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共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共2课时)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共2课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数数、分类基础,在低年级学习过 “分类与整理” 相关内容,能够对少量物品进行简单分类统计,但尚未系统掌握规范的数据收集方法和统计表的制作与分析。此阶段学生具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对体育活动等贴近生活的情境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活动,但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在数据收集的条理性和统计结果的分析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同时,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课堂表达能力,能够清晰阐述自己的想法,适合通过情境探究、实践操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开展教学。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数据意识:结合体育活动情境,初步理解数据的意义,知道数据可以描述事物的特征,能根据问题需求收集相关数据。
运算能力: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能准确数出各类数据的数量,进行简单的计数运算,为数据整理奠定基础。
实践意识:掌握 “举手、投票、分类计数” 等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能在小组合作中规范完成数据收集任务。
表达意识:能清晰描述数据收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数据意识: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
模型意识:能根据收集的数据,规范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建立 “数据 — 表格” 的对应模型,感受统计表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推理意识:通过对统计表数据的分析,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应用意识:能运用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知识解决体育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 “举手、投票、分类计数” 等数据收集方法,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收集方式。
教学难点: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条理性,能清晰表达收集数据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规范的统计表,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统计表中数据的含义,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建议,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体育与健康主题课件(包含运动会场景、体育活动项目图片、数据收集方法演示动画、统计表模板等)
磁吸式统计表框架、彩色磁力贴、投票箱、选票纸
白板、马克笔、实物投影
学具
学生活动单(含情境问题、数据收集记录表、统计表练习格)
彩笔、尺子、练习本
小组合作工具包(含投票纸、记录笔、分类标签)
预习任务单(课前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方法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青岛版教材 “体育与健康” 主题图:“同学们,学校即将举办秋季运动会,为了让运动会的项目更受大家欢迎,体育老师想了解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有哪些。大家看图片上有哪些体育项目呀?”
师生互动:
师:“谁能说说图片中展示了哪些体育活动?”
生 1:“有跑步、跳绳、跳远、踢毽子。”
生 2:“还有拔河、羽毛球、乒乓球。”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除了这些,还有同学喜欢其他体育活动吗?”(学生补充:篮球、足球、游泳等)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到底有哪些,每种活动有多少同学喜欢,该怎么办呢?”
生 1:“可以问问每个同学,然后记下来。”
生 2:“让喜欢同一种活动的同学举手,数一数。”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棒!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在收集数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据的收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帮助体育老师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 “体育与健康” 情境,结合学校运动会的真实背景,提出 “了解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 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互动,自然引出数据收集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体现 “数学源于生活” 的新课标理念。
探究方法:实践操作,掌握技能
1.初步尝试:讨论收集方法
师:“要收集‘班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数据,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写在活动单上。”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想到的方法?”
生 1:“举手计数法:老师说出每个体育项目,喜欢的同学举手,然后数一数人数。”
生 2:“投票法:每个同学把喜欢的项目写在选票上,然后分类数一数。”
生 3:“分组统计法: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统计本组同学的喜好,再汇总。”
2.方法讲解:规范操作流程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很棒的方法,我们先来学习‘举手计数法’。”(课件演示操作流程:1. 明确统计项目;2. 逐一提及项目,喜欢的同学举手;3. 专人计数并记录;4. 重复验证,确保准确)
师:“用举手计数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 1:“举手的同学要保持到计数结束,不能中途放下。”
生 2:“计数的同学要认真数,不能数错。”
