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7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3知识点1 体液调节 3知识点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4考向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4重难点透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不同点的原因分析 7考点二 体温的调节 7知识点1 体温的平衡 8知识点2 体温调节的过程 8考向1 体温的调节 9考点三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1知识点1 水平衡的调节 11知识点2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2考向1 水盐平衡调节 13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5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20一、教材知识链接 20二、教材深挖拓展 21三、新情境(体温调定点学说) 21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14,3分 湖南卷T16,3分 山东卷T9,3分体温的调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14,3分 甘肃卷T8,3分 湖北卷T15,2分 海南卷T8,3分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全国新课标卷 T3,6分 河北卷T16,3分 重庆卷T6,3分考情分析: 1.选择题:常对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或分析具体生理过程中的调节方式。简答题:要求阐述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实例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同作用,或分析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实验分析题:可能涉及设计实验验证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的影响,或分析实验数据判断调节方式。 2.从命题思路上看,试题情境灵活多样,简单情境大部分以文字描述某生理变化、机体生理反应或激素作用机理。复杂情境大多是对复杂生理过程的展示,多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也有大段的文字描述,情境呈现信息复杂,涉及内容多,需要考生仔细甄别。复习目标: 1.通过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实例分析,建立稳态与平衡观。(生命观念) 2.通过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实例,归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科学思维) 3.关注运动与饮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进行健康宣传。(社会责任)考点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夯基知识点1 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体液因子:激素(主要)、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提醒:体液因子不只是激素)3.实例——CO2调节呼吸运动示意图血液中的CO2———→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肌,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4.在体液调节过程中,传送化学物质的体液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在激素调节过程中,传送激素的体液主要是血浆。【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知识点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62“拓展应用2”改编)人在恐惧、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意义是什么?人在恐惧、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神经系统会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这些应激反应有助于机体对紧急情况的适应。考向研析考向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例1.英国科学家揭示了肠道菌群引发肥胖的机理,人类向肥胖症的治疗又迈进了一步。图为肥胖症发生机理的部分示意图(“+”表示增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某神经”指的是副交感神经B.胃饥饿素产生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图中①②③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该种调节方式对机体都是有害的D.胃饥饿素引起饥饿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A【解析】A、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胰岛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因此图中的某神经为副交感神经,A正确;B、肠道微生物产生乙酸引起某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饥饿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C、由图可知,肠道微生物产生乙酸引起某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进而促进营养物质的摄入,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增多,反过来会增加乙酸的产生量,因此为正反馈调节,该种调节方式对机体并非都是有害的,C错误;D、胃饥饿素引起饥饿感的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D错误。【变式训练1·变考法】研究发现,肾脏内的氧感受器在缺氧条件下会被激活,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一种激素)表达增多,人体通过EPO调节红细胞数量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缺氧时,EPO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后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B.人体调节红细胞数量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还存在负反馈调节C.在人体缺氧等应激条件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D.运动员在赛前到高海拔地区训练,可能提高红细胞数量而提高身体机能【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的EPO可作用于骨髓中的晚期红系祖细胞,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分化为红系前体细胞,进而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A正确;B、人体调节红细胞数量的过程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人体缺氧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引起血氧分压升高,进而抑制氧感受器,使红细胞数量减少,该负反馈调节过程有利于保持体内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C、在缺氧等应激条件下,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C错误;D、在高海拔地区训练,人体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均会升高,这可增强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进而提高身体机能,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肠道L细胞等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的类似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PC 神经元释放GLP-1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B.