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3.1 生命的起源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3.1 生命的起源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3.1 生命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的进化》这一章的开篇之作,具有奠基性的作用。生命的起源是进化论的基础和前提,它解释了生物进化的起点。教材通过介绍“推测”这一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基于证据对无法直接观察的远古事件进行合理推断,从而初步构建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图景。这不仅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深化,更是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的系统培养,为后续学习生物进化历程和原因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教学分析 教材分为两大板块。“科学方法-推测”是工具,强调科学探究的逻辑;“分析·讨论-原始地球上生命形成的推测”是应用,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具体科学问题。两部分相辅相成,体现了方法论与知识内容的统一。本课内容具有高度的推测性和前沿性。没有定论,而是呈现主流的科学假说(如化学起源说)及其证据。这要求教学重在过程而非结论,重在思维而非记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推测”这一科学方法的内涵与过程。 2、识记并理解化学起源说的主要阶段(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教学难点: 1、如何基于证据进行科学推测,理解科学假说的建立需要证据支持。 2、区分科学推测与无根据的猜想,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命的结构层次、生殖发育等知识,对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地球早期环境和生命如何从无到有充满好奇。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但将零散证据整合成完整假说的系统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仍需引导和培养。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宇宙、生命起源等宏大问题有浓厚兴趣,喜欢参与讨论和动手实践。但同时,也可能容易将科幻作品中的情节与科学假说混淆,需要教师加以辨析和引导。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生命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发展的产物”的唯物主义生命观,认同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自然的化学进化过程。 科学探究:学习并尝试运用“推测”的科学方法,能根据提供的证据(如米勒实验、陨石成分等)对生命起源的过程提出自己的合理猜想。 科学思维:发展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比较不同假说(如化学起源说、宇宙生命论)的合理性,评价其证据的可靠性。 社会责任: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探讨,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与珍贵,初步形成敬畏生命、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推测”与“猜想”的区别
2 能简述化学起源说的四个主要阶段
2 能说出支持化学起源说的1-2个证据
探究能力 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 激发了我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浓厚兴趣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采用“情境导入→方法先行→证据探究→建构模型→反思提升”的思路。以“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永恒问题切入,首先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论——“推测”。然后,引导学生化身“科学侦探”,分析原始地球的环境证据和实验证据(如米勒实验),像科学家一样一步步“还原”生命起源的可能过程,最终构建起化学起源说的模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科学思维的深化。
教学流程 导入(引发疑问)→ 新课学习(方法学习→假说探究)→ 巩固提升(模型建构→假说辨析)→ 课堂小结(梳理升华)→ 作业布置(延伸拓展)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一段展现地球壮丽景色(山川、海洋、多样生物)和浩瀚宇宙的短视频。提问:“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产生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女娲造人、上帝创世等各种神话传说。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观看视频,感受生命之美与宇宙之浩瀚,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听过的一些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 观察学生是否被问题吸引,能否积极参与初步讨论。
设计意图:利用视觉冲击和终极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自然引出科学视角与神话传说的区别。
任务一:掌握“推测”的科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讲解引导:指出对于无法直接观察的过去事件,科学家使用“推测”的方法。通过一个简单的侦探破案类比(如:根据脚印、指纹推测嫌疑人),解释推测的三要素:现有证据、科学知识、严密逻辑。强调推测不等于胡乱猜想。 2、举例说明:展示恐龙复原图与化石照片,提问:“我们从未见过活的恐龙,如何知道它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得出“根据化石(证据)进行推测”的结论。 聆听、思考,参与恐龙例子的讨论,理解推测的科学内涵。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科学推测吗?”检验学生对方法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先教授工具,再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思维路径,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方法论指导,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务二:探究“原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推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提出任务:我们将化身科学侦探,根据线索“还原”生命起源的历程。核心假说是“化学起源说”。 2、提供证据链: 线索一(环境证据):展示“原始地球环境想象图”,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大气成分(无氧气)、能量来源(紫外线、闪电、火山喷发等)。 线索二(实验证据):播放或图解“米勒模拟实验”动画,引导学生分析:①实验模拟了什么条件?②得到了什么结果?③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物) 线索三(间接证据):展示陨石中含有氨基酸的图片或资料,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宇宙中也能形成有机物,佐证了该过程的普遍性。) 3、引导建构模型:将证据串联,在白板上分步板书,引导学生共同构建化学起源说的四阶段模型: 第一步: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米勒实验证明) 第二步: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 第三步:从有机大分子到多分子体系(原始界膜的出现) 第四步:从多分子体系到原始生命。 1、分析教师提供的图片和资料,提取关键信息。 2、小组讨论:根据证据,尝试描述生命起源的每一步可能如何发生。 3、参与全班构建模型的过程,跟随教师的引导,梳理知识脉络。 通过提问“米勒实验支持了哪个阶段?”“原始海洋为什么被称为‘生命的摇篮’?”等,评估学生对证据与假说之间联系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纳入小组评价。
设计意图:将知识传授转变为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寻找证据、构建理论的过程,深化对化学起源说的理解,并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任务三:巩固与提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活动“生命起源故事会”:邀请1-2个小组,根据刚刚构建的模型,发挥想象力,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地球上第一个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2、观点辨析:简要介绍“宇宙生命论”(胚种论),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化学起源说和宇宙生命论,哪个更合理?为什么?”强调科学假说需要证据支持,目前化学起源说证据更充分。 小组代表讲述故事;全班同学对两种假说进行简短辩论,阐述理由。 使用“小组评价表”对故事会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在辨析环节能否运用证据支持观点。
设计意图:“故事会”活动是对所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巩固。假说辨析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到科学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不盲目接受单一观点。
课堂小结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了解了哪个主要假说?它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2、学生活动:回顾、梳理,分享收获和感悟(如:生命来之不易,科学探索充满魅力等)。 3、设计意图:强化知识结构和核心观点,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绘制一幅“化学起源说”的流程图,并标注出每个阶段的关键证据或支持条件。 2、拓展性作业(二选一): A. 我是小科学家:查阅资料,了解除了米勒实验外,还有哪些科学实验为化学起源说提供了支持?做成一个小资料卡片。 B. 我是小辩手:写一段短文,论述你为什么更支持“化学起源说”而不是“神创论”。(注意尊重不同文化信仰,重点从科学证据角度论述)。
板书设计 一、科学方法:推测 证据 + 科学知识 + 逻辑 → 合理推测 二、化学起源说(主流假说) 1. 原始地球环境:高温、闪电、紫外线、无氧气 2.过程:(箭头连接) 无机物 → (米勒实验)→ 有机小分子 → (原始海洋)→ 有机大分子 → 多分子体系 → 原始生命 3. 地位:实验证据支持,目前最被广泛接受。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学生参与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是否高效? 难点突破:学生对“推测”方法的理解是否到位?能否清晰区分科学假说与神话? 时间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故事会”和“假说辨析”环节是否充分? 生成性问题: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是否给予了恰当的引导和解答? 改进设想:下次授课时,可以在哪些环节进行优化?例如,是否可以引入更生动的模拟实验视频或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