生 3:“可以数两遍,确保结果一样。”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学习‘投票法’。”(课件演示:1. 制作选票,写下喜欢的项目;2. 投入投票箱;3. 分组整理选票,分类计数;4. 汇总结果)
师:“投票法适合人数较多或者需要匿名统计的情况,操作时要注意选票的统一性和分类的准确性。”
3.实践操作:小组合作收集数据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数据。我们先确定统计项目:跑步、跳绳、跳远、踢毽子、篮球、足球(根据学生补充调整)。”
分组任务:
第一、二小组用 “举手计数法” 收集数据,一组负责计数,二组负责记录。
第三、四小组用 “投票法” 收集数据,三组负责发放和回收选票,四组负责分类计数。
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数据收集,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举手计数组:逐一提及项目,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清晰听到,计数时大声报数,记录员及时记录。
指导投票组:规范选票书写,分类时按项目摆放,避免重复或遗漏。
4.结果汇总:验证数据准确性
师:“两个小组的统计结果出来了吗?请举手计数组先汇报你们的结果。”(一组汇报,教师板书数据)
师:“请投票组汇报你们的结果。”(四组汇报,教师板书数据)
师:“对比两组的结果,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 1:“可能是举手时有人多举了或者漏举了。”
生 2:“投票时可能有同学写了其他项目,没有被统计进去。”
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以再用‘分组统计法’进行验证,每个小组统计本组数据,然后汇总全班结果。”(学生分组统计,教师协助汇总,最终确定准确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 “讨论 — 讲解 — 实践 — 验证” 的流程,让学生掌握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在小组合作实践中,学生亲身参与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感受不同方法的操作要点和适用场景。通过结果对比和误差分析,培养学生的严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落实实践意识和表达意识的核心素养。
巩固练习:分层应用,内化方法
1.基础练习:单一方法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 PXX 页 “试一试”:“学校要给三年级同学订购体育器材,想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请用举手计数法收集我们班同学的数据,并记录在活动单上。”
学生独立完成数据收集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计数的准确性和记录的条理性。
指名汇报收集结果,集体核对数据,鼓励学生描述收集过程。
2.变式练习:选择合适方法
师:“如果要了解全校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用举手计数法合适吗?为什么?”
生 1:“不合适,因为全校同学太多了,举手计数会数不过来。”
生 2:“可以用投票法或者分组统计法,每个班级统计后再汇总。”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下列情况适合用哪种数据收集方法?请连线。”
情况 1:了解班级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 → 采访法
情况 2: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课间游戏 → 举手计数法
情况 3:了解全校同学的视力情况 → 分组统计法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汇报并讲解理由。
3.生活应用:拓展收集场景
师:“除了体育活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收集数据?”
生 1:“了解家里一周的开支情况。”
生 2:“统计班级同学的生日月份。”
师:“请大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小组内确定收集方法,开展一次简单的数据收集活动,并记录收集过程和结果。”
小组自主选择话题(如:最喜欢的水果、每天阅读时间等),开展数据收集,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创新收集方法。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聚焦单一方法的熟练运用,变式练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生活应用拓展数据收集的场景,形成 “基础 — 变式 — 应用” 的练习梯度。通过自主选择话题开展收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堂小结:梳理方法,形成体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方法,谁能说说我们掌握了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生 1:“举手计数法、投票法、分组统计法。”
师:“每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适合什么情况?”
生 2:“举手计数法简单快捷,适合小范围统计。”
生 3:“投票法适合需要匿名或者人数稍多的情况。”
生 4:“分组统计法适合大范围统计,比如全校同学。”
师:“在收集数据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 5:“要保证数据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生 6:“要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根据统计的范围和内容来确定。”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全面!数据收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只有收集到准确、规范的数据,才能为后续的整理和分析提供帮助。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进一步挖掘数据中的信息。”
第二课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复习导入:衔接旧知,聚焦新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方法,谁能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指名回答:举手、投票、分组统计)
师:“我们用这些方法收集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数据,大家还记得结果吗?”(教师板书上节课收集的准确数据,如:跑步 12 人、跳绳 15 人、跳远 8 人、踢毽子 10 人、篮球 9 人、足球 7 人)
师:“这些数据看起来有点零散,怎样才能更清晰地展示出来,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每种活动的人数多少呢?”
