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28讲 免疫调节(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28讲 免疫调节(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8讲 免疫调节
目 录
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
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
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4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
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 4
知识点2 免疫系统的功能 5
考向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
重难点透析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7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7
知识点1 体液免疫 7
知识点2 细胞免疫 8
知识点3 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 9
考向1 特异性免疫过程 10
考向2 二次免疫 11
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3
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5
一、教材知识链接 15
二、教材深挖拓展 16
三、新情境(HPV病毒) 16
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甘肃卷T10,3分 山东卷T7,3分 北京卷T9,3分 江苏卷T11,3分
特异性免疫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山东卷T3,3分 甘肃卷T11,3分 广东卷T14,3分
考情分析: 免疫调节是高考生物的重要,近年来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包括试验题)都有涉及,主要考点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等。 从命题思路上看: 借助新冠病毒、艾滋病、癌症免疫治疗等社会热点,以实际的案例或科研成果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结合,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探究,或设计免疫细胞功能实验。
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生命观念) 2.通过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培养分析与比较能力。(科学思维) 3.通过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模式图,培养模型分析能力与建模的思维习惯。(科学思维) 4.设计“免疫功能的探究”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其组成如下:
免疫器官
组成:主要由 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 相互联系。
种类及功能: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骨髓和 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就像部队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 的场所,也是它们“作战”的战场。
免疫细胞
(1)类型: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 细胞等。
(2)抗原呈递细胞
①抗原: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 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 的物质称为抗原。
②抗原呈递细胞: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 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 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 等。(提醒:溶菌酶可以由泪腺、唾液腺细胞分泌)
【易错提醒】
抗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多糖等。抗原一般是外来异物,如病原体、移植的组织或细胞等;抗原也可能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如体内衰老的、癌变的细胞。
知识点2 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三道防线(提醒:第一、二道防线不针对特定病原体)
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及功能 免疫类型 三道防线的关系
第一道防线 和 (血胎屏障和血脑屏障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性免疫 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 细胞),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 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 的抗原起作用 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易错提醒】
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2)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易错辨析】
(1)树突状细胞识别乙型肝炎病毒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2024·山东卷,7A)( )
(2)APC(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2024·湖南卷,2D)( )
(3)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2023·江苏卷,11B)( )
(4)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2023·全国新课标卷,3C)( )
(5)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自稳。(2022·北京卷,10B)( )
 
(6)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2021·山东卷,18B)( )
 
(7)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2020·全国卷Ⅲ,4C)( )
考向研析
考向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机体进行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在核糖体合成
B.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摄取具有特异性
C.机体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D.脾能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并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变式训练1·变考法】为了补偿母体免疫力的下降,机体演化出了胎盘保护胎儿的策略。研究发现胎盘细胞会转录出一段特殊的RNA,随后被自身细胞识别为病毒核酸,从而诱导其他细胞合成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下列与该现象相关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母体免疫能力下降有利于防止母体对胚胎细胞产生攻击
B.推测该RNA的碱基序列与某种病毒的序列相近
C.该机制可以激发免疫应答,提高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D.合成的特殊RNA片段越多,对胎儿的保护越有效
【变式训练2·变载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机体进行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①免疫活性物质包含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都只由免疫细胞产生
②骨髓是T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③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都属于淋巴细胞
④机体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重难点透析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1.关系图示
2.不同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并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免疫细胞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APC)、 、 、记忆B细胞、 等。(提醒:浆细胞无识别浆细胞能力)
2.免疫过程:
B细胞活化的条件
两个信号的刺激
细胞因子的作用——由   细胞分泌,可以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
3.免疫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 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可以长时间存活,当再次接触 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知识点2 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 、 等。
2.免疫过程
(1)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   细胞。
(2)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   、   等的参与。
(3)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是   。