胰岛 B细胞外K 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C.注射司美格鲁肽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司美格鲁肽能引起进食减少、血糖利用增加,可无副作用减肥【答案】A【解析】A、据图可知,PPC神经元可释放GLP-1,GLP-1作用于下丘脑摄食调节中枢,抑制胃肠蠕动延缓胃排空,而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故PPC 神经元释放GLP-1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A正确;B、图示胰岛素的释放与钙离子内流有关,而钙离子内流与钾离子外流受阻有关,胰岛 B细胞外K 浓度降低会导致钾离子外流增多,不利于胰岛素分泌,B错误;C、司美格鲁肽是GLP-1类似物,直接通过体液传送引起胰岛素分泌,故注射司美格鲁肽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D、司美格鲁肽能引起进食减少、血糖利用增加,但其属于GLP-1的类似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机体GLP-1的正常分泌受阻,有副作用,D错误。重难点透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不同点的原因分析1.反应速度①神经调节过程中信号以局部电流形式直达效应器,反应速度迅速。②体液调节中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2.作用范围①神经调节过程由反射弧决定,直达并针对效应器,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②体液调节中有相应受体的细胞都可以受到有关激素的调控,作用范围较广泛。3.作用时间①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作用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作用时间短暂。②体液调节中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但是血液中的各种激素的活性可以保持一段时间,作用时间比较长。考点二 体温的调节知识夯基知识点1 体温的平衡(提醒:平衡不是恒定不变)知识点2 体温调节的过程1.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3.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而非绝对温度,分为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既存在于皮肤中,也存在于黏膜、内脏器官中。4.特点: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易错提醒】(1)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2)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主要是增加散热量。(3)温度感受器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而非绝对温度。(4)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5)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量不一定大于散热量,除非病人的体温在持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量等于散热量。(6)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的原因:冬天相比于夏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会导致尿液量增加。【易错辨析】(1)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2022·山东,18B)( × )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2)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2021·海南,16B)( √ )(3)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020·山东,18B)( × ) 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考向研析考向1 体温的调节例1.热射病是一种在持续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严重中暑现象,患者体液大量丢失后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和汗液分泌,心、肺、脑等器官的温度迅速升高,导致器官或系统损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以辐射、传导、蒸发等方式散热B.热射病患者高热但无汗,会出现意识障碍,体内醛固酮的含量增加C.热射病患者高热的主要原因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产热过多D.持续高温环境中的作业人员大量补充水分即可避免热射病的发生【答案】B【解析】A、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无法通过辐射、传导散热,此时蒸发(如汗液蒸发)成为唯一散热方式,A错误;B、热射病患者因体液丢失导致细胞外液减少,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从而维持水盐平衡,故其含量会增加,B正确;C、热射病患者高热的主要原因是散热机制受阻(如汗液分泌停止),而非下丘脑受损直接导致产热过多,C错误;D、持续高温环境中,作业人员除水分丢失外,还会因排汗丢失大量电解质,仅补充水分无法维持内环境稳态,仍需补充盐分,D错误。【变式训练1·变载体】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H和N两种抗原蛋白,二者共同破坏细胞,使病毒在感染者体内传播。患者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受其抗原蛋白的刺激,机体体温调定点稍微提高,随后出现发热症状。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约为37.3℃。如图为某甲型流感患者发热后体温变化的三个时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B.体温上升期患者感觉发冷,其神经中枢在下丘脑C.高温持续期,该患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体温下降期,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活动的影响,皮肤血管收缩【答案】C【解析】A、甲型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抗原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这不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是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而病毒不属于细胞,A错误;B、体温上升期患者感觉发冷,冷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而不是下丘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C、在高温持续期,患者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的动态平衡,C正确;D、体温下降期,为了增加散热,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活动的影响,皮肤血管会舒张,而不是收缩,D错误。【变式训练2·变考法】研究证明,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高低决定体温高低。正常情况下,恒温动物的体温调定点相对恒定。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人体维持体温调定点稳定的部分过程,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亢患者会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B.持续寒冷刺激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影响UCP-1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有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和cAMPD.