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5讲 神经调节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3知识点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3知识点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考向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7考向2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8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9知识点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知识点2 膜电位测量的相关曲线分析 11考向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考向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3考向3 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实验探究 14重难点透析 膜电位的测量方法及变化曲线分析 16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7知识点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7知识点2 人脑的高级功能 18考向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9考向2 人脑的高级功能 21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22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25一、教材知识链接 25二、教材深挖拓展 26三、指针偏转与实验探究 27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河北卷T16,3分 广东卷T6,3分 湖北卷T5,2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北京卷T10,3分 黑吉辽卷T23,10分 北京卷T7,3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甘肃卷T9,3分 江苏卷T10,3分 海南卷T9,3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18,3分 \ 全国甲卷T3,6分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题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反射和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脑的高级功能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可结合疾病动物模型的相关实验,考查神经系统在该疾病发生过程中各层级中枢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2)结合科研案例或生活现象,如运动疲劳与神经肌肉接头处代谢的关系,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复习目标: 1.分析反射活动与反射弧结构的关系,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命观念) 2.通过探究反射弧的完整性对反射活动的影响,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科学探究) 3.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 4.通过“膜电位的测量”实验,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科学探究) 5.分析神经调节在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科技和社会发展。(社会责任)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知识夯基知识点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提醒: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中枢)组成 功能脑 大脑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小脑 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能够协调运动,维持下丘脑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 调节中枢、 的调节中枢等,还与 等的控制有关脑干 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 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脊髓 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2)外周神经系统的分类及作用特点①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 相连的脑神经和与 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 神经(感觉神经)和 神经(运动神经)。②从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 (感觉神经)。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到各个器官或外围部分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也叫 。③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 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 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 ,由 神经和 神经两部分组成。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2)神经胶质细胞①广泛分布于 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②具有 等多种功能。③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 。【易错提醒】(1)交感神经全部由脊髓发出,而副交感神经部分由脑发出,部分由脊髓发出。(2)绝大多数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但也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单一神经支配,例如,立毛肌和骨骼肌内的血管只受交感神经支配。(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并非都是相反的,有时是一致的。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分泌的唾液成分的含量却不一样。【易错辨析】(1)进食后若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抑制消化液分泌(2024·新课标,3A)( ) (2)足球比赛中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2024·河北,7A)( ) 【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 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 。知识点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反射)(1)反射:在 的参与下,机体对 所产生的 性应答反应。(2)反射弧①功能:完成反射的 。②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 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2.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针刺皮肤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 形成痛觉,痛觉的产生 (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 。(2)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 受损。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 受损。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 受损。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区别项目 特点 意义非条件反射 先天性,通过遗传获得;不经过 ;终生性;数量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条件反射 后天性,通过 和 建立;经过大脑皮层;可以建立,也能 ;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2)联系:条件反射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3.条件反射的消退原因 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 刺激机理 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 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 效应的信号实质 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 的参与【易错提醒】(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2)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的完成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 【易错辨析】(1)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2024·新课标卷,3B)( )(2)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2023·全国甲卷,3D)( ) (3)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2022·辽宁卷,5C)( )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均位于脊髓中。(2020·浙江1月选考,15A)( ) (5)膝跳反射的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2020·浙江1月选考,15D)( ) (6)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2020·山东卷,7D)( )考向研析考向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例1.已知吡咯喹啉醌(PQQ)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和谷物等各类食物中。研究发现,PQQ既可穿梭在神经元之间,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中某些胶质细胞合成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受损神经元,也可在神经元遭遇氧化应激时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免受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等外周神经系统B.神经元广泛分布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胶质细胞C.神经元受损与自由基攻击蛋白质有关,自由基不攻击磷脂分子D.PQQ可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可能具有预防记忆衰退等作用【变式训练1·变考法】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与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引起β-淀粉样蛋白过度产生有关。一直以来,针对AD的研究都是以神经元为主。Amit团队和Schwartz团队在AD中发现了一类“疾病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DOLs)”,并比较了不同年龄段野生型和AD模型小鼠中的DOLs的占比,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某人的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则此人会患阿尔茨海默症B.神经系统中多数为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到辅助作用C.实验结果表明DOLs在AD模型小鼠细胞中的占比随年龄增大而上升D.通过鉴定DOLs的特征基因产物,可为AD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考向2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例2.宠物猫的主人为了训练猫定点排便,可在其将要排便的时候,带它到固定地点,在排便前后进行语言或动作刺激,并可饲喂食物进行“奖励”,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在建立上述反射之前,主人的语言或动作属于条件刺激B.在建立上述反射后,还需要无关刺激的反复强化,否则条件反射极易消退C.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D.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数量无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变式训练1·变考法】给大鼠服用药物甲可使其抗体水平下降,服用糖精则其抗体水平不变。若同时给大鼠服用药物甲和糖精,经过多次重复后,再给大鼠单独服用糖精也会引起抗体水平下降。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药物甲为非条件刺激,糖精为条件刺激B.药物甲和糖精引起的反射活动都有助于大鼠适应环境C.药物甲和糖精引起的反射活动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该实例说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变式训练2·变载体】健康成年人有时会因膀胱内尿液过多出现“憋不住”的现象,膀胱过满也可能使少量尿液溢出,称之为“充盈性尿失禁”。脊髓损伤患者当膀胱内尿液过多时,也会因膀胱过度膨胀、内压升高致尿液被迫溢出,称之为“溢出尿失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充盈性尿失禁发生时有尿意,溢出性尿失禁发生时没有尿意B.充盈性尿失禁是因大脑对脊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排尿反射无法被有效控制C.上述两种尿失禁的发生过程与婴儿的排尿原理相同,都不受大脑意识控制D.溢出性尿失禁是因为脊髓损伤导致排尿反射不能完成,无法正常进行排尿反射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夯基知识点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的产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图例(2)过程(3)形式: ,也叫 。(4)特点: 传导。(5)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 。②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由 、 和 组成。②突触的类型:主要有轴突—胞体型、 。(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及原因: 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传导类型 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涉及细胞数 单个神经元 多个神经元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方向速度 迅速 较慢作用 使未兴奋部位兴奋 使下一个神经元【易错提醒】突触小体≠突触(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辨析】(1)高钾血症患者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增大。