生 1:“可以把它们整理成表格。”
生 2:“用画图的方式表示。”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重点学习用统计表整理数据,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青岛版教材 PXX 页情境图:“运动会上,三年级同学参加了不同的体育项目,裁判老师收集了各项目的参赛人数,需要整理成表格方便查看。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据收集方法和上节课的统计结果,自然衔接本节课的 “数据整理” 内容。提出 “如何清晰展示数据”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依托教材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整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探究整理:认识表格,规范制作
1.初步感知:认识统计表结构
师:“大家看课件上的统计表模板,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课件出示简单的单式统计表)
生 1:“有标题,告诉我们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生 2:“有项目栏,写着不同的体育活动。”
生 3:“有人数栏,写着每种活动的人数。”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项目、数量’三部分,标题要明确统计的内容和范围,项目要分类清晰,数量要填写准确。”(教师用磁吸式框架在白板上搭建统计表结构,标注各部分名称)
2.尝试制作:单式统计表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上节课收集的‘班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数据,在活动单上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统计表。”
学生独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标题书写:如 “三(1)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
指导项目分类:按收集的项目依次填写,不重复、不遗漏
指导数量填写:确保数据与收集结果一致,书写规范
选取学生作品展示,实物投影呈现:
师:“大家看看这份统计表制作得怎么样?有哪些优点?”
生 1:“标题很明确,项目和人数都写清楚了。”
生 2:“格式很整齐,用尺子画了线。”
师:“这份作品确实很棒!我们制作统计表时,不仅要内容完整,还要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教师板书规范的单式统计表)
3.进阶学习:复式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复式统计表情境:“体育老师还想了解三(1)班和三(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对比情况,该怎么整理数据呢?”
师:“如果我们分别制作两个单式统计表,对比起来不够方便,这时候就可以用复式统计表。”(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模板)
师:“大家看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1:“复式统计表有两个班级的数据,多了一列。”
生 2:“表头部分更详细,写清了‘班级’‘人数’。”
师:“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展示两组或多组数据,方便我们进行对比分析。现在请大家根据老师给出的三(2)班数据(如:跑步 10 人、跳绳 13 人、跳远 9 人、踢毽子 11 人、篮球 12 人、足球 8 人),在活动单上完成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复式统计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表头填写和数据对齐。
指名小组展示作品,集体订正,强调复式统计表的规范格式。
4.对比辨析:单式与复式统计表的异同
师:“我们已经完成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制作,现在请大家对比这两种表格,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 1:“相同点是都有标题、项目和数量,都能整理数据。”
生 2:“不同点是单式统计表只能展示一组数据,复式统计表能展示两组或多组数据,方便对比。”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准确!当我们需要单独展示一组数据时,用单式统计表;当需要对比多组数据时,用复式统计表更合适。”(课件出示对比表格,明确两者适用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厘清单式与复式统计表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格,培养模型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据分析:解读数据,推理建议
1.基础分析:单式统计表解读
师:“看着我们制作的‘三(1)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大家能发现哪些信息?”
师生互动:
师:“最喜欢哪种体育活动的同学最多?有多少人?”
生:“最喜欢跳绳的同学最多,有 15 人。”
师:“最喜欢哪种体育活动的同学最少?有多少人?”
生:“最喜欢足球的同学最少,有 7 人。”
师:“喜欢跑步和跳远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生:“12+8=20 人。”
师:“喜欢跳绳的同学比喜欢踢毽子的多几人?”
生:“15-10=5 人。”
师:“大家不仅能找到直接的数据信息,还能通过计算得出新的结论,非常棒!数据分析不仅要‘看数据’,还要‘算数据’‘比数据’。”
2.进阶分析:复式统计表解读
师:“结合三(1)班和三(2)班的复式统计表,我们来进行对比分析。谁能说说两个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1:“两个班最喜欢跳绳的同学都比较多,三(1)班 15 人,三(2)班 13 人。”
生 2:“三(1)班最喜欢足球的同学最少,三(2)班最喜欢跳远的同学最少。”
生 3:“三(2)班喜欢篮球的同学比三(1)班多,12 人比 9 人多 3 人。”
师:“如果体育老师要给两个班共同订购体育器材,结合数据分析,你有什么建议?”