3.免疫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 ,释放出的 ,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 参与 的活化 参与 的活化
病原体的消灭 被 结合 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 后释放
【易错提醒】
(1)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刺激。
(2)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抗原。
(3)若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则属于细胞坏死。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76生物科技进展)活化的T 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 ,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
【易错辨析】
(1)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2024·甘肃卷,11A)( )
 
(2)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2024·山东卷,7B)( )
 
(3)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2023·广东卷,14C)( )
(4)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2023·新课标卷,3)( )
 
(5)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2023·湖南卷,11C)( )
 
知识点3 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 。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效应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 、强烈,产生抗体 ,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阶段将它们消灭,如图:
考向研析
考向1 特异性免疫过程
例1.巨噬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但结核分枝杆菌(MTB)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成熟、溶酶体功能及自噬作用逃避免疫清除,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存活。卡介苗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活疫苗,保护期约10~15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后,既会引起细胞免疫也会引起体液免疫
B.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直接清除MTB以维持稳态
C.MTB抑制巨噬细胞成熟,使其不能发挥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
D.当MTB感染宿主细胞时,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分子变化
【变式训练1·变载体】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并吞噬病毒,将其呈递给细胞2
B.细胞2分泌的物质既能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能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4识别并裂解被病毒入侵的肝细胞,进而清除病毒
D.当病毒第二次入侵时,细胞3会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变式训练2·变考法】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下图为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内的HIPIR蛋白结合,借助CMTM6分子的帮助,又回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实现免疫逃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B.PD-L1是一种分泌蛋白,正常细胞表面的量比肿瘤细胞多
C.肿瘤细胞可借助LE囊泡的形成来实现免疫逃逸
D.注入PD-1抗体或PD-L1抗体能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
考向2 二次免疫
例2.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精细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无识别抗原能力,分泌的抗体可特异性结合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清除
B.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还能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能力
C.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迅速、更强烈
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它们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变式训练1·变载体】为检测睡眠对甲型肝炎病毒(HAV)疫苗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为受试者在第0、8和16周注射三次疫苗,并在接种当晚(23:00至次日6:30)要求受试者睡眠或持续清醒,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AV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第二次接种后,睡眠可显著促进记忆B细胞产生抗体
C.与清醒组相比,睡眠组HAV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数占比较大
D.由图可知,多次接种后产生了更多种类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变式训练2·变考法】机体如何产生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抗体?科学家甲认为抗体生成细胞先合成伸展的多肽链,当抗原进入细胞时,这个多肽链以抗原分子为模板而折叠,从而形成与其构型互补的抗体分子。科学家乙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不同类型的B细胞就已经存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特异性的B 细胞结合,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已知下列实验的实验结果否定了科学家甲的观点,支持科学家乙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对照组 高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 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 小鼠产生抗Ⅰ抗体和抗Ⅱ抗体
实验组1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 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 _____①_____
实验组2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 _____②_____ 小鼠不产生抗Ⅰ抗体
注: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
A.实验组1中的①:小鼠不产生抗Ⅱ抗体但产生抗Ⅰ抗体
B.实验组2中的②:注射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
C.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这三组实验存在2个自变量
D.疫苗可以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2025·山东·高考真题)利用病毒样颗粒递送调控细胞死亡的执行蛋白可控制细胞的死亡方式。细胞接收执行蛋白后,若激活蛋白P,则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细胞膜突起形成小泡,染色质固缩;若激活蛋白Q,则诱导细胞发生焦亡,细胞肿胀破裂,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焦亡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C.细胞凋亡和细胞焦亡受不同蛋白活性变化的影响
D.通过细胞自噬清除衰老线粒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2.(2025·江西·高考真题)机体免疫失调会导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重症肌无力等疾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主要是机体辅助性T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相关抗体合成障碍所致;重症肌无力主要是自身的乙酰胆碱受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该抗体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的功能性障碍。依据以上叙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B.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主要是细胞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
C.重症肌无力发生过程中出现了体液免疫异常的现象
D.记忆B细胞是乙酰胆碱受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必要条件
3.(2025·重庆·高考真题)图为机体感染HIV一段时间后血浆中HIV含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O-t1段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B.时期Ⅰ血浆中病毒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
