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简介

5.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
3、尝试进行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并学会控制单一变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设计探究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关注环境问题,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生物的社会责任感。
二、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生态观,理解适应与稳态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2、科学探究: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过程中,提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和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4、社会责任:基于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认识,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思考作为社会一员应承担的保护责任。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复杂的。
2.探究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和“设置对照”的设计与理解。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沙漠中的仙人掌、热带雨林中的望天树、深海中的发光鱼等不同环境下的生物。
【提问引导】“为什么这些生物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不同?”“它们的生活受到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引出课题】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 新课讲授(25分钟)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
【概念讲解】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一切,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本节课重点学习非生物因素。
【举例分析】
水: 沙漠植物与水生植物叶片结构的对比。
温度: 南北极动物与热带动物的皮毛/脂肪厚度差异;植物的春华秋实。
阳光: 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深海生物发光现象。
空气: 鱼用鳃呼吸水中氧气,人用肺呼吸空气。
【探究活动】以“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设计,强调“控制单一变量”(如光)和“设置对照”(明暗环境)。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案例分析】
形态适应: 保护色(变色龙)、拟态(竹节虫)、警戒色(毒箭蛙)。
结构适应: 骆驼的驼峰、肺鱼的鳔、啄木鸟的喙和舌。
行为适应: 动物的冬眠、夏眠、迁徙。
【核心归纳】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
植物: 树林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保持水土。
动物: 蚯蚓松土肥土;牛羊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微生物: 分解动植物遗体,净化环境。
人类活动: (正)植树造林;(负)环境污染。
【观念提升】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三) 巩固与提升(10分钟)
【小组讨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成语,从生物学角度说明了什么道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概念图构建】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绘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图,梳理知识脉络。
(环境)→非生物因素 → 影响 → (生物)→ 适应 / 影响 ←(环境)
(四) 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布置作业】
基础题: 列举3个例子,分别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和生物影响环境。
实践题: 观察校园或社区中的一种生物(如植物、蚂蚁等),记录它的形态或行为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五、 教学反思(供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深度思考联网搜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