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6讲 人与环境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知识点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5知识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5考向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6考向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7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9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8知识点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8考向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1考向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11重难点透析 生物多样性分析考点三 生态工程 12知识点1 生态工程 12考向1 生态工程 14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5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6一、教材知识链接 16二、教材深挖拓展 16三、情境创新素材 17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河北卷,T10,2分 江苏卷T21,5分 重庆卷,T4,3分 江苏卷,T4,2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山东卷,T11,2分 河北卷,T21,6分 \生态工程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黑吉辽卷,T6,2分 安徽卷,T17,3分 海南卷T6,3分 河北卷,T17,5分考情分析: 1.在高考中,人与环境相关内容常以图或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如以生物入侵、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为背景,综合考查相关知识,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通常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如判断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等;非选择题则更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可能要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及解决措施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等方面。例如,考查生态足迹的概念、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丧失原因及保护措施,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如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等。 (2)命题往往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年发生的自然灾害、资源开发利用等时事热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结合全球变暖、大气环境保护等热点事件,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生命观念) 2.让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合理要求,体现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 3.人与环境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命题时会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将自然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科学思维)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知识夯基知识点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 。(P83)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 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又如,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 生态足迹。(P83)知识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①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 以及 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危害: 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2)水资源短缺原因: 以及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3)臭氧层破坏①原因:由于人类对 (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4)土地荒漠化原因: 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5)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 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6)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 000倍!2.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1)特点: 。(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 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影响了人类的 。(3)措施:正确处理 与 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4)我国应对措施①建设 ,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 中。②对于节 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易错提醒】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 1.(选择性必修2 P83旁栏思考)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的原因是 。2.(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易错辨析】(2024·黑吉辽T4)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2)(2024·黑吉辽T4)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3)(2024·河北T17)清除白洋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4)(2024·黑吉辽T4)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5)(2020·海南T9)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考向研析考向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变式训练1·变载体】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变式训练2·变考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 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A.①③④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⑤⑥考向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例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变式训练1·变考法】 某地由于过度放牧等导致当地天然草地退化,并引发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沙漠化。该地政府主导实施了生态工程建设,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科学确定载畜量。如表记录了该地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份 总的生态足迹(×104hm2) 总的生态承载力(×104hm2)2005年 165.5 178.72017年 243.7 260.1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B.当地居民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C.治理草地沙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D.总生态承载力与总生态足迹的差值较之前增加,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变式训练2·变载体】 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C.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夯基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内容(三个层次)①遗传(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 的总和。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 都具有独特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 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 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①对人类有食用、 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②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 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2)间接价值①主要体现在 能等方面。②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 等方面。(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知识点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 等。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 ,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2) 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 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4) 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措施①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 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②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 进行专门保护。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 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b.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2)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①控制人口增长、 以及废物的重复利用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 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3)利用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 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②大力实施 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易错提醒】1、 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提倡合理利用。3、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 如果引入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 1.(选择性必修2 P113复习与提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个层次?为什么? 。2.(选择性必修2 P93 正文信息)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原因及其比例。回答下列问题: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偷猎 31% 20%丧失栖息地 32% 60%生物入侵 17% 12%其他原因 20% 8%(1)该地区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易错辨析】(2024·河北T17)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2022·浙江T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行为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022·广东T1)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2021·海南T3)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 )(6) (2020·山东T10)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重难点透析 生物多样性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前提,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环境条件。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分析(1)从分子水平看:(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自然的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协同作用的结果。考向研析考向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例1、栽培稻甲产量高、品质好,但每年只能收获一次。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但产量低。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为全球作物育种提供了中国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可培育出品系丙C.该育种技术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D.