生 1:“应该多订购跳绳,因为两个班喜欢跳绳的同学都多。”
生 2:“可以适当订购篮球和踢毽子的器材,也有不少同学喜欢。”
生 3:“足球和跳远的器材可以少订购一些,喜欢的同学相对较少。”
师:“大家的建议都非常合理!数据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数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就是数据分析的意义。”
3.拓展分析:教材情境问题
课件出示青岛版教材 PXX 页情境问题:“运动会各项目参赛人数统计表如下(展示教材中的复式统计表),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少?
三年级参加跑步的人数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你对运动会项目设置有什么建议?”
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同桌互相交流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生 1:“参加跳绳的人数最多,有 56 人;参加跳远的人数最少,有 28 人。”
生 2:“三年级参加跑步的有 32 人,四年级有 29 人,32-29=3 人,多 3 人。”
生 3:“建议多设置跳绳项目,因为参加的人多;可以增加一些球类项目,可能会有更多同学愿意参加。”
师:“大家不仅能准确回答问题,还能提出合理的建议,真正做到了‘用数据说话’,数据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了!”
设计意图:遵循 “基础 — 进阶 — 拓展” 的分析梯度,从单式统计表的简单读取,到复式统计表的对比分析,再到教材情境的综合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 “提问题 — 找数据 — 算结果 — 给建议” 的流程,让学生体会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落实数据意识和推理意识的核心素养。
巩固练习:分层应用,提升能力
1.基础练习:规范制作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 PXX 页 “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间活动(跳绳、踢毽子、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收集数据并制作单式统计表。”
学生小组合作收集数据(可用举手计数法),独立制作统计表,教师巡视指导格式规范。
选取 3-4 份作品展示,集体订正,重点检查标题、项目、数量是否完整准确,格式是否整齐。
2.变式练习:数据分析填空
出示教材 PXX 页练习题:“下面是三(3)班和三(4)班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复式统计表,请根据表格填空:
兴趣小组 三(3)班 三(4)班
美术组 18 人 15 人
音乐组 12 人 16 人
科技组 20 人 17 人
书法组 9 人 11 人
三(3)班参加( )组的人数最多,有( )人;三(4)班参加( )组的人数最少,有( )人。
两个班参加美术组的一共有( )人,参加音乐组的相差( )人。
你认为哪个兴趣小组最受欢迎?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答案,重点讲解第 3 题的分析思路,鼓励学生结合数据说明理由。
3.拓展练习:实践应用与创新
师:“学校要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想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时间安排(上午课间、下午课间、放学后),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数据收集 — 整理 — 分析’的完整过程,并向全班汇报成果。”
小组任务:
确定收集方法(举手、投票等);
收集班级同学数据;
制作复式统计表(可按男女生分类);
分析数据并提出活动安排建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数据收集的准确性、统计表的规范性和分析的合理性。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成果,展示统计表并阐述分析过程和建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聚焦统计表的规范制作,变式练习强化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拓展练习让学生经历 “收集 — 整理 — 分析” 的完整流程,综合运用两课时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与整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提升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堂小结:梳理知识,深化理解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谁能说说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生 1:“我们认识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知道了它们的结构和适用场景。”
生 2:“我们学会了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规范的统计表。”
生 3:“我们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
师:“在制作统计表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 4:“标题要明确,项目要完整,数量要准确,格式要整齐。”
师:“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 5:“可以看最多、最少的项目,计算总数、相差数,还可以对比不同组的数据。”
生 6:“最后要根据数据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全面!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收集数据要保证准确,整理数据要规范清晰,分析数据要深入合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主动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一个‘善用数据’的小能手。”
七、全单元小结
本单元《体育与健康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 “体育活动” 为核心情境,分两课时完成了从 “数据收集” 到 “数据整理与分析” 的完整教学。第一课时聚焦数据收集方法,通过情境探究、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举手计数法、投票法、分组统计法等基本方法,理解了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条理性要求;第二课时侧重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掌握规范制作方法,并能通过解读数据、对比分析、提出建议,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统计表制作培养模型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数据意识和推理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汇报交流培养表达意识,全面落实了 2025 年新课标对 “统计与概率” 领域的教学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严谨、规范的学习习惯。本单元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