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案 共2课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7.1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案 共2课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资源简介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
1.通过分析传染病实例认识病原体,阐明什么是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
2.分析讨论流感的传播过程,说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播途径的类型,提升归纳推理与证据分析能力。
3.通过共同探讨并撰写调查提纲,明确调查目的、方式及内容等核心要素,完成调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其关联性。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病毒性肝炎与脂肪性肝炎对比”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同样是肝炎,为什么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而脂肪性肝炎不传染?”
【学生活动】观察资料,对比两种肝炎的病因,推测“病毒性肝炎由病毒引发,病毒能增殖、传播,所以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脂肪性肝炎由脂肪堆积等非病毒因素导致,无致病病毒,所以不传染。”,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两种肝炎的对比,创设认知冲突,引出对传染病的学习。
新知探究
一、传染病及其危害
1.传染病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图4-18(结核分枝杆菌)、图4-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图4-20(血吸虫),并补充流感病毒、蛔虫等病原体的资料(图片或文字简介),提问:“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能引起什么疾病?”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教材文字和已有知识,小组交流后回答:这些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引起疾病的致病生物;分别能引起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流感、蛔虫病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病原体”的概念:“像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能引起疾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提出问题:病原体和传染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病原体能繁殖,能在生物间传播,所以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作传染病。
2.传染病的危害
【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传染病危害的相关资料(如1918年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流行性感冒使至少2 000万人丧生;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据统计,2021年全球有约160万人死于结核病),引导:“同学们,结合这些资料和生活体验,分组讨论传染病会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资料与生活实际,总结传染病的危害,如损伤健康甚至致死、干扰社会秩序、影响经济发展等。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一”,深化对传染病危害的认识,体会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病原体、传染病的概念,认识传染病对个体、社会及经济等方面的危害,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分析 讨论”中流感的相关资料,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流感传播经历了哪些关键过程,尝试梳理并表述。”
【学生活动】结合资料分析,尝试梳理流感传播过程:流感患者鼻涕、唾液含病毒,经飞沫、污染用具传给老人、儿童等。
【教师活动】基于学生的表述,引导总结:“这些过程可归纳为‘散播病原体的源头’‘传播路径’‘易感染人群’三个环节,这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接下来结合实例,深入理解三个环节的具体概念。”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图4-21,讲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作传染源;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作传播途径(如空气、饮食、接触等);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作易感人群。现在分析流感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流感的相关资料,对照概念分析:流感患者是传染源,飞沫、污染用具是传播途径,老人和儿童是易感人群。
【教师活动】呈现甲肝的相关资料,提问:“结合甲肝的相关资料和三个基本环节,说说分餐制或饭店餐具消毒的科学道理,这些做法针对的是哪个流行环节。”
【学生活动】根据概念和流行环节分析:甲肝患者的碗筷与家人分开、饭店餐具消毒,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通过餐具传给易感人群。
【教师活动】追问:“若缺少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中的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流行吗?结合‘隔离患者’‘戴口罩’‘接种疫苗’等生活中常见的做法,说说这三个环节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无法流行。隔离患者是控制传染源,戴口罩是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是让易感人群获得免疫力(不再是易感人群),这些做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传染病传播。
【教师活动】总结: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防控传染病时,也可针对这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破坏其中任一环节,就能阻止传染病流行。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二”,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明确传染病流行的条件及防控思路,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探究与知识应用能力。
三、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教师活动】呈现“不同地区传染病流行差异”背景资料,提问:“为何不同地区传染病流行特征不同?开展本地传染病的调查,对我们个人做好防护、社区开展防控工作有什么重要价值?”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常识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不同地区气候、地理条件不同,会影响传染病病原体和传播媒介的生存。了解本地传染病的威胁情况,能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自身防护;也能为社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助力社区更科学地防控传染病。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介绍教材中的“方法提示”,引导各小组自主确定调查主题;可建议学生邀请家长、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参与选题讨论,也可提供“某地区某年某种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某学校某年传染病流行的种类和原因”等选题供选择。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规划调查方案,讨论并确定本组的调查主题,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如确定记录员、采访员等角色),初步设计完成调查提纲,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规划具体的调查内容。
【教师活动】对各小组的调查提纲进行指导,就调查目的是否明确、调查方式是否恰当、调查内容是否全面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建议,完善调查提纲,完成调查活动前的讨论工作。在课后完成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本地传染病调查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本地传染病流行情况,提升个人防护与社区防控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
四、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问:掌握了以上知识,请大家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三”。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后回答。
(1)水痘扩散原因:
传染源:3名患者未及时隔离,持续排出病毒。
传播途径:共用文具(接触传播)、亲密交谈(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多数学生未接种水痘疫苗,抵抗力弱。
(2)预防措施:
从传染源的角度:患病学生居家隔离至水疱结痂。
从传播途径的角度:教室物品消毒,学生勤洗手、不共用文具、保持距离。
从易感人群的角度:未接种者及时接种水痘疫苗。
【设计意图】以“校园水痘爆发”的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运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知识分析扩散原因,并推导预防措施,既巩固核心知识点,又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落实“健康生活”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认识了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和病原体类型(细菌、病毒、寄生虫),理解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知晓传染病不仅危害健康,还影响社会发展。掌握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染病防控的原理。传染病及其预防(第2课时)
1.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调查,撰写、展示调查报告,提高交流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
2.通过交流本地常见的传染病,明确自身可能受到的传染病威胁,归纳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理性看待传染病患者及其家人,形成自觉遵守地区和国家防疫要求的态度责任。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戴口罩”的图片,带领学生回顾“传染病”的概念,提问:“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戴口罩为什么能起到防护作用?这与传染病流行的哪个环节有关?”