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变式训练1·变载体】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考向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例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式训练1·变考法】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变式训练2·变载体】 大兴安岭林区某鹿科动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下列保护措施不当的是( )A.建立保护区,对其种群实施易地保护B.开展当地生态修复,提高环境承载力C.对受伤个体开展救助并及时放归野外D.建立生态廊道,防止其种群遗传衰退考点三 生态工程知识夯基知识点1 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 和 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 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 效益和 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 的工程体系。2.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 功能为基础,遵循着 、 、 、 等生态学基本原理。3.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 与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如图)“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循环再生示意图4.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 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 。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5.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 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6.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 和 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易错提醒】(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①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②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1. (选择性必修2 P102思考·讨论)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基本原理? 。2.(选择性必修2 P109思维训练)生命系统不断从外界环境获取物质或能量,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也不断排出物质、散失热能,等等。细胞能形成新细胞,个体能产生新个体。生命系统的功能特点是。3.(选择性必修2 P109思维训练)任何生命系统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依存于非生物环境。从生态的视角看,生命系统 。【易错辨析】生态工程是一类多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 )“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建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原理。(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能够创造多种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开发可以更新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湿地对于蓄洪防旱、自然净化污水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的“肾”。( )考向研析考向1 生态工程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变式训练1·变载体】某生态移民示范镇通过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引黄入滩等措施使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同时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带领当地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昔日的“干沙滩”变成如今的“金沙滩”经历了初生演替的过程B.秸秆被农田中的微生物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和能量C.养殖产业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地方综合治理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产业D.综合发展“干沙滩”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自生等原理【变式训练2·变考法】如图是规模化圈舍饲养综合经营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经营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树、草、作物等生产者B.主要遵循自生、循环、整体的生态工程原理C.树、作物、草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和有机肥D.该模式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2024·湖北选择考)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2.(2024·湖北选择考)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3.(2024·黑吉辽选择考)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4.(2025黑吉辽卷)为修复矿藏开采对土壤、植被等造成的毁坏,采脑生态工程技术对矿区开展生态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修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B.修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因地制宜配置物种C.修复后,植物多样性提升,丰富了动物栖息环境促进了群落演替D.修复后,生物群落能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体现了生态工程整体原理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生物圈内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4、生态工程的特点二、教材深挖拓展1.结合教材,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多样性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虎有东北虎、华南虎等多种类型,这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鹿等多种动物又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2)对于濒危物种来说,就地保护是否一定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为什么?提示:2.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退耕还草”的原因是什么。提示:3.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提示:4.分析下列实例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如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什么?是怎样实现的?(2)有同学认为图示设计方案能大大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这种认识对吗?5.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能体现哪种生态工程原理?①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②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③引种考虑适应环境。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6.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三、新情境素材速递1.由于污染物激增、大型水生植物退化等原因导致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严重受损,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请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2条能够解决此湖泊水华现象发生、恢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提示:2.某地牧民响应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为保护某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积极献计献策。请就高寒草地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两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6讲 人与环境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知识点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5知识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5考向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6考向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7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9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9知识点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9考向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考向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13重难点透析 生物多样性分析考点三 生态工程 14知识点1 生态工程 14考向1 生态工程 16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7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8一、教材知识链接 18二、教材深挖拓展 19三、情境创新素材 20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河北卷,T10,2分 江苏卷T21,5分 重庆卷,T4,3分 江苏卷,T4,2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山东卷,T11,2分 河北卷,T21,6分 \生态工程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黑吉辽卷,T6,2分 安徽卷,T17,3分 海南卷T6,3分 河北卷,T17,5分考情分析: 1.在高考中,人与环境相关内容常以图或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如以生物入侵、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为背景,综合考查相关知识,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通常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如判断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等;非选择题则更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可能要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及解决措施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等方面。例如,考查生态足迹的概念、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丧失原因及保护措施,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如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等。 (2)命题往往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年发生的自然灾害、资源开发利用等时事热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结合全球变暖、大气环境保护等热点事件,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生命观念) 2.让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合理要求,体现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 3.人与环境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命题时会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将自然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科学思维)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知识夯基知识点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P83)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 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又如,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增大 生态足迹。(P83)知识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①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2)水资源短缺原因: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3)臭氧层破坏①原因:由于人类对氟氯烃 (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4)土地荒漠化原因:人类活动 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5)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6)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 000倍!2.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1)特点:具有全球性。(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3)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4)我国应对措施①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②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易错提醒】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 1.