(2024·山东卷,9A)( ) (2)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2023·山东卷,16C)( ) (3)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2021·辽宁卷,16D)( ) (4)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2021·河北卷,11C)( ) (5)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2021·全国乙卷,4A改编)( ) (6)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2020·海南卷,15D)( ) (7)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2020·海南卷,15A)( ) 【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30正文)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 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药物的总称。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毒品是指鸦片、 、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 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 药品和 药品。 知识点2 膜电位测量的相关曲线分析1.膜电位的测量①a点之前: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 ,称为 电位。②ac段:Na+大量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 ,此时的膜电位称为 电位。③ce段: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 电位。④ef段: 活动增强,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2.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考向研析考向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例1.昆虫的嗅觉系统能通过不同类型的嗅觉受体识别气味分子。如图所示,其中受体ORx与Orco共同组成复合体,同时该复合体具有离子通道的功能,在气味分子与ORx结合后,该通道开启,允许Ca2+、Na+等阳离子进入神经元。当气味分子浓度较低时,Gs蛋白被激活,产生cAMP(环磷酸腺苷),进一步促进复合体通道开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a2+、Na+等阳离子进入细胞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相关离子大量内流会形成内负外正的动作电位C.cAMP可增强复合体对低浓度气味分子的敏感性D.刺激该复合体并形成嗅觉依赖于反射弧的完整性【变式训练1·变载体】奎尼丁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Na+通道,降低兴奋的传导速度,从而抑制心肌的自律性,达到调节心律的目的。现将某神经细胞置于含有奎尼丁的M溶液(类似于细胞外液)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与正常情况相比,该细胞静息电位增大B.与正常情况相比,该细胞动作电位增大C.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D.兴奋状态下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变式训练1·变考法】龙血竭是一种定痛止血类中药,为研究其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将若干蛙坐骨神经(支配小腿后侧的腓肠肌)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置于任氏液中,实验组置于含有适量龙血竭的任氏液中,20min后记录两组神经的动作电位峰值、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结果如表。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组别 动作电位峰值/mV 不应期/ms 传导速度/(m-1)对照组实验组注:细胞或组织一旦产生动作电位,会立即在短时间内完全丧失接受新刺激的生理特性称为不应性,兴奋后不应性持续的时间称为不应期。A.上述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参与构成自主神经系统B.龙血竭可能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K 通道的抑制剂C.对照组提高任氏液中Na 的浓度也会产生与实验组相同的结果D.该实验结果可说明服用龙血竭后不宜驾驶车辆出行考向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例2.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中的“脑”指我们的大脑,“机”是机械,“接口”用于编码和解码。武汉科研团队为某位四肢瘫痪的患者植入微电极,经过系统训练后,患者能够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起水杯喝水,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水杯喝水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B.“接口”类似于神经中枢,将接收到的神经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C.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兴奋会增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电信号D.脑机接口的作用是恢复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式训练1·变载体】轻微触碰人体时,一般不会产生痛觉,其生理机制为: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促使后者释放神经递质GABA.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其细胞膜上Cl 通道开放,Cl 内流,进而不产生痛觉。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会使痛觉神经元上Cl 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 )的表达量改变,造成Cl 转运量变化,导致细胞内Cl 浓度升高。此时若有轻触刺激引发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Cl 会经Cl 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轻微触碰不会引起触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B.Cl 通道和Cl 转运蛋白在运输Cl 的过程中都会与Cl 结合C.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和痛觉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带状疱疹患者的痛觉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变式训练2·变考法】蚊子叮咬会引发痒觉,其机制涉及痒觉神经元的兴奋。图1是研究人员测得的痒觉神经元兴奋时的电位变化曲线图。研究发现,薄荷醇通过抑制相关信号通路缓解痒感,机制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测定图1痒觉神经元胞内电位时,需将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细胞膜内和膜外B.蚊子叮咬引起人产生痒感需要大脑皮层作为神经中枢,但不属于反射活动C.致痒物与受体结合,①处兴奋时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薄荷醇与受体结合后,可能通过抑制相关神经递质释放来减少痒觉信号的传递考向3 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实验探究例3.用不同强度的持续电压刺激神经元,测得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电刺激时,神经元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主要由离子通道维持C.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的动力始终来自膜内外的电位差D.动作电位的频率可反映刺激强度的大小【变式训练1·变载体】窦房结P细胞是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无需刺激即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控制心脏搏动,P细胞受两类自主神经的双重支配(如图)。阻断剂I和Ⅱ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研究者检测某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使用两种阻断剂后的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处理 对照 使用阻断剂I 使用阻断剂Ⅱ心率(次/分) 65 115 50A.感受器、副交感神经、神经中枢、交感神经、心脏构成反射弧B.窦房结P细胞自动产生的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无关C.交感神经末梢与P细胞组成的突触功能可被阻断剂I阻断D.若同时使用两种阻断剂,某人心率理论值约为100次/分【变式训练2·变考法】当外耳道感染或异物刺激时,刺激信号会引发迷走神经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从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导至迷走神经末梢会使其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大脑的延髓咳嗽中枢神经元后可引起咳嗽反射,这种反射也被称为耳咳嗽反射。支原体肺炎会引起患者长时间的剧烈咳嗽,部分抗组胺过敏药物可通过阻断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来减轻咳嗽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记录迷走神经兴奋时的动作电位,可将两个微电极均置于其膜内B.兴奋时,Na+经Na+通道进入神经元,并引起膜电位变化C.部分抗组胺药作用于胆碱受体后可使延髓中枢神经元产生抑制性信号D.剧烈咳嗽可能是炎症物使乙酰胆碱大量释放或相关酶活性降低所致重难点透析 膜电位的测量方法及变化曲线分析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相同位置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a、b两点) 若减小a、b两点间的距离,则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a、b两点) 若减小a、b两点间的距离,则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知识夯基知识点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又叫 。(2)第一运动区与躯体运动的关系a.管理身体 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b.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代表区。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 的,但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 的。(3)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示意图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 进行的。(2)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a.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 支配的。b. 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c.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 。(3)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 ,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 , 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4)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使得自主神经系统 。【易错辨析】(1)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023·山东卷,9C)( )(2)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2022·辽宁卷,5B)( ) (3)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2021·江苏卷,6D)( ) (4)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2019·全国卷Ⅰ,4C)( )知识点2 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功能(1)感知外部世界。(2)控制机体的 活动。(3)具有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语言功能(1)概念: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2)言语区:与人类语言活动相关的大脑皮层的某些特定区域。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运动性言语区(S区) Sport→S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听觉性言语区(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 别人的谈话视觉性言语区(V区) Visual→V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 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书写性言语区(W区) Write→W 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 能力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 ,逻辑思维主要由左半球负责;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3.学习和记忆4.情绪(1)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 。(2)抑郁通常是 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3)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 。【易错辨析】(1)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2022·辽宁卷,5A)( ) (2)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2022·山东卷,7A)( ) (3)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2022·湖南卷,4B)( )(4)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2021·河北卷,11A)( )考向研析考向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例1.在紧张的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部分同学有时会因压力较大产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此时胃肠的蠕动也会加快B.