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温调定点升高,刺激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冷觉【答案】B【解析】A、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促进UCP-1基因表达UCP-1,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机体缺少直接的能源物质,因此甲亢患者出现四肢无力,A正确;B、据图分析,持续寒冷刺激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此时内分泌腺是效应器,因此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影响UCP-1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是甲状腺激素和cAMP,C正确;D、人体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调定点调至38.5℃,调定点升高后,下丘脑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冷觉,D正确。考点三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知识夯基知识点1 水平衡的调节1.来源: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2.去向:肾排尿(最主要)、皮肤排汗、肺的呼出、大肠排便3.平衡:通过调节排尿量维持水平衡4.调节:5.水平衡调节过程的相关结构和物质:(1)水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2)渴觉中枢:大脑皮层(3)渗透压感受器分布:下丘脑(4)相关激素:抗利尿激素(5)该激素特殊之处: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6)该激素的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7)该激素的作用结果:尿量减少6.抗利尿激素:(1)产生、分泌部位: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2)释放部位:垂体后叶。(3)靶器官:肾脏(肾小管、集合管)。(4)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知识点2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Na+的来源和去向2.血钠平衡的调节过程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1)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渴觉中枢在 大脑皮层 。(3)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 尿量 和 尿的成分 实现的。(4)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调节中枢,还能作为效应器。3.水盐平衡的意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易错辨析】(1)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2024·黑吉辽卷,11C)(√)(2)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2023·全国乙卷,4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3)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2023·湖北卷,5D)(√)(4)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2022·山东卷,18C)(×)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5)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2021·全国甲卷,4A,B)(×) 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6)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020·山东卷,18B)(×) 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7)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021·海南卷,16D)(×)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垂体不能。考向研析考向1 水盐平衡调节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的成分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人的血液成分含量一直处于波动中B.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原尿中的部分物质可通过重吸收作用重新回到血液中,以维持成分的相对稳定D.尿素等代谢产物需随水排出,因此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摄水量以维持水的平衡【答案】A【解析】A、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原尿中的部分物质可通过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作用重新回到血液中,以维持成分的相对稳定,C正确;D、尿素等代谢产物需随水排出,因此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摄水量以维持水的平衡,D正确。故选A。【变式训练1·变载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其机制如图。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通过降血糖有效保护心、肝、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SGLT2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糖尿病患者服用SGLT2i后,血糖浓度降低,尿量明显减少C.Na+/K+-ATPase在葡萄糖的重吸收过程中可使胞外Na+浓度降低D.使用ATP合成抑制剂可抑制葡萄糖通过SGLT2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答案】D【解析】A、SGLT2运输葡萄糖时,需依赖Na 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势能,将葡萄糖逆浓度梯度从肾小管腔转运至上皮细胞内。这种利用离子梯度势能驱动的逆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B、SGLT2i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导致葡萄糖随尿液排出,血糖浓度降低。但未被重吸收的葡萄糖会增加尿液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导致尿量增多,B错误;C、Na /K -ATPase(钠钾泵)的作用是将细胞内的Na 泵出胞外,同时将K 泵入胞内,维持胞外高 Na 、胞内高K 的浓度梯度。这一过程会升高胞外Na 浓度,为SGLT2利用Na 梯度势能转运葡萄糖提供动力,C错误;D、SGLT2转运葡萄糖依赖Na 浓度梯度,而Na 梯度的维持需要Na /K -ATPase消耗ATP来泵出 Na 。若使用ATP合成抑制剂,会抑制Na /K -ATPase的功能,导致Na 梯度无法维持,进而使SGLT2失去转运葡萄糖的能量来源,最终抑制葡萄糖通过SGLT2进入细胞,D正确。故选D。【变式训练2·变考法】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DH敏感性下降或缺失,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多尿、烦渴、低渗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膀胱缩小而排尿B.正常成年人的排尿受大脑皮层、脊髓的分级调节C.尿崩症的病因是抗利尿激素不足或相应受体受损等D.注射外源醛固酮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尿崩症【答案】A【解析】A、正常人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抑制尿道括约肌,从而使膀胱缩小而排尿,A错误;B、正常成年人的排尿受大脑皮层、脊髓的分级调节,B正确;C、抗利尿激素不足或受体受损可导致尿崩症,C正确;D、注射外源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Na+,进而通过渗透压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尿崩症,D正确。1.