(选择性必修2 P83旁栏思考)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的原因是 。提示:①牛处于第二营养级,蔬菜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多;②养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释放的CO2多,所需要的森林、草地面积也就越大2.(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易错辨析】(2024·黑吉辽T4)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 )提示: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2024·黑吉辽T4)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 )(3)(2024·河北T17)清除白洋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 )提示:水华是淡水现象,原因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4)(2024·黑吉辽T4)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 )(5)(2020·海南T9)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 )提示:水华是淡水现象考向研析考向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A.①③④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⑤⑥【答案】A【解析】 选A①可以减少食物浪费情况,③④可以提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率,故①③④减少了生态足迹;②⑤⑥不仅消耗了资源,同时还产生了很多废物,增大了生态足迹,A符合题意。【变式训练1·变载体】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答案】C【解析】 选C 由题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题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可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D正确。【变式训练2·变考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 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A.①③④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⑤⑥【答案】A【解析】 选A 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污染空气,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故选A。考向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例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答案】B【解析】选B。臭氧能够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因此臭氧层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人类活动能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B错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D正确。【变式训练1·变考法】 某地由于过度放牧等导致当地天然草地退化,并引发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沙漠化。该地政府主导实施了生态工程建设,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科学确定载畜量。如表记录了该地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份 总的生态足迹(×104hm2) 总的生态承载力(×104hm2)2005年 165.5 178.72017年 243.7 260.1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B.当地居民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C.治理草地沙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D.总生态承载力与总生态足迹的差值较之前增加,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答案】A【解析】 选A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等,A错误;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的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损耗,可减少生态足迹,B正确;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和制定合理载畜量,利用了自生原理(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和协调原理(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树种、考虑畜牧养殖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生态盈余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2017年生态盈余(16.4×104 hm2)较2005年生态盈余(13.2×104 hm2)有所增加,说明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 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C.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答案】C【解析】 选C 紫外线、X射线等电磁辐射可以损伤细胞DNA分子导致细胞癌变,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X射线等电磁辐射,因此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A、B正确;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使用,C错误;减少氟利昂等物质的使用可以避免臭氧层的破坏,这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D正确。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夯基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内容(三个层次)①遗传(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 的总和。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 都具有独特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①对人类有食用、药用 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②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 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2)间接价值①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 能等方面。②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 等方面。(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知识点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等。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2)环境污染 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 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4)外来物种 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措施①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b.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2)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废物的重复利用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3)利用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易错提醒】1、 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提倡合理利用。3、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 如果引入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 1.(选择性必修2 P113复习与提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个层次?为什么? 。提示: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不同物种(如兔和小麦)之间遗传信息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遗传信息也有差异,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野生水稻中的雄性不育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表明生物遗传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2.(选择性必修2 P93 正文信息)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原因及其比例。回答下列问题: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偷猎 31% 20%丧失栖息地 32% 60%生物入侵 17% 12%其他原因 20% 8%(1)该地区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丧失栖息地和偷猎 (2)丧失栖息地【易错辨析】(2024·河北T17)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 )提示:引入外来物种要慎重,避免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 )提示:网箱养鱼会导致局部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食物链食物网失衡(2022·浙江T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行为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提示:行为多样性改为遗传多样性(2022·广东T1)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 )提示:这是间接价值,对生态有利(2021·海南T3)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 × )提示:防护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6) (2020·山东T10)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 )提示:就地保护才是最有效的措施重难点透析 生物多样性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前提,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环境条件。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分析(1)从分子水平看:(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自然的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协同作用的结果。考向研析考向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例1、栽培稻甲产量高、品质好,但每年只能收获一次。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但产量低。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为全球作物育种提供了中国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可培育出品系丙C.该育种技术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D.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答案】A【解析】 选A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体现在食用、药用、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价值上,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上,培育新品系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使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植物有可能实现遗传物质重组,创造和培养植物新品种乃至新物种,因此可以利用该方法培育品系丙,B正确;利用杂交育种技术获得符合要求的新品种,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C正确;品系丙的成功培育需要依靠野生稻的参与,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D正确。【变式训练1·变载体】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C【解析】 选C 解析:从题干中可提取的关键信息有“记录到146种水鸟”“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由此可判断前者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后者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故选C。考向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例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答案】B【解析】 选B 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禁渔区域内水生生物的干扰,A不符合题意;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B不符合题意;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因此建立江豚的基因库,可以保护江豚遗传(基因)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清理淤泥、疏浚河道,并不能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有可能会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D符合题意。【变式训练1·变考法】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答案】B【解析】选B。