C.时期Ⅱ病毒含量的上升会促进辅助性T细胞数量增加
D.在t2进行治疗比t1更有利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4.(2025·湖南·高考真题)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成熟
B.树突状细胞可将病毒相关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C.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D.T细胞可集中分布在淋巴结等免疫器官
5.(2025·河南·高考真题)病原体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应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阶段Ⅰ发生在感染早期,①和②为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淋巴细胞
B.①和②通过摄取并呈递抗原,参与构成保卫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C.活化之后的③可以分泌细胞因子,从而加速④的分裂分化过程
D.阶段Ⅱ消灭病原体可通过③→⑤→⑥示意的细胞免疫过程来完成
6.(2025·河北·高考真题)根据子代病毒释放时宿主细胞是否裂解,病毒可分为裂解型和非裂解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裂解型相比,非裂解型病毒被清除过程中细胞免疫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B.裂解型病毒引起的体液免疫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参与
C.病毒的感染可引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D.病毒感染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特异性结合胞外游离的病毒
7.(2025·河北·高考真题)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是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的常见传染病,多表现出高热和腹泻等症状。病毒繁殖后,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体温维持在39℃时,患儿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B.检查粪便可诊断腹泻患儿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
C.抗病毒抗体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D.保持手的清洁和饮食卫生有助于预防该传染病
8.(2024·安徽·高考真题)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抗原呈递细胞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9.(2024·天津·高考真题)白细胞介素-14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促进( )
A.浆细胞形成 B.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
C.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 D.巨噬细胞吞噬抗原
10.(2024·海南·高考真题)细胞因子作为免疫活性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I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等多种作用,是一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疾病的细胞因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他们的受体结构相同
B.细胞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分裂、分化
C.I型干扰素可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D.干扰素、抗体、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三者发挥相同的免疫作用
长句作答类
一、教材知识链接
1.(选择性必修1 P67)免疫器官包括 。
2.(选择性必修1 P68)免疫细胞是 。
3.(选择性必修1 P68) 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4.(选择性必修1 P68) ,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 。
5.(选择性必修1 P69)免疫系统包括 三大基本功能。
6.(选择性必修1 P72~73)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 ,第二个信号是 ,此外,还需要 的作用。
7.(选择性必修1 P73)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 ,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 。
8.(选择性必修1 P7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二、教材深挖拓展
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
2.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液中能检测到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其原因是 。
3.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即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三、HPV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专门感染人皮肤及黏膜上皮细胞的DNA病毒,会诱发宫颈癌等疾病。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的生理活动和机体部分免疫应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1)经[甲] 细胞传递HPV抗原后,辅助性T细胞(Th)会向Th2方向分化,Th2 并与B细胞结合,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了第二个信号。同时,Th能分泌物质a抑制HPV mRNA的形成,a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 。
(2)当HPV侵入皮肤细胞后,Th向Th1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b,促进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此过程中,靶细胞中的 (细胞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3)HPV病毒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层的感染,极少进入血液,因此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据图推测,HPV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HPV感染的组织中,免疫应答会向 (填“Th1”或“Th2”)方向漂移,二是皮肤细胞中 ,从而抑制细胞免疫,使病原体更易逃避宿主的免疫 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8讲 免疫调节
目 录
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
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
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4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
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 4
知识点2 免疫系统的功能 5
考向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
重难点透析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7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8
知识点1 体液免疫 8
知识点2 细胞免疫 9
知识点3 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 10
考向1 特异性免疫过程 10
考向2 二次免疫 12
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5
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20
一、教材知识链接 20
二、教材深挖拓展 20
三、新情境(HPV病毒) 20
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甘肃卷T10,3分 山东卷T7,3分 北京卷T9,3分 江苏卷T11,3分
特异性免疫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山东卷T3,3分 甘肃卷T11,3分 广东卷T14,3分
考情分析: 免疫调节是高考生物的重要,近年来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包括试验题)都有涉及,主要考点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等。 从命题思路上看: 借助新冠病毒、艾滋病、癌症免疫治疗等社会热点,以实际的案例或科研成果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结合,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探究,或设计免疫细胞功能实验。
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生命观念) 2.通过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培养分析与比较能力。(科学思维) 3.通过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模式图,培养模型分析能力与建模的思维习惯。(科学思维) 4.设计“免疫功能的探究”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其组成如下:
免疫器官
组成: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种类及功能: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就像部队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也是它们“作战”的战场。
免疫细胞
(1)类型: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抗原呈递细胞
①抗原: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②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提醒:溶菌酶可以由泪腺、唾液腺细胞分泌)
【易错提醒】
抗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多糖等。抗原一般是外来异物,如病原体、移植的组织或细胞等;抗原也可能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如体内衰老的、癌变的细胞。
知识点2 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三道防线(提醒:第一、二道防线不针对特定病原体)
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及功能 免疫类型 三道防线的关系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血胎屏障和血脑屏障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非特异性免疫 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易错提醒】
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2)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易错辨析】
(1)树突状细胞识别乙型肝炎病毒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2024·山东卷,7A)(×)
 树突状细胞识别乙型肝炎病毒后可对其进行摄取和加工处理,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APC(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2024·湖南卷,2D)(×)
 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3)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2023·江苏卷,11B)(×)
 病原体表面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当相同病原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不同时,分泌产生的抗体也不同。
(4)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2023·全国新课标卷,3C)(×)
 B细胞也能呈递抗原。
(5)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自稳。(2022·北京卷,10B)(×)
 清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为免疫防御。
(6)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2021·山东卷,18B)(×)
 细胞毒性T细胞是通过诱导靶细胞裂解,暴露抗原来抵抗病毒,不同于吞噬细胞。
(7)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2020·全国卷Ⅲ,4C)(×)
 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分子。
考向研析
考向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机体进行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在核糖体合成
B.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摄取具有特异性
C.机体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D.脾能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并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答案】B
【解析】A、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是蛋白质,都在核糖体合成,A正确;
B、T淋巴细胞不能摄取抗原,B错误;
C、机体监视突变的细胞,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
D、脾是免疫器官,能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并清除衰老的血细胞,D正确。
【变式训练1·变考法】为了补偿母体免疫力的下降,机体演化出了胎盘保护胎儿的策略。研究发现胎盘细胞会转录出一段特殊的RNA,随后被自身细胞识别为病毒核酸,从而诱导其他细胞合成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下列与该现象相关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母体免疫能力下降有利于防止母体对胚胎细胞产生攻击
B.推测该RNA的碱基序列与某种病毒的序列相近
C.该机制可以激发免疫应答,提高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D.合成的特殊RNA片段越多,对胎儿的保护越有效
【答案】D
【解析】 A 、母体在孕育胎儿时,免疫能力下降,这是一种适应性变化。因为胚胎细胞对于母体来说属于 “非己” 成分,免疫能力下降能降低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细胞产生攻击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A正确 ;
B 、题干中“胎盘细胞转录出的特殊 RNA 会被自身细胞识别为病毒核酸”,所以推测该 RNA 的碱基序列与某种病毒的序列相近,B正确 ;
C 、特殊 RNA 被识别为病毒核酸后,诱导其他细胞合成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这属于机体免疫应答的一部分,C正确 ;
D、虽然胎盘细胞转录出特殊 RNA 能诱导免疫应答保护胎儿,但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免疫损伤等问题,并非合成的特殊 RNA 片段越多越好,D错误。
故选D。
【变式训练2·变载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机体进行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①免疫活性物质包含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都只由免疫细胞产生
②骨髓是T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③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都属于淋巴细胞
④机体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D
【解析】①免疫活性物质包含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细胞因子、溶菌酶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①错误;
②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②错误;
③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非特异性,能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但不属于淋巴细胞,③错误;
④免疫自稳是处理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而癌变细胞属于异常细胞,应由免疫监视功能负责清除,④错误。
重难点透析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1.关系图示
2.不同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并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免疫细胞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APC)、B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等。(提醒:浆细胞无识别浆细胞能力)
2.免疫过程:
B细胞活化的条件
两个信号的刺激
细胞因子的作用——由 辅助性T 细胞分泌,可以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
3.免疫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长时间存活,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知识点2 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等。
2.免疫过程
(1)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 宿主 细胞。
(2)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 靶细胞 、 辅助性T细胞 等的参与。
(3)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是 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
3.免疫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出的病原体,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 参与B细胞的活化 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病原体的消灭 被抗体结合 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后释放
【易错提醒】
(1)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刺激。
(2)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抗原。