(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的传出神经有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后者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完全相反B.躯体运动神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不受控制C.所有的内脏器官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D.内脏运动神经既可支配心脏等,也可调节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答案】D【解析】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互拮抗的,但并非完全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协同调节器官活动,A错误;B、躯体运动神经受大脑皮层意识支配,而内脏运动神经虽不受意识直接控制,但仍受中枢神经系统(如下丘脑、脑干等)的调控,B错误;C、并非所有内脏器官均受双重支配。例如肾上腺髓质仅受交感神经支配,C错误;D、内脏运动神经可支配心脏、血管等器官,同时调节内分泌腺(如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D正确。2.(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下列关于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产生冷觉,人体可通过增添衣物,减少散热B.下丘脑感受外界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会引起人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产热增加D.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产热增加【答案】B【解析】A、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增添衣物属于行为调节,以减少散热,A正确;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寒冷刺激由皮肤冷觉感受器传递至下丘脑,而非下丘脑直接感受,B错误;C、下丘脑通过神经信号引发骨骼肌战栗(颤抖),增加产热,属于自主神经调节,C正确;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D正确。3.(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为研究肾上腺的生理机能,某研究小组将小鼠按照下表进行处理,一定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分组 实验处理甲 不摘除肾上腺乙 摘除肾上腺丙 摘除肾上腺,注射醛固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组小鼠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会升高B.乙组小鼠饮生理盐水有利于改善水盐平衡C.三组小鼠均饮清水时,丙组小鼠血钠含量最低D.甲组小鼠受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加【答案】C【解析】A、乙组摘除肾上腺后,糖皮质激素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升高,A正确;B、乙组因缺乏醛固酮(保钠排钾),导致血钠降低,饮用生理盐水可补充钠离子,改善水盐平衡,B正确;C、丙组虽摘除肾上腺,但注射了醛固酮,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血钠应接近正常水平;乙组因缺乏醛固酮且未补充,血钠最低;甲组正常。因此,丙组血钠并非最低,C错误;D、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甲组肾上腺未被摘除,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加以促进产热,D正确。故选C。4.(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A、血钾升高时,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钾离子,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钾离子在血浆等内环境中,该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A正确;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温度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B正确;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氧,维持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中氧含量相对稳定,血液中的氧含量在内环境中体现,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C正确;D、胃中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这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D错误。5.(2025·云南·高考真题)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答案】C【解析】A、大量流汗排出无机盐主要影响的是体内的水盐平衡,从而影响渗透压,对血浆pH稳定的维持没有直接作用,A错误;B、喝碱性饮料会被胃酸中和,不能中和血浆中的乳酸,对血浆pH稳定的作用不是主要的,B错误;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当机体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时,HCO3-会与之反应,维持血浆pH的稳定,当碱性物质增多时,H2CO3会与之反应,从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这是血浆pH稳定的重要原因,C正确;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增加,CO2排出也增加,这样可以调节血浆中CO2的浓度,维持酸碱平衡,D错误。故选C。6.(2025·河北·高考真题)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刺激Ⅰ型细胞,由此引发的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通过Ⅰ型细胞对信息进行转换和传递的通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Ⅰ型细胞受CO2浓度升高刺激时,胞内K+浓度降低,引发膜电位变化B.阻断Ⅰ型细胞的Ca2+内流,可阻断该通路对呼吸的调节作用C.该通路可将CO2浓度升高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信号D.机体通过Ⅰ型细胞维持CO2浓度相对稳定的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A【解析】A、Ⅰ型细胞受CO2浓度升高刺激时,使K+通道关闭,K+外流减少,胞内K+浓度增加,A错误;B、由题意可知,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故阻断Ⅰ型细胞的Ca2+内流,可阻断该通路对呼吸的调节作用,B正确;C、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刺激Ⅰ型细胞,由此引发的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故该通路可将CO2浓度升高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信号,C正确;D、机体通过Ⅰ型细胞维持CO2浓度相对稳定的过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血液中CO2浓度降低,故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7.(2025·江苏·高考真题)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抑制肾小管对的重吸收B.血浆浓度升高时,与结合,分解成和,排出体外C.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答案】A【解析】A、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当血浆Na+浓度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减少,而非增加;且醛固酮会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而非抑制,A错误;B、HCO3-是缓冲系统的组成部分,血浆浓度升高时,能与H+结合生成H2CO3,分解为CO2和H2O,CO2通过呼吸排出,维持酸碱平衡,B正确;C、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通过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C正确;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体内失水过多时,其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流失,D正确。