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精准描述体液、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阐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意义,建立“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的整体性生命观念,理解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成分数据、构建物质交换模型、解读理化性质调节案例,培养数据处理、逻辑推理和模型构建能力,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分析方法。
3.科学探究:参与“内环境成分对比”“渗透压影响细胞形态”等小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简单对照实验,规范记录实验现象,提升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能力。
4.社会责任:结合内环境稳态与高原反应、脱水、酸碱失衡等健康问题的关联,分析生活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措施,树立科学养生意识,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概念界定:明确“内环境=细胞外液”,区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差异。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厘清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异同及物质交换路径,理解三者的动态平衡。
(3)内环境的功能:阐明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媒介的作用机制,关联人体各大系统的协调配合。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概念的精准理解:突破“‘内’与‘外’的相对性”认知误区,如消化道、呼吸道内的液体属于外界环境而非内环境。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调节机制:理解渗透压、pH等理化性质的内涵,解释缓冲物质调节pH的原理及渗透压维持的关键因素。
(3)物质交换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将抽象的物质交换过程转化为具象模型,并用模型解释实际生理现象(如高原反应、水肿等)。
三、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链驱动法+模型构建法”相结合。以生活实例创设情境,用递进式问题链引导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模型,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图片、成分数据、生理案例)、人体体液组成模型(实物或动画)、“红细胞形态变化”模拟实验视频、小组探究任务单(含数据表格、模型绘制模板)、思维导图模板(用于知识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从“细胞的生存困境”引发认知冲突
1.双案例对比:展示两组素材——①草履虫在清水滴中运动、摄食的显微视频,配文字“草履虫直接从水中获取食物和氧气,排出废物”;②人体皮肤划伤后红肿发炎的图片,配文字“皮肤细胞无法直接接触外界,却能正常代谢”。
2.问题链引导:①“草履虫和人体皮肤细胞的生存环境有何不同?”②“人体细胞数量庞大且分布在身体内部,它们如何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③“是否存在一个‘中间环境’为人体细胞提供支持?”
3.课题引出: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教师总结: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大多不直接接触外界环境,而是生活在一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中。由此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细胞生活的环境》,并板书核心词“内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细胞生存环境的对比,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的中介”这一核心功能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一: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三重身份”
1.概念拆解:体液与内环境的关系
(1)展示“人体体液组成示意图”(动画分步呈现):先呈现“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再将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占体液的2/3)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占体液的1/3)。
(2)重点强调:“内环境=细胞外液”,即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用通俗比喻解释:“如果把细胞比作‘房子’,内环境就是房子外的‘小区公共空间’,而细胞内液则是‘房子内部’。”
(3)即时辨析:给出以下液体,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①血浆、②细胞内液、③胃液、④淋巴液、⑤汗液、⑥组织液。教师总结:消化道(胃液)、皮肤表面(汗液)的液体直接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均不属于内环境。
2.实例聚焦:细胞外液的三种形式及对应细胞
(1)展示人体组织切片显微图:①血液涂片(标注红细胞、血浆)、②肌肉组织切片(标注肌细胞、组织液)、③淋巴结切片(标注淋巴细胞、淋巴液)。
(2)表格梳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完成下表,明确不同细胞的“内环境住所”。
细胞类型 生活的内环境 备注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血浆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血细胞悬浮其中
组织细胞(如肌细胞、神经细胞) 组织液 组织液填充在细胞间隙,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淋巴液、血浆 淋巴细胞可在淋巴液和血浆中流动
3.小组探究: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与关系
(1)探究任务:给各小组发放“血浆与组织液成分对比表”(含数据)和“三种细胞外液相互关系示意图”(未标注箭头),完成以下任务:①对比血浆与组织液的成分差异,找出关键区别;②结合教材描述,用箭头标注三者间的物质交换方向;③讨论“为什么淋巴液是单向流动的?”
