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标】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6.1 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件(共34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新课标】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6.1 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件(共34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六章 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的保护
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
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苏教版(新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2.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4.明确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重点
重、难点
课堂导入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麋鹿的家园。麋鹿性格温顺,大多分布在温暖、湿润的沼泽地。由于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麋鹿又被称为“四不像”。
既然麋鹿是“四不像”,我们为什么不把它称为“马”、“牛”或“驴”,而称为“鹿”呢?如何将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呢?
现存已知的生物至少有200万种,科学分类生物,有利于人们对它们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
探究新知
1、分类依据: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探究新知
一、生物的分类依据
探究新知
根据生物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把生物划分为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等类群。
动物
植物
细菌
真菌
病毒
探究新知
思考:根据生物的其他特征,我们可以怎样把细菌、真菌、植物、动物类群中的生物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思考:如何对以上植物进行分类?
2、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探究新知
依据能否产生种子进行分类:
植物
有种子
无种子
探究新知
依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进行分类:
种子有果皮包被
种子无果皮包被
植物
有种子
无种子
依据种子中有几片子叶进行分类:
探究新知
种子有果皮包被
种子无果皮包被
一片子叶
两片子叶
植物
有种子
无种子
依据植物是否有根茎叶进行分类:
探究新知
植物
有种子
无种子
种子有果皮包被
种子无果皮包被
叶脉为平行脉(一片子叶)
叶脉为网状脉(两片子叶)
有茎叶
无茎叶
有根
无根(假根)
无根
分类结果:
探究新知
叶脉为平行脉
(一片子叶)
叶脉为网状脉
(两片子叶)
肾蕨
葫芦藓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有根
无 根
(假根)
油松
无根
水绵
玉米
向日葵
被子植物
植物
有种子
无种子
种子无果皮包
种子有果皮包被
有茎叶
无茎叶
探究新知
蜗牛
蝗虫
蚯蚓
壁虎
草原雕
蛔虫
鲫鱼
雨蛙
蜘蛛

思考:如何对以下动物进行分类?
探究新知
无脊椎
身体不分节
身体分节
体表无壳
蛔虫
体表有壳
蜗牛
体形多样,分为头、胸、腹
身体呈圆筒形,不分头、胸、腹
三对足,两对翅
四对足,无翅
蚯蚓
蝗虫
蜘蛛
探究新知
有脊椎
卵生
胎生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鲫鱼
成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雨蛙
壁虎
草原雕

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爬行,无羽毛
飞翔,有羽毛
鲫鱼
雨蛙
壁虎
草原雕

动物
无脊柱
有脊柱
线虫动物
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蛔虫
蜗牛
蚯蚓
蝗虫
蜘蛛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探究新知
思考:你还记得微生物分为哪几个类群吗?
真菌(真核生物)
微生物
无细胞结构
有细胞结构
病毒
细菌(原核生物)
无细胞核
有细胞核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为了科学地对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相似程度,把它们逐级分类。
二、生物的分类等级














