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2.4 人的性别决定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2.4 人的性别决定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4 人的性别决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一核心主题,是遗传知识在人类自身上的具体应用和深化。学生在学习了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显隐性后,本节进一步揭示染色体如何决定性别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续学习“生物的变异”打下基础,是连接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桥梁。同时,本节内容与社会热点(如性别平等、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2、教学分析 教材通过“男女染色体的差别”奠定知识基础,明确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性染色体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男生女的奥秘”探究性别决定的过程和原理,并利用“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结构清晰,从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突出观察、比较、探究和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的训练。“观察·思考”培养观察与比较能力;“模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训练”培养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特别是性染色体的组成。 2、生男生女的奥秘及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并运用知识解释自然人群中男女比例接近1:1的现象。 2、从微观的染色体层面理解性别决定的遗传机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DNA、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基因的遗传规律,对遗传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对“生男生女”这一话题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一些诸如“性别由母亲决定”等前科学概念或社会偏见。该年龄段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和参与,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仍在发展中。对于概率、微观机制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理解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遗传与变异”的生命观念,认识到生命延续的内在规律性。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图谱,提升观察与比较的能力;通过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如何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和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演绎与推理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的原理;通过“思维训练”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科学结论,培养证据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责任:科学地认识性别决定的原因,摒弃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观念;关注与遗传相关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伦理观。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男女性染色体的差异
2 能解释生男生女的原理
探究能力 能参与小组实验并完成任务。
科学态度 能用本节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遵循“情境导入→探究建构→应用提升”的思路。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新生儿性别比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通过观察染色体图谱,自主构建“男女染色体差别”的核心概念。再利用模拟实验,将抽象的遗传过程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自主发现“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规律。最后,通过思维训练和社会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同时落实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任务一:探究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 任务二:揭秘生男生女的奥秘(模拟实验) → 任务三:分析与应用(思维训练与社会讨论) → 课堂小结与升华 → 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一对龙凤胎的照片或短视频。提问:“这对可爱的龙凤胎,他们的性别在什么时候决定的?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有的家庭生的都是男孩,有的都是女孩,而生男生女的比例又大致相当呢?” 观看、思考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猜测和看法。可能会提到“妈妈决定”、“运气”、“天注定”等不科学的观点。 观察学生是否被情境吸引,是否能提出自己的初步假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任务一:探究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 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2、出示【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成图】(高倍显微镜下和排序后的核型图)。 3、提出问题链: - 数一数,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各有多少对? - 比较两幅图,找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 第23对染色体与其他22对有何不同?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 男性和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如何表示?。 1、观察、比较、数数,回答前两问。 2、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性染色体”的概念。 3、通过比较,明确:男性为XY,女性为XX。并完成笔记。。 通过提问,检测学生能否准确识别并描述男女染色体核型的差异。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染色体知识可视化,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归纳,主动构建“性染色体”和“男女染色体差异”的核心概念,培养科学探究中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任务二:揭秘生男生女的奥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讲解原理与步骤: - 明确道具:黑子(代表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白子(代表含Y染色体的精子)、另一种颜色的棋子(代表含X染色体的精子)。 - 强调规则:随机抽取,模拟精卵结合的随机性。 -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重复实验30次,记录“生男(XY)”和“生女(XX)”的次数。 2、巡视指导: 检查各小组操作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真实。 1、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抽棋子,一人监督,一人记录)。 2、 严格按照步骤完成30次模拟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3、小组内初步计算本组的男女比例。 运用“小组评价表”,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操作规范性和数据真实性。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模拟,将微观、抽象的遗传过程具体化、游戏化,让学生在“做”中学,深刻体验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这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任务三:模拟人的性别决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数据分析】 1、汇总数据: 邀请各组汇报数据,汇总到全班总表中。 2、引导分析: - 提问:单个小组的数据(如30次)比例可能不是1:1,这说明了什么?(随机性) - 提问:将全班的数据加起来(如300次),比例又是多少?这又说明了什么?(大数量统计下趋近于1:1) 3、板书画图: 用遗传图解的方式,清晰地展示出精子(X、Y)与卵细胞(X)随机结合产生XX和XY后代的過程,并解释机会均等的原理。 1、汇报本组数据,观察全班数据汇总。 2、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理解“随机性”和“概率”的含义。 3、在笔记本上跟着老师一起绘制遗传图解,理解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遗传图解的绘制,评价其是否理解了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本质。
设计意图: 通过从“小组数据”到“全班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亲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偶然到必然的科学归纳过程,真正理解“概率”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男性为XY,女性为XX。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机会均等。 2、我们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科学奥秘。 3、生男生女是自然随机的事件,男女平等,同样精彩。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并绘制本节知识的思维导图。 2、实践性作业: 回家向家人(如爷爷奶奶)用今天所学的科学道理,解释“生男生女”的奥秘,做一名小小的科学宣传员。 3、拓展性作业(选做): 查阅资料,了解除了XY型性别决定,生物界还有哪些性别决定方式(如ZW型)。
板书设计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常染色体:22对(男、女相同) 性染色体:1对(男、女不同) 男性:XY 女性:XX 二、生男生女的奥秘 原理: 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 卵细胞(1种): X 精子(2种): X 或 Y 遗传图解: text 亲代: 父亲(XY) 母亲(XX) ↓ ↓ ↓ 生殖细胞: X 或 Y X ↘ ↙ ↙ 子代: XX XY 女孩 男孩 (概率各占50%) 结论: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民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之处: 境创设成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实验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亲身实践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思维训练”环节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达到了情感升华的目的。 2、待改进之处: 在时间分配上,模拟实验和数据汇总环节若小组较多可能耗时较长,需进一步优化流程,或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快速汇总数据。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对“随机性”和“概率”的理解仍需在后续教学中通过更多实例加以巩固。 可以尝试引入关于“双胞胎性别”等更复杂的情境,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探究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