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2024)三年级上册数学 《劳动最美丽—混合运算》教案(共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24)三年级上册数学 《劳动最美丽—混合运算》教案(共2课时)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劳动最美丽——混合运算》教案
(共2课时)
项目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与加减法) 第二课时: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运算能力:结合劳动情境理解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此类算式。 2.模型意识:从劳动场景中提炼数学问题,建立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推理意识:通过观察、对比、交流,推理出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4. 应用意识: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劳动相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5. 劳动素养:在情境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1. 运算能力: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能准确计算。 2. 推理意识:通过具体情境对比,推理出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发展逻辑思维。 3. 模型意识:结合劳动情境构建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模型,提升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不同的列式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5. 劳动素养:在解决劳动相关问题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能结合情境解释运算顺序的意义。 1. 教学重点:掌握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能正确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校园大扫除”“果园摘苹果”等劳动情境图片、例题动画、练习题)、实物投影仪、作业纸。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练习本、铅笔。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食堂买菜”“手工制作”等劳动情境、对比例题、闯关练习题)、小括号卡片、实物投影仪、作业纸。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融入劳动教育)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咱们校园里的苹果熟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果园帮忙摘苹果,大家开心吗?(课件出示果园摘苹果的劳动情境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小明摘了3筐苹果,每筐有12个。 生2:小红摘了15个苹果。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小明和小红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之前学过的知识,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形式来解决它,这就是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以“果园摘苹果”的劳动情境导入,既贴合“劳动最美丽”的主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2. 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2.1 分析问题,列出算式 师:要计算小明和小红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出小明摘了多少个苹果,再把小明摘的和小红摘的加起来。 师:非常棒!那小明摘的苹果数量怎么计算呢? 生:小明摘了3筐,每筐12个,所以是12×3=36(个)。 师:然后再算一共多少个,就是36+15=51(个)。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大家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请学生展示: 生1:12×3+15 生2:15+12×3 师:这两个算式都对吗?大家思考一下,它们表示的意思和我们分步计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的,都是先算12×3,再算加15。 2.2 探究运算顺序 师:那这两个综合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是先算加法还是先算乘法?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后汇报: 组1:我们认为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要先算出小明摘的数量,也就是12×3,才能加小红的15个。如果先算加法12+15,再乘3,就不对了。 师:说得太有道理了!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先算加法15+12=27,再乘3就是81,这和我们分步计算的51不一样,所以确实不能先算加法。 师:那另一个算式12×3+15呢?同样要先算乘法吗? 生:对,先算12×3=36,再算36+15=51,和分步计算结果一样。 师:那如果是减法呢?比如课件出示例题:“校园大扫除,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擦12块玻璃,已经擦了38块,还剩多少块没擦?”谁能列出综合算式? 生:12×4-38 师:这个算式怎么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12×4=48,再算48-38=10。因为要先算出一共要擦多少块玻璃,再减去已经擦的,就是剩下的。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那谁能来说说,像这样有乘法和加法或者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呢?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师板书: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结合劳动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步计算过渡到综合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对比验证等方式,自主探究运算顺序,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2.3 教材例题讲解,巩固算理 师:请大家打开教材,看“劳动最美丽”单元的第一个例题:“同学们做手工,每人做3朵红花,5人一共做了多少朵?再做12朵黄花,一共做了多少朵?”谁能说说怎么列综合算式? 生:3×5+12 师:按照我们刚才总结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大家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教师请一名学生板演:3×5+12=15+12=27(朵)。 师:大家看他算得对吗?谁能说说为什么先算3×5? 生:因为要先算出5人做的红花数量,才能加黄花的数量,所以先算乘法。 师:非常好!再看教材“试一试”:“18-6×2”,这个算式怎么算?先算什么? 生:先算6×2=12,再算18-12=6。 师:为什么不能先算18-6呢? 生:因为有乘法和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如果先算18-6=12,再乘2就是24,结果就错了。 师:大家说得很清楚,一定要记住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将探究出的运算顺序应用到教材内容中,巩固算理,同时熟悉教材呈现方式,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3. 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3.1 基础题:算一算 课件出示:25+5×4 3×6-10 7×8+12 45-9×4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互查后,教师随机抽查学生汇报,纠正错误。 3.2 情境题:解决劳动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食堂阿姨做饭,买了4袋大米,每袋20千克,又买了15千克面粉,一共买了多少千克粮食?” 师:谁能先说说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再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生1:信息是4袋大米,每袋20千克,15千克面粉;问题是一共多少千克粮食。 生2:算式是20×4+15=80+15=95(千克)。先算大米的重量,再加面粉的重量。 师:非常正确!再看一题:“同学们浇树,三年级浇了5行,每行8棵,四年级浇了45棵,三年级比四年级少浇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请学生展示并讲解:8×5=40(棵),45-40=5(棵),综合算式是45-8×5=45-40=5(棵)。 3.3 拓展题:判断对错并改正 课件出示:12+8×3=20×3=60( ) 9×3-6=27-6=21( ) 50-6×7=50-42=8( ) 15+5×5=20×5=100( ) 师:大家判断这些算式计算得对不对,错的请改正过来,并说说错在哪里。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分析错误算式的问题所在,强化运算顺序的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情境题、拓展题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巩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同时结合劳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应用意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谁来说说? 