呼吸由下丘脑来进行调节,下丘脑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C.当同学们在考场上紧张时,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调控D.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不受意识支配,所以自主神经系统完全自主【变式训练1·变载体】神经源性膀胱因先天脊髓发育异常,使逼尿肌收缩无力或不能持久,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协调失衡会引起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多种感染,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膀胱在排尿反射中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控制排尿的中枢位于脊髓B.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尿液排出C.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与脊髓内排尿中枢不能接受兴奋或不能有效传递兴奋有关D.正常排尿时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在相关神经的支配下产生相同的生理效应【变式训练2·变考法】如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C.刺激膀胱传入神经,就引起排尿反射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发生随时漏尿现象考向2 人脑的高级功能例2.海马突触中一氧化氮(NO)是一种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这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睡眠不足会使NO的含量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脑区有关B.NO通过途径Ⅲ的运输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C.NO的含量不同经不同途径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D.睡眠不足会使NO抑制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有氧呼吸【变式训练1·变考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生理机制是因为脑内的蛋白质β抑制因子(神经信号分子)参与了“恐惧记忆”的形成,一旦受到惊吓,机体内自动产生记忆片段,当再次接触相似情景时,会自动调取恐惧记忆,对机体产生告诫或警示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恐惧记忆”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B.机体建立“恐惧记忆”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消失C.再次受到惊吓的机体可从下丘脑调唤出恐惧记忆D.情绪会影响记忆,记忆和情绪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变式训练2·变载体】最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一种神经胶质细胞)也参与了记忆的储存和提取,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中的一群星形胶质细胞会表达c-Fos基因,并且被学习事件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NFIA蛋白的含量会升高。在小鼠的某学习事件期间剔除星形胶质细胞中活跃的NFIA基因时,小鼠无法回忆起与该学习事件相关的特定记忆,但可以回忆起其他记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起完成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B.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存在的c-Fos基因参与记忆的过程C.阻断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FIA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特定记忆的提取D.星形胶质细胞中NFIA基因的数量与小鼠的特定记忆能力呈正相关1.(2025·江西·高考真题)乙酰胆碱(ACh)可在多条神经调节通路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小鼠获得奖赏时,强啡肽阳性神经元会释放强啡肽,通过图示通路促进ACh的释放,提升学习效果。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抑制ACh的释放。在奖赏信息刺激下,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敲除强啡肽阳性神经元的强啡肽受体基因,ACh的释放量会更多B.强啡肽与GABA能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GABA的释放量会更多C.敲除GABA能神经元的强啡肽受体基因,ACh的释放量会更多D.去除奖赏信息刺激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会停止释放ACh2.(2025·甘肃·高考真题)现代生理学中将能发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膜电位变化。关于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下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在动作电位发生时则相反B.胞外K+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变大,动作电位不易发生C.动作电位发生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升高,随后快速回落D.由主动运输建立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动作电位发生的必要条件3.(2025·四川·高考真题)为模拟大脑控制骨骼肌运动的生理过程,科学家将人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三种细胞(图甲),并分别培养成具有相应功能的细胞团,再将不同细胞团组合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骨骼肌细胞团(简称肌)的收缩频率(图乙)。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注: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为两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A.若在③培养液中加入谷氨酸,肌收缩频率不会发生变化B.若将④中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刺激X会增加肌收缩频率C.分析②③④可知,X需要通过Y与肌发生功能上的联系D.由实验结果可知,肌与神经元共培养时收缩频率均增加4.(2025·湖南·高考真题)顺向轴突运输分快速轴突运输(主要运输跨膜蛋白L)和慢速轴突运输(主要运输细胞骨架蛋白)两种,都以移动、停滞反复交替的方式(移动时速度无差异)向轴突末梢运输物质。用带标记的某氨基酸(合成蛋白A和B所必需)分析蛋白A和B的轴突运输方式,实验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酸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B.蛋白A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C.轴突运输中,胞体中形成的突触小泡与跨膜蛋白L的运输方向不同D.在单位时间内,运输蛋白B时的停滞时间长于蛋白A5.(2025·广东·高考真题)临床上常采用体表电刺激诱发神经兴奋并检测相关指标,以用于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后神经纤维的钠钾泵活性不变B.兴奋传导过程中刺激部位保持兴奋状态C.神经纤维上通道相继开放传导兴奋D.兴奋传导过程中细胞膜通透性不变6.(2025·河南·高考真题)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细胞产生的CO2进入红细胞,在酶的催化下迅速与水反应生成H2CO3,进一步解离为H+和。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CO2参与血浆中/ H2CO3缓冲对的形成B.血液流经肌肉组织后,红细胞会轻度吸水“肿胀”C.红细胞内pH下降时,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强D.脑干中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存在对体液CO2浓度的依赖7.(2025·北京·高考真题)为了解甲基苯丙胺(MA,俗称冰毒)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者比较了吸食与不吸食MA人群左心室的泵血能力,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滥用MA会导致左心室收缩能力下降B.左心室功能的显著下降导致吸食MA成瘾C.MA可以阻断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D.MA通过破坏血管影响左心室泵血功能8.(2025·北京·高考真题)外科医生给足外伤患者缝合伤口时,先在伤口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药,以减轻患者疼痛。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原理是( )A.降低伤口处效应器的功能B.降低脊髓中枢的反射能力C.阻断相关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D.阻断相关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9.(2025·江苏·高考真题)脂肪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Leptin可使兴奋性递质5-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减少,阻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细胞通过释放Leptin使5-羟色胺的合成减少属于体液调节B.Leptin直接影响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C.Leptin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D.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减少,导致内流减少10.(2025·山东·高考真题)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后,K+外流使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中,膜上的钠钾泵转运K+、Na+的活动增强,促使膜内外的K+、Na+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已知胞内K+浓度总是高于胞外,胞外Na+浓度总是高于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增加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B.若静息状态下Na+通道的通透性增加,静息电位的幅度不变C.若抑制钠钾泵活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都减小D.神经细胞的K+、Na+跨膜运输方式均包含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选择性必修1 P16、18)人的神经系统包括 和 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和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 和与脊髓相连的 ,它们都含有 和 。2.(选择性必修1 P18)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 。3.(2022·山东,23节选)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4.(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并且树突很多,这有什么意义呢?。5.(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如果老师现在通知你,马上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6.(选择性必修1 P22)反射: 。7.(选择性必修1 P23)兴奋: 。8.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 神经元构成,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 。9.当人被钉子扎一下,会感觉到痛,痛觉在 产生,痛觉的产生 (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 。10.在“望梅止渴”这种反射中,效应器是 。11.(选择性必修1 P25)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 ,需要 的参与。12.(选择性必修1 P28)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13.(选择性必修1 P29)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是 。14.(选择性必修1 P29)在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比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要慢的原因是 。15.(选择性必修1 P28~29)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在突触上的传递是 ,在机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 。16.(选择性必修1 P33)大脑皮层: 。17.(选择性必修1 P34)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 的调控。18.(选择性必修1 P37)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9.(选择性必修1 P38)言语区: 。二、教材深挖拓展1.神经元的突起大大增加细胞膜面积的意义:2.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的原因: 。3.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容易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胃肠道不适的原因: 。4.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才能完成的原因: 。5.兴奋是 。6.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 。7.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所以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并不影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 。8.测定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原因: 。9.小分子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的意义: 。10.剥去青蛙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11.人吃的食物过咸,会产生渴感,该过程不属于反射,原因是 。12.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但感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的原因是 。13.渴感形成的具体过程: 。14.药物、有毒物质或有害物质可以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的传导,原因主要包括: 。