(3)若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则属于细胞坏死。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76生物科技进展)活化的T 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PD-1或PD-L1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
【易错辨析】
(1)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2024·甘肃卷,11A)(×)
 细胞毒性T细胞的激活不需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
(2)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2024·山东卷,7B)(×)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3)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2023·广东卷,14C)(×)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4)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2023·新课标卷,3)(×)
 辅助性T细胞也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5)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2023·湖南卷,11C)(×)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知识点3 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效应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速、强烈,产生抗体浓度高,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阶段将它们消灭,如图:
考向研析
考向1 特异性免疫过程
例1.巨噬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但结核分枝杆菌(MTB)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成熟、溶酶体功能及自噬作用逃避免疫清除,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存活。卡介苗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活疫苗,保护期约10~15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后,既会引起细胞免疫也会引起体液免疫
B.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直接清除MTB以维持稳态
C.MTB抑制巨噬细胞成熟,使其不能发挥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
D.当MTB感染宿主细胞时,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分子变化
【答案】B
【解析】A、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可识别其表面抗原,同时细胞免疫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裂解被感染的宿主细胞,A正确;
B、记忆细胞不能直接分泌抗体,抗体由浆细胞产生,B错误;
C、巨噬细胞成熟被抑制后,无法有效加工和处理抗原,导致无法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识别靶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与抗原复合物,判断靶细胞被感染,进而启动杀伤作用,D正确。
【变式训练1·变载体】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并吞噬病毒,将其呈递给细胞2
B.细胞2分泌的物质既能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能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4识别并裂解被病毒入侵的肝细胞,进而清除病毒
D.当病毒第二次入侵时,细胞3会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B
【解析】A、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识别病毒不具有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 ),能吞噬病毒并将抗原呈递给细胞 2(辅助性 T 细胞 ),A错误;
B、细胞 2 是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既能促进细胞 4(细胞毒性 T 细胞 )的活化(参与细胞免疫 ),又能促进细胞 1(B 细胞 )的活化(参与体液免疫 ), B正确;
C、细胞 4 是细胞毒性 T 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病毒入侵的肝细胞(靶细胞 ),使病毒暴露,进而被抗体或吞噬细胞清除→ 但 “清除病毒” 需抗体或吞噬细胞参与,细胞毒性 T 细胞主要负责裂解靶细胞,C错误;
D、细胞 3 是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 );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如记忆 B 细胞 )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
【变式训练2·变考法】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下图为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内的HIPIR蛋白结合,借助CMTM6分子的帮助,又回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实现免疫逃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B.PD-L1是一种分泌蛋白,正常细胞表面的量比肿瘤细胞多
C.肿瘤细胞可借助LE囊泡的形成来实现免疫逃逸
D.注入PD-1抗体或PD-L1抗体能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
【答案】D
【解析】A、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而非免疫自稳功能,A错误;
B、由图可知,PD-L1是细胞表面的蛋白,B错误;
C、图中显示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内的HIPIR蛋白结合,借助CMTM6分子的帮助,又回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实现免疫逃逸,并非借助LE囊泡的形成来实现免疫逃逸,C错误;
D、注入PD-1抗体或PD-L1抗体,能阻止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D正确。
考向2 二次免疫
例2.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精细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无识别抗原能力,分泌的抗体可特异性结合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清除
B.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还能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能力
C.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迅速、更强烈
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它们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A、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其分泌的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由吞噬细胞清除,A正确;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同时能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B正确;
C、二次免疫中,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导致反应更迅速、更强烈,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并非均由免疫细胞产生。例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分泌,而抗体由浆细胞(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D错误。
故选D。
【变式训练1·变载体】为检测睡眠对甲型肝炎病毒(HAV)疫苗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为受试者在第0、8和16周注射三次疫苗,并在接种当晚(23:00至次日6:30)要求受试者睡眠或持续清醒,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AV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第二次接种后,睡眠可显著促进记忆B细胞产生抗体
C.与清醒组相比,睡眠组HAV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数占比较大
D.由图可知,多次接种后产生了更多种类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答案】C
【解析】A、疫苗相当于抗原,用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而不是记忆B细胞,B错误;
C、据图分析,与清醒组相比,睡眠组血清中的HAV抗体相对值高,HAV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数目增多,说明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反应,C正确;
D、研究人员分别为受试者在第0、8和16周注射三次疫苗,疫苗种类相同,故产生的是相同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错误。