故选A。8.(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黄毛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独居或聚群时的耗氧量(代表产热量)测定值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20℃相比,10℃时,黄毛鼠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B.10℃时,聚群个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比独居的多C.10℃时,聚群个体下丘脑合成和分泌TRH比独居的少D.聚群是黄毛鼠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能量消耗的生理性调节【答案】C【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耗氧量代表产热量,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与20℃相比,10℃时,黄毛鼠的耗氧量较高,说明产热量增加,低温下,散热量也增加,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B、黄毛鼠属于恒温动物,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10℃时,聚群动物的耗氧量低于独居动物,说明集群动物的产热量低于独居动物,散热量也低于独居动物,B错误;C、10℃时,聚群动物的耗氧量低于独居动物,说明集群动物的产热量低于独居动物,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来实现的,所以可推知,10℃时,聚群个体下丘脑合成和分泌TRH比独居的少,C正确;D、聚群是黄毛鼠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能量消耗的行为性调节,D错误。9.(2024·海南·高考真题)水平衡是指人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出汗可以排出部分水分,有利于散热B.正常机体排尿除了排出部分水分外,还可以排出尿素、葡萄糖等代谢废物C.人每天摄入和排出适量的水分,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D.水参与并促进物质代谢,有利于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答案】B【解析】A、机体出汗时,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从而有利于散热,A正确;B、正常机体排尿可以排出部分水分、尿素等代谢废物,但葡萄糖一般不会出现在尿液中,除非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B错误;C、当摄入和排出的水量合适时,身体里细胞周围液体的浓度就会稳定,这就是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如果摄入或排出的水过多或过少,就会打破这个平衡,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C正确;D、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促进物质代谢,对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D正确。10.(2024·河北·高考真题)某同学足球比赛时汗流浃背,赛后适量饮水并充分休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足球比赛中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B.运动所致体温升高的恢复与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量增多相关C.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D.适量运动有助于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答案】A【解析】A、足球比赛中,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受到抑制,A错误;B、正常机体产热量=散热量,运动时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为了达到体温的相对稳定,散热量也会增加,主要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以此来增加散热量,B正确;C、大量出汗不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同时也丢失了无机盐,通过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正确;D、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消极情绪到一定程度就患有抑郁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有助于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D正确。故选A。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选择性必修1 P57)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选择性必修1 P57)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3.(选择性必修1 P58)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施调节的方式。4.(选择性必修1 P6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激素又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二、教材深挖拓展1.从热量的来源和去路分析,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总是能保持动态平衡。2.寒冷时能使散热减少的反应: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3.婴幼儿在哭闹时,情绪激动、挣扎等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测量体温。4.急性肠胃炎患者和大量出汗的人都需要补充水和适量的无机盐的原因:急性肠胃炎患者和大量出汗的人会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因此,应补充水和无机盐。5.人一般冬天尿量多,夏天尿量少的原因:与夏天相比,冬天机体汗液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而导致尿量增加。6.呕吐和腹泻患者尿量会减少的原因:呕吐和腹泻导致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7.剧烈运动时,尿量会减少,其调节过程是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8.“不要等渴了再喝水”这句话的含义:当人意识到渴了,说明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已经升高,机体已经在调动心脏、肾等器官以及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调节渗透压,长期如此,可能会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9.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三、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假如,人的体温调定点是37 ℃,当体温高于或低于37 ℃时,机体能通过相关调节使体温恢复到37 ℃左右。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并非一成不变,如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会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热。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烧,如图是他的体温测量记录。(1)AB段病人常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等,并常伴有“害冷”的感觉,结合资料分析其原因。