15.可卡因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 。16.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 。17.成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 。18.成年人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说明 。19.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特点: 。20.学习过程中,强调动用多种器官的原因: 。三、指针偏转与实验探究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表指针偏转问题(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电表指针偏转问题(1)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率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所以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电刺激法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预实验:在E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观察效应器A的效应。实验结果:若效应器A产生效应,说明反射弧的结构是完整的。(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药物阻断实验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5讲 神经调节目 录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3知识点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3知识点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考向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7考向2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9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知识点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知识点2 膜电位测量的相关曲线分析 13考向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4考向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5考向3 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实验探究 18重难点透析 膜电位的测量方法及变化曲线分析 20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21知识点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1知识点2 人脑的高级功能 22考向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3考向2 人脑的高级功能 25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27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33一、教材知识链接 33二、教材深挖拓展 34三、指针偏转与实验探究 36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河北卷T16,3分 广东卷T6,3分 湖北卷T5,2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北京卷T10,3分 黑吉辽卷T23,10分 北京卷T7,3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甘肃卷T9,3分 江苏卷T10,3分 海南卷T9,3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18,3分 \ 全国甲卷T3,6分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题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反射和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脑的高级功能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可结合疾病动物模型的相关实验,考查神经系统在该疾病发生过程中各层级中枢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2)结合科研案例或生活现象,如运动疲劳与神经肌肉接头处代谢的关系,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复习目标: 1.分析反射活动与反射弧结构的关系,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命观念) 2.通过探究反射弧的完整性对反射活动的影响,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科学探究) 3.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 4.通过“膜电位的测量”实验,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科学探究) 5.分析神经调节在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科技和社会发展。(社会责任)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知识夯基知识点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提醒: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中枢)组成 功能脑 大脑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 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 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脊髓 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2)外周神经系统的分类及作用特点①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②从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到各个器官或外围部分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③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2)神经胶质细胞①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②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③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易错提醒】(1)交感神经全部由脊髓发出,而副交感神经部分由脑发出,部分由脊髓发出。(2)绝大多数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但也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单一神经支配,例如,立毛肌和骨骼肌内的血管只受交感神经支配。(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并非都是相反的,有时是一致的。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分泌的唾液成分的含量却不一样。【易错辨析】(1)进食后若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抑制消化液分泌(2024·新课标,3A)( × ) 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2)足球比赛中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2024·河北,7A)( × ) 足球比赛中,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受到抑制。【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知识点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反射)(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反射弧①功能: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②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针刺皮肤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痛觉的产生不是(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2)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d受损。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区别项目 特点 意义非条件反射 先天性,通过遗传获得;不经过大脑皮层;终生性;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条件反射 后天性,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经过大脑皮层;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2)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3.条件反射的消退原因 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机理 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实质 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易错提醒】(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2)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的完成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 【易错辨析】(1)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2024·新课标卷,3B)(√)(2)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2023·全国甲卷,3D)(×) 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仍可完成膝跳反射。(3)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2022·辽宁卷,5C)(×) 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均位于脊髓中。(2020·浙江1月选考,15A)(×) 膝跳反射中传入神经元的胞体在神经节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5)膝跳反射的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2020·浙江1月选考,15D)(×) 膝跳反射弧,没有中间神经元。(6)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2020·山东卷,7D)(√)考向研析考向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例1.已知吡咯喹啉醌(PQQ)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和谷物等各类食物中。研究发现,PQQ既可穿梭在神经元之间,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中某些胶质细胞合成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受损神经元,也可在神经元遭遇氧化应激时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免受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等外周神经系统B.神经元广泛分布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胶质细胞C.神经元受损与自由基攻击蛋白质有关,自由基不攻击磷脂分子D.PQQ可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可能具有预防记忆衰退等作用【答案】D【解析】A、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A错误;B、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远多于神经元,B错误;C、自由基产生后,会攻击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进而引发雪崩式的反应,产生更多的自由基,神经元受损与自由基攻击蛋白质、DNA、磷脂分子等有关,C错误;D、记忆与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由题可知,PQQ可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这有利于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可能具有预防记忆衰退等作用,D正确。【变式训练1·变考法】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与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引起β-淀粉样蛋白过度产生有关。一直以来,针对AD的研究都是以神经元为主。Amit团队和Schwartz团队在AD中发现了一类“疾病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DOLs)”,并比较了不同年龄段野生型和AD模型小鼠中的DOLs的占比,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某人的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则此人会患阿尔茨海默症B.神经系统中多数为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到辅助作用C.实验结果表明DOLs在AD模型小鼠细胞中的占比随年龄增大而上升D.通过鉴定DOLs的特征基因产物,可为AD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答案】A【解析】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发生突变,但仍然可以编码同一种蛋白质,所以此人不一定会患阿尔茨海默症,A错误;B、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支持、保护、营养神经元的辅助作用,数量远大于神经元,B正确;C、由柱形图分析可知,随年龄增大,DOLs在AD模型小鼠细胞中的占比逐渐增大,据此可推测该病的发生与DOLs的数量有关,C正确;D、由于AD的发生与DOLs的数量有关,因此,通过鉴定DOLs的特征基因产物,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唾液腺分泌的部分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可能是相同的B.图中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唾液腺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大脑皮层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唾液腺的分泌活动D.