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共2课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共2课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
1.说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阐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明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树立保护视力的健康意识。
眼球的基本结构。
视觉的形成过程。
视觉形成的生理机制。
近视成因的理解及预防措施的实际应用。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失明患者戴奇特眼镜能指向黑白条的交界处”的案例,提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副特制的眼镜模拟了人体的哪些结构?”
【学生活动】观察案例并思考,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如可能与眼睛的功能有关)。
【设计意图】用生活化案例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出“人体通过感受器感知外界,眼是重要的视觉器官”的主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新知探究
一、眼与视觉
【教师活动】展示眼球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结合图依次讲解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结构及其作用,类比相机镜头、光圈等辅助理解。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倾听讲解,初步识记眼球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教师活动】让学生做“结构—功能匹配”的练习,PPT呈现打乱选项,让学生动手连线并说明依据,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一”。
【学生活动】参与练习,分析判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熟悉了眼球精巧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想一想外界物体的影像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在我们眼中转化为清晰的视觉的呢?这背后藏着一套精密的“视觉形成机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个奇妙的过程吧!
【教师活动】提问:假如一只黄蜂朝你迎面飞来,你是如何看到它的?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对于看到物体的过程,可能会想到光线进入眼睛,在某个部位形成物像。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结合教材中“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示意图,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二”的第1小题以及“学习任务三”的1~2题。
【学生活动】参与练习,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示意图,布置“观察人眼在明暗环境中瞳孔变化”的实验,讲解步骤,强调实验规范。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三”的第3题,讨论瞳孔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讲解,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直观认识眼球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适应,培养观察、归纳和表达能力。
二、近视及其预防
【教师活动】提问:在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的情况,这就是近视。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矫正和预防呢?
【教师活动】展示戴近视镜前后眼球的成像情况对比图,讲解近视的成因。
【学生活动】观察对比,理解“晶状体、眼球结构异常与近视关联”,如“晶状体太凸,成像靠前”。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二”的第2小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师活动】呈现近视矫正图,结合生活实例说明近视矫正的原理。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理解近视矫正原理,认同“近视可以通过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教师活动】开展“预防近视”讨论活动,给出“读写姿势、用眼时长”等方向,引导学生梳理科学用眼要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汇总预防近视的策略,关注视力健康问题。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回答PPT中的“分析、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三”的4~6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师活动】展示远视的眼球成像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眼球前后径、晶状体曲度及成像位置的特点,并完成PPT中表格空白内容。
【设计意图】从生活问题切入,借教材图示讲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通过讨论和拓展,将知识与健康行为结合,树立健康观念,培养知识应用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问:掌握了以上知识,请大家思考并回答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四”。
【学生活动】(1)角膜无色透明,能透光、折光,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首要结构。角膜受损会影响透光、折光,导致视物模糊、物像无法清晰落在视网膜上。
(2)强光下,瞳孔会反射性缩小来减少进光量,长期在强光环境下看书,瞳孔持续处于缩小状态,晶状体持续紧张调节易疲劳,且过量强光会对视网膜造成刺激和损伤。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中眼部受伤、不当用眼的场景,让学生运用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的知识分析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保护眼睛、科学用眼的意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观察眼球结构、分析视觉形成过程等,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理解视觉形成的原理,知晓瞳孔调节的作用及近视的成因与预防。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视觉感知,能助力我们科学用眼护眼,守护视觉健康。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
1.描述耳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概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明耳的不同结构受损对听力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强保护耳和听力的意识。
耳的基本结构。
听觉的形成过程。
听觉形成过程中,声波如何通过耳的各结构转化为神经冲动并最终形成听觉。
耳的不同结构受损与听力障碍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游泳的男孩耳朵进水听不清声音”“耳的外观”两组图片,提问“游泳时耳朵进水会听不见声音,日常我们又能听到各种声音,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耳是怎样工作、怎样让我们听到声音的?耳朵进水又为什么会干扰听力?”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联系生活中耳朵进水听不到声音的经历,尝试回答(如耳能接收声音,进水可能把声音挡住了)。
【设计意图】用贴近生活的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对耳的功能、听力影响因素的思考,关联已有经验,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入“耳和听觉”的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知识。
新知探究
一、耳和听觉
【教师活动】呈现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结合图依次讲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各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一”。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结合教材知识,初步识记耳朵各部分结构并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根据示意图强调结构与功能的适配性,如“鼓膜的薄膜特性,是为了高效接收和传递声波振动”等。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补充讲解,记录关键信息,进一步梳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思考:耳的哪些结构受损,有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耳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分析:“外耳道堵塞会阻碍声波传入;鼓膜穿孔会导致无法有效振动;听小骨断裂会影响振动的放大传递等,这些都会导致听力损伤。”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二”的第2小题。
【学生活动】参与练习,掌握耳蜗在听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耳的结构与功能,那么耳具体是怎样工作的、怎样让我们听见声音的呢?
