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生物的进化”章节的核心内容,承上(遗传变异)启下(生物多样性),解释生物进化的内在机制。通过实例分析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理论,培养科学思维(如质疑、实证),为形成进化观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教材逻辑清晰,内容由第一部分:生物进化的实例(桦尺蛾工业化黑化、长颈鹿长颈的形成)。第二部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理论) + 思维训练(质疑“用进废退”观点)构成。按照现象观察(实例)→ 实验探究(保护色模拟)→ 理论构建(自然选择)→ 思维深化(科学质疑)的逻辑线索进行。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保护色形成的模拟实验设计与分析。 教学难点: 1、理解“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 2、辨析自然选择与“用进废退”的本质区别(思维训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增强,但需依托直观案例;在已学习遗传变异、化石证据,但对进化动因缺乏系统性认知的基础上,容易混淆“生物主动适应”与“自然选择被动筛选”。感兴趣的点是模拟实验、生物生存策略(如保护色)、辩论式思维训练。这样能依托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在进化层面的理解”。 科学探究:参与和体验“模拟保护色形成”的探究过程。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进化的实例;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实验(探究实践),培养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与交流的能力;通过“思维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对不合理或片面的观点提出质疑。 社会责任:感受生命进化的奥秘与漫长历程,体会科学研究中合理质疑的重要性,认同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解释自然选择的四个要点
2 能区分自然选择与用进废退
探究能力 能区分自然选择与用进废退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实例观察 → 实验验证 → 理论建构 → 思维批判”为主线。采用积极的策略将情境驱动:工业黑化、动物伪装视频激发兴趣;实验突破:游戏化模拟保护色形成;并组织学生辩论升华:围绕“长颈鹿长颈原因”组织正反方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态演示自然选择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记忆。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桦尺蛾的“黑化之谜” → 任务一:分析生物进化实例 → 任务二:实验·探究 保护色模拟 → 任务三:构建自然选择学说 →任务四:思维训练·批判拉马克→ 课堂小结与升华 → 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视频:1900年英国工业区,浅色树干被煤烟熏黑,浅色桦尺蛾数量锐减,黑色桦尺蛾增多。并提问:“是桦尺蛾主动把自己染黑了吗?。 观看视频,提出猜测(如“环境导致变异”“天敌选择”)。 观察学生是否被问题吸引,能否积极参与初步讨论。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案例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
任务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实例(桦尺蛾与长颈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案例1:展示不同年代桦尺蛾数量变化折线图,提问:“黑色蛾增多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案例2:用动画展示长颈鹿祖先的颈长差异,提问:“长颈是‘努力伸脖子’获得的吗?。 小组讨论,绘制因果链(环境变化→天敌捕食→适者生存)。 随机抽小组展示因果链图,评价逻辑严密性。
设计意图:从现象抽象出“环境选择”的核心概念,为自然选择学说奠基。
任务二:实验·探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材料:5种颜色卡纸(模拟环境)、100个彩色小纸片(“昆虫”含5色各20片)、秒表。 任务单: ① 每组选1人作“捕食者”(闭眼10秒后抓取“昆虫”); ② 记录每代幸存者数量; ③ 重复3代,统计颜色比例变化。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并绘制折线图→结论:“与环境色相近的‘昆虫’存活率高”。 实验报告评分(数据准确性、结论科学性)。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理解“生存斗争”与“适者生存”,突破难点。
任务三:自然选择学说的构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利用思维导图动态生成:过度繁殖 → 生存斗争 → 遗传变异 → 适者生存。 提问:“变异是定向的吗?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吗?” 分组讨论:用四要素重新解释桦尺蛾进化及实验结果。 辨析错误观点:“长颈鹿的长颈是用进废退的结果。” 课堂辩论中对核心概念的应用准确性。
设计意图: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论升华。
任务四:思维训练——合理质疑抗生素滥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创设情境:医生为感冒患者开抗生素,称“预防细菌感染”。 引导质疑:“该做法是否符合自然选择原理?长期后果是什么?” 绘制超级细菌进化流程图(低剂量→耐药突变积累→高耐药性)。 撰写倡议书:“科学使用抗生素的三大理由”。
设计意图:将进化理论迁移至公共卫生领域,强化社会责任。
课堂小结
三位一体小结法: 知识层面:自然选择=随机变异+定向选择(板书:变异→选择→适应) 方法层面:模拟实验法、假说-演绎法、科学质疑路径 价值层面:敬畏进化力量,践行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教材课后练习题1-3(巩固概念)。 2、实践作业: 调查本地某一物种(如家燕)形态特征与环境适应性,撰写微报告。 3、挑战作业: 用自然选择解释“滥用抗生素导致超级细菌出现”,提出防控建议。
板书设计 一、实例:桦尺蛾的工业黑化 环境污染 → 树干变黑 → 黑色蛾存活率高 → 基因频率改变 二、自然选择(达尔文) 1. 过度繁殖 → 2. 生存斗争 3. 遗传变异(基础)→ 4. 适者生存(结果) 三、核心启示: 变异是随机的,选择是定向的,进化是适应的积累!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点: 模拟实验有效突破“选择定向性”的抽象概念。 “合理质疑”活动提升学生对科学伦理的关注度。 2、改进方向: 增加数字模拟软件动态展示基因频率变化。 引入更多本土案例(如云南蝴蝶多样性进化)。 3、生成性问题: 学生提出:“如果环境剧变,生物来不及进化怎么办?” → 延伸至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