病毒感染产生的致热原(EP)使人体体温调定点升高至40 ℃左右,低于调定点的体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引起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迅速升高。(2)AB段病人会起鸡皮疙瘩(或打寒战),此时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请写出该反射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立毛肌(骨骼肌)收缩。(3)CD段病人体内温度从约40 ℃降至约37 ℃,试分析其体内发生的一些变化。①体内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如何?产热量少于散热量。②体内酶的活性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体内酶的活性升高。37 ℃是人体内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从约40 ℃降至约37 ℃,人体内酶的活性升高。1第27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3知识点1 体液调节 3知识点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4考向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4重难点透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不同点的原因分析 6考点二 体温的调节 7知识点1 体温的平衡 7知识点2 体温调节的过程 7考向1 体温的调节 8考点三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0知识点1 水平衡的调节 10知识点2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0考向1 水盐平衡调节 12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3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6一、教材知识链接 16二、教材深挖拓展 16三、新情境(体温调定点学说) 17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14,3分 湖南卷T16,3分 山东卷T9,3分体温的调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14,3分 甘肃卷T8,3分 湖北卷T15,2分 海南卷T8,3分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全国新课标卷 T3,6分 河北卷T16,3分 重庆卷T6,3分考情分析: 1.选择题:常对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或分析具体生理过程中的调节方式。简答题:要求阐述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实例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同作用,或分析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实验分析题:可能涉及设计实验验证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的影响,或分析实验数据判断调节方式。 2.从命题思路上看,试题情境灵活多样,简单情境大部分以文字描述某生理变化、机体生理反应或激素作用机理。复杂情境大多是对复杂生理过程的展示,多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也有大段的文字描述,情境呈现信息复杂,涉及内容多,需要考生仔细甄别。复习目标: 1.通过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实例分析,建立稳态与平衡观。(生命观念) 2.通过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实例,归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科学思维) 3.关注运动与饮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进行健康宣传。(社会责任)考点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夯基知识点1 体液调节1.概念: 等化学物质,通过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体液因子: (主要)、 、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 。(提醒:体液因子不只是激素)3.实例——CO2调节呼吸运动示意图血液中的CO2———→化学 延髓呼吸 呼吸肌,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4.在体液调节过程中,传送化学物质的体液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在激素调节过程中,传送激素的体液主要是 。【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 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 的目的。知识点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 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看作是 的一个环节; (2) 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62“拓展应用2”改编)人在恐惧、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意义是什么?考向研析考向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例1.英国科学家揭示了肠道菌群引发肥胖的机理,人类向肥胖症的治疗又迈进了一步。图为肥胖症发生机理的部分示意图(“+”表示增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某神经”指的是副交感神经B.胃饥饿素产生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图中①②③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该种调节方式对机体都是有害的D.胃饥饿素引起饥饿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变式训练1·变考法】研究发现,肾脏内的氧感受器在缺氧条件下会被激活,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一种激素)表达增多,人体通过EPO调节红细胞数量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缺氧时,EPO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后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B.人体调节红细胞数量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还存在负反馈调节C.在人体缺氧等应激条件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D.运动员在赛前到高海拔地区训练,可能提高红细胞数量而提高身体机能【变式训练2·变载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肠道L细胞等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的类似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PC 神经元释放GLP-1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B.胰岛 B细胞外K 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C.注射司美格鲁肽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司美格鲁肽能引起进食减少、血糖利用增加,可无副作用减肥重难点透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不同点的原因分析1.反应速度①神经调节过程中信号以局部电流形式直达效应器,反应速度迅速。②体液调节中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2.作用范围①神经调节过程由反射弧决定,直达并针对效应器,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②体液调节中有相应受体的细胞都可以受到有关激素的调控,作用范围较广泛。3.作用时间①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作用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作用时间短暂。