【变式训练2·变考法】机体如何产生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抗体?科学家甲认为抗体生成细胞先合成伸展的多肽链,当抗原进入细胞时,这个多肽链以抗原分子为模板而折叠,从而形成与其构型互补的抗体分子。科学家乙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不同类型的B细胞就已经存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特异性的B 细胞结合,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已知下列实验的实验结果否定了科学家甲的观点,支持科学家乙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对照组 高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 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 小鼠产生抗Ⅰ抗体和抗Ⅱ抗体
实验组1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 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 _____①_____
实验组2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 _____②_____ 小鼠不产生抗Ⅰ抗体
注: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
A.实验组1中的①:小鼠不产生抗Ⅱ抗体但产生抗Ⅰ抗体
B.实验组2中的②:注射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
C.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这三组实验存在2个自变量
D.疫苗可以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A
【解析】A、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因此无抗Ⅰ抗体产生,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能引起小鼠产生抗Ⅱ抗体,A错误;
B、实验组2中的②: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注射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与实验1及对照组比较,以此来说明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导致第二次没有产生抗Ⅰ抗体的B细胞,小鼠不产生抗Ⅰ抗体,B正确;
C、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这三组实验存在2个自变量,即是否有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是否有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也即抗原的剂量高低和放射性有无,C正确;
D、疫苗可以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力更强,D正确。
1.(2025·山东·高考真题)利用病毒样颗粒递送调控细胞死亡的执行蛋白可控制细胞的死亡方式。细胞接收执行蛋白后,若激活蛋白P,则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细胞膜突起形成小泡,染色质固缩;若激活蛋白Q,则诱导细胞发生焦亡,细胞肿胀破裂,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焦亡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C.细胞凋亡和细胞焦亡受不同蛋白活性变化的影响
D.通过细胞自噬清除衰老线粒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A、细胞焦亡时细胞破裂,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以及细胞中的内容物,从而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A正确;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对机体是有利的,B正确;
C、激活蛋白P,则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激活蛋白Q,则诱导细胞发生焦亡,说明细胞凋亡和细胞焦亡受不同蛋白活性变化的影响,C正确;
D、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的过程,通过细胞自噬清除衰老线粒体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2.(2025·江西·高考真题)机体免疫失调会导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重症肌无力等疾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主要是机体辅助性T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相关抗体合成障碍所致;重症肌无力主要是自身的乙酰胆碱受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该抗体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的功能性障碍。依据以上叙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B.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主要是细胞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
C.重症肌无力发生过程中出现了体液免疫异常的现象
D.记忆B细胞是乙酰胆碱受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A、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是免疫缺陷病,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两者类型不同,A错误;
B、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主要是机体辅助性T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相关抗体合成障碍所致,说明辅助性T细胞功能异常主要影响体液免疫(如抗体合成),B错误;
C、重症肌无力因自身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异常,C正确;
D、抗体由浆细胞分泌,B细胞和记忆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受刺激产生抗体不是必要条件,D错误。
3.(2025·重庆·高考真题)图为机体感染HIV一段时间后血浆中HIV含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O-t1段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B.时期Ⅰ血浆中病毒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
C.时期Ⅱ病毒含量的上升会促进辅助性T细胞数量增加
D.在t2进行治疗比t1更有利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A
【解析】A、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在感染HIV后就会逐渐发挥作用,在O-t1段病毒数量上升后又下降,说明特异性免疫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来对抗病毒,A正确;
B、时期Ⅰ血浆中病毒的清除主要靠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可以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进而清除病毒,而不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B错误;
C、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时期Ⅱ病毒含量的上升会导致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而不是增加,C错误;
D、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在t2时辅助性T细胞数量会明显减少,在t2进行治疗比t1不利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
4.(2025·湖南·高考真题)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成熟
B.树突状细胞可将病毒相关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C.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D.T细胞可集中分布在淋巴结等免疫器官
【答案】A
【解析】A、T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但迁移到胸腺中成熟,而非骨髓。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A错误;
B、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抗原,并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T细胞作为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结、脾等免疫器官中,D正确。
5.(2025·河南·高考真题)病原体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应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阶段Ⅰ发生在感染早期,①和②为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淋巴细胞
B.①和②通过摄取并呈递抗原,参与构成保卫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C.活化之后的③可以分泌细胞因子,从而加速④的分裂分化过程
D.阶段Ⅱ消灭病原体可通过③→⑤→⑥示意的细胞免疫过程来完成
【答案】C
【解析】A、据图分析,①和②是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其中巨噬细胞不一定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起作用,A错误;
B、①和②(抗原呈递细胞)通过摄取和呈递抗原参与免疫反应,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不是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物理屏障),B错误;