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与唾液腺细胞膜上相同的受体结合【答案】D【解析】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但据图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促进唾液腺分泌,故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可能是相同的,A正确;B、图中去甲肾上腺素由交感神经释放,作用于唾液腺是作为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的,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C、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大脑皮层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唾液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D、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两种不同的神经递质,它们与唾液腺细胞膜上不同的受体结合,D错误。考向2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例2.宠物猫的主人为了训练猫定点排便,可在其将要排便的时候,带它到固定地点,在排便前后进行语言或动作刺激,并可饲喂食物进行“奖励”,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在建立上述反射之前,主人的语言或动作属于条件刺激B.在建立上述反射后,还需要无关刺激的反复强化,否则条件反射极易消退C.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D.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数量无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答案】C【解析】A、在条件反射建立前,主人的语言或动作未与食物奖励(非条件刺激)结合,属于无关刺激,而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需通过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才能形成,A错误;B、条件反射建立后,若仅给予条件刺激而不伴随非条件刺激(如食物)的强化,反射会逐渐消退,B错误;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原有条件刺激产生抑制的过程,属于动物通过调整行为适应环境的新学习过程,C正确;D、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数量有限;而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形成,数量无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D错误。【变式训练1·变考法】给大鼠服用药物甲可使其抗体水平下降,服用糖精则其抗体水平不变。若同时给大鼠服用药物甲和糖精,经过多次重复后,再给大鼠单独服用糖精也会引起抗体水平下降。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药物甲为非条件刺激,糖精为条件刺激B.药物甲和糖精引起的反射活动都有助于大鼠适应环境C.药物甲和糖精引起的反射活动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该实例说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答案】C【解析】A、药物甲直接引起抗体水平下降,属于非条件刺激;糖精原本不引起该反应,但通过与药物甲多次结合成为条件刺激,A正确;B、非条件反射(药物甲)帮助维持基本生理功能,条件反射(糖精)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均有助于生存,B正确;C、药物甲引起的抗体水平下降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而糖精引发的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C错误;D、糖精单独引发抗体下降是条件反射,需以药物甲的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健康成年人有时会因膀胱内尿液过多出现“憋不住”的现象,膀胱过满也可能使少量尿液溢出,称之为“充盈性尿失禁”。脊髓损伤患者当膀胱内尿液过多时,也会因膀胱过度膨胀、内压升高致尿液被迫溢出,称之为“溢出尿失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充盈性尿失禁发生时有尿意,溢出性尿失禁发生时没有尿意B.充盈性尿失禁是因大脑对脊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排尿反射无法被有效控制C.上述两种尿失禁的发生过程与婴儿的排尿原理相同,都不受大脑意识控制D.溢出性尿失禁是因为脊髓损伤导致排尿反射不能完成,无法正常进行排尿反射【答案】C【解析】A、充盈性尿失禁发生于健康成年人,其脊髓完好,信号可通过脊髓传到大脑而产生尿意;而溢出性尿失禁是由于脊髓损伤导致的,因此无法将膀胱充盈的信号传递到大脑,因此没有尿意,A正确;B、充盈性尿失禁是因大脑对脊髓的抑制作用被过度的膀胱充盈所克服,导致排尿反射无法被大脑有效控制,B正确;C、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由脊髓初级中枢控制,不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有意识控制,而成年人的充盈性尿失禁是在大脑对脊髓有一定控制的基础上,因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的失控现象:溢出性尿失禁则是由于脊髓损伤导致的排尿反射失控,C错误;D、溢出性尿失禁是因脊髓损伤导致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无法正常进行排尿反射,D正确。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夯基知识点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的产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图例(2)过程(3)形式: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4)特点:双向传导。(5)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②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②突触的类型:主要有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及原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传导类型 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涉及细胞数 单个神经元 多个神经元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方向 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速度 迅速 较慢作用 使未兴奋部位兴奋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易错提醒】突触小体≠突触(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辨析】(1)高钾血症患者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增大。(2024·山东卷,9A)(×) 患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大于正常个体,静息电位差减小。(2)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2023·山东卷,16C)(×) 当膜内变为正电位时则抑制Na+的继续内流。(3)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2021·辽宁卷,16D)(×) 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4)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2021·河北卷,11C)(×) 内环境K+浓度升高,会导致K+外流减少,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减小。(5)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2021·全国乙卷,4A改编)(×) 会引起Na+内流。(6)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2020·海南卷,15D)(×) 还可作用于肌肉细胞、腺细胞。(7)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2020·海南卷,15A)(×) K+外流。【名师提醒】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1 P30正文)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总称。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知识点2 膜电位测量的相关曲线分析1.膜电位的测量①a点之前: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②ac段:Na+大量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③ce段: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④ef段:钠钾泵活动增强,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2.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考向研析考向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例1.昆虫的嗅觉系统能通过不同类型的嗅觉受体识别气味分子。如图所示,其中受体ORx与Orco共同组成复合体,同时该复合体具有离子通道的功能,在气味分子与ORx结合后,该通道开启,允许Ca2+、Na+等阳离子进入神经元。当气味分子浓度较低时,Gs蛋白被激活,产生cAMP(环磷酸腺苷),进一步促进复合体通道开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a2+、Na+等阳离子进入细胞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相关离子大量内流会形成内负外正的动作电位C.cAMP可增强复合体对低浓度气味分子的敏感性D.刺激该复合体并形成嗅觉依赖于反射弧的完整性【答案】C【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Ca2+、Na+等阳离子通过ORx与Orco组成的离子通道进入神经元,由于离子通道通过协助扩散运输相关离子,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阳离子大量进入神经元,会使神经细胞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B错误;C、cAMP能促进复合体通道开放,而低浓度的气味分子会促进cAMP的产生,故cAMP可增强复合体对低浓度气味分子的敏感性,C正确;D、嗅觉产生时,兴奋只传导到了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变式训练1·变载体】奎尼丁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Na+通道,降低兴奋的传导速度,从而抑制心肌的自律性,达到调节心律的目的。现将某神经细胞置于含有奎尼丁的M溶液(类似于细胞外液)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与正常情况相比,该细胞静息电位增大B.与正常情况相比,该细胞动作电位增大C.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D.兴奋状态下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于奎尼丁抑制Na+通道,阻止Na+内流,因此与正常情况相比,该细胞动作电位会降低,但静息电位不会改变;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的K+浓度仍然大于膜外,兴奋状态下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ABC错误,D正确。【变式训练1·变考法】龙血竭是一种定痛止血类中药,为研究其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将若干蛙坐骨神经(支配小腿后侧的腓肠肌)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置于任氏液中,实验组置于含有适量龙血竭的任氏液中,20min后记录两组神经的动作电位峰值、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结果如表。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组别 动作电位峰值/mV 不应期/ms 传导速度/(m-1)对照组实验组注:细胞或组织一旦产生动作电位,会立即在短时间内完全丧失接受新刺激的生理特性称为不应性,兴奋后不应性持续的时间称为不应期。A.上述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参与构成自主神经系统B.龙血竭可能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K 通道的抑制剂C.对照组提高任氏液中Na 的浓度也会产生与实验组相同的结果D.该实验结果可说明服用龙血竭后不宜驾驶车辆出行【答案】D【解析】A、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而上述坐骨神经是支配小腿后侧腓肠肌的,属于躯体运动神经,其传出神经不参与构成自主神经系统,A错误;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神经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实验组动作电位幅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是龙血竭抑制了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使得Na+内流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幅值降低,所以龙血竭可能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的抑制剂,B错误;C、动作电位的产生依赖Na+内流,任氏液中Na+浓度升高会使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导致Na+内流加快、量增多,进而使动作电位峰值增大、传导速度加快与实验组结果不相同, C 错误;D、龙血竭可能通过降低传导速度或延长不应期,削弱神经反应能力,影响驾驶安全,D正确。考向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例2.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中的“脑”指我们的大脑,“机”是机械,“接口”用于编码和解码。武汉科研团队为某位四肢瘫痪的患者植入微电极,经过系统训练后,患者能够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起水杯喝水,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水杯喝水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B.“接口”类似于神经中枢,将接收到的神经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C.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兴奋会增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电信号D.脑机接口的作用是恢复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答案】C【解析】A、条件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水杯喝水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B、由示意图可知,“接口”是将神经信号转化为计算机命令(电信号相关的转化),并非将神经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B错误;C、神经元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信号),所以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兴奋会增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电信号,C正确;D、脑机接口是让大脑的神经信号通过“接口”转化为计算机命令,控制电动假肢,并没有恢复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D错误。