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课题名称 6.4.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第六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四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核心部分,衔接生物进化理论,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知。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危机、保护措施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思想,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关键章节,也是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 2、教学分析 教材结构: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含“分析·讨论:外来入侵物种”);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含“分析·讨论:保护措施”);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含“思维训练:综合概括”)。贯穿着逻辑主线:问题(威胁)→ 解决方案(措施)→ 理念升华(和谐共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威胁的具体表现(物种灭绝、栖息地破坏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教学难点: (1)理解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危害机制; (2)辨析不同保护措施的适用情境; (3)将抽象“和谐共生”理念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生态系统、生物分类等知识,但对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危机认识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初成,易被具象案例吸引,需强化逻辑链建构(如“入侵物种→生态失衡→人类损失”)。关注野生动物但行动力弱,需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愿。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形成“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观。 科学探究:设计模拟“入侵物种防控方案”;调查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威胁原因;对比保护措施,培养批判性选择能力。 社会责任:树立生态文明观,承诺“低碳生活、拒食野味”等个人行动,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3种生物多样性威胁2 区分就地/迁地保护措施3 解释“和谐共生”的内涵4 提出1项个人环保行动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以“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贯穿全课。真实案例导入(渡渡鸟灭绝)→ 探究威胁(入侵物种辩论)→ 制定方案(保护地规划)→ 理念升华(人与自然关系思辨)。将教材“分析讨论”与“思维训练”转化为递进式探究任务。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灭绝动物纪念馆→任务一:剖析威胁成因→任务二:设计保护方案→任务三:构建和谐共生策略→总结升华:签署“生态守护者”承诺。学习活动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展示渡渡鸟、白鱀豚等灭绝动物影像,设问:“如果生物多样性是一张网,失去物种意味着什么?” 观看视频并思考,用“生态网”比喻描述物种消失的影响。 观察学生类比回答的准确性(生命观念)。设计意图:以情感冲击引发危机意识,激活前认知。任务一:剖析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成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展示巴西龟、水葫芦等入侵物种案例,组织“分析·讨论:外来入侵物种如何威胁生物多样性?” 引导绘制“威胁成因关系图”(盗猎→栖息地破坏→污染→入侵物种→气候变化)。 小组合作分析教材案例,归纳入侵物种的影响路径(如抢夺资源、传播疾病); 举例说明本地生态问题(如紫茎泽兰入侵林地) 小组关系图完整性(是否体现多因素关联); 自我评价表“威胁举例”项。设计意图:用结构化工具(关系图)解构复杂问题,培养系统思维。任务二: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创设任务:“为云南野生亚洲象设计保护路径”; 提供资料包(保护区地图、种群数据),引导辨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与迁地保护(动物园)的优劣。 小组角色扮演(政府/科学家/村民),辩论方案可行性; 完成教材“分析·讨论”,补充“生态廊道”“社区共管”等新措施。 小组评价表“分析深度”“方案创新性”; 方案中是否体现“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设计意图:通过多主体角色体验,理解保护措施的综合性与社会性。任务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策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组织“思维训练:综合概括”,引导学生从威胁、保护措施中提炼“和谐共生”内涵; 播放“塞罕坝林场”“蚂蚁森林”案例,提问:“我们如何从索取者变成守护者?” 以“金字塔图”归纳个人→社区→国家层面的行动; 撰写一句话承诺(如“不购买珊瑚制品”) 思维训练报告的逻辑性; 承诺书的行为具体性(态度责任)。设计意图:将宏观理念转化为可操作行动,强化责任内化。课堂小结1、知识梳理: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核心知识链。 困境: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主因:栖息地破坏、入侵物种等)。 对策: 保护刻不容缓,主要措施(重中之重在就地保护)。 目标: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是为了保障人类福祉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行动: 和谐共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需要每一位公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2、情感升华: 再次展示开篇那张生机勃勃的地球图片。 教师寄语: “地球不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它是所有生灵共有的家园,也是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守护这片蔚蓝星球上的万千生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不仅是责任,更是智慧与远见的体现。让我们一起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携手同行,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调查校园/社区入侵植物,制作科普警示牌。 拓展作业:设计一份“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提案”(参考成都公园城市案例)。 实践作业:参与“公民科学家”项目(如观鸟记录上传至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板书设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威 胁 → 保 护 → 理 念 ↗ 物种灭绝 就地保护 共生之树: 成因 ↘ 入侵物种 迁地保护 ↙ ↘ (盗猎/污染) 法律教育 尊重自然 可持续行动 ↗ ↘ 每一物种价值 低碳生活承诺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点:角色扮演有效促进多角度思考;本地案例提升认同感。 2、改进点:入侵物种机制需补充动画演示;保护措施辩论时间不足。 3、生成性问题:学生质疑“为何不消灭所有入侵物种?” → 可延伸讨论生态平衡修复复杂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