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2.5 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2.5 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5 生物的变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章节的收尾与升华。学生在学习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后,本节转向探讨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它既是遗传知识的延伸,又为理解生物进化(下一章内容)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探究实验和实例分析,学生将理解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遗传变异原理造福社会,从而建立完整的“遗传-变异-进化-应用”知识体系。 2、教学分析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一种变异现象”通过“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区分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理解变异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三个典型育种实例(杂交育种、诱变育种、选择育种),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生物变异的现象。 2、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探究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及结论的得出。 2、理解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原理。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充满好奇。但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仍有待发展,对于变异的原因(遗传物质改变与环境影响)容易混淆。在探究实验中,他们可能对数据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同时,他们对高科技育种手段充满兴趣,可以利用此点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对变异现象的分析,形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生命延续与发展的基础”的观念;认识到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科学探究:能够完成“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实验,学会测量、记录、处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并得出结论,提升探究实践能力。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区分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能够分析不同育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发展批判性思维。 社会责任:关注转基因技术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辩证看待其应用前景和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树立科技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变异的概念和普遍性
2 能分析育种实例的原理
2 能区分可遗传与不可遗传变异
探究能力 能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实验。
科学态度 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有自己的看法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情境导入-探究实践-建构概念-应用迁移”的思路。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自主建构“变异普遍存在”及“变异类型”的概念;再通过分析讨论人类育种实例,将抽象原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任务一:探究变异现象(实验探究) → 任务二:解析变异类型(概念建构) → 任务三:应用变异原理(实例分析) → 课堂小结与升华 → 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一组图片/短视频:同一品种的狗(如金毛)个体间的毛色、体型差异;同一棵树上结的苹果大小、形状不同;一对双胞胎兄弟姐妹的细微差别。提问:“这些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什么现象?” 观察、思考并回答:差异/不同。教师引出课题:“这种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变异’。” 观察学生是否能从生活实例中概括出“变异”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快速聚焦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建立变异普遍存在的感性认识。
任务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引导提出问题: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同一种花生果实的大小是否也存在变异呢?” 2、指导制定计划: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比较大小花生成果实长度的变异哪个大),讲解测量方法(测量果实长轴长度,单位毫米)、数据记录表格设计。 3、组织实施探究: 分发大小两种花生,巡视指导,确保测量准确、记录规范。 4、指导数据处理: 引导学生将数据转换成直观的曲线图(或柱状图),讲解绘制方法。 1、分组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记录至少30个花生果实的长轴长度。 2、数据处理: 在坐标纸上绘制长度分布曲线图。 3、分析讨论: 观察曲线图,讨论:“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是多少?小花生呢?数据分布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 小组评价表;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合作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数据处理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让学生亲身验证变异的普遍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实证基础。
任务二:解析变异类型——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设疑:“刚才我们看到的花生大小差异,如果把这些小花生种下去,后代结的果实是大还是小?为什么?” 2、提供案例:展示案例:A.某人生长的环境光照不足,皮肤很白(不可遗传);B.白化病患者的皮肤也很白(可遗传)。展示“变异分类”思维导图框架。 1、小组讨论: 分析花生大小变异的原因(品种本身遗传物质不同?还是土壤肥力等环境因素?),判断其类型。 2、概念建构: 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思维导图,明确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和不可遗传变异(仅由环境引起)的本质区别。 提问学生判断案例类型,评估其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典型案例,突破难点,帮助学生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构建清晰的核心概念。
任务三:应用变异原理——人类的育种实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呈现实例: 展示教材中的三个育种实例图片或短视频:高产抗倒伏小麦(杂交育种)、太空椒(诱变育种)、高产奶牛(选择育种)。 2.组织讨论: 提出讨论提纲: 育种者利用了哪种变异?(可遗传变异) 他们是如何获得并筛选出这种优良变异的? 这三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有何不同?。 1、分析讨论: 小组选择1-2个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尝试解释其原理。 2.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通过小组汇报和表格填写,评价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将生物学原理与科技前沿、农业生产相联系,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视野。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一个概念: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一次探究: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决定。 两种类型: 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和不遗传变异(仅环境引起)。 三大应用: 人类利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人工选育等原理培育新品种。 一个观念: 遗传保持稳定,变异推动发展,二者对立统一,共同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必做): 教材课后练习题;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完善变异类型的思维导图。 2、实践性作业(选做): 调查身边(家庭、超市)的农作物或宠物,找出2个可遗传变异和2个不可遗传变异的例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3、拓展性作业(挑战):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现代育种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介绍,并思考其利与弊。
板书设计 一、变异现象:普遍存在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 二、变异类型 1. 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 → 能遗传 (如:品种差异、白化病) 2. 不可遗传变异:仅由环境引起 → 不遗传 (如:晒黑的皮肤、肥水足结大果) 三、应用:培育新品种 1. 选择育种:择优留种 2. 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3. 诱变育种:人工诱变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带来的思索: 探究实验的时间把控是否合理?学生测量和绘图是否遇到困难?是否需要更详细的指导或使用数字化工具(如Excel)辅助? 学生在区分两种变异类型时,是否存在典型误区?如何通过更生动的案例(如“晒黑”与“黑人”)加以澄清? 关于现代育种技术的讨论,课堂氛围如何?是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 2、改进方向: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准备不同难度的探究任务卡。 可收集学生作业中的优秀案例,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