(2)数据支撑(简化版成分表):
成分 血浆(g/100mL) 组织液(g/100mL)
水 90-92 90-92
蛋白质 7-8 0.01-0.04
葡萄糖 0.1 0.1
无机盐 0.9 0.9
(3)成果展示与总结:①成分差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这是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来源;②物质交换关系:血浆 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双向渗透),组织液→淋巴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单向渗透),淋巴液→血浆(通过淋巴循环汇入静脉);③淋巴液单向流动的原因: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呈叠瓦状排列,组织液可进入但难以回流,同时淋巴循环受心脏搏动、肌肉收缩等动力推动,最终汇入血浆。
(4)口诀强化:“血浆组织双向通,组织淋巴单人行,淋巴归血成一体,内环境保稳态功”。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小组探究和口诀记忆,突破“三种细胞外液关系”这一重点,同时为后续“渗透压”的学习铺垫成分基础。
(三)探究新知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细胞的舒适家园”
教师引入:“细胞在内环境中生存,就像人在房间里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内环境的‘宜居性’由哪些理化性质决定?这些性质如何维持稳定?”
1.温度:细胞代谢的“恒温器”
(1)生活实例:“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发抖,炎热环境中会出汗,这是为了维持体温稳定。”给出数据: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波动范围不超过1℃。
(2)核心讲解:内环境温度是细胞代谢酶活性的关键影响因素——温度过高,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温度过低,酶活性下降,代谢减慢。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调节产热,汗液蒸发调节散热)维持体温稳定。
(3)即时提问:“发烧时为什么会食欲不振?”(答案:体温升高导致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功能减弱)。
2.渗透压:细胞形态的“稳定剂”
(1)实验情境:播放“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模拟实验视频:①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正常;②在0.3%NaCl溶液中,红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裂;③在1.5%NaCl溶液中,红细胞失水皱缩。
(2)概念解读: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吸水能力越强。
(3)重点分析:①血浆渗透压的组成:主要由无机盐(如Na 、Cl ,占渗透压的90%以上)和蛋白质(如血浆蛋白)维持;②生理盐水的意义: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等渗溶液),输液时使用可避免血细胞形态改变;③渗透压异常的影响:如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少,引发组织水肿。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吃太咸会口渴?”(答案:摄入过多盐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渴觉,促使饮水以降低渗透压)。
3.pH:细胞代谢的“酸碱缓冲垫”
(1)矛盾情境:“人体每天会摄入酸性食物(如肉类、鸡蛋)和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同时细胞代谢会产生乳酸、CO 等酸性物质,但血浆pH仍能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为什么?”
(2)缓冲机制:介绍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是H CO /NaHCO 缓冲对,以“乳酸进入血液”为例,分步讲解调节过程:
①乳酸+NaHCO →乳酸钠+H CO (乳酸被中和,避免pH下降);②H CO →CO +H O(H CO 分解为CO 和水,CO 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③若摄入碱性物质,缓冲对中的H CO 会与碱反应,维持pH稳定。
(3)类比理解:“缓冲物质就像水池里的溢洪道和补水装置,水位过高时排水,过低时补水,维持水位稳定。”
(4)健康警示:“当缓冲物质无法维持pH稳定时,会导致酸中毒(pH<7.35)或碱中毒(pH>7.45),严重时危及生命。例如,糖尿病患者因代谢异常产生大量酮体(酸性物质),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4.总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性
教师强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等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依赖于人体的调节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视频、生活实例和类比讲解,将抽象的理化性质转化为具象认知,突破“渗透压调节”“pH缓冲机制”等难点,同时关联健康知识,落实社会责任素养。
(四)探究新知三:内环境的功能——“物质交换的桥梁”
教师引导:“细胞需要的氧气、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都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交换。内环境如何承担‘桥梁’角色?这需要哪些系统的配合?”