【变式训练1·变载体】轻微触碰人体时,一般不会产生痛觉,其生理机制为: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促使后者释放神经递质GABA.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其细胞膜上Cl 通道开放,Cl 内流,进而不产生痛觉。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会使痛觉神经元上Cl 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 )的表达量改变,造成Cl 转运量变化,导致细胞内Cl 浓度升高。此时若有轻触刺激引发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Cl 会经Cl 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轻微触碰不会引起触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B.Cl 通道和Cl 转运蛋白在运输Cl 的过程中都会与Cl 结合C.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和痛觉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带状疱疹患者的痛觉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A、轻微触碰会导致脊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GABA,说明其引起了触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B、Cl-经Cl-通道的跨膜运输过程不与通道蛋白结合,Cl-转运蛋白在转运Cl-的过程中与Cl-结合,B错误;C、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和痛觉神经元之间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D、带状疱疹患者的痛觉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痛觉的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C。【变式训练2·变考法】蚊子叮咬会引发痒觉,其机制涉及痒觉神经元的兴奋。图1是研究人员测得的痒觉神经元兴奋时的电位变化曲线图。研究发现,薄荷醇通过抑制相关信号通路缓解痒感,机制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测定图1痒觉神经元胞内电位时,需将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细胞膜内和膜外B.蚊子叮咬引起人产生痒感需要大脑皮层作为神经中枢,但不属于反射活动C.致痒物与受体结合,①处兴奋时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薄荷醇与受体结合后,可能通过抑制相关神经递质释放来减少痒觉信号的传递【答案】C【解析】A、图1是测得的痒觉神经元兴奋时的电位变化曲线图,测定图1痒觉神经元胞内电位时,需将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细胞膜内和膜外,A正确;B、痒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C、致痒物与受体结合,①处兴奋时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D、薄荷醇通过抑制相关信号通路缓解痒感,薄荷醇与受体结合后,可能通过抑制相关神经递质释放来减少痒觉信号的传递,D正确。考向3 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实验探究例3.用不同强度的持续电压刺激神经元,测得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电刺激时,神经元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主要由离子通道维持C.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的动力始终来自膜内外的电位差D.动作电位的频率可反映刺激强度的大小【答案】D【解析】A、无电刺激时,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膜外电位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A错误;B、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主要由主动运输(如钠 - 钾泵)维持,并非离子通道,B错误;C、产生动作电位时, 刚开始Na+内流的动力来自膜内外的电位差,后续还与离子浓度差有关,C错误;D、从图中能看出,刺激强度不同,动作电位的频率不同,所以动作电位的频率可反映刺激强度的大小,D正确。【变式训练1·变载体】窦房结P细胞是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无需刺激即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控制心脏搏动,P细胞受两类自主神经的双重支配(如图)。阻断剂I和Ⅱ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研究者检测某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使用两种阻断剂后的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处理 对照 使用阻断剂I 使用阻断剂Ⅱ心率(次/分) 65 115 50A.感受器、副交感神经、神经中枢、交感神经、心脏构成反射弧B.窦房结P细胞自动产生的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无关C.交感神经末梢与P细胞组成的突触功能可被阻断剂I阻断D.若同时使用两种阻断剂,某人心率理论值约为100次/分【答案】D【解析】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A错误;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离子(如钠离子等)通过离子通道进出细胞引起的;B错误;C、使用阻断剂Ⅰ后,心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被阻断神经的功能是使心跳减慢,因此阻断剂I阻断的是由副交感神经末梢与P细胞组成的突触功能,C错误;D、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安静状态下心率为每分钟65次,交感神经能使心率增加50次;副交感神经能使心率降低15次,如果两者作用强度相等,理论上心率应该是每分钟100次,D正确。【变式训练2·变考法】当外耳道感染或异物刺激时,刺激信号会引发迷走神经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从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导至迷走神经末梢会使其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大脑的延髓咳嗽中枢神经元后可引起咳嗽反射,这种反射也被称为耳咳嗽反射。支原体肺炎会引起患者长时间的剧烈咳嗽,部分抗组胺过敏药物可通过阻断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来减轻咳嗽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记录迷走神经兴奋时的动作电位,可将两个微电极均置于其膜内B.兴奋时,Na+经Na+通道进入神经元,并引起膜电位变化C.部分抗组胺药作用于胆碱受体后可使延髓中枢神经元产生抑制性信号D.剧烈咳嗽可能是炎症物使乙酰胆碱大量释放或相关酶活性降低所致【答案】C【解析】A、记录迷走神经兴奋时的动作电位可将两个微电极均置于其膜外观察并记录指针偏转方向即可,A正确;B、兴奋时Na+经Na+通道进入神经元并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B正确;C、部分抗组胺药作用于胆碱受体后可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延髓中枢神经元接受到的刺激并非使延髓中枢神经元产生抑制性信号,C错误;D、乙酰胆碱过多,会引起延髓中枢神经元兴奋而引发咳嗽反射,胆碱酯酶可降低乙酰胆碱含量因此剧烈咳嗽,可能是炎症物使乙酰胆碱大量释放或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所致,D正确。重难点透析 膜电位的测量方法及变化曲线分析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相同位置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a、b两点) 若减小a、b两点间的距离,则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a、b两点) 若减小a、b两点间的距离,则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知识夯基知识点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又叫第一运动区。(2)第一运动区与躯体运动的关系a.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b.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代表区。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正立的。(3)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示意图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2)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a.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b.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c.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3)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4)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易错辨析】(1)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023·山东卷,9C)(√)(2)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2022·辽宁卷,5B)(×) 受中央前回中部调控。(3)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2021·江苏卷,6D)(×) 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不需要脑的调控。(4)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2019·全国卷Ⅰ,4C)(√)知识点2 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功能(1)感知外部世界。(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3)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语言功能(1)概念: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2)言语区:与人类语言活动相关的大脑皮层的某些特定区域。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运动性言语区(S区) Sport→S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能讲话听觉性言语区(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视觉性言语区(V区) Visual→V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书写性言语区(W区) Write→W 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能力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左半球负责;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3.学习和记忆4.情绪(1)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2)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3)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易错辨析】(1)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2022·辽宁卷,5A)(×) 不能听懂别人讲话。(2)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2022·山东卷,7A)(×) 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3)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2022·湖南卷,4B)(√)(4)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2021·河北卷,11A)(√)考向研析考向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例1.在紧张的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部分同学有时会因压力较大产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此时胃肠的蠕动也会加快B.呼吸由下丘脑来进行调节,下丘脑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C.当同学们在考场上紧张时,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调控D.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不受意识支配,所以自主神经系统完全自主【答案】C【解析】A、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但胃肠蠕动会减慢,A错误;B、呼吸由脑干来进行调节,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B错误;C、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能够调控脑干的呼吸中枢,在考场上紧张时,大脑皮层可以调控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C正确;D、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常不受意识支配,但并不是完全自主的,会受到大脑等高级中枢的调控,D错误。【变式训练1·变载体】神经源性膀胱因先天脊髓发育异常,使逼尿肌收缩无力或不能持久,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协调失衡会引起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多种感染,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膀胱在排尿反射中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控制排尿的中枢位于脊髓B.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尿液排出C.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与脊髓内排尿中枢不能接受兴奋或不能有效传递兴奋有关D.正常排尿时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在相关神经的支配下产生相同的生理效应【答案】C【解析】A、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是排尿反射的感受器;膀胱内的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是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还包括支配这些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因此膀胱在排尿反射中既是感受器所在部位,又是效应器所在部位;而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B、排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逼尿肌收缩(膀胱缩小),尿道内括约肌舒张,促进排尿,B错误;C、脊髓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排尿中枢不能接受兴奋或不能有效传递兴奋,导致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协调失衡,引发神经源性膀胱,C正确;D、正常排尿时,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允许尿液排出),两者效应相反,D错误。