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DNA分子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DNA分子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授课教材: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一、 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创设“科学侦探”情境,以科学史为线索,模型构建为核心,AI技术为支撑。引导学生重走探索之路,在“提出假说-动手构建-验证修正-深化理解”的完整探究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深刻领会“结构与功能观”,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AI图片:用“文心一格”生成3-5张DNA概念图,保存至手机。
3D模型:下载一段高清3D动画视频。
分组材料:DNA模型组件套件
教师演示模型:一个用精美材料制作的精确DNA小片段。
精心设计的PPT(含科学史资料、图片)。
学生学习任务单(含评价量表、推理记录区和结构总结区)。
学生准备:
复习遗传物质的基础知识,以4-6人为一小组就座。
三、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分析,阐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基于科学史实进行分析、推理、论证,运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构建并优化DNA分子模型。
科学探究:模拟“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构建模型-检验修正”的科学探究全流程。
社会责任:感受科学家合作与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技术是在不断争论与修正中发展的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反向平行”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生物学意义。
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AI想象,化身侦探 (5分钟)
教师活动:
投屏展示预生成的AI DNA概念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让AI根据‘DNA’这个词画了几张画,大家看——(展示图片)。这些画面充满了科幻感。那么,在真实的生命体内,这个决定我们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承载着生命全部遗传秘密的DNA分子,究竟是不是长这样?它到底有着怎样精妙而真实的结构?今天,我们都不当学生了,我们就当一回‘科学侦探’,穿越回70年前,和沃森、克里克一起,亲手揭开这个世纪之谜!”
学生活动:观看、惊叹、进入情境。
设计意图:利用AI视觉冲击力与角色扮演,瞬间激发兴趣,明确课堂主线。
(二) 探究之旅:循迹建模,AI验证 (30分钟)
活动一:情报分析——提出假说 (10分钟)
教师活动:
线索一:引导学生回顾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首先,这是我们的第一条线索:DNA的基本构建单位——脱氧核苷酸。请大家在自己的学习任务单上,快速画出它的简化图(一个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一个圆圈代表磷酸,矩形代表含氮碱基)。”
线索二:神秘法则
PPT展示查哥夫法则(A=T, G≡C)。“第二条关键线索!这组等量关系是巧合吗?它意味着什么?“A=T, G=C对推断DNA结构有何启示?
学生猜测和AI回答做对比”
存在“配对”规则:这就像我们发现,在班级里,每一个男生(A)总是和某一个特定的女生(T)一起出现,并且数量完全相等;另一个男生(G)也总是和另一个特定的女生(C)一起出现。这绝不可能是巧合,而是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搭档”关系。
否定了“简单单链”的可能性:如果DNA是简单的一条长链,那么A、T、G、C四种碱基的比例应该是随机变化的,不可能出现如此严格的等量关系。这种严格的1:1比例关系,强烈指向了两条链 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揭示了碱基是结构核心:这个法则关注的是碱基(A,T,G,C)的数量关系,而不是糖或磷酸。这说明,碱基是形成这种稳定结构的关键所在,它们很可能位于分子的内部,通过某种方式将两条链连接起来
【引导】“AI指出了‘配对关系’。大家想想,怎样的结构能保证A和T、G和C总是成双成对?”(引导学生猜想“碱基互补配对”)。
线索三:决定性的“X光片”
PPT展示富兰克林DNA衍射图。“终极线索!这张‘X光片’中的‘X’形,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螺旋结构”)。
提出初步假说
【任务】小组合作,在白板/学习单上画出你们推测的DNA平面结构图。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画法(特别是方向错误、配对错误的),作为后续批判的靶子。
设计意图:将科学史转化为侦探线索,利用AI作为认知支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思维。
活动二:动手构建——初建模型 (8分钟)
教师活动:
发布核心任务
“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请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将猜想变为立体模型!搭建一个至少5对碱基的DNA片段。请思考并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PPT/板书强调:①骨架如何连接?②两条链方向如何?③碱基如何配对?