1.模型构建:以“氧气”和“葡萄糖”为例
(1)分组任务:各小组结合人体系统知识,以“外界环境中的氧气→组织细胞”和“外界环境中的葡萄糖→组织细胞”为两条主线,用文字和箭头构建物质交换模型,标注涉及的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2)模型模板(以氧气为例):外界空气→呼吸系统(肺)→肺泡壁毛细血管→血浆→组织处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线粒体)。
2.成果展示与完善
(1)小组代表展示模型,教师点评并补充:①葡萄糖的交换路径:外界食物→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小肠绒毛毛细血管→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②废物排出路径: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组织液→血浆→泌尿系统(肾脏)→外界。
(2)核心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物质交换的实现依赖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各大系统的协调配合,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
3.案例应用:高原反应与内环境
(1)案例呈现:“人初到高原,会出现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一段时间后症状会缓解。”
(2)模型解释:用物质交换模型分析——①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外界环境中氧气进入血浆的量减少,导致组织细胞缺氧,引发高原反应;②人体适应后,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增强氧气运输能力,使内环境中氧气浓度恢复,症状缓解。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构建和案例应用,突破“内环境功能”这一重点,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
(五)知识归纳:内环境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1.小组合作:各小组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内环境核心知识”思维导图,框架如下:
内环境
├─概念: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组成关系:血浆 组织液→淋巴液→血浆
├─理化性质:温度(37℃)、渗透压(无机盐+蛋白质)、pH(7.35-7.45,缓冲物质调节)
├─功能: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核心观念: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前提
2.展示点评:选取2-3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教师补充完善,强调“概念界定”“成分关系”“理化性质”三大核心板块的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的记忆。
(六)课堂练习:分层巩固,落实重难点
采用“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三级练习体系,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配套详细解析。
1.基础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细胞内液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C.血浆D.泪液
答案:C
解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A属于细胞内成分,B、D直接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均不属于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共同成分不包括()
A.水B.葡萄糖C.血红蛋白D.无机盐
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均含有水、葡萄糖、无机盐等,属于共同成分。
人体中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下列关于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浆,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细胞
B.葡萄糖从消化道进入血浆,需要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
C.尿素从组织细胞进入尿液,需要通过组织液、血浆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直接进入血浆,不需要通过细胞
答案:D
解析:淋巴液中的蛋白质需通过淋巴循环汇入静脉,进入血浆,此过程需经过淋巴管壁和血管壁细胞,D错误;A、B、C均符合物质交换的路径规律。
2.提升题
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外液,请回答:
(1)图中①②③分别是什么液体?
(2)用箭头表示①②③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②中液体增多,引发组织水肿,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液;(2)① ②→③→①;(3)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②组织液回流到①血浆的量减少,组织液积累,引发水肿。
解析:本题结合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组成及关系,第(3)问关联“渗透压”知识,强化“成分→性质→生理现象”的逻辑链。
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为什么血浆pH不会明显下降?
答案:血浆中含有H CO /NaHCO 等缓冲物质,乳酸进入血浆后,会与NaHCO 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 CO ,H CO 分解为CO 和水,CO 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浆pH的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缓冲物质的调节机制,需准确描述反应过程及最终结果,突破“pH调节”这一难点。
3.拓展题
结合本节课知识,分析以下生活场景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并提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建议:
(1)场景一: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会大量出汗,同时呼吸急促。
(2)场景二:某人因腹泻导致身体脱水,医生建议补充淡盐水。
答案:(1)①大量出汗:导致内环境水分和无机盐流失,渗透压升高,人体通过产生渴觉促使饮水,同时肾脏减少排尿以保水;②呼吸急促:肌肉代谢产生大量CO ,导致血浆pH略有下降,呼吸急促可加快CO 排出,维持pH稳定。建议:比赛中适量补充含无机盐的运动饮料,赛后及时补水和营养。(2)①腹泻脱水:导致内环境水分和无机盐(如Na )流失,渗透压紊乱,细胞代谢受影响。②补充淡盐水:可补充流失的水分和无机盐,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建议:腹泻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饮食清淡,遵医嘱补充电解质。
解析:本题结合生活场景,综合考查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调节,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落实社会责任素养。
(七)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明确了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功能。核心是要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其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保障,而稳态的维持需要人体各系统的协调配合。”
(2)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1-4题,巩固内环境组成及关系。
(2)提升作业:绘制“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完整模型”,标注涉及的系统和物质流向。
(3)拓展作业:查阅资料,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内环境稳态变化”,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说明糖尿病对血糖、pH等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数据探究—模型构建—案例应用”的环节设计,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小组探究和模型构建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生活案例和健康知识的融入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不足:①“缓冲物质调节pH”的机制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反应过程,需在后续教学中通过简化动画或实物演示进一步强化;②物质交换模型的构建对学生的系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课前需提醒学生复习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
3.改进:①补充“缓冲液模拟实验”实物演示(如用pH试纸检测乳酸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前后的pH变化);②课前发放“人体系统功能回顾”预习单,为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