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朱鹮数量还没有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生活在动物园中,故“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 大兴安岭林区某鹿科动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下列保护措施不当的是( )A.建立保护区,对其种群实施易地保护B.开展当地生态修复,提高环境承载力C.对受伤个体开展救助并及时放归野外D.建立生态廊道,防止其种群遗传衰退【答案】A【解析】选A。建立保护区,对其种群实施就地保护,A符合题意;开展当地生态修复,提高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环境容纳量,B不符合题意;对受伤个体开展救助并及时放归野外,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消除地理隔离,使同一物种的生物能在不同小生境间相互迁移,有利于进行基因交流,提高遗传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考点三 生态工程知识夯基知识点1 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2.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3.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如图)“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循环再生示意图4.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5.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6.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易错提醒】(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①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②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1. (选择性必修2 P102思考·讨论)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基本原理? 。提示: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的原理 2.(选择性必修2 P109思维训练)生命系统不断从外界环境获取物质或能量,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也不断排出物质、散失热能,等等。细胞能形成新细胞,个体能产生新个体。生命系统的功能特点是。提示:能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有序性,进行“自我更新”;细胞和个体等生命系统还能进行“自我复制”3.(选择性必修2 P109思维训练)任何生命系统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依存于非生物环境。从生态的视角看,生命系统 。提示:依存于环境,也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易错辨析】生态工程是一类多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 × )提示:不是多消耗,是少消耗“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 )提示:遵循了循环原理建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原理。( √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能够创造多种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开发可以更新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 )湿地对于蓄洪防旱、自然净化污水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的“肾”。( √ )考向研析考向1 生态工程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答案】A【解析】选A。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及土壤湿度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变式训练1·变载体】某生态移民示范镇通过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引黄入滩等措施使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同时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带领当地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昔日的“干沙滩”变成如今的“金沙滩”经历了初生演替的过程B.秸秆被农田中的微生物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和能量C.养殖产业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地方综合治理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产业D.综合发展“干沙滩”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自生等原理【答案】D【解析】选D 由昔日的“干沙滩”变为“金沙滩”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于改造前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则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秸秆中有机物会被农田中的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地方综合治理的首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环境,其次带动发展经济产业,C错误;综合发展“干沙滩”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运用植树造林、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等措施,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自生等原理,D正确。【变式训练2·变考法】如图是规模化圈舍饲养综合经营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经营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树、草、作物等生产者B.主要遵循自生、循环、整体的生态工程原理C.树、作物、草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和有机肥D.该模式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解析】选C 生产者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包括树、草、作物等,A正确;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B正确;树、作物、草不能利用有机肥中的能量,只能利用其中的无机盐等物质,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该模式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1.(2024·湖北选择考)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答案】B【解析】选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生态足迹均下降,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能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源,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2.(2024·湖北选择考)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答案】B【解析】选B。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B错误;人类活动范围和对生态环境影响强度的增大,导致生态系统遭到干扰和破坏,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所以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C正确;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可实现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3.(2024·黑吉辽选择考)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答案】B【解析】选B 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需要具备抗旱等抗逆境的特性,根据题意可知,沙棘与弗兰克氏菌共生固氮,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沙棘能与弗兰克氏菌共生固氮,对旱、寒的适应性较强,故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提高土壤肥力,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弗兰克氏菌与沙棘具有共生关系,弗兰克氏菌的高效固氮能力是由其遗传物质决定的,故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4.(2025黑吉辽卷)为修复矿藏开采对土壤、植被等造成的毁坏,采脑生态工程技术对矿区开展生态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修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B.修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因地制宜配置物种C.修复后,植物多样性提升,丰富了动物栖息环境促进了群落演替D.修复后,生物群落能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体现了生态工程整体原理【答案】D【解析】选D, 由于矿区废弃土地的水分状况很差,土壤极其贫瘠,矿区的修复需先对土壤进行改良,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A正确,修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因地制宜配置物种,B正确。矿区修复后,生物多样性提高,促进了群落演替。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整体。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4、生态工程的特点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二、教材深挖拓展1.结合教材,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多样性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虎有东北虎、华南虎等多种类型,这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鹿等多种动物又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2)对于濒危物种来说,就地保护是否一定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为什么?提示:(1)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2)不一定。若其生存地未被破坏,则应进行就地保护;若其生存地遭到严重破坏,则应进行易地保护。2.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退耕还草”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如农田主要提供一些粮食,而草地可以抗洪防旱、调节气候、为多种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等,因此提倡“退耕还草”。3.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提示: 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引发生态危机。4.分析下列实例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如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什么?是怎样实现的?提示: 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的人粪尿、牲畜粪便、作物残留物都能返回到农田土壤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再供生产者利用。(2)有同学认为图示设计方案能大大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这种认识对吗?提示: 不对。该设计通过“沼气池”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5.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能体现哪种生态工程原理?①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②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③引种考虑适应环境。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提示: ①自生原理;②协调原理;③协调原理;④整体原理。6.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提示: 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旱,土壤较为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如旱柳、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三、新情境素材速递1.由于污染物激增、大型水生植物退化等原因导致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严重受损,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请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2条能够解决此湖泊水华现象发生、恢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重建、恢复、补种高等大型水生植物;引入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2.某地牧民响应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为保护某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积极献计献策。请就高寒草地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两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加强放牧管理,合理放牧;增加人工植被;增加牧用型物种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答案合理即可)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6讲 人与环境(复习讲义)(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36讲 人与环境(复习讲义)(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