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3.2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3.2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3.2 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一章的核心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上承《生命的起源》,下接《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学生建立生物进化思想、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的知识基石。通过学习化石证据、比较方法和生物进化历程,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生物类群知识系统化、序列化,初步形成“生物是不断进化而来的”唯物主义生命观,为后续学习乃至高中生物进化理论的深化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分析 教材逻辑清晰,遵循“证据(化石)→方法(比较)→结论(历程)”的科学探究路径。以化石作为直接证据,通过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得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初步结论。引入“比较”这一重要的科学方法,为从化石证据推导出进化历程提供方法论支持。综合运用证据和方法,构建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树,并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节内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蕴含了丰富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教学难点: 1、理解化石在地层中分布规律与生物进化顺序的关系。 2、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评价证据与假说。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主要生物类群的特征,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恐龙”“始祖鸟”等古生物有浓厚兴趣,这为学习化石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和综合归纳能力仍在发展中,对于“进化”这种宏观、漫长的历史过程,难以形成直观认识。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受到一些非科学观点(如神创论)的影响。因此,教学中需充分利用直观素材(图片、视频、化石模型),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从证据出发构建知识,从而突破难点,树立科学的进化观。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化石证据和进化树,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形成“生物进化的结构与功能观”和“多样性与统一性观”。 科学探究:经历“观察化石证据→运用比较方法→构建进化历程”的探究过程,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并据此推断亲缘关系,评价相关证据与假说的合理性。 社会责任:认识到化石资源的珍贵性,树立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初步形成用科学的进化观看待生命世界的态度。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2 能解释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3 能运用比较法分析生物亲缘关系
4 能描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探究能力 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破解地球生命编年史”为大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将教材内容重组为三个递进的学习任务:任务一:寻踪觅迹——化石中的进化密码(对应教材第一部分);任务二:神探利器——比较法(对应教材第二部分);任务三:重构史诗——生物进化树的构建与修正(对应教材第三部分及思维训练)。通过问题链驱动,引导学生像古生物学家一样,从发现证据、掌握方法,到最终构建理论,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任务一:探究化石证据(分析-讨论) → 任务二:学习科学方法(比较法) → 任务三:构建进化历程(思维训练) → 课堂小结与升华 → 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或展示恐龙、猛犸象等古生物复原图。提问:“这些曾经的地球霸主如今安在?我们如何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又是如何知道鸟类可能由恐龙演化而来?”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化身“科学侦探”,利用各种线索,重现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历程。 观看视频/图片,产生兴趣和疑问,进入学习情境。 观察学生是否被问题吸引,能否积极参与初步讨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和古生物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踪觅迹——化石中的进化密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展示三叶虫、恐龙骨骼、始祖鸟、硅化木等不同类型化石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提问: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引出化石的概念和证据价值)。 引导探究:展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示意图”。提出核心问题链: 问题1: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题2:为什么最古老的地层里没有复杂的陆生生物化石? 问题3:这说明了生物进化有什么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观察化石图片,感知化石是古生物的直接证据。 小组合作,分析地层分布图,讨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链,总结分布规律和进化趋势。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反馈,检测学生对化石证据和地层规律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观察和问题链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生物进化的规律,培养分析图表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任务二:神探利器——比较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承上启下:仅靠化石证据还不够,科学家还需要一件“法宝”——比较法。 2、讲解举例:以“马的前肢化石进化序列”为例,讲解如何通过比较不同年代化石的形态结构变化,推断其进化趋势。再举例比较细胞色素c的差异、胚胎发育的相似性等,说明比较法可以应用于不同层面。 聆听、理解比较法的内涵和应用,认识到这是研究进化的重要方法。 聆听、理解比较法的内涵和应用,认识到这是研究进化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将“科学方法”板块作为工具讲解,为下一个更复杂的探究任务做好方法论准备。
任务三:重构史诗——生物进化树的构建与修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构建主干:引导全班共同在黑板上绘制一幅简化的生物进化树(从原始生命→植物、动物各大类群演化方向)。 2、思维训练(评价证据与假说): 呈现情境:展示教材中关于“鲸的起源”的两种假说和一系列证据(化石、解剖、胚胎、分子证据)。 组织讨论: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根据证据,讨论支持哪种假说,并说明理由。 引导评价:巡视指导,引导各组关注证据与假说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进行点评总结,强调“假说需要证据支持,证据越充分,假说越可信”的科学思想。 参与共同绘制进化树,形成对进化历程的整体认识。 小组合作,分析“鲸的起源”资料,进行激烈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派代表阐述。 运用“小组评价表”对思维训练环节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阐述评价其科学思维水平。
设计意图: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知识化繁为简,通过师生共建构架主干。“思维训练”作为核心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运用比较法评价证据与假说,深化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地层中的化石分布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方法:学会了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化石、解剖、胚胎等证据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3.历程: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并能用进化树表示。 4.态度:懂得了科学假说需要证据支持,生物进化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绘制一幅生物进化树示意图,并标注出主要生物类群出现的先后顺序。 2.实践性作业(二选一): 选项A: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一种你感兴趣的化石(如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制作一份简单的资料卡,介绍其特点及在进化中的地位。 选项B:尝试用比较法,比较猫、狗、蝙蝠的前肢骨骼,画出简图并思考它们的同源器官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直接证据:化石 概念: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 地层分布规律:下→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二、科学方法:比较 (比较形态、结构、胚胎、DNA…) 三、大致历程(进化树) 原始生命 →(进化)→ 植物界: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预设亮点:本设计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学生参与度高;“鲸的起源”思维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和选择性。 可能问题与对策: 学生对地层年代久远性缺乏概念,可考虑用“百米卷纸”类比地质年代,将进化关键事件标注其上,增强直观性。 “比较法”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后续教学中需持续提供机会让学生应用该方法。 小组讨论时间可能不足,需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各环节时间分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