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中的内容,主要介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教材通过讲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煤气中毒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此外,教材还通过课堂小测,巩固学生对呼吸过程的理解。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气体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闻香举手”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煤气中毒的原理及其危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学重点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原理。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原理。 煤气中毒的原理及其危害。教学难点 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及其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在肺泡、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运输机制。教学过程:《人的呼吸(第4课时)》教学设计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 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运动如何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气体在人体内的‘旅程’——从肺泡到血液,再到组织细胞,最后排出体外的过程。先来回顾一下:呼吸运动是通过什么结构实现的呢?”(环视全班,等待回答) 学生A(举手):“老师,是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与舒张,改变胸腔容积,从而带动肺的扩张和回缩。” 教师(点头赞许):“回答得非常准确!呼吸运动让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成为可能。那么,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在体内是如何完成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气体交换。”(转身板书:气体交换)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新课 展开 教师(指向黑板上的呼吸系统示意图):“请看这张图,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们先从一个小实验开始。”(拿出香水瓶,走向教室角落) 教师(喷洒香水后提问):“闻到香味的同学请举手!”(观察学生反应,约10秒后多数学生举手)“为什么角落的香水味能迅速传到大家的位置?” 学生B(兴奋):“因为香气分子在空气中扩散了!” 教师(微笑):“没错!这种现象叫做气体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接下来,我们要用这个原理,揭开肺泡和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秘密。”(板书:气体扩散原理) (一)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师(展示动画:气体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大家看,红色代表高浓度氧气,蓝色代表低浓度氧气。氧气分子会自发地从红色区域‘跑’向蓝色区域,直到浓度平衡。这就是扩散作用。”(板书:浓度高→浓度低) 教师(提问):“如果我在密闭房间点燃蚊香,烟雾会怎样扩散?” 学生C(举手):“烟雾会逐渐充满整个房间,直到均匀分布。” 教师(总结):“非常棒!扩散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接下来,我们看看它在人体内如何发挥作用。”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师(切换动画:肺泡结构示意图):“肺泡壁非常薄,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穿过这两层细胞的呢?” 学生D(思考后回答):“应该是通过扩散作用,从浓度高的一侧到浓度低的一侧。” 教师(放大动画中的气体交换细节):“完全正确!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所以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板书:肺泡→血液:氧气;血液→肺泡:二氧化碳) 教师(追问):“为什么肺泡内的氧气浓度会高于血液?” 学生E(翻书后回答):“因为吸气时,肺泡充满新鲜空气,氧气含量高;而血液刚从全身流回肺部,氧气含量低。” 教师(赞许):“太棒了!这就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完美配合。” (三)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教师(切换动画:血液流经组织细胞):“现在,富含氧气的血液流向全身。氧气如何进入细胞?二氧化碳又如何回到血液?” 学生F(举手):“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于组织细胞,所以氧气扩散进细胞;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就扩散回血液。”(板书:血液→细胞:氧气;细胞→血液:二氧化碳) 教师(补充):“是的!红细胞携带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细胞,供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血液运回肺部排出。”(展示动静脉血颜色对比图) 教师(提问):“运动时呼吸加快,这对气体交换有什么影响?” 学生G(思考后回答):“呼吸加快会增加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满足细胞需求。” 教师(总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正是为了维持这种动态平衡。” (四)煤气中毒的原理与预防 教师(表情严肃):“如果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会发生什么?”(展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动画) 学生H(举手):“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氧气强,导致氧气无法运输,细胞缺氧。” 教师(板书:煤气中毒:CO抢占血红蛋白):“没错!这就是煤气中毒的原理。如何预防呢?” 学生I(快速回答):“保持通风,安装燃气报警器,不使用直排式热水器!” 教师(点头):“安全意识是保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认真听讲,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参与“闻香举手”活动,观察并记录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气体扩散的现象及其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听讲,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动画,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中的浓度差异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气体交换的核心是扩散作用:肺泡与血液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与细胞再次交换。呼吸的全过程不仅是生理活动,更是生命与环境的互动。”(擦黑板,保留关键板书) 教师(布置作业):“请设计一张海报,用图示和文字说明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路径,并标注浓度变化。下节课展示!”板书设计:人的呼吸(第4课时)气体扩散原理:浓度高→浓度低肺泡 血液:O (肺泡→血液);CO (血液→肺泡)血液 细胞:O (血液→细胞);CO (细胞→血液)煤气中毒:CO抢占血红蛋白→组织缺氧预防:通风、报警器、安全设备教学反思:学生对实验环节兴趣浓厚,但在理解浓度梯度驱动扩散时仍有困惑。下次可增加对比实验,例如用不同温度的水模拟分子运动速度,强化直观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