1)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 保持正常范围:保证集体正常的能量供应(2)温度、pH的相对稳定: 正常,细胞代谢正常(3)渗透压相对稳定是 的重要因素(4)代谢废物的及时排除:防止2.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总结提升】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的模型,请分析B端有关物质的含量变化。1.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O2、营养物质含量降低;CO2、尿素含量升高。2.若该器官为肺,则O2含量升高;CO2含量降低。3.若该器官为肾脏,则尿素含量降低。4.若该器官为胰腺,则进食后胰岛素含量升高;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5.若该器官为肝脏,则进食后血糖含量降低;饥饿时血糖含量升高。知识点3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原理:(1)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 (如HPO/H2PO)能使溶液pH的变化 ;与自来水相比, 更类似于缓冲液。(2)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2.实验结果:实验材料 图示 结果自来水 滴加HCl后,自来水pH ;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后,缓冲液的pH肝匀浆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肝匀浆的pH3.实验结论: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体能够维持pH的稳定与其含有 有关。【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 “旁栏思考”:尿毒症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体内代谢废物积累。治疗尿毒症的方法有 等。2.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 , 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 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 。3.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 与社会的联系:严重中暑又称“热射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过高的体温会使细胞中 降低或丧失,进而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考向研析考向1 内环境稳态例1.热射病是一种在持续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严重中暑现象,患者体液大量丢失后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和汗液分泌,心、肺、脑等器官的温度迅速升高,导致器官或系统损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以辐射、传导、蒸发等方式散热B.热射病患者高热但无汗,会出现意识障碍,体内醛固酮的含量增加C.热射病患者高热的主要原因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产热过多D.持续高温环境中的作业人员大量补充水分即可避免热射病的发生【变式训练1·变载体】过度换气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呼吸过快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量,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生理反应,这种情况常见于焦虑症患者,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容易发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发过度换气综合征时可用纸袋罩住口鼻限制通气来缓解症状B.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血浆pH维持在7.35~7.45C.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刺激相关感受器后,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D.过度换气综合征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变式训练2·变考法】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与其中含有的H2CO3和HCO等物质有关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葡萄糖和尿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剧烈运动会使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和淋巴液中都不存在乳酸B.人体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CO2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浆pH显著高于正常值D.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缓冲物质的作用2.(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3.(2025·重庆·高考真题)在中国文化中,“肝胆相照”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真心相待。研究表明,当某实验动物的肝脏或者胆管受到严重损伤时,机体可通过图所示的相互转化机制进行修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肝、胆严重损伤时,内环境稳态的破坏是细胞凋亡所致B.过程①、②为细胞增殖,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会加倍C.过程③产生的细胞,其分化程度比胆管细胞高D.过程④、⑤中均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2025·云南·高考真题)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5.(2025·湖南·高考真题)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与无机盐离子无关B.血浆的酸碱平衡与等物质有关C.胃蛋白酶进入肠道后失活与内环境酸碱度有关D.肌细胞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的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6.(2025·广东·高考真题)为研究运动强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某研究团队招募一批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3min低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运动开始后血浆乳酸水平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强度运动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升高血糖B.高强度运动血浆乳酸水平达到峰值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最高C.两种强度运动后,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均不影响血浆pH的相对稳定D.两种强度运动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强弱均会发生转换7.(2025·河南·高考真题)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细胞产生的CO2进入红细胞,在酶的催化下迅速与水反应生成H2CO3,进一步解离为H+和。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CO2参与血浆中/ H2CO3缓冲对的形成B.血液流经肌肉组织后,红细胞会轻度吸水“肿胀”C.红细胞内pH下降时,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强D.脑干中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存在对体液CO2浓度的依赖8.(2025·江苏·高考真题)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抑制肾小管对的重吸收B.血浆浓度升高时,与结合,分解成和,排出体外C.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9.(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临床上常用能量合剂给患者提供能量,改善细胞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某能量合剂的配方如下表,其中辅酶A参与糖和脂肪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 ATP 辅酶A 10%KCl 5%NaHCO3用量 60mg 100U 10mL 50mL用法 溶于500mL5%葡萄糖溶液后,静脉滴注A.K+经协助扩散内流以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B.补充辅酶A可增强细胞呼吸促进ATP生成C./H2CO3在维持血浆pH稳定中起重要作用D.合剂中的无机盐离子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10.(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下列物质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A.Ca2+ B.淀粉 C.葡萄糖 D.氨基酸11.(2024·海南·高考真题)水平衡是指人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出汗可以排出部分水分,有利于散热B.正常机体排尿除了排出部分水分外,还可以排出尿素、葡萄糖等代谢废物C.人每天摄入和排出适量的水分,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D.水参与并促进物质代谢,有利于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12.(2024·重庆·高考真题)正常重力环境中,成骨细胞分泌的PGE2与感觉神经上的EP4结合,将信号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进而对骨骼中血管和成骨细胞进行调节,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骨量下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PGE2与EP4的合成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B.PGE2与EP4的结合使骨骼中血管收缩C.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成骨细胞分泌PGE2增加D.使用抑制该类交感神经的药物有利于宇航员的骨量恢复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 。2.(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包括 ,细胞外液包括 。3.(选择性必修1 P4)内环境: 。4.(选择性必修1 P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5.(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 。6.(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 。7.(选择性必修1 P10)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8.(选择性必修1 P11)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9.(选择性必修1 P5)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二、教材深挖拓展1.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 。2.人体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所以说,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4.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5.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 。6.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 。7.“大头娃娃”的出现是 。8.血浆中的尿素主要在肝脏合成,原料是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 。9.稳态的实质: 。10.组织液由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11.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降低的原因: 。12.“人造子宫”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新情境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讲义)(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讲义)(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