【变式训练2·变考法】如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C.刺激膀胱传入神经,就引起排尿反射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发生随时漏尿现象【答案】B【解析】A、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大脑皮层受损,仍然有排尿反射,A错误;B、排尿反射的神经通路包括脊髓和大脑皮层,其中脊髓负责基本的反射活动,而大脑皮层则负责有意识的控制,当脊椎胸椎段受损时,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神经信号传递被阻断,因此排尿反射不再受到意识的控制,但仍然可以通过脊髓的反射弧进行,B正确;C、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只刺激膀胱的传入神经,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叫作排尿反射,C错误;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不发生排尿反射,发生随时漏尿现象,D错误。考向2 人脑的高级功能例2.海马突触中一氧化氮(NO)是一种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这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睡眠不足会使NO的含量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脑区有关B.NO通过途径Ⅲ的运输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C.NO的含量不同经不同途径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D.睡眠不足会使NO抑制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有氧呼吸【答案】D【解析】A、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其中短期记忆的形成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脑区有关,A正确;B、结合图示可知,途径Ⅲ中NO是一种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使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因此途径Ⅲ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B正确;C、途径Ⅰ中NO含量增多,其进入突触前膜后抑制线粒体的细胞呼吸和细胞核的功能,出现供能障碍,途径Ⅱ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途径Ⅲ表示NO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可见,NO的含量不同经不同途径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C正确;D、睡眠不足使NO的含量增加,NO通过途径I进入突触前膜后抑制线粒体的细胞呼吸和细胞核的功能,出现供能障碍,影响兴奋的传递,D错误。【变式训练1·变考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生理机制是因为脑内的蛋白质β抑制因子(神经信号分子)参与了“恐惧记忆”的形成,一旦受到惊吓,机体内自动产生记忆片段,当再次接触相似情景时,会自动调取恐惧记忆,对机体产生告诫或警示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恐惧记忆”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B.机体建立“恐惧记忆”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消失C.再次受到惊吓的机体可从下丘脑调唤出恐惧记忆D.情绪会影响记忆,记忆和情绪属于脑的高级功能【答案】C【解析】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可见,“恐惧记忆”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A正确;B、“恐惧记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条件反射建立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消失,B正确;C、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再次受到惊吓的机体可从大脑皮层调唤出恐惧记忆,C错误;D、情绪会影响记忆,情绪强烈的事件与情绪愉悦的事件更容易被人们所记忆,记忆和情绪均属于脑的高级功能,D正确。【变式训练2·变载体】最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一种神经胶质细胞)也参与了记忆的储存和提取,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中的一群星形胶质细胞会表达c-Fos基因,并且被学习事件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NFIA蛋白的含量会升高。在小鼠的某学习事件期间剔除星形胶质细胞中活跃的NFIA基因时,小鼠无法回忆起与该学习事件相关的特定记忆,但可以回忆起其他记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起完成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B.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存在的c-Fos基因参与记忆的过程C.阻断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FIA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特定记忆的提取D.星形胶质细胞中NFIA基因的数量与小鼠的特定记忆能力呈正相关【答案】C【解析】A、星形胶质细胞属于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具看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作用,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由突触结构完成,A错误;B、c-Fos 基因是所有细胞中均存在的基因,只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在小鼠的某学习事件期间剔除星形胶质细胞中活跃的 NFIA 基因时,小鼠无法回忆起与该学习事件相关的特定记忆,但可以回忆起其他记忆”可知,阻断NFIA 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特定记忆的提取,导致一些事件不能回忆起来,C正确;D、NFIA 蛋白含量高的细胞,特定记忆能力强,但体细胞中 NFIA 基因的数量相同,D错误。1.(2025·江西·高考真题)乙酰胆碱(ACh)可在多条神经调节通路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小鼠获得奖赏时,强啡肽阳性神经元会释放强啡肽,通过图示通路促进ACh的释放,提升学习效果。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抑制ACh的释放。在奖赏信息刺激下,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敲除强啡肽阳性神经元的强啡肽受体基因,ACh的释放量会更多B.强啡肽与GABA能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GABA的释放量会更多C.敲除GABA能神经元的强啡肽受体基因,ACh的释放量会更多D.去除奖赏信息刺激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会停止释放ACh【答案】A【解析】A、敲除强啡肽阳性神经元的强啡肽受体基因,强啡肽无法作用于强啡肽阳性神经元自身,其对自身的抑制作用去除了,会促进强啡肽的释放,从而抑制 GABA 释放的作用加强,进一步减少了 GABA 与 GABA 受体结合,进一步解除了 GABA 对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ACh 的释放含量会更多, A 正确;B、 强啡肽与 GABA 能神经元上的强啡肽受体结合后,会抑制 GABA 的释放, GABA 的释放量会更少, B 错误;C、 敲除 GABA 能神经元的强啡肽受体基因,强啡肽不能作用于 GABA 能神经元,对 GABA 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去除了, GABA 能神经元对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加强了, ACh 的释放量会更少, C 错误;D、 去除奖赏信息刺激后,强啡肽阳性神经元不释放强啡肽,对 GABA 释放的抑制作用去除了, GABA 对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加强了,抑制了乙酰胆碱的释放,并非停止释放 ACh , D 错误。故选A。2.(2025·甘肃·高考真题)现代生理学中将能发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膜电位变化。关于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下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在动作电位发生时则相反B.胞外K+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变大,动作电位不易发生C.动作电位发生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升高,随后快速回落D.由主动运输建立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动作电位发生的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A、静息状态下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动作电位发生时,Na+内流,但细胞内K+浓度依然高于细胞外,A错误;B、胞外K+浓度降低时,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变大,且此时细胞更不容易兴奋,动作电位不易发生,B正确;C、动作电位发生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升高,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随后通透性快速回落,C正确;D、由主动运输建立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如细胞内K+浓度高,细胞外Na+浓度高)是动作电位发生的必要条件,D正确。3.(2025·四川·高考真题)为模拟大脑控制骨骼肌运动的生理过程,科学家将人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三种细胞(图甲),并分别培养成具有相应功能的细胞团,再将不同细胞团组合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骨骼肌细胞团(简称肌)的收缩频率(图乙)。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注: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为两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A.若在③培养液中加入谷氨酸,肌收缩频率不会发生变化B.若将④中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刺激X会增加肌收缩频率C.分析②③④可知,X需要通过Y与肌发生功能上的联系D.由实验结果可知,肌与神经元共培养时收缩频率均增加【答案】C【解析】A、由图甲可知,运动神经元Y释放乙酰胆碱,运动神经元X释放谷氨酸,③培养液中是Y+肌,若在③培养液中加入谷氨酸,由3和4可以判断,谷氨酸是X释放的神经递质,可通过Y影响肌细胞,所以肌收缩频率会发生变化,A错误;B、由图乙可知,②培养液中是X+肌,肌收缩频率较低,而④培养液是X+Y+肌,肌收缩频率较高,所以将④中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刺激X,因为乙酰胆碱受体被阻断,Y释放的乙酰胆碱无法发挥作用,仅靠X释放的谷氨酸会使肌收缩频率降低,B错误;C、②中是X+肌,④中是X+Y+肌,②中肌有一定收缩频率,与①组基因频率相同,说明X单独不能起作用,需要通过Y与肌发生功能上的联系,C正确;D、从图乙可知,②中X+肌的收缩频率和①中肌单独培养时的收缩频率相近,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并不是肌与神经元共培养时收缩频率均增加,D错误。4.(2025·湖南·高考真题)顺向轴突运输分快速轴突运输(主要运输跨膜蛋白L)和慢速轴突运输(主要运输细胞骨架蛋白)两种,都以移动、停滞反复交替的方式(移动时速度无差异)向轴突末梢运输物质。用带标记的某氨基酸(合成蛋白A和B所必需)分析蛋白A和B的轴突运输方式,实验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酸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B.蛋白A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C.轴突运输中,胞体中形成的突触小泡与跨膜蛋白L的运输方向不同D.在单位时间内,运输蛋白B时的停滞时间长于蛋白A【答案】D【解析】A、氨基酸是小分子物质,且是极性分子,一般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而非自由扩散,A错误;B、已知顺向轴突运输分快速轴突运输(主要运输跨膜蛋白L)和慢速轴突运输(主要运输细胞骨架蛋白)两种,在注射带标记的氨基酸,3小时就检测到带标记的A,5天才检测到带标记的B,说明蛋白A的运输速度快,属于快速轴突运输,所以蛋白A不是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骨架蛋白是慢速轴突运输),B错误;C、轴突运输中,胞体中形成的突触小泡与跨膜蛋白L都是向轴突末梢运输,运输方向相同,C错误;D、由于蛋白A是快速轴突运输,蛋白B是慢速轴突运输,且二者移动时速度无差异,那么慢速轴突运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得少,是因为停滞时间长,所以在单位时间内,运输蛋白B时的停滞时间长于蛋白A,D正确。5.(2025·广东·高考真题)临床上常采用体表电刺激诱发神经兴奋并检测相关指标,以用于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后神经纤维的钠钾泵活性不变B.兴奋传导过程中刺激部位保持兴奋状态C.神经纤维上通道相继开放传导兴奋D.兴奋传导过程中细胞膜通透性不变【答案】C【解析】A、钠钾泵(Na -K -ATP酶)在动作电位后的复极化末期及静息电位维持阶段被激活,而非活性不变,A错误;B、兴奋传导过程中刺激部位先兴奋后恢复静息状态,B错误;C、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纤维上通道相继开放,传导兴奋,C正确;D、产生动作电位时,钾离子通道关闭,恢复静息电位时钾离子通道开放,故兴奋传导过程中细胞膜通透性改变,D错误。6.(2025·河南·高考真题)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细胞产生的CO2进入红细胞,在酶的催化下迅速与水反应生成H2CO3,进一步解离为H+和。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CO2参与血浆中/ H2CO3缓冲对的形成B.血液流经肌肉组织后,红细胞会轻度吸水“肿胀”C.红细胞内pH下降时,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强D.