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神经调节 教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2神经调节 教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神经调节(共2课时)
第1课时
1.说出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阐明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结合实例理解脊髓的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树立保护神经系统的健康意识。
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协调关系。
2.脊髓的反射功能与传导功能的区别及联系。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手指被仙人球刺扎到”的图片,提问:“如果手指不小心被刺扎了一下,你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把手缩回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产生认知疑问(如“可能先缩手,因为反应更快”“为什么感觉和动作不同步”)。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出“神经调节”的主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新知探究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呈现案例表格,结合教材第12页“分析·讨论”内容,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空白处,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症状表现部位与发病部位不一致?”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的第1~2小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案例,完成练习,尝试总结“脑、脊髓、神经与人体功能的关联”。
【教师活动】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脑的示意图”,从总到分、逐步讲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记录各结构名称及功能。
【教师活动】经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脑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接下来让我们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下生活中的现象吧。
【教师活动】提问:喝醉酒的人,会出现哪些表现?为什么不能开车?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的第3小题。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喝醉酒的人常出现走路摇晃、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意识不清等表现),完成练习,理解脑各部分的功能(如小脑受影响导致平衡失调;大脑受抑制,让人反应变慢、判断力下降等)。
【教师活动】展示脊髓的示意图,针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展开细化讲解。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小李踩到尖锐石子时,脚立刻抬起,1秒后才感觉到刺痛。这一现象体现了脊髓的哪些功能?”
【学生活动】结合示意图分析问题:①“脚立刻抬起”依赖脊髓的反射功能,神经中枢在灰质;②“1秒后才感觉到刺痛”依赖脊髓的传导功能,兴奋经脊髓传到大脑产生感觉,时间差因传导需要过程。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的第4小题。
【学生活动】参与练习,加深对脊髓功能的理解。
【教师活动】展示神经的示意图,讲解神经的类型和分布。
【学生活动】结合示意图,掌握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及周围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图示讲解→实例应用的逻辑链,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二、神经元
【教师活动】展示“神经元(染色放大图)”,提问:“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什么?它与其他细胞相比有何特殊结构?”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发现神经元有“胞体”和“突起”,推测突起可能与“信息传递”有关。
【教师活动】讲解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含细胞核)、突起(树突接收信息,轴突传出信息),长突起外包鞘形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结成束构成神经。展示“神经元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示意图”,强调复杂网络是信息传递的基础。
【学生活动】绘制“神经元结构模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测→讲解→绘图的过程,让学生直观认识神经元的特殊性,理解其作为功能单位的结构基础。
三、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问:掌握了以上知识,请大家思考并回答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三”。
【学生活动】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脑与躯干、四肢之间的“信息传导桥梁”作用,当腰部脊髓损伤时,连接大脑与下肢的神经传导通路被中断。尽管下肢肌肉、骨骼及周围神经本身未受损,但大脑无法将运动指令通过受损的脊髓传递到下肢肌肉,导致肌肉接收不到收缩信号,因此无法运动,形成截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实现知识迁移,将理论与生活联系,强化健康保护意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示观察,认识了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和周围部分)及各部分功能,掌握了脊髓的反射与传导功能,理解了神经元的结构与信息传递作用。神经系统是人体调节的核心,保护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神经调节(第2课时)
1.说出反射的概念,举例说明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阐明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
3.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4.通过实验探究膝跳反射和反应速度,培养观察、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1.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1.反射弧各部分在反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2.反射弧受损对反射活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分析。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医生测试腿部反应”的图片,提问:“医生敲击膝盖下方时,小腿会自动跳起,这个动作能被人主动控制吗?为什么神经系统有时‘不听指挥’却能快速应对刺激?”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推测可能与“自动反应”“快速保护”有关,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医学场景创设认知冲突,引出“反射”这一核心概念,为后续实验和理论学习做好铺垫。
新知探究
一、反射的概念——通过膝跳反射实验感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膝跳反射实验”:两位同学一组,明确实验步骤(受试者坐姿、叩击部位、观察反应),强调“受试者不刻意控制腿部”的注意事项,提问:“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小腿突然抬起),讨论得出“反应是自动、快速、生来就有的”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反射的定义,列举缩手反射、眨眼反射等实例,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学生活动】熟记反射的概念,并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如遇到强光会闭眼等),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的第1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来强化对反射的直观认识,从具体现象归纳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二、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教师活动】展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引导观察信号传递路径,提问:“为什么缩手动作可以‘瞬间完成’,甚至不受大脑控制?”接着展示“膝跳反射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分步讲解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用“接力赛”类比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学生活动】绘制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的第2小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反射弧的某一部位受损,反射还能完成吗?感觉会受影响吗?”展示表格,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填写表格,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的第3小题,总结“反射弧必须完整才能完成反射”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讲解和情境分析,突破“反射弧各部分协同作用”的难点,建立“结构完整性决定功能实现”的生物学观念。
三、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教师活动】展示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的实例,提问:“这些反射有什么共同特点?”总结非条件反射的特点:生来就有,由脊髓或脑干控制,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学生活动】举例其他非条件反射(如打喷嚏、吞咽),理解其“先天性”和“保护性”的意义。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讲述“望梅止渴”的典故,提问:“看到梅子流口水与吃到梅子流口水有何不同?”引出条件反射的概念:后天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强调“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如读“梅子”一词后流口水)。
【学生活动】对比两种反射的区别,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的第4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对比和典故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反射的本质区别,突出人类特有反射的特殊性。
四、实验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教师活动】布置“测定反应速度”实验:明确目的(比较不同人或同一人不同状态的反应速度)、步骤,强调统一观测标准(如起始位置、读数方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如“我”和同学的每次抓尺刻度),计算平均值,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二”的第1小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该方法的优点(操作简单)和不足(受主观因素影响)有哪些?如何改进?”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改进措施,如增加测试次数、使用电子计时器等。
【教师活动】提问:“接尺子的动作属于反射吗?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射?”
【学生活动】分析该动作的反射类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二”的第2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控制变量、数据分析),得出“条件反射可通过练习强化”的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如司机反应速度会影响驾驶安全等。
五、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问:掌握了以上知识,请大家思考并回答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三”。
【学生活动】核心逻辑:通过控制“练习次数”(自变量),观察反应速度(因变量,用“抓住尺子的刻度值”衡量,刻度越小反应越快)的变化,同时控制无关变量(环境、操作规范等),保证实验严谨。统计不同练习次数下的平均刻度值,若刻度值随练习次数增加而减小,则说明练习次数越多反应速度越快;反之则无显著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亲身经历“提出问题→逻辑设计→验证推理”的完整流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重复实验、证据推理”的科学方法,理解实验设计的逻辑严谨性。在设计中,学生能体会神经系统结构(如脊髓传导、大脑调控)如何支撑功能(反应速度),自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观念,而非机械记忆。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明确了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区分了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人类特有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理解神经调节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反应的本质,科学提升反应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