探究新知
生物种类
共同特征




探究新知
学习与讨论:
1.小组同学按照顺序,分别说出表中4种生物所属的分类等级。
2.两两比较,说出这些生物各自最低的共同分类等级。
3.结合上述信息,讨论这些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对于虎、豹、狼来说,虎与狼的最低共同分类等级为食肉目,虎与豹的最低共同分类等级为豹属。因此,虎与狼的相似程度较低,亲缘关系较远;虎与豹的相似程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探究新知
几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个共同的分类等级,它们所处的最低共同分类等级越低,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它们所处的最低共同分类等级越高,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
二、生物的分类等级
探究新知
三、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1、“种”可以维持自身特征的稳定
自然条件下,在很多生物类群中,同“种”生物之间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不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探究新知
讨论:不同“种”生物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的后代吗?
目标:理解同“种”生物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
生可育的后代。
素材:1.由亲代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探究新知
2. 猴面花(图 6-2)是一种植物,它的花冠(由花瓣构成) 比较大,由蜜蜂传粉。和猴面花亲缘关系很近的另一种植物——红冠猴面花(图 6-3),花冠狭窄呈管状,由蜂鸟传粉。一般情况下,猴面花和红冠猴面花之间无法进行有性生殖。
3. 马和驴都是马属的动物,但它们是不同的“种”。马和驴可以交配产生后代——骡(图 6-4),但是骡没有生殖能力, 不能产生自己的后代。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1)分小组研读素材,讨论根据素材2和素材3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收集不同种生物交配产生后代的实例,讨论为什么只有同“种”生物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的后代。
同“种”生物之间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因为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生殖过程往往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也正因为如此,同“种”生物才能保证其自身的特征不受其他“种”的干扰而代代相传。
探究新知
夏威夷群岛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果蝇(图 6-5)这些果蝇来自共同祖先。当这些果蝇抵达岛屿时,分别选择了岛屿上不同的植物或植物的不同部位为食;随着夏威夷新岛屿的不断形成,它们还会从原先的岛屿扩散到新岛屿,新岛屿的环境(如植物)与原先岛屿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原先岛屿上已有果蝇“种”的特征,进而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种”果蝇。
探究新知
2、“种”可能发生变化形成新“种”
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同“种”生物的特征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积累起来导致它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当它们无法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后代时,新“种”生物就产生了。
本课小结
分类依据
基本单位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似程度
(种)
界、门、纲、目、科、属、种
便于研究和认识各种生物
意义
分类等级
生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等级
学以致用
1、如图是狼和犬的部分分类等级示意图,图中没有出现的分类单位有(  )
A.界、门、纲
B.界、门、种
C.界、纲、科
D.界、纲、种
A
学以致用
2、现有甲、乙、丙三种生物,它们的分类情况是甲和乙同“纲”不同“目”,乙和丙同“科”不同“属”,甲和丙同“目”不同“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和丙的亲缘关系最近
B.题中涉及到的分类等级,共同特征最多的是纲
C.甲和丙亲缘关系最近
D.题中涉及的分类等级,生物种类最多的是属
A
学以致用
3、如图是某同学归纳的狼在部分分类等级中的位置。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种
B.分类等级“科”比“属”包含的生物种类少
C.图中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依次是:种、属、科
D.图中三种动物间,狼与狐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A
感谢倾听!/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2.6.1 生物的分类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六章第1节 生物的分类
教材分析 生物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通过学习生物分类,学生能够系统地认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为后续学习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内容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生物的特征,掌握生物分类的依据和等级,培养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明确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生物分类是依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繁殖方式等特征,构建生物进化与多样的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不同生物分类依据,学会归纳、比较、逻辑推理,对生物分类系统形成理性认知; 3.科学探究:模拟分类学家工作,小组合作对常见生物分类,培养观察、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未知生物进行分类; 4.社会责任:知晓生物分类利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种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未知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麋鹿的家园。麋鹿性格温顺,大多分布在温暖、湿润的沼泽地。由于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麋鹿又被称为“四不像”。 提出问题:既然麋鹿是“四不像”,我们为什么不把它称为“马”、“牛”或“驴”,而称为“鹿”呢?如何将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呢? 直观地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引发对生物分类的思考。