脑干中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存在对体液CO2浓度的依赖【答案】C【解析】A、由题干信息“细胞产生的CO2进入红细胞,在酶的催化下迅速与水反应生成H2CO3,进一步解离为H+和”,可知CO2参与血浆中/ H2CO3缓冲对的形成,A正确;B、血液流经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细胞需要O2用于有氧呼吸,故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此时红细胞渗透压略有升高,会轻度吸水“肿胀”,B正确;C、红细胞内pH下降时,H+增多,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即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下降,C错误;D、CO2是人体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故脑干中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存在对体液CO2浓度的依赖,D正确。7.(2025·北京·高考真题)为了解甲基苯丙胺(MA,俗称冰毒)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者比较了吸食与不吸食MA人群左心室的泵血能力,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滥用MA会导致左心室收缩能力下降B.左心室功能的显著下降导致吸食MA成瘾C.MA可以阻断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D.MA通过破坏血管影响左心室泵血功能【答案】A【解析】A、题目提到研究者比较了左心室泵血能力,并给出了结果图,实验结果表明滥用MA会导致左心室收缩能力下降,A正确;B、心脏功能下降是MA滥用的后果,而非成瘾的原因,B错误;C、MA并没有阻断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心脏依旧在行使功能,C错误;D、本题的实验结果无法推测MA通过破坏血管影响左心室泵血功能,D错误。8.(2025·北京·高考真题)外科医生给足外伤患者缝合伤口时,先在伤口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药,以减轻患者疼痛。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原理是( )A.降低伤口处效应器的功能B.降低脊髓中枢的反射能力C.阻断相关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D.阻断相关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答案】D【解析】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麻醉药作用于伤口附近,若作用于效应器则不能减轻患者疼痛,A错误;B、脊髓中枢的反射能力涉及完整的反射弧,而局部麻醉药并未作用于脊髓中枢,B错误;C、传出神经负责将中枢信号传递至效应器,但疼痛信号的传递依赖传入神经,阻断传出神经不会影响痛觉的产生,C错误;D、传入神经负责将痛觉信号从感受器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局部麻醉药通过阻断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使痛觉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从而减轻疼痛,D正确。9.(2025·江苏·高考真题)脂肪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Leptin可使兴奋性递质5-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减少,阻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细胞通过释放Leptin使5-羟色胺的合成减少属于体液调节B.Leptin直接影响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C.Leptin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D.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减少,导致内流减少【答案】B【解析】A 、脂肪细胞分泌的 Leptin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关细胞,使 5 - 羟色胺的合成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A 正确;B C、由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 Leptin 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可使兴奋性递质 5 - 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减少,阻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间接影响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B 错误;C 正确;D、5 - 羟色胺是兴奋性递质。当它与突触后膜受体正常结合时,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当 5 - 羟色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减少,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Na+内流的量相应减少 ,D 正确。10.(2025·山东·高考真题)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后,K+外流使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中,膜上的钠钾泵转运K+、Na+的活动增强,促使膜内外的K+、Na+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已知胞内K+浓度总是高于胞外,胞外Na+浓度总是高于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增加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B.若静息状态下Na+通道的通透性增加,静息电位的幅度不变C.若抑制钠钾泵活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都减小D.神经细胞的K+、Na+跨膜运输方式均包含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答案】B【解析】A、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内流有关,若增加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Na+内流增加,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A正确;B、若静息状态下Na+通道的通透性增加,使Na+内流增多,会打破原有K+外流主导的离子平衡,静息电位的幅度减小,B错误;C、若抑制钠钾泵活动,导致膜外Na+和膜内K+减少,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都减小,C正确;D、神经细胞通过钠钾泵实现钠钾离子的主动运输,通过离子通道实现钠钾离子的被动运输,D正确。长句作答类一、教材知识链接1.(选择性必修1 P16、18)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2.(选择性必修1 P18)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3.(2022·山东,23节选)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4.(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并且树突很多,这有什么意义呢?轴突很长,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5.(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如果老师现在通知你,马上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活动减弱。6.(选择性必修1 P2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7.(选择性必修1 P2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8.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9.当人被钉子扎一下,会感觉到痛,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产生不是(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10.在“望梅止渴”这种反射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11.(选择性必修1 P25)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12.(选择性必修1 P28)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13.(选择性必修1 P29)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14.(选择性必修1 P29)在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比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要慢的原因是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15.(选择性必修1 P28~29)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在机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16.(选择性必修1 P33)大脑皮层: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大脑皮层。17.(选择性必修1 P34)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18.(选择性必修1 P37)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9.(选择性必修1 P38)言语区: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言语区。二、教材深挖拓展1.神经元的突起大大增加细胞膜面积的意义:神经元的突起增加细胞膜面积,有利于其同时接受多个刺激并远距离传导兴奋。2.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的原因:躯体的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受意识的支配;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3.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容易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胃肠道不适的原因: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占据优势,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4.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才能完成的原因: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6.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7.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所以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并不影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8.测定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原因: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9.小分子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的意义: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快速准确。10.剥去青蛙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剥去青蛙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不能发生屈肌反射。11.人吃的食物过咸,会产生渴感,该过程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渴感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12.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但感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的原因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13.渴感形成的具体过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感。14.药物、有毒物质或有害物质可以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的传导,原因主要包括:(1)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2)神经递质失活;(3)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等。15.可卡因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得不到回收,就会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失效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通过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所以长期服用可卡因会上瘾。16.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运动越精细,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越大。17.成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脊髓再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膀胱的扩大和缩小。18.成年人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出现损伤,也可能是大脑皮层与脊髓反射中枢的神经联系出现了损伤。19.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特点: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不同的区域既有分工,也有联系,共同负责人类复杂的语言功能。20.学习过程中,强调动用多种器官的原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学习与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三、指针偏转与实验探究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表指针偏转问题(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电表指针偏转问题(1)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率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所以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电刺激法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预实验:在E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观察效应器A的效应。实验结果:若效应器A产生效应,说明反射弧的结构是完整的。(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药物阻断实验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5讲 神经调节(复习讲义)(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25讲 神经调节(复习讲义)(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