【学生活动】结合上一课时知识思考,推测“口罩能阻止病原体传播”,关联到“传播途径”环节,产生对预防措施的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防护行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出“预防措施与流行环节对应”的核心逻辑,为新知学习铺垫。
新知探究
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活动】让每组学生派代表展示课前调查当地某种传染病所形成的调查报告,请同学们介绍所调查传染病的相关信息。
【学生活动】各组代表依次展示调查报告,简要阐述当地主要传染病类型及流行的影响因素(如环境、卫生习惯等)。
【教师活动】追问:“结合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这些传染病在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方面的流行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从三个环节补充分析流行原因。
【教师活动】提问:“报告中记录了哪些预防传染病的做法?这些做法分别针对传染病流行的哪个环节?”
【学生活动】梳理预防措施,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并说明,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教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相关图片,逐一引导学生分析措施类型及原理:
展示“核酸检测”的图片,提问:“治疗病原体携带者属于哪类措施?为什么?”
展示“洗手、消毒”的图片,提出问题“肥皂/洗手液不能杀灭所有病原体,为什么还要勤洗手?”“对动物或产品消毒是针对哪个环节?”
展示“接种疫苗”“体育锻炼”的场景,提问:“接种疫苗和体育锻炼是如何预防传染病的?”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小组讨论每张图片的预防作用,尝试用简洁语言描述:
治疗病原体携带者可阻止病原体散播;
勤洗手和消毒能减少病原体数量,阻断传播;
疫苗诱导抗体产生,锻炼增强免疫力。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追问:“调查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染病患者及其家人呢?”
【学生活动】表达应持科学关怀的态度,避免歧视与偏见。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麻疹、血吸虫病、性病等预防重点不同”的案例,提问:“为什么不同传染病预防的主要环节不同?这说明预防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后得出: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不同,所以预防要“综合措施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2.分析疟疾的传播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疟疾传播”的内容,提出问题:“①蚊子传播疟疾的推测有道理吗?证据充分吗?②进一步的研究能得出按蚊传播疟疾的结论吗?”引导学生结合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分析。
【学生活动】读资料,思考疟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小组内交流对两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推测有道理,蚊子分布与疟疾流行相关。但最初证据不充分,后续发现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证据才支持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拆解抽象概念,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每种措施的作用机制,突破“措施与环节对应”的难点。又对比不同传染病的防控策略,让学生理解“抓关键”的原则,避免对预防措施的机械记忆,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问:掌握了以上知识,请大家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三”。
【学生活动】有可能。目前全球仅少数实验室保存天花病毒,若因实验室泄漏、设备故障或病毒被恶意获取,病毒可能重新传播。
以最高生物安全标准管控毒株存储、使用,杜绝泄漏;将保存在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进行定期培养,并进行研究,将来一旦天花流行,可以及时利用保存的天花病毒生产疫苗;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启动应急响应;各国共享毒株信息、防控经验,合力打击病毒非法交易,统一监管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预防措施相关知识,增强危机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了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控制传染源(如治疗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如消毒、洗手)、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锻炼),理解了不同传染病需根据其特点确定防控重点。通过调查实践,认识到传染病防控需要个人、社会共同参与,守护公共卫生是每个人的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