C、活化后的③(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能够加速④(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促进细胞免疫应答,C正确;
D、图示过程有抗体参与,应是体液免疫而非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C。
6.(2025·河北·高考真题)根据子代病毒释放时宿主细胞是否裂解,病毒可分为裂解型和非裂解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裂解型相比,非裂解型病毒被清除过程中细胞免疫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B.裂解型病毒引起的体液免疫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参与
C.病毒的感染可引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D.病毒感染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特异性结合胞外游离的病毒
【答案】B
【解析】A、非裂解型病毒潜伏在宿主细胞内,需通过细胞免疫裂解被感染的细胞,释放病毒再由体液免疫清除,因此细胞免疫更关键,A正确;
B、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包括裂解型病毒)需要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所以裂解型病毒引起的体液免疫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参与,B错误;
C、病毒感染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C正确;
D、病毒感染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可特异性结合胞外游离的病毒,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故选B。
7.(2025·河北·高考真题)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是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的常见传染病,多表现出高热和腹泻等症状。病毒繁殖后,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体温维持在39℃时,患儿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B.检查粪便可诊断腹泻患儿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
C.抗病毒抗体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D.保持手的清洁和饮食卫生有助于预防该传染病
【答案】C
【解析】A、体温维持在39℃时,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A正确;
B、轮状病毒经消化道排出,粪便中含有病毒,检测可诊断感染,B正确;
C、抗病毒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直接中和病毒,而特异性免疫由抗原(病毒)诱导产生,抗体不能诱导免疫反应,C错误;
D、保持手和饮食卫生可切断传播 途径,预防消化道传染病,D正确;
故选C。
8.(2024·安徽·高考真题)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抗原呈递细胞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A、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
D、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D错误。
9.(2024·天津·高考真题)白细胞介素-14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促进( )
A.浆细胞形成 B.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
C.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 D.巨噬细胞吞噬抗原
【答案】A
【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4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促进浆细胞形成,同时可形成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
故选A。
10.(2024·海南·高考真题)细胞因子作为免疫活性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I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等多种作用,是一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疾病的细胞因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他们的受体结构相同
B.细胞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分裂、分化
C.I型干扰素可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D.干扰素、抗体、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三者发挥相同的免疫作用
【答案】C
【解析】A、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受体结构不同,A错误;
B、细胞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B错误;
C、I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等多种作用,可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C正确;
D、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溶菌酶是一种酶,具有催化作用,能水解细菌细胞壁,同时又作为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具有免疫作用;干扰素(如:I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等多种作用,三者发挥不相同的免疫作用,D错误。
长句作答类
一、教材知识链接
1.(选择性必修1 P67)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选择性必修1 P68)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选择性必修1 P68)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4.(选择性必修1 P68)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5.(选择性必修1 P69)免疫系统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6.(选择性必修1 P72~73)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的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7.(选择性必修1 P73)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8.(选择性必修1 P7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二、教材深挖拓展
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液中能检测到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其原因是患者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当作抗原,从而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3.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个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形成的第二个信号。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的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辅助性T细胞的介导作用能够使两者密切配合;(2)两者相互配合清除病原体: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三、HPV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专门感染人皮肤及黏膜上皮细胞的DNA病毒,会诱发宫颈癌等疾病。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的生理活动和机体部分免疫应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1)经[甲]抗原呈递细胞传递HPV抗原后,辅助性T细胞(Th)会向Th2方向分化,Th2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了第二个信号。同时,Th能分泌物质a抑制HPV mRNA的形成,a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细胞因子或免疫活性物质。
(2)当HPV侵入皮肤细胞后,Th向Th1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b,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此过程中,靶细胞中的溶酶体(细胞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3)HPV病毒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层的感染,极少进入血液,因此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据图推测,HPV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HPV感染的组织中,免疫应答会向Th2(填“Th1”或“Th2”)方向漂移,二是皮肤细胞中HPV E5蛋白抑制物质b的分泌或HPV E5蛋白会抑制Th1促进细胞免疫的过程,从而抑制细胞免疫,使病原体更易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