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4.1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4.1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4.1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属于“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主题的收官单元,是理解生物进化的直接成果(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章节。承上(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后续学习生态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2、教学分析 教材以“进化”为主线串联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四个板块,强化“多样性是进化结果”的核心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关系;进化与多样性的因果联系。 教学难点: 遗传多样性对物种适应性的意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层级结构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进化机制。易混淆“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对抽象概念(如基因库)理解困难。对本文的兴趣点:本土物种案例(大熊猫、银杏)、DNA可视化活动。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认同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理解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 科学探究:设计遗传多样性模拟实验(如不同品种水稻抗病性对比)。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如中国物种丰度)归纳结论,辨析三类多样性的差异。 社会责任:基于国情数据(中国物种特有率)增强保护使命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三类生物多样性
2 解释“进化导致多样性”的逻辑
3 分析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采用“问题链驱动→概念建构→本土深化”模式:进化主线:化石证据→现代物种分布→DNA差异→生态系统案例。情境链:渡渡鸟灭绝事件→中国物种地图→杂交水稻实验→西双版纳雨林视频。
教学流程 问题导入:灭绝物种警示→任务1:进化与多样性的关系→进化与多样性的关系→任务3:构建遗传多样性模型→总结升华:保护意义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渡渡鸟复原动画,提问:“为什么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看到多样物种,而渡渡鸟却永远消失?” 讨论灭绝原因,联系“适应与进化”旧知。 观察学生能否用“自然选择”解释物种存亡。
设计意图:用灭绝案例引发危机感,过渡到“现存多样性是进化成果”。
任务一:破解进化密码——生物多样性的由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始祖鸟化石、腔棘鱼活体照片对比 板书关键结论:生物多样性 = 遗传变异 + 自然选择 + 时间积累 完成填空:“从______到______的进化证据表明,现存生物是漫长______的产物。”(答案:化石、现存生物、适应与淘汰) 课堂提问:“银杏被称为活化石,这对理解进化速度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用实证材料建立“时间尺度→多样性”的科学认知。
任务二:发现中国奇迹——物种多样性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组织课本“分析·讨论”活动: 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数据(高等植物3.6万种,世界第三) 追问:“为什么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这与当地什么环境特征相关? 小组合作完成物种分布地图贴标(熊猫/扬子鳄/珙桐等) 撰写微博体科普文:“#中国宝藏物种#:北纬30°的秘密...” 评估地图贴标准确性及科普文的科学严谨性。
设计意图:用本土化案例激发文化自信,渗透地理环境对多样性的塑造作用。
任务三:微观密码解读——遗传多样性实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演示实验:不同品种狗DNA电泳图谱(金毛/藏獒/吉娃娃) 设疑:“如果所有水稻都是同一品种,面对新型病害会怎样?” 动手构建纸模DNA序列(彩色纸条模拟碱基): 品种A:ATCCGTT 品种B:ATACGTT 讨论单个碱基改变(红色标注)对抗病性的影响 实验报告:“若环境剧变,哪种基因库更有生存优势?为什么?”
设计意图:可视化微观变异,理解遗传多样性是适应变化的“保险库”。
任务四:生命网络编织——生态系统多样性体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红树林生态系统视频(防浪护岸/候鸟栖息/鱼虾繁殖) 设计角色卡:弹涂鱼、秋茄树、白鹭、微生物 分组进行“生态角色保卫战”辩论: “如果红树林被填海造陆,我(的角色)会...”。 辩论评分表(逻辑性/科学依据/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生态系统完整性价值。
课堂小结
1、核心关系: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2、三大层次: 物种多样性:生命的“种类多”。(突出我国丰富性及特有性) 遗传多样性:生命的“基因库”。(是适应与生存的基础)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命的“家”多样。(是物种生存的舞台和基础) 3、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价值巨大: 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 保护责任: 认识其脆弱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是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
作业设计 基础题:绘制三类多样性关系概念图(必做) 实践题:调查社区5种外来植物,分析其对本地多样性的影响(选做) 挑战题:设计“如果恐龙未灭绝...”生物多样性假想海报(选做)
板书设计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 时间积累:化石证据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遗传基础:变异积累 ↓ —————————————————————— | 物种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 ↑ ↑ ↑ 中国物种 DNA差异实验 红树林角色卡 (3.6万种)(碱基改变) (功能交织)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点:角色扮演活动有效突破“生态系统抽象性”;DNA纸模实现微观概念具象化。 2、改进点:中国物种数据可增加特有物种比例(如大熊猫)强化自豪感,下节课增加“灭绝速率计算”衔接保护紧迫性。 3、生成问题:学生提问:“实验室育种是否在降低遗传多样性?”(可作为下节导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