【教师活动】逐步呈现听觉形成流程图,从“外界的声波”开始,逐步提问:“声波进入外耳道后,引发哪些结构的连续变化?振动如何从机械形式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又是怎样传递到大脑产生听觉的?”引导同学们按照流程分步解析,同时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二”的第1小题。
【学生活动】依据流程图和教材知识,完成练习,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对比、讨论:录听自身声音差异”内容,提示从声音传播途径差异(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切入思考。
【学生活动】结合声音传播知识分析:“平时听自己说话,声音通过骨传导(颅骨传递振动)和空气传导;录音回放是空气传导,传播介质和途径不同,导致听到的声音有差异。”
【教师活动】呈现“噪声对人有什么影响”内容及广场舞扰民示例,提问:“从听觉形成和耳的保护角度,分析噪声危害的表现;再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减少噪声危害可从哪些环节入手(声源、传播过程、人耳防护)。”
【学生活动】分析回答:“噪声会损伤鼓膜、耳蜗等结构,长期暴露在极强的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减少危害可在声源处降低音量(如广场舞调低音响)、传播过程中隔音(如道路两侧安装声屏障)、人耳处防护(如戴耳塞)。”
【教师活动】强调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噪声防控责任,引导学生树立环保与健康意识。
【教师活动】总结护耳的做法(减少刺激、避免损伤、预防疾病),强调日常护耳习惯对维持听力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制订个人护耳小计划。
【学生活动】结合自身情况,思考并初步规划护耳行为,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指引。
【设计意图】通过分步拆解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耳的结构—功能—保护”知识体系;借助观察、讨论等活动,提升图文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关联生活,培养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指导生活实践。
二、其他感觉器官
【教师活动】呈现鼻、舌、皮肤的结构示意图及文字说明,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图示,分别阐述鼻、舌以及皮肤的感觉功能实现方式,归纳它们作为感觉器官,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共性。”同时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三”。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并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盲人靠触觉“阅读”实例,组织学生结合皮肤感觉功能知识,分析触觉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析回答:“盲人依靠皮肤触觉感知盲文,皮肤感受触压刺激,传递神经冲动到大脑形成感知;还可借助鼻嗅觉辨别环境气味(如识别不同场所)、舌味觉判断食物等辅助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鼻、舌、皮肤的感觉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各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联生活场景与特殊人群(如盲人)的感觉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理解人体适应环境的智慧。
三、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问:掌握了以上知识,请大家思考并回答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四”。
【学生活动】(1)长期处于噪声环境,鼓膜易因持续强振动受损,听小骨可能因频繁振动脱位或损伤,耳蜗内的感觉细胞会被过度刺激而损伤,这些结构受损使声波传导、转换异常,导致听力下降。
(2)鼻咽部炎症时,病菌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影响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声,干扰声波向内耳传导,从而可能影响听力。
【设计意图】借噪声环境、鼻咽部炎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升知识迁移、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理解健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示意图、梳理听觉形成流程,认识耳的基本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功能,理解听觉形成的原理,明晰耳的保护要点。掌握耳与听觉知识,能帮助我们科学护耳,守护听力健康,更好感知外界声音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