探究新知 一、生物的分类依据 现存已知的生物至少有200万种,科学分类生物,有利于人们对它们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 一、生物的分类依据 1、分类依据: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根据生物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把生物划分为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等类群。 2、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思考:根据生物的其他特征,我们可以怎样把细菌、真菌、植物、动物类群中的生物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思考:如何对以上植物进行分类? 分类依据:有无种子、种子有无果皮包被?有无茎叶? 思考:如何对以下动物进行分类? 分类依据:有无脊柱、胎生、卵生?用鳃呼吸还是用肺呼吸? 思考:你还记得微生物分为哪几个类群吗? 【师生归纳】 生物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举例说明,如植物可以根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分类,动物可以根据身体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进行分类。 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尝试对生物类群进行大概的分类。 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尝试利用前面所学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对以上植物进行分类的依据。 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征,尝试利用前面所学解决问题。 通过讲解和实例展示,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
【习题巩固】 1、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通过比较生物的特征 B.动物分类与植物分类相同,只看形态结构上的特征 C.生物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D.花、果实、种子常被作为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加深对生物分类依据的理解。
二、生物的分类等级 三、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过渡)为了科学地对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相似程度,把它们逐级分类。 介绍生物分类的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习与讨论: 1.小组同学按照顺序,分别说出表中4种生物所属的分类等级。 2.两两比较,说出这些生物各自最低的共同分类等级。 3.结合上述信息,讨论这些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对于虎、豹、狼来说,虎与狼的最低共同分类等级为食肉目,虎与豹的最低共同分类等级为豹属。因此,虎与狼的相似程度较低,亲缘关系较远;虎与豹的相似程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1、“种”可以维持自身特征的稳定 自然条件下,在很多生物类群中,同“种”生物之间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不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讨论:不同“种”生物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的后代吗】 目标: 理解同“种”生物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 生可育的后代。 素材: 1.由亲代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2. 猴面花(图 6-2)是一种植物,它的花冠(由花瓣构成) 比较大,由蜜蜂传粉。和猴面花亲缘关系很近的另一种植物——红冠猴面花(图 6-3),花冠狭窄呈管状,由蜂鸟传粉。一般情况下,猴面花和红冠猴面花之间无法进行有性生殖。 3. 马和驴都是马属的动物,但它们是不同的“种”。马和驴可以交配产生后代——骡(图 6-4),但是骡没有生殖能力, 不能产生自己的后代。 【合作讨论】 分小组研读素材,讨论根据素材2和素材3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同“种”生物之间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收集不同种生物交配产生后代的实例,讨论为什么只有同“种”生物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的后代。 (因为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生殖过程往往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也正因为如此,同“种”生物才能保证其自身的特征不受其他“种”的干扰而代代相传。) 素材呈现: 夏威夷群岛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果蝇(图 6-5)这些果蝇来自共同祖先。当这些果蝇抵达岛屿时,分别选择了岛屿上不同的植物或植物的不同部位为食;随着夏威夷新岛屿的不断形成,它们还会从原先的岛屿扩散到新岛屿,新岛屿的环境(如植物)与原先岛屿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原先岛屿上已有果蝇“种”的特征,进而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种”果蝇。 “种”可能发生变化形成新“种” 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同“种”生物的特征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积累起来导致它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当它们无法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后代时,新“种”生物就产生了。 回归情景,教师展示“四不像”的生物特征,学生判断其生物类别。总结动物的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繁殖方式。 通过比较生物的特征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举例说明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物分类等级的图表,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等级之间的包含关系。 通过图表展示和小组讨论,深刻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及其关系。 理解“种”的含义,明白同种生物之间可以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联系生活中实例分析,学会判定两种生物是否是同种生物。 思考素材中问题,真正理解“种”的含义。 理解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等因素,种也可以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种”。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
)
课后作业 1、如图是狼和犬的部分分类等级示意图,图中没有出现的分类单位有( A ) A.界、门、纲 B.界、门、种 C.界、纲、科 D.界、纲、种 2、现有甲、乙、丙三种生物,它们的分类情况是甲和乙同“纲”不同“目”,乙和丙同“科”不同“属”,甲和丙同“目”不同“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乙和丙的亲缘关系最近 B.题中涉及到的分类等级,共同特征最多的是纲 C.甲和丙亲缘关系最近 D.题中涉及的分类等级,生物种类最多的是属 3、如图是某同学归纳的狼在部分分类等级中的位置。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 A.生物分类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种 B.分类等级“科”比“属”包含的生物种类少 C.图中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依次是:种、属、科 D.图中三种动物间,狼与狐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分类依据”与“分类等级”两大核心,通过“观察动植物标本→归纳分类依据→构建等级模型”的递进式流程,结合苏教版教材中“狼的分类等级”实例,帮助学生清晰建立“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层级关系,突破难点。 生物分类教学需平衡“科学性”与“通俗性”,既要依托教材实例夯实理论基础,又要通过生活类比、实践探究降低认知难度。后续教学中,应更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前沿,让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在具象情境中落地,切实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课后可以增设“校园生物分类图鉴制作”课后任务,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实地观察并记录校园生物,运用分类知识完成图鉴编写,实现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