分发材料并提醒参考学习单上的评价量表。
教师巡视指导
关键期!使用引导性语言,“挑错”但不直接纠正:
“你们确定两条链的这个方向是对的吗?依据是什么?”
“看看你们的A和G配对了,符合‘查哥夫法则’吗?”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构建。(此时,学生极可能建出两条链同向、碱基随意配对的错误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思维具体化,暴露前概念,为后续认知冲突和模型修正埋下伏笔。
活动三:揭秘时刻——AI验证与修正 (12分钟)
教师活动:揭示“标准答案”
“模型初具雏形!现在,让我们请出终极‘裁判’——DNA的3D高清模型!”
投屏手机3D模型(或播放备份视频),确保画面清晰,可流畅旋转。
引导观察与对比(核心环节)
观察点1(反向平行):旋转模型,特意展示链的方向。【提问】“紧盯屏幕!两条链的方向相同吗?……对!是‘反向平行’!请所有小组立刻检查并修正!”
观察点2(碱基互补配对):放大模型,聚焦内侧碱基对。【提问】“A和谁牵手?G和谁牵手?……没错,A-T,G-C,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请立刻修正你们的碱基对!”
观察点3(双螺旋):再次整体旋转模型。【语言】“感受它整体的空间形态——一个规则的、向右盘旋的‘双螺旋’!”
模型修正与总结
确认各小组均修正成功,并依据评价量表给予即时评价。
引导全体学生,手持正确模型,齐声说出三大特点,并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填空。
板书:
两条链 → 反向平行,双螺旋
骨架在外 → 磷酸-脱氧核糖
碱基在内 → 碱基互补配对(A=T, G≡C)
设计意图:利用3D模型实现可视化教学,攻克教学难点。通过“构建-对比-修正”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纠正错误,深刻内化知识,体验科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深化应用: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5分钟)
教师提问:“我们千辛万苦知道了它的结构,那么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偏偏是它,而不是别的分子能成为遗传物质?”
AI互动辩论:教师:“有同学可能会想,单链不是更简单吗?我们来和AI辩论一下。”
教师操作:对AI提问:“请扮演一个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你认为单链的RNA结构比双链的DNA更稳定,所以DNA不应该作为遗传物质。请用这个观点向我发起挑战。”
引导反驳:将AI的“挑战”念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进行反驳。
“双螺旋结构像拧麻花,更稳定!”
“碱基藏在里面,被骨架保护着,不容易被破坏!”
教师总结:“所以,DNA的这种精美结构,完美地满足了它作为遗传物质所需要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精确复制的功能。这就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设计意图:通过人机辩论的游戏化方式,驱动学生应用新知解决复杂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与核心观念的建立。
(四) 课堂小结与情感升华 (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分享:邀请1-2名学生分享:“在从错误到正确的模型修正过程中,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结束语】“愿大家记住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科学探索路上的智慧、坚持与美。”
设计意图:将科学与人文融合,反思科学本质,提升课堂格调,给学生留下深远的情感体验。
(五) 布置作业 (2分钟)
基础性作业:绘制DNA分子结构模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结构特点。
拓展性作业(二选一):
生活建模师:用身边任何物品(橡皮泥、塑料片、文具等)制作一个DNA模型,并拍照附上简短的“结构说明书”。
六、 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形式,清晰呈现探究逻辑与知识结构。
DNA的分子结构
【科学侦探·三大线索】
1. 单位:脱氧核苷酸 (画简图)
2. 法则:A=T, G≡C → AI分析 → 配对!
3. 影像:X形 → 螺旋!
【真相揭秘·双螺旋】
┌─→ 1. 双链,反向平行 (绘箭头示意)
├─→ 2. 骨架在外 (磷酸-脱氧核糖)
└─→ 3. 碱基在内 (A=T, G≡C)
【生命观念】
稳定结构 ←→ 遗传功能
(多样性) (精确复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