②体液调节中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但是血液中的各种激素的活性可以保持一段时间,作用时间比较长。考点二 体温的调节知识夯基知识点1 体温的平衡(提醒:平衡不是恒定不变)知识点2 体温调节的过程1.体温调节的方式为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 。3.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而非绝对温度,分为 和 ,既存在于皮肤中,也存在于黏膜、内脏器官中。4.特点: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易错提醒】(1)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2)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主要是增加散热量。(3)温度感受器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而非绝对温度。(4)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5)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量不一定大于散热量,除非病人的体温在持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量等于散热量。(6)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的原因:冬天相比于夏天, 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 生成的水增加,会导致尿液量增加。【易错辨析】(1)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2022·山东,18B)( ) (2)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2021·海南,16B)( )(3)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020·山东,18B)( ) 考向研析考向1 体温的调节例1.热射病是一种在持续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严重中暑现象,患者体液大量丢失后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和汗液分泌,心、肺、脑等器官的温度迅速升高,导致器官或系统损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以辐射、传导、蒸发等方式散热B.热射病患者高热但无汗,会出现意识障碍,体内醛固酮的含量增加C.热射病患者高热的主要原因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产热过多D.持续高温环境中的作业人员大量补充水分即可避免热射病的发生【变式训练1·变载体】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H和N两种抗原蛋白,二者共同破坏细胞,使病毒在感染者体内传播。患者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受其抗原蛋白的刺激,机体体温调定点稍微提高,随后出现发热症状。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约为37.3℃。如图为某甲型流感患者发热后体温变化的三个时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B.体温上升期患者感觉发冷,其神经中枢在下丘脑C.高温持续期,该患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体温下降期,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活动的影响,皮肤血管收缩【变式训练2·变考法】研究证明,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高低决定体温高低。正常情况下,恒温动物的体温调定点相对恒定。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人体维持体温调定点稳定的部分过程,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亢患者会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B.持续寒冷刺激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影响UCP-1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有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和cAMPD.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温调定点升高,刺激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冷觉考点三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知识夯基知识点1 水平衡的调节1.来源: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 产生的水2.去向: (最主要)、皮肤排汗、肺的呼出、大肠排便3.平衡:通过调节 维持水平衡4.调节:5.水平衡调节过程的相关结构和物质:(1)水平衡调节中枢:(2)渴觉中枢:(3)渗透压感受器分布:(4)相关激素:(5)该激素特殊之处:由 合成分泌,由 释放;(6)该激素的作用:(7)该激素的作用结果:6.抗利尿激素:(1)产生、分泌部位: 的神经分泌细胞。(2)释放部位: 后叶。(3)靶器官:肾脏(肾小管、 管)。(4)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 。知识点2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Na+的来源和去向2.血钠平衡的调节过程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1)调节中枢: 。(2)渴觉中枢在 。(3)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 和 实现的。(4)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 ,又是调节中枢,还能作为 。3.水盐平衡的意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 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易错辨析】(1)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2024·黑吉辽卷,11C)( )(2)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2023·全国乙卷,4B)( ) (3)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2023·湖北卷,5D)( )(4)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2022·山东卷,18C)( )(5)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2021·全国甲卷,4A,B)( ) (6)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020·山东卷,18B)( )(7)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021·海南卷,16D)( )考向研析考向1 水盐平衡调节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的成分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人的血液成分含量一直处于波动中B.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原尿中的部分物质可通过重吸收作用重新回到血液中,以维持成分的相对稳定D.尿素等代谢产物需随水排出,因此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摄水量以维持水的平衡【变式训练1·变载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其机制如图。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通过降血糖有效保护心、肝、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SGLT2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糖尿病患者服用SGLT2i后,血糖浓度降低,尿量明显减少C.Na+/K+-ATPase在葡萄糖的重吸收过程中可使胞外Na+浓度降低D.