生1:我知道了有乘法和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生2:我学会了列综合算式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 生3:我觉得劳动很有意义,数学能帮我们解决劳动中的问题。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与劳动的联系。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做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大家还记得运算顺序吗?我们来做几道题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5+5×3 20-4×4 3×6+12 40-6×5)请大家快速算出结果,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小结: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师:大家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混合运算,不过今天的运算中会出现一个新的“小帮手”,它能改变运算顺序,它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板书课题: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同时以“新帮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1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学校食堂要准备午餐,阿姨去买菜,买了20千克白菜,还买了3袋萝卜,每袋5千克。(课件出示食堂买菜的劳动情境图)大家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白菜和萝卜一共买了多少千克? 生2:白菜比萝卜多买了多少千克? 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白菜和萝卜一共买了多少千克?”谁能列综合算式计算? 生:20+3×5。先算3×5=15,再算20+15=35(千克)。 师:非常正确!那如果我们把问题改成“买的白菜和萝卜一共有5袋,每袋5千克,再加上20千克白菜,一共多少千克?”大家再想想怎么算? 生:先算5袋萝卜的重量,5×5=25,再加20,25+20=45(千克)。 师:那如果问题是“买了20千克白菜,又买了5袋蔬菜,其中3袋是萝卜,每袋5千克,剩下的是土豆,土豆有多少千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先算一共买了多少袋蔬菜,5-3=2(袋),再算土豆的重量,2×5=10(千克)。 师:那能不能列一个综合算式呢?大家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式,可能出现两种情况:5-3×5 和 (5-3)×5 师:这两个算式都对吗?它们的结果一样吗?大家算一算。 生1:5-3×5先算乘法3×5=15,再算5-15,不够减,不对。 生2:(5-3)×5先算5-3=2,再算2×5=10,是对的。 2.2 认识小括号,理解作用 师:大家发现,当我们需要先算加法或减法,再算乘法时,原来的运算顺序就不够用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新“小帮手”——小括号(板书: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运算顺序,让我们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内容。 师:所以刚才的问题,正确的综合算式应该是(5-3)×5,先算小括号里的5-3=2,再算2×5=10。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3 教材例题讲解,巩固顺序 师:请大家打开教材,看“试一试”的例题:“手工小组的同学做纸花,一共做了24朵红花,分给4个小组后,剩下的做成黄花,每个小组分3朵,黄花有多少朵?”谁能说说怎么列综合算式? 生1:24-4×3。先算4×3=12,再算24-12=12(朵)。 师:那如果问题改成“手工小组的同学做纸花,一共做了24朵,分给2个小组,每个小组分3朵,剩下的做成黄花,黄花有多少朵?”怎么列综合算式? 生2:24-2×3=24-6=18(朵)。 师:再变一变,“手工小组的同学做纸花,一共做了24朵,分给2个小组,一组分3朵,另一组分4朵,剩下的做成黄花,黄花有多少朵?”这个问题怎么列综合算式? 生:24-(3+4)。因为要先算两个小组一共分了多少朵,所以用小括号把3+4括起来,先算3+4=7,再算24-7=17(朵)。 师:非常棒!大家已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了。那谁能总结一下,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教师板书: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我们再看教材中的例题:“(18+12)×3”,大家算算结果是多少? 生:先算18+12=30,再算30×3=90。 师:如果去掉小括号变成18+12×3,结果是多少? 生:先算12×3=36,再算18+36=54。 师:通过对比,大家更能感受到小括号的作用了吧?它能改变运算顺序,让计算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结合食堂买菜、手工制作等劳动情境,通过问题变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地引出小括号,理解其作用。再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培养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3. 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3.1 基础题:算一算,比一比 课件出示:(12+8)×4 和 12+8×4 (20-15)×3 和 20-15×3 3×(5+4)和 3×5+4 40-(6+4)和 40-6+4 师:请大家分组计算这些算式,左边两组算带小括号的,右边两组算不带小括号的,然后对比每组算式的结果和运算顺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即使数字和运算符号一样,有没有小括号,结果也可能不一样。 3.2 情境题:解决劳动问题 课件出示:“同学们整理图书,一年级有3个班,每班整理10本,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整理12本,两个年级一共整理了多少本图书?” 师:谁能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3×10+4×12=30+48=78(本)。先算一年级整理的,再算二年级整理的,最后相加。 师:非常好!再看一题:“同学们打扫卫生,有24名同学,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教室,有8人,另一组负责走廊,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生2:(24-8)÷4=16÷4=4(人)。先算负责走廊的人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再算平均分成4组的人数。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里出现了除法,其实小括号在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3 拓展题:填括号使算式成立 课件出示:15+5×3=60 20-15×2=10 3×6+3=27 40-6-4=5 师:大家能不能给这些算式加上小括号,让它们成立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讲解: (15+5)×3=60 (20-15)×2=10 3×(6+3)=27 40÷(6+4)=4(教师纠正最后一题,说明数字可能需要调整,重点在于理解括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对比题、劳动情境题、拓展填括号题,多层次巩固学生对小括号作用和含小括号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 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大家都掌握了吗?谁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认识了小括号,知道它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我学会了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生3:我能运用小括号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混合运算,知道了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希望大家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劳动中,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小结 第一课时以“果园摘苹果”“校园大扫除”等劳动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分步计算过渡到综合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对比验证等活动,自主探究出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顺序。课堂练习层次分明,既巩固了运算技能,又强化了数学与劳动的联系,有效落实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同时渗透了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劳动的意义。 第二课时通过“食堂买菜”“手工制作”等劳动情境的问题变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小括号并理解其“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掌握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顺序。通过对比练习、情境应用等环节,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核心素养。两课时内容衔接紧密,层层递进,始终围绕“劳动最美丽”主题,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