使用ATP合成抑制剂可抑制葡萄糖通过SGLT2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变式训练2·变考法】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DH敏感性下降或缺失,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多尿、烦渴、低渗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膀胱缩小而排尿B.正常成年人的排尿受大脑皮层、脊髓的分级调节C.尿崩症的病因是抗利尿激素不足或相应受体受损等D.注射外源醛固酮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尿崩症1.(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的传出神经有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后者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完全相反B.躯体运动神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不受控制C.所有的内脏器官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D.内脏运动神经既可支配心脏等,也可调节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2.(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下列关于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产生冷觉,人体可通过增添衣物,减少散热B.下丘脑感受外界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会引起人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产热增加D.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产热增加3.(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为研究肾上腺的生理机能,某研究小组将小鼠按照下表进行处理,一定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分组 实验处理甲 不摘除肾上腺乙 摘除肾上腺丙 摘除肾上腺,注射醛固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组小鼠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会升高B.乙组小鼠饮生理盐水有利于改善水盐平衡C.三组小鼠均饮清水时,丙组小鼠血钠含量最低D.甲组小鼠受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加4.(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5.(2025·云南·高考真题)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6.(2025·河北·高考真题)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刺激Ⅰ型细胞,由此引发的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通过Ⅰ型细胞对信息进行转换和传递的通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Ⅰ型细胞受CO2浓度升高刺激时,胞内K+浓度降低,引发膜电位变化B.阻断Ⅰ型细胞的Ca2+内流,可阻断该通路对呼吸的调节作用C.该通路可将CO2浓度升高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信号D.机体通过Ⅰ型细胞维持CO2浓度相对稳定的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7.(2025·江苏·高考真题)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抑制肾小管对的重吸收B.血浆浓度升高时,与结合,分解成和,排出体外C.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8.(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黄毛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独居或聚群时的耗氧量(代表产热量)测定值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20℃相比,10℃时,黄毛鼠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B.10℃时,聚群个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比独居的多C.10℃时,聚群个体下丘脑合成和分泌TRH比独居的少D.聚群是黄毛鼠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能量消耗的生理性调节9.(2024·海南·高考真题)水平衡是指人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出汗可以排出部分水分,有利于散热B.正常机体排尿除了排出部分水分外,还可以排出尿素、葡萄糖等代谢废物C.人每天摄入和排出适量的水分,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D.水参与并促进物质代谢,有利于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10.(2024·河北·高考真题)某同学足球比赛时汗流浃背,赛后适量饮水并充分休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足球比赛中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B.运动所致体温升高的恢复与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量增多相关C.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D.适量运动有助于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选择性必修1 P57)体液调节: 。2.(选择性必修1 P57)激素调节是 。3.(选择性必修1 P58)神经—体液调节: 。4.(选择性必修1 P6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 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激素又能 。二、教材深挖拓展1.从热量的来源和去路分析,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2.寒冷时能使散热减少的反应: 。3.婴幼儿在哭闹时, 。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测量体温。4.急性肠胃炎患者和大量出汗的人都需要补充水和适量的无机盐的原因: 。5.人一般冬天尿量多,夏天尿量少的原因: 。6.呕吐和腹泻患者尿量会减少的原因: 。7.剧烈运动时,尿量会减少,其调节过程是 。8.“不要等渴了再喝水”这句话的含义: 。9.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假如,人的体温调定点是37 ℃,当体温高于或低于37 ℃时,机体能通过相关调节使体温恢复到37 ℃左右。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并非一成不变,如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会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热。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烧,如图是他的体温测量记录。(1)AB段病人常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等,并常伴有“害冷”的感觉,结合资料分析其原因。(2)AB段病人会起鸡皮疙瘩(或打寒战),此时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请写出该反射的反射弧。(3)CD段病人体内温度从约40 ℃降至约37 ℃,试分析其体内发生的一些变化。①体内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如何?②体内酶